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石凤台明末清初 1593 — 1657
维基
石凤台字翥云号逸斋山西泽州阳城县人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山西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科进士,性格爽朗,富有胆略。
初任陕西韩城县知县,调停驿站,使民力获得舒缓。
七年调任南宫县知县崇祯二年(1639年)调知良乡县,后官至辽东宁前道副使兵部尚书陈新甲授意他与清军议和,崇祯皇帝认为私自议和辱国,十四年(1641年)石凤台下刑部大狱。
明亡后降,清军平定陕西后,以石凤台陕西巡抚,被清廷驳回,改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分守荆西道,顺治五年八月,迁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关西道六年七月因土寇攻陷岐山县,被令致仕。
归乡后因当地有土匪啸聚西山凤台一日单骑入巢穴劝谕,群盗感悟解散,回家种田的有五百人,乡人白允昌撰写文章,刻石记录此事。
著有西池、秦邸、秋吟、楚游、陇上、逸斋诸集。
傅维鳞明末清初 1608 — 1667
维基
傅维鳞(1608年11月14日—1667年7月10日),一作维麟,原名维祯字掌雷号歉斋直隶灵寿(今属河北)人。
清初历史学家。
祖父傅铤,官岐山县,父亲傅永淳吏部尚书
崇祯十五年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弘文院编修,历任东昌兵备道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尚书
顺治四年(1647年)参修《明史》,因“所纂不过二十余年”,“止类编实录,不旁采”,于是参照明朝实录,考订异同,独立撰修《明书》一百七十三卷。
康熙六年(1667年)卒。
高岐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南东安人
世代为医,至岐山益精,望色听声即知人病情。
用药不本古书。
尤精小儿科。
周绍宗
绍宗字岐阳本姓马氏,继于姑,遂冒周姓,海盐人
继母病,体不屈伸,宗负之行,盘旋室中,日数百回,病以瘳。
生母居失火,宗驰入,火排墙负而出。
少任侠,为掾史,久之舍去。
性喜为诗文,有《岐阳诗钞》。
王承曾清 1686 — 17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6—1752 【介绍】: 陕西醴泉人字嗣徽号梅川
雍正二年举人
五年,以会试明通榜授岐山教谕,历任甘肃崇信知县皋兰武闱参详官。
有《克己集》、《蠡测集》、《游洪堰小草》、《三龙集》、《芮谷集》。
万五清 ? — 1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4 【介绍】: 四川人
客居陕西岐山,伐木为生。
嘉庆十八年秋,于三才峡率众数千起事。
所部分正副元帅、大小旗手诸职。
队伍编为黄、红、绿、蓝、青等号。
次年盩厔山,被俘卒。
李文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徽宣城人字云生号莲舫
道光八年举人,官岐山知县
有文才,著《紫荆花》等传奇四种,另有《味尘轩诗集》。
李文瀚
李文瀚字云生一号莲舫宣城人
道光戊子举人,官岐山知县
有《味尘轩诗集》。
宋金鉴
维基
宋金鉴(1821年—1863年)字绍唐号瑞卿又号琴斋
陕西岐山县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进士
庶吉士
散馆内阁中书,官至刑部郎中
宋金鉴工书法,擅诗文,国宝青铜器大盂鼎最早即为其收藏。
释无来清 1813 — 1875年九月十六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无来字恒志姓谭氏衡山人也。
安祥,母陈氏。
性纯孝,得父母欢。
虽在童年,而好善之心过于成人。
往往诱劝乡里小儿毋作恶剧。
及居丧,哀毁断食。
以家贫,耕牧自给,力作逾众。
祁寒溽暑无少怠,而不索值,与则受之,忘则置之。
人或侮辱,处之怡然。
诳之亦即信,若不知世间有人我爱憎事。
见人一德一善,称道不衰。
闻訾人过,或走,或不语,如犯尊长然,从不矢口道人恶。
邻里有斗者,见其至,辄释然曰:“休休,毋使谭善人知。
”每于中途为人负物,负至则行,不取一钱,人咸异之。
又尝为僧寺佣,耕种三载,昼事田作,夜则礼佛达旦。
身无长物,惟一衣一裳。
浣时蹲树下俟以睎,一日裁旧被布为裤,僧疑其窃,遍以语人。
其徒知者不平,劝之他往。
曰:“止,汝不合言师之过。
吾作衣时,未及白,致师疑而得谤人之名,皆吾过也。
”语毕泣下,其僧及众人闻之皆感叹,里人至今传其事。
时法空成中兴衡阳罗汉寺衲子多归之,往见,成惊为再来人,亲为剃染,从培元寺无漏律师受具。
彬州法云耀,本分接人,往请益,秘不说,因长跪痛哭,言词哀恳。
耀悯之,谓曰:“无上妙道,非积劫勤苦不能得,汝且澄神寂照,收其放心,再为尔说。
闻如获至宝,日夕研究,目不交睫者数年,忽于定中闻破竹声有省。
叹曰:“觅心尚不可得,宁有收放心乎?
”久之,与其弟恒忍遍参江浙名宿,皆蒙印可。
旋于海上病疟甚厉,日夕寒热,饮食不进,犹禅诵自若。
南岳僧同病,呻吟不已。
怜之,自四明负之归。
沿途乞食,每行,运衣具置前店,复还负病僧,如此者日往返数十次,行不过十馀里,年馀始抵衡。
亦病剧,养病祝圣寺,专业禅定,坐数日如弹指顷。
适惟一自怀安圆明寺归,颇得文静老人心法。
见来耽味禅悦,恐未能宏法利生,因谓之曰:“佛法广大如太虚,洪纳若巨海,须博识多闻,彻浚法源,岂枯坐能了?
昔有比丘,自过去迦叶佛时入定,至梁普通时出定,尚未了證,况子也耶?
”始留心宗教,福严自成,演教外别传之旨。
一日诱之论义,奉衣钵示曰:“此是大庚岭头提不起的。
曰:“既提不起,如何在汝手中。
”成曰:“若不在我手中,又乌知提不起。
于言下大悟
自是机锋神捷,如迅雷掣电,不可触犯。
然韬晦不炫,前后掩关罗汉寺六载
室置一龛,依之行道,欲睡以首触柱,因失明而慧光灼灼,不疲津梁。
衡阳紫云、衡山万寿并立禅关,延主讲,多所策发。
距紫云三十里有歧山,壁立万仞,俯瞰湘衡,上有仁瑞寺,为清初懒放禅师开辟。
固明末进士,不屈为僧,与定南王孔有德有旧,王高其节,檄于此建招提,终其隐。
寺田千馀亩,土豪觊觎之。
咸丰间,粤寇起,托充军饟,遂占其业,寺以颓废,紫云定禅师伤之,葺守其基。
默庵法师阐化经此,喜其幽夐,人迹罕至,迎居之,学者裹粮相从,不一年清风远洒,云奔水赴,乃伐木开林,依岩结宇,凿石而饮,耕云而饭。
说法其中,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惟法幢复树,波旬震慑,流言四散。
屹立不动,一以慈心向之
山故多虎,樵牧寡近,自是远伏。
乡人相率入山,伐木声丁丁不绝,院僧忧之,约众互巡。
一日获斧树者数人,将要山邻谕之,悉纵归。
僧聚皆曰:“村野非慈心能化,不禁宁保异日之不至乎?
”已复有数十人大肆樵采,缚巡山僧于树,负薪以行,突一虎咆哮而出,响应山谷,众惊仆若死,乃不敢复至。
乡人语曰:“歧山寺,虎巡山。
山僧,常闭关。
”山富兰蕙,有僧采之,见呵曰:“汝为释子,不以戒定薰心,而以草木供玩好,从我何为?
转眼异世能无惧乎?
”闻者泣下。
尝剥枣,红颗满地,百馀人无私啖一枚者,其严肃如此。
一日,沙弥以大蛇搏树上雏鸟,众随往观,掸以长竿,蛇怒目而视,急止其竿,叱曰:“汝由嗔,受恶形,犹不知悔,而以强凌弱,抑知更有强于汝能弱汝者乎?
”蛇即下来,为说法,蛇引颈似听法状,久之乃去。
众惊问故,曰:“吾闻至人无心,入禽鸟不乱其群,近虎狼能驯其威,吾无他,彼时不见有蛇,不见有鸟,亦不见吾不见之处。
湘阴易太史堂俊赠之诗云“听讲蛇无毒,巡山虎有威”,盖纪实也。
时法侣云从,日食千指,而资生艰难,或饘鬻不继,乃分卫乞食。
仆仆风雪中,常颠蹶,足破血流,犹裹扶前导,自忘其疲。
卒能随机诱劝,皆获法喜,所至香花盈路,众赖以赡。
同治甲戌穆宗哀诏至衡,哭之痛,或问之曰:“世外人非有君臣之谊,何伤感如是。
曰:“洪逆倡乱十馀年,生民涂炭,自大行皇帝登极,化红巾为赤子,吾辈得优游林下。
一旦天崩地坼,山川草木莫不雨血,况有情者乎?
”是时已有顺寂意,以殿宇未成为念,厥后尝遍求继者,且告众曰:“三众火宅,早求出离,勿使此生空无所得,吾不惜他日死于道路,但恨般若智灯无人绩焰,吾身如秋叶枯藤,不久住也。
”众大惊曰:“师岂不垂怜众生,而独得解脱耶?
曰:“吾视菩提涅般如梦幻,岂厌生死,诸佛圣人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法皆如是,吾当乘愿再来,汝且无留恋。
光绪元年正月,乃谓首座镫曰:“暂以大法累师,吾有前因在朗州,当往了之。
”众坚留不可,临行遍礼佛像,若永诀者。
八月长沙抵朗,礼者盈门。
顷之病痢,医不尝药,曰:“众生病,吾亦病,众生无病,吾无病。
”语毕吉祥而逝。
时元年乙亥九月十六日也,寿六十有三,腊二十有七。
后七日入龛,颜色不变,异香满室。
有一初受优婆夷戒者疑曰:“既得道,胡病死?
”偶步庭际,见来现金色身于空中,俄顷而隐,乃大恸,诣龛前忏礼。
人神之,欲留龛。
众以遗命当归,不许。
乃奉龛归衡阳,经过寺院,前一夕,皆梦至。
还山之日,林壑昏昧,猿鸟悲鸣。
弟子得心法者二十馀人,得度皈戒者又数十人,合词同念,为起塔于岐山懒放塔下。
后十有七年释敬安述其状云。
释无彼清 1819 — 189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无彼字高岸
姓陈氏清泉人也。
身干雄伟,胸怀磊落,有古豪士风,曾以军功授蓝翎千总
发逆平定,还乡省亲,闻衡阳罗汉寺法空成说法有省,乃叹曰:“世相无常,荣名非宝,吾当于兹披精进铠,除烦恼贼矣。
”成因为剃染,命从东林律师圆具,后佐恒志开法岐山紫云。
无彼持律精苦,常以杜多行自励,闻九疑岩谷幽邃,携杖孤往,道过东安麒麟观,因留习定,士民向其梵行,争营净宇,衲子从者如云,遂成丛林。
晚年专修净业,入太华山缚茅以居,而檀施所集,轮奂斯崇,戒定薰修,蛇虎驯伏,其慈心密行,感物若是。
未几,邑人迎还麒麟阁,开阐毗尼,四众从之乞戒者,凡百有七十馀人。
寂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世寿七十有七,僧腊三十有五。
弟子遵其遗命,奉龛归太华建塔。
释敬安状其道行,以昭来许。
张应午
维基
张应午陕西省凤翔府岐山县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46名。
同年五月,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
释仁里清末民国初 1839 — 1913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仁里字尊美
姓王氏邵阳人也。
生性淳朴,幼失恃怙,早岁祝发青云山
年二十,受具于岐山恒志
宗规严厉,不稍宽假仁乘戒俱,急冤亲等,慈杜多行,成道誉渐著。
光绪初,邵北缁素于白云岩辟创毗卢寺,迎仁主之。
此地林壑幽险,风气浑噩,未几禅侣蒸蒸竟成丛席。
邵城东有点石庵者,自颛愚禅师开化后已,百有馀年,风雨剥落,栋宇将倾。
庵众乞仁主持,再弘悲愿,不数稔殿阁巍巍,照耀山谷。
丁未冬传戒于毗卢,得新学一百九十馀人,诱掖孜孜不倦津梁。
独以寺无大藏,学子虽勤,莫窥秘要。
庚戌夏,诣阙请经,绕道名山,再经霜雪,始达京都
寄禅敬安主天童,邀之入山度夏,及其行也。
并勖以诗,多叙其平生懿行,有可采者,略云“多生忍辱运悲深,刀割香涂不动心。
蚤虱纷纷来乞食,舍身为彼立丛林。
”盖仁尝蚤蛩满衣,或为去之。
仁笑谢曰:“我已舍身,为彼立丛林,奈何迁去,违我本愿。
”又,“锡杖绳床手自将,广行方便作津梁。
欲知德被䖵虫细,看取随身漉水囊。
”仁恐水中有虫,先以纱囊漉之,始饮故云。
又,“闻师行脚宿山庵,饥吃拳头味亦甘。
月出窥园犹拔草,令人思念每生惭。
”仁尝行脚至一庵投宿,拒而不纳,棒喝随之。
仁竟怡然顺受,月出犹为之除草。
庵主感悟向之礼谢。
其居点石也,每苦乏绝,而仁四来不拒一粒同餐,禅诵自若,故诗又云:“点石庵中苦异常,平居十日九无粮。
唯将一滴𣍘溪水,散作醍醐上味尝。
寄禅赠诗十四章,多不备录,录其纪实者。
仁虽专心持念,而禅景清超,亦时动吟兴。
除夕》云:“间佳趣在林泉,淡薄风光不世缘。
瓦灶通烧火煖,砂铛烂煮菜根鲜。
从来处富争浓艳,自古居贫淡爨烟,输我山僧忘岁月,不知明日又新年。
癸丑腊初,偶有不适静坐,二十日,沐浴更衣,合掌西向,一声佛号,遽辞尘世。
癸丑岁十有二月二十三日巳时也,寿七十有五,腊五十有五,塔于庵左。
仁坚忍精进,形容枯寂,口期期若不能言,而笔下洒洒千言立就,长坐不卧者,五十馀年。
冬夏一衲,不蓄私财。
参父母未生前句得悟后,即翘心净土,四十年不二心力,故说法示众以念佛为指南云。
释敬安清末民国初 1851 — 1913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敬安字寄禅
姓黄氏湘潭人也。
其先世为山谷苗裔,宋时江西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
世业农,父宣,母胡氏。
尝祷白衣大士,梦兰而生。
数岁时,好闻仙佛事,常终日喃喃,若有所吟诵。
七岁失母,诸姊皆嫁,父或他适,则以兄弟,寄食邻家。
日昃不返,即啼号踪迹之,里人为之恻。
然年十一,始就塾师,授《论语》未终篇,父又没,零丁孤苦,极厥惨伤。
其弟以幼,依族父,独无所得食。
尝为人牧牛,辄携书于牛背诵之。
一日与群儿避雨,村中闻读唐诗,至“少孤为客早”句,潜然泪下。
塾师周云帆,骇问其由,以父没不能读对,云帆甚怜之,曰:“尔为我炊爨、洒埽可乎?
”即下拜云帆,喜甚。
每语人曰:“此儿耐苦读,后必有所树立,余老不及见耳。
”无何,云帆病没,遂散去,然犹不废业。
闻里中豪家,欲觅一僮伴儿读,即欣然往就,至则使供驱役,自读辄遭诃叱。
因悲叹“以为屈身为读书计,既违所愿,岂可为区区衣食为人奴乎?
”即辞去,习工艺,鞭挞尤甚,绝而复苏者数。
一日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
因慨然动出尘想,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礼东林长老为师,时同治七年也。
冬初,复诣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
首参恒志岐山,专司苦行诸职,暇则随众坐禅。
越五年,颇有省。
时精一首座为维那间,以诗自娱,讽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学世谛文字耶?
”因笑曰:“汝髫龄精进,他日成佛,未可量至。
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
后省舅氏至巴陵,登岳阳楼,友人分韵赋诗,独澄神,趺坐下视,湖光一碧万顷,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句,归述于郭荪,谓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劝之学,授唐诗三百篇,一百成诵,后精一所作大奇之。
段维清末
维基
段维陕西省岐山县人,清末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辛丑壬寅并科会试第373名。
光绪三十年补殿试,登三甲第122名,后以主事分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