人物库 清朝
刘友光,字桂三,攸县人。明崇祯丙子举人。入国朝,官沙河知县,迁行人。有《憩岳堂诗略》、《香山草堂》正、续诸集。
维基
杜良祚(1615年8月27日—17世纪),字讷涵,号步武,北直隶顺德府沙河县人。杜良祚是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顺天乡试举人,四年(1647年)联捷丁亥科进士,先在都察院观政,后获授山东海丰知县,当时地方充斥盗贼,他设法守禦,人民都感激他,五年(1648年)任山东乡试同考官,因父丧回乡,服阕补任弋阳知县,土寇陈元贯在山谷聚集攻掠城堡,他亲自带兵授与策略,一战而歼灭渠魁,胁从者都散去,人民赖以安全,又经常在夜晚观察市内,发现诵读纺织者会召来家长温言奖励,给与钱财,人称为「杜父」,调临潼知县,丁母忧回乡,再补任济源知县,未就任已去世,海丰人为思念他入祀名宦祠。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圆惺,字鉴庵,一号传真,姓苏氏,西蜀通江人也。幼失恃怙,依于外宅。九岁避寇梁山旁,匿沙河菩提庵,礼偶然师出家,后为破山老人行者。清顺治三年,出蜀入楚,谒玉泉恒河律师,潜心向学,五年进具,肄习律仪,兼穷贤首,二时听受。十有七年,尝参耳根圆通,猛然开寤,为主僧一真所知。真本当阳刘氏子,初习贤首教观,洞明经旨,尝讲《楞严经》,说三聚戒,得圆通法门及体性三昧者,不可胜数。惺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有省,作偈呈真,有云:原来在者里,何须向外求。烂嚼人糟粕,驴年未了休。真为印可,付以衣法。康熙元年,湖南九溪镇将郝公请演《金刚》、《楞严》。二年,土司宣慰向 公延讲《法华》,皆能阐明秘奥,妙入几微。教海神龙,无以踰之。三年,游金陵,见华藏大咸,问讯之馀,一喝云:“汝兴教乘,此喝应如何讲?”惺曰:“下文繁冗,附在来日。”归寮,呈颂曰:“晴天轰霹雳,平地起波涛。欲晓如斯旨,冢头渰莱蒿。”咸览之,嘿然。翌日,咸复问曰:“《楞严经》空有俱非,汝试说之?”惺答以偈曰:“说有不有,说空不空。行住坐卧,常在其中。”咸厉声曰:此子大有悟入。已而入两浙,谒玉琳(日”+“秀”) 于天目,遂参木陈老人,为道玉泉山水之胜曰:“堆蓝出仙掌,泉吐漱玉珠。”语意隽绝。四年,由四明礼南海,拜舍利,越石梁。五年,复至华藏,代座说法。咸付以衣拂,惺辞不受,咸曰:“宗教兼弘,说行并用,古今昭然,何用辞为?”惺拜而受之。六年,登九华、清凉,道出终南,至峨嵋。十三年,乃旋玉泉,结茅山腰。川湖总督蔡公毓荣,重辉殿宇,广增香田。十八年,提督徐公请开堂弘法,一时贤俊如慧目具拙宗乘,鹤飞梅谷,照玉莹石,皆当机演唱,王公士庶亦乐闻法要。二十二年,创修珠桥。二十八年,增筑十方堂。三十五年,邑侯以关陵请,为建坊表。三十七,葺观泉亭,董治唐贤碑碣。三十八年,复神州,刻惠王所书《法华经》板。其维持象教,不惮勤苦。四十年三月八日,说偈而逝。先数日,自知期至,力疾还玉泉,与众䛡别,语音琅琅,其病若失。众方冀其延年,乃如约而去。世寿七十四,僧腊五十四。门人建塔于罗汉山,荆州释天茨为之铭,以彰盛德。天茨文词尔雅,别有传,具弟十科。惺著有语录二卷。
梁溪诗钞
杜灏,字载良,一字拙初,号莪村,清无锡人。甲子举人,官直隶沙河知县,有惠政。尝植万柳于沙河之滨,又于附郭洛阳诸村沙地令民多栽梨杏,一时比之花县,民赖其利,辑沙河志,卒于官,以子玉林贵累赠刑部左侍郎。
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祁门人。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有《沙河逸老集》。
词学图录
马曰琯(1687-1755)字秋玉,号嶰谷。祁门县人。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代表人物。自幼侨居扬州,以经营盐业为主。曾以附贡生援例候选主事,授道台衔。家庭豪富,为人慷慨,喜为诗、藏书、结交文士。雍正时在扬州筑小玲珑山馆,"四方人士闻名造庐,授餐经年,无倦色"。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金农、郑板桥、陈章等皆小玲珑山馆常客。曾自为盟主,同厉鹗等人结邗江吟社。沈德评其诗"峭刻得山之峻,明净得水之澄"。有《沙河逸老集》10卷和《嶰谷词》1卷。喜考校典籍,家中专设刻印坊,不惜费资刻印书籍,如刻朱彝尊《经义考》花费千金。小玲珑山馆又是马氏藏书楼名称,藏书多达10余万卷。弟马曰璐(1711-1799),字佩兮,号南斋。兄弟互为师友,人称"扬州二马"。《清史稿·文苑传》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8—1755
【介绍】:
清安徽祁门人,字秋玉,号嶰谷。迁扬州。与弟曰璐同以诗名,时称扬州二马。乾隆初同举鸿博,不就。好结客,所居园曰小玲珑山馆,曰街南老屋。丛书楼藏书甲于东南。四库馆开,进书七百余种。有《沙河逸老集》。
维基
庄经畬(1711年6月24日—1765年10月4日,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九日-乾隆三十年八月二十日),字井五,号研农,又号念农。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诗人。自幼年到乡试中举前,都由祖父庄令舆亲自教导。雍正十年(1732年)中式壬子科江南乡试举人。乾隆二年(1737年)中式丁巳恩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出身。归班铨选,以知县候选。十年(1745年)十月,签分安徽池州府建德县知县。十一年(1746年),到任建德县知县。在任上「精明浑厚,整躬率物,遇事宽猛皆得其宜」。此前临县贵池县有命案,县民熊永安与金海斗殴,金海重伤,熊永安担心败诉,恰好族弟熊长德病死,于是熊永安砍下熊长德的头颅并诬告金海杀害熊长德;贵池知县谢锡伯察觉熊永安奸诈,熊永安便一并诬告谢锡伯,谢遭革职,金海遭处刑抵罪。民情激愤,安徽巡抚纳敏檄令庄经畬与无为州知州王名标勘诘,检尸发现熊长德脑骨凹陷于头颅,非生前伤痕,另外拼凑旁證,找到教唆诉讼者洪永若,且熊长德被熏灼验尸,其妻忍不住哀伤,说出实情。案情昭雪后,庄经畬声名大噪,与王名标被称为「两君子」。十四年(1749年),调任泗州直隶州盱眙县知县。盱眙任上,有惠政;黄河水灌入洪泽湖,湖岸崩坏,庄经畬冒雨指挥堵筑,水退,当地人以为神。个性强直,遇不平则力争,屡次被上官奏劾。十五年(1750年)十二月,遭到上司泗州直隶州知州陈慕楷揭参「贪婪亏空」革职后就地寓居盱眙,但贫困无法维持生活,依靠县民提供住处、接济食物日用。十六年(1751年)正月,舒赫德奏报审办盱贻县知县庄经畬贪赎案,查无确据。十一月二十五日,敕授文林郎。十八年(1753年)二月,查无确据后恢复原官。二十一年(1756年),大府命办理隔年乾隆帝南巡事务,复官。二十四年(1759年),调任宁国府宁国县知县。二十七年(1762年),升任泗州直隶州知州。泗洲任上,建请免除乾隆二十五年的民欠漕耗,经上官奏请获准。三十年(1765年)三月,升授宁国府知府。到任三个月,清理积案五百馀件。自乾隆十六年至三十年,乾隆帝四次南巡,两江总督黄廷桂、尹继善倚重庄经畬为助手,办理山川舟车供张储备都无误。庄经畬政务才能敏捷,虽然性格强直,屡次被陈慕楷、卫哲治参劾,但乾隆帝知其才,每次南巡都拔擢升职。八月二十日,卒于宁国府知府任上,年五十五岁,葬于丁堰沙河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