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刘裨,字广益,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人。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进士。由按察司委摄湖广蒲圻县(今属湖北省赤壁市)知县。历官四川省顺庆府知府。
维基
姚士藟(1648年10月8日—1708年2月21日),字绥仲,号华曾,后称宫赞 。江南安庆府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前期画家、文学家、学者、官员。姚之麒曾孙,姚孙森孙子,姚文燮次子,张廷玉表哥。本人诰封奉直大夫赠中宪大夫。1648年八月二十二日(顺治五年戊子年)出生在桐城,是姚文燮和吴之璘女儿的次子,年少擅长诗文。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祖父姚孙森去世,曾祖母项孺人1653年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父亲姚文燮在1654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年)中举人1659年(顺治十六年)姚文燮为第二甲进士第三十六名,授福建建宁府(今南平市)推官。期间姚士藟郡痒生,娶吴循女1649年三月七日(顺治六年己丑年)到1734年三月十一日(雍正十二年甲寅年)。1667年阴历十二月十一日(康熙五年丙午年),姚士藟长子姚文燮长孙姚孔鈛出生。后来,姚文燮迁任到中书太史,擢升到云南开化府(今文山市)同知、署阿迷州(今开远县)知州,同时也兼管辖曲靖府(今曲靖市)和阿迷州(金开远市)的事务,姚士藟跟母亲哥哥都没有跟在身边。期间娶侧室广州府顺德县人欧氏。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掀起三藩之乱。姚文燮也因不从而陷入吴三桂叛军营中,但是他私密地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密约,被叛军发觉,被抓住,却寻得间隙逃了出来,姚文燮乘隙逃遁,因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1674年八月三日(康熙十三年甲寅年),姚士藟的母亲吴氏去世,他居亲丧过于悲伤哀痛,以致身形瘦损,水和浆药七日不入口。1677年(康熙十六年丁巳年)中举人。因姚文燮在滇南任职,姚士藟留在家里仕奉继母晚娘欧氏。等到三藩之乱掀起,全家都很慌乱,担心凶祸来临的话语疑问一天好几次,姚士藟声色不动怕自己慌乱会引起家里人更大的忧愁。三藩之乱平定后,返还家乡,继母欧氏果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都敬佩他在乱时居家镇静泰然。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二甲进士十一名,表上错误记载成兆士藟,予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补直内廷,历迁右春坊、右赞善,入直内廷,同年二月九日祖母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去世。东宫讲官曾经称姚士藟品行忠厚文学甚优。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御书给姚士藟:皇帝的文集叠放到“遂宁相国”那里,张鹏翮也称赞姚士藟公的行文有深度醇厚和谐雅致,有刘子政曾子固的遗风。担任康熙四十四年顺天乡试副考官,康熙四十七年湖南乡试正考官,所提拔的大多都是知名人士。姚士藟公感情丰富但不外露,开化公姚文燮在滇南做官时留姚士藟公在家侍奉孝顺继母,等到三藩之乱掀起,全家上下都很慌乱,担心凶祸来临的话语疑问一天好几次,姚士藟则声色不动,怕自己慌乱会引发家族内部更大的忧愁。三藩之乱平定后,返还家乡,继母欧氏果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都敬佩公在乱时居家镇静泰然,当时正是姚士藟公担任馆职的时候。天子怪罪老臣我在官员升级上让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特别命令通补卿寺等官员径捷迅速争相请公入职。公以器量功业闻名为人所望,预计在选拔升职中顾念开化公姚文燮年老且生病,于是上述情况乞求回家奉养,姚士藟公所亲近的人劝他稍微多在京师停留一会,以应对之后赐下来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公对劝谏都不管不顾。正因此人们尤其敬重公。姚士藟公因为儿子姚孔鍹官权贵重而追赠奉直大夫。著作有《瞻云草》 《南归草》 《余斋诗集》《泳园文集》此时父亲姚文燮的记忆力却急剧退化,最后发展到文字、姓名都不识,医生不知是什么病,姚士藟乞求回家养病,最终竟然因为此病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六月二日三日)病卒。1705年担任顺天(康熙四十四年)乡试副考官,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湖南乡试正考官,同年二月一日去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武康人,字仲友。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善听讼,吏胥惮之。迁鄜州知州,行取工部主事。考选山东道御史,与陶彝等合疏请建储获罪。雍正间释归。
维基
高怡,字仲友。清朝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清史稿作康熙二十七年进士),高怡初任长洲知县。善断讼事,吏胥非常忌惮他。尚书韩菼,是高怡的座师,韩菼的姻党下狱,以韩菼的缘故请求宽恕,高怡大怒杖打他。选任鄜州知州,行取工部主事。考选山东道御史。康熙六十年(1721年)与陶彝等合疏请立皇太子,被康熙帝遣戍。当时年逾六十岁。雍正四年(1726年)以原职释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2—1757
【介绍】:
清蒙古和硕特部拉藏汗孙。初为辉特部台吉。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内部争位。乾隆十八年,拥立达瓦齐为汗。次年,与达瓦齐对抗,兵败内附,封亲王,导清军攻达瓦齐。后率部反清,为清军所败,逃至俄境,病死。
维基
杨桂森,原名杨汝达,字蓉初1=《词林辑略》作「字用璋,号蓉初。」,云南石屏州人。他是台湾中部民间传说「杨本县败地理」的主角。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后来担任福建南平县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职彰化县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台湾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以终养离任。致仕后,主讲昆明育才、五华两书院。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洪秀全 | 太平天国 | 1851年—1864年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4—1864
【介绍】:
清广东花县人,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初为乡村塾师。道光间屡试不第。在广州得见《劝世良言》,乃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于道光二十三年创立拜上帝会。旋与冯云山等四出传教,并撰《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歌》等,称天下人都是兄弟姊妹、人人应拜上帝的思想,反对拜邪神。后在广西桂平紫荆山组织群众,扩大影响。二十九年,与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义。三十年底,于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攻克南京,定为天京,颁《天朝田亩制度》,并分兵北伐、西征,屡败清军。入京后,深居简出,奢侈享乐。咸丰六年发生天京事变,诸王争权相杀,内部分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勾结外国侵略势力,重用湘淮军阀,包围天京。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病卒。寻天京陷落,太平天国亡。
全台诗
黄敬(?~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先生。年幼丧父,母亲督学苦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黄美娥撰)
全台诗
梁成楠(?~?),字子嘉,号钝庵,清广东三水诸生。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繻,以诗唱和,相谈甚欢。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洪繻《寄鹤斋诗话》评云:「钝庵诗法,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苏、黄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楠诗,即境抒思,吐词真切,能摒除浮词伪语,有清明亢爽情致。兹以连横《台湾诗荟》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参照洪繻《寄鹤斋诗话》、许铁峰《铁峰诗话》、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赖子清《台湾诗醇》、陈汉光《台湾诗录》等编校。
全台诗
吴德功(1850~1924),字汝能,号立轩。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诸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应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 生平著有:《戴施两案纪略》、《让台记》、《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其中,后三部与文学相关。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总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全台诗
赵元安(1856~1927),字文徽,号一山,又号益山、剑楼。清摆接堡枋桥街(今台北板桥)人。祖籍漳州漳浦,高祖父于乾隆年间来台从事贸易。父德兴公早逝,自少仰给于舅氏,及长追随宿儒赖宏习诗文。三十岁中秀才,翌年乡试不中,遂绝意仕途,潜心于岐黄之术,并设帐授学于家。日本领台后,屡次徵聘,固辞。曾应台北华利洋行洪礼文之聘,以诗书教其子弟;亦曾前往桃园、基隆设学。明治四十四年(1911)移居台北,设剑楼书塾,从游弟子颇众,有王少涛、欧剑窗、骆香林、李石鲸、张我军、杜仰山、陈润生、李腾岳等,女弟子有王香禅、洪藐仙、陈飞仙、李晚霞、容荷青等,可谓济济多士。大正十年(1921)创「剑楼吟社」,时台湾诗坛有「剑楼诗派」之称,可见其影响之大。赵氏诗主性灵,著有《剑楼吟诗稿》,未付梓。兹以李丽川所抄《剑楼先生吟稿》为底本(黄哲永藏),参考李腾岳〈赵一山先生与剑楼吟社〉所收录诗(简称李本)、盛清沂〈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稿辑逸〉所收录诗(简称盛本),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瀛海诗集》等报刊合集编校。〖参考李腾岳〈赵一山先生与剑楼吟社〉,《台北文物》四卷四期,1956年2月1日;盛清沂〈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稿辑逸〉,《台湾风物》十二卷五期,1962年10月30日。〗(张丽芬撰)
全台诗
林宝镛(1858~1925),字克弘,号笙斋。彰化人。光绪十一年(1885)曾从栋军统领林朝栋击败侵台法军;光绪十四年(1888)复从栋军平定彰化施九缎之变,获赏戴蓝翎,以知县补用。日治时期因任职南投办务署、公学校而定居当地。其诗、书、画兼擅,所画的白菜猫最为著名,为南投重要的艺术家,惜其诗文画作多散佚。〖参考林文龙《台湾中部的人文》,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8年。
〗以下作品据《鸟松阁唱和集》、《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咏李烈姬诗集》、《鹿江诗会课题》、《寿星集》、《诗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瀛海诗集》、《小东山诗存》、《台湾诗海》辑录编校。
全台诗
郑贻林(1859~1927),字登如,号绍堂。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绪年间渡台至鹿港设席,遂定居当地。光绪九年(1883)参加岁试,蒙台澎兵备道刘璈取进县学,后来捐输赈恤,以增生援例授贡生。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与鹿港洪弃生、许剑渔,苑里蔡启运,聚集两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明治卅二年(1899)应聘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科教师,大正三年(1914),因公学校汉学科教材废四书乃辞职。郑氏自少即喜临摩汉、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学家吕世宜影响,以隶书见长。公学校辞职后,更是专心致力于书法上,是台湾少数碑帖派书法家之一,与当时鹿港另一位书法名家郑鸿猷并称,雾峰诗家林朝崧更以「板桥书法兼工隶」赞誉之。书法之外,郑贻林亦喜好栽种,署其书斋为「书草堂」。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门拜访,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为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座上嘉宾,显示其在中部诗社重要的地位。〖参考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以下据此编校。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
字槐庭,又字心水,号沁园,彰化鹿港人,生员。光绪三年六月十四日(1877年7月24日)生。祖克劝,以拓垦贸易起家,系开发台湾中部钜贾。父为廪生宗华,早世。兄弟四人,怀澄居末,赖母吴氏抚养成人。性聪敏,喜读书,善诗词古文,复工小楷,知音律,能篆刻,对摄影亦颇有兴趣,可谓多才多艺。弱冠交游江湖名士及海内诸大家。其早期诗作浮靡艳丽,情意缠绵;迨割台后,因阅历兴亡,感怀家国,一变为激楚凄苍。1902年与台中士绅林痴仙(朝崧)、林幼春(资修)、赖悔之(绍尧)等诗友组织栎社,以琴书诗酒自娱,被社中推为巨擘。同时为鹿苑吟社、鹿江诗会、大冶吟社主要社员,骚坛咸称健将。平居喜奖掖后进,且深研阳明学,于学界著有劳绩。1919年九月,继庄士哲之后为鹿港区长,翌年十月转任街长及台中州协议会会员,先后主持街政十二年,对于维护汉学,校勘文字,解决乞丐问题,改良婚丧社会风俗,筹建公会堂,创办学校,开设道路,计画「市区改正」等地方建设与公益事业,莫不悉力以赴。然为建公会堂而拆除万春宫,为「市区改正」而拆三山国王庙,造成文物莫大损失。1932年九月,街长任期届满退职。三年后宿疾复发,辗转至1940年七月十九日去世,年六十四。著有《沁园诗草》(1921),又选七言绝句成《媪解集》(1934)等。(张子文)
维基
胡栋朝(1872年—1957年),字振廷,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人,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祖籍福建崇安的胡姓祖先文达公到南雄保昌当县尹,南宋时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今广东省海珠区琶洲街道[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0144358/http://gocn.southcn.com/xqjj/gxfw/200404290013.htm 黄埔]。文达公十七世胡宏根生有长子[http://www.hudong.com/wiki/%E8%83%A1%E6%97%8B%E6%B3%BD 胡旋泽] ,二子胡建初。胡建初就是胡栋朝的父亲。4岁的时候父亲过世,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1897年,胡25岁,刚好中国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天津北洋大学堂成立。该校来香港招生,正在皇仁书院读书的他入选。29岁那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取得工科学士学位,获选赴美留学,入加州大学。第四年入康奈尔大学读工程,专攻铁路桥梁,并写成《比较栓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年还写成《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在上海广知书局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引起中国有关铁路公司的注意。 胡栋朝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到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练习铁路测量、美国桥梁公司练习制桥及绘图、波鲁云机车公司练习制造机车及设计机器零件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栋朝应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兴办铁路。他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1906年4月30日,胡栋朝到达黄埔村时,恰巧其母逝世,在乡居丧三个月。同年7月15日在入川途中,有人劝胡先入京参加学部考试,然后再去川未晚。胡便去试一试,结果名列第九名,被赐给进士衔头。同年9月17日,胡到汉口时,家人来电报告诉他其妻病逝。在两位亲人先后去世的打击下,胡仍以事业为重,继续尽快入川。11月,胡被正式任命为四川川汉铁路正工程师,带领助理工程师7人、委员2人、亲兵14人,测量由宜昌经夔州、万县至成都的路线。1907年4月,到达成都市,10月测量由成都经重庆至宜南的路线。经过他的精心勘测,最后确定从宜昌北望桥起,经马难波、西河口、杨家河、马粉坪、石家坝、大峡口、香溪,绕避巫峡以达夔州为路线。然而,此时的川汉铁路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胡因此而辞职。值得一提的是胡栋朝想修筑的川汉铁路,在1950年修建成的渝铁路线中就有原来川汉铁路线的一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栋朝通过学部考试,获取工科进士。宣统元年(1909年)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胡辞职后出国,先到日本长崎,后到海参崴,又赴瑞典。
全台诗
林拱辰(1872~1932)〖林拱辰生年,依据傅锡祺〈栎社社友题名录〉(毛笔撰写,家属保存之原始史料):「林拱辰,住嘉义厅斗六堡斗六街,第557番地,明治五年(1872)壬申七月十五日生。」卒年昭和7年(1932)7月12日,依据斗六市户政事务所提供户籍资料。
〗 ,清嘉义厅斗六堡(今云林县斗六市)人,「栎社」早期社员〖林拱辰为栎社社员。根据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1907年10月26日,该社在彰化赖绍尧家举行诗会,共有社员13人及斗六吟友林滨石、黄丕承、黄服五、林拱辰4人出席,「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该书其后各年之记载,林拱辰等人未见出席该社内部集会。又据张丽俊《水竹居主人日记》1910年4月24日记载栎社「庚戌春会」出席者名单,将林拱辰列入社员,内容如下:「我社友蔡启运、陈基六、王卿淇、赖绍尧、林拱辰、傅锡祺、陈沧玉、袁炳修、林痴仙、林仲衡、林□堂、林幼春、陈槐庭、连雅堂、庄伊若、郑汝南、黄旭东、张栋梁、林载昭与予等,赞襄社员陈织云,馀不付(赴)会社员蔡惠如、叶笃轩、陈联玉、林文华、庄云从,馀数名忘记。」可见当时张丽俊也认为林拱辰是社员。推测可能林拱辰等人,后来未参加该社内部活动,《栎社沿革志略》出版时(1931)才补上这句:「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此条考證廖振富提供。)
〗 ,「斗山吟社」社员,曾任东洋协会讲师,并参与发起成立大稻埕「鲲溟会馆」〖参考赖美燕《斗六地区文学发展之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诗作散见《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等报刊杂志,今据以辑录。
全台诗
吴彭年(1875~1895),字季篯,浙江馀姚人。年十八,为诸生。乙未(1895)春,以县丞需次台北,刘永福闻其才,延为幕客,以其熟谙韬略,胆识过人,倚为左右手。及台北陷,刘永福虑台中有失,议兵往,吴彭年慨然请行,率七星旗兵七百,副将李维义佐之,往驰大甲。苗栗破,吴彭年回彰化,中部战役,吴彭年多张军幄,于八卦山之役,中弹卒。台南庠生陈凤昌壮之,洒酒为诗以祭之,越年为之负骨归乡。连横《台湾通史》、吴德功《让台记》有传〖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2)程玉凤《吴彭年徐骧合传》,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 吴彭年存诗〈和易实甫寓台感怀〉一篇六首,见连横《台湾诗乘》,风格悲壮,盖其慷慨赴义,固已蕴于诗中。今据以校录。(吴福助撰)
全台诗
吴子瑜(1885~1951),字少侯,号小鲁,台中东势人。父吴鸾旂,光绪年间监生,曾参与兴筑台湾建府工作,日治以后被命招安委员,而后曾任台中县参事、台中厅参事。子瑜家境优渥,大正初期赴北平、上海经商,1921年因父丧返台,后于台中太平冬瓜山下建造祖坟、别墅花园,历时六年始完全落成,时人称为东山别墅。由于经商缘故,大抵在1943年以前,多次往返大陆与本岛间,1935年甚至全家迁居大陆,后约于本年归台,长居东山别墅花园内。在中国期间,曾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往来,多次捐资襄赞革命,并与吴佩孚相善,女儿吴燕生且为吴氏之义女;1922年在北京的台湾人组织「北京台湾青年会」,支持岛内民族主义活动,子瑜也是成员之一。 除于大陆营商外,1936年子瑜于台中建筑「天外天剧场」,剧场内经营有食堂、吃茶店、卖店、咖啡店、跳舞场,轰动一时。另曾被选任为台中市协议会员,也是大东信托会社的重要股东。平素尚风雅,好吟咏,1926年加入「栎社」,常招致诗友举办东山吟会,此后栎社多次雅集便于此举行;又创立有「怡社」,成员亦以中部文人为主,同时子瑜也是台中「樗社」、「东墩吟社」的社员。生平所撰诗作,今日尚未见诗集刊刻,多散见于报刊中,内容殆以友朋情怀的抒发、行商羁旅的感怀、东山击钵活动写真为主〖以上有关吴子瑜诗作内容及生平大要,主要参见许俊雅〈栎社诗人吴子瑜及其诗初探〉,文章收入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其馀则参考当时报刊所载相关消息而得。〗。(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