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王忠孝明末清初 1593 — 1666
全台诗
王忠孝(1593~1666)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惠安人
明崇祯元年 (1628)进士,担任户部主事,由于个性耿介,任官尽职,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邓希诏,先后两次遭构陷,入狱长达廿八月。
后虽有多次平反机会,但均未能复职。
崇祯十七(顺治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他曾投入福王幕下,为反清复明奔走数年。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十月,清师攻下厦门、金门两岛。
忠孝知事无可为,乃应郑成功之邀,与好友辜朝荐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三月东渡澎湖,四月移居台湾
忠孝留台期间,颇受郑氏父子礼遇,与宁靖王沈光文徐孚远诸遗老时相过从,于旅台之第四年病逝台湾,享年七十四岁。
王忠孝生平诗作无多,据《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书,自卷九迄卷十一,所载诗作不过九十五题,约百馀首。
王忠孝诗的内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际的时代动乱为主,可纳入明代遗民文学的传统来观察
  目前可见王忠孝作品,最齐全者为台湾省文献会于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根据书前〈点校说明〉,该书乃据王忠孝后裔所辑之未刊本,原有十二卷,而台湾省文献会之刊印本,仅保存传志类中的〈王忠孝传〉、〈王氏谱氏〉二文为附卷,故今刊印本,共分十一卷,另有附卷一卷。
另外,江苏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由福建师大教授宝川根据上述抄本重新整理,并以福建师大抄本为底本刊印。
以下所录即以方宝川编校的《王忠孝公集》为底本,参考台湾省文献会出版之《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廖振富撰)
徐孚远明末清初 1599 — 16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65 【介绍】: 松江府华亭人字闇公
崇祯十五年举人
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几社相砥砺为名节。
曾荐东阳许都义勇可用,而大吏指为贼,竟杀之。
弘光时以马、阮乱政不出。
南都亡,起义兵抗清。
松江破,周旋海上诸义旅间,鲁监国任为左副都御史
郑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
后死于台湾
全台诗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人
明朝末年,曾与陈子龙等人倡组「几社」。
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举兵抗清,鲁监国左佥都御史永历五年(1651),从鲁监国厦门,后由郑成功迎至金门,甚受倚重。
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郑成功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远云南永历帝复命,孚远道安南(今越南),却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厦门
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入台,但未久留,后再返厦门
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关于徐孚远晚年行踪,包括是否曾入台湾,及去世之地点,都有不同说法。
综合各项资料,推测他应该曾来台湾,但停留时间不长,因此最后病故的地点也不在台湾,而以广东饶平之说较可信。
由于留台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诗作可清楚看出作于台湾者数量甚少。
再者,台湾各种方志有明末诸入台遗老小传,但独缺徐孚远,这也是他留台时间甚短的旁證。
参考《徐闇公先生年谱》之考證。〗。
  徐孚远在明末文名甚著,现存诗作不论质量均大有可观。
其诗风苍劲雄浑,豪宕忠义之气贯注其中,擅长以壮语写悲情,面目鲜明。
有《钓璜堂存稿》诗集二十卷,1926年金山怀旧楼刻本发行,共收入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书前有陈乃乾、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
台湾银行编印之「台湾文献丛刊」将〈徐闇公先生年谱〉单独排印,并收入相关传记资料等数篇为附录一,徐孚远的〈交行摘稿〉诗作一卷为附录二,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
另,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种《台湾诗钞》,收有徐孚远诗作五十一首,为目前较易见之选本。
连横原本辑有《东宁三子诗录》,其中有《徐闇公诗钞》一卷,已佚。
连横台湾诗乘》卷一论及徐孚远诗,录其诗作十首。
以下所收徐氏诗作,以作于台湾者为限,唯判断不易,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廖振富撰)
卢若腾明末清初 1600 — 1664
全台诗
卢若腾(1600~1664)字闲之福建金门人,因金门为唐代时监牧地,故号牧洲
〖参考林树梅〈明自许先生传〉,《?云山人文钞》,福州福建师范大学馆藏。
明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
居官洁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禦史,后加兵部尚书
清军南下,若腾平阳,力战,腰臂中矢,遇水师救出。
闻闽败,隆武帝被俘,痛愤赴水,?同僚救起。
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徐孚远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庵)」,一意著述。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
1663),清兵攻下金门厦门
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
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
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
」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
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
著作甚丰,惜多已佚。
1959年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
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
(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
(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
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
《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
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
许俊雅、黄美娥撰)
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岛贤聚人。
明崇祯丙子(九年)举人庚辰(十三年)进士;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旋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
后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在任遗爱于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福王立,召为佥都御史唐王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
清军南下,若腾平阳,力战中矢,遇水师救出。
闻闽变,痛愤赴水,为同官拯起。
寻潜入滃州,辗转入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燝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
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历一六六四年),与沈佺期许吉燝东渡,寓澎湖
病亟,值崇祯当年殉难之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有六;遗命题其墓曰「自许先生」。
若腾风情豪迈,当时士大夫俱幸愿一识。
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雅。
遗著达十数种,惟多已佚。
「岛噫诗」之幸存,实为珍贵;尚望读者勿以等閒之作视之!
书后,今加「留庵文选」若干篇,皆关当年史事(陈汉光)。
王垓清 1618 — 1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684 【介绍】: 山东胶州人号巢云
顺治六年进士
行人司行人,使琉球
累迁员外郎中,督临清钞关,课税有法。
官终浙江按察司副使
朱术桂清 1618 — 1683
全台诗
朱术桂(1618~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
明太祖九世孙,始授辅国将军福王镇国将军鲁王封长阳王,至隆武改封宁靖王
状貌魁伟,美须眉,擅长文学,书法具有瘦劲风格。
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东渡台湾,迁居郑经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兴建的王府「一元子园」。
永历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琅攻佔澎湖朱术桂以出身皇族,义不可辱,遂于府邸悬梁自经,媵妾五人同殉。
  朱术桂传世的诗作仅见两首:其一是阙题作品,仅见郑世耀收录,未见他书记载,姑且录之。
其二是〈绝命词〉,连横评价:「王以天潢之贵,躬逢乱世,避地东都,终至国破家亡,毅然抱大节以陨。
明社虽墟,而王之英灵永存天壤矣」、「〈绝命词〉一章,凄凉悲壮,读之泪下……台人闻之,为叹息曰:『王孙与北地争烈矣!
』」〖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
以下主要以高拱乾台湾府》为底本,再参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来。
杨永智撰)
姚启圣清 1624 — 16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4—1683 【介绍】: 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
明季为诸生
清顺治初入旗籍,隶汉军镶红旗
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
广东香山知县
三藩乱时,以家财募兵,赴康亲王杰书军前效力,因功擢福建布政使,进总督
屡破台湾刘国轩军,肃清闽境。
太子太保,进兵部尚书
屡陈进兵台湾之策。
二十二年施琅率兵入台,启圣厦门督馈运。
有《忧畏轩集》。
郑成功明末清初 1624 — 16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4—1662 【介绍】: 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
郑芝龙子。
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
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
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
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
不久病卒。
全台诗
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字明俨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
十五岁补南安县博士弟子员崇祯十七年(1644)徐孚远钱谦益,钱氏为他取名「大木」。
次年唐王福州赐姓朱,改名成功,俗称国姓爷。
清兵南下时,其父郑芝龙降清,母亲翁夫人殉难,郑成功慷慨起义。
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封延平王,尊奉在金门的监国鲁王宁靖王,并且礼遇卢若腾王忠孝徐孚远沈佺期等遗臣。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打败荷兰,取得台湾
永历十六年(1662)五月八日病逝于台南,年三十九岁。
  彭国栋评其诗:「五言雅近选体,七言直写胸臆,不刻意求工,而忠义之气,溢于言表,相娱能几何,胡不自结束诸语,微伤局促,殆为不永年之徵。
」编者辑录郑成功诗作的主要底本为《延平二王遗集》,目前台湾通用的版本则是杨家骆主编、刘雅农总校的《民族正气丛书》本,由台北市世界书局在民国四十六年(1957)九月用照相制版重刊清钞本问世。
〖参考杨家骆〈《延平二王遗集》系年考〉,《延平二王遗集》。
〗同时再比对彭国栋《广台湾诗乘》、许丙丁《台南市志稿文教志》、陈汉光《台湾诗录》参校,辑录郑氏在台诗作仅一首。
杨永智撰)
汪楫清 1626 — 16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6—1689 【介绍】: 江南休宁人,居扬州字舟次号悔斋
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检讨
曾充册封琉球正使
旋为河南府知府,官至福建布政使
早负诗名,与汪懋麟并称“二汪”。
有《悔斋集》。
清诗别裁集
字舟次江南仪征籍,休宁人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辞,官至福建布政使
有《悔斋集》。
悔斋出使琉球宰臣以下俱有赠言,归撰《中山铅华志》以备参考。
蔡如茂
蔡如茂琉球人
蔡温
蔡温字文若琉球人
有《澹园集》。
黄炳发
全台诗
黄炳发(?
~?
),字御风,略历未详〖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黄鸿翔清末近现代初
全台诗
黄鸿翔(?
~?
),字幼垣
祖籍福建龙溪
黄星华贡生道光年间移寓台湾朴仔脚(今嘉义?子)。
四子鸿翔光绪年间举于乡。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肆业后,历任《南声日报》主笔、厦门教育会会长、厦门参议会会员、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参考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杨永智撰)
黄清
全台诗
黄清(?
~?
),字春谷,略历不详〖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黄任
叶松根笺注秋江集·序
礼有之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虽有古今源流之别,而人之深于诗者,常厚其性情。
情克笃于君亲彝伦之大,发而为忠孝节义之经,则其人重有系乎国家,每足以撑持宇宙而垂休烈于青简。
即其见诸绪馀者,亦莫不令人想望其文采,如观其芳徽,况一脉绍承,能不摩挲手泽,思有以昭兹来许乎?
道光己酉之夏,予晤闽邑世职叶公栋国兄弟于友人书馆,述其曾祖父松根先生乾隆时台湾广文,遇叛寇戕邑令,乃招集义勇,竭力防禦,踰年竟一家殉难。
予肃然心钦之
既而携先生所注《秋江集》遗稿见示,且嘱序焉。
莘田翁之诗集,传播于海内艺林久矣。
若陈勾山、许素园郑荔乡先辈之序论,其称述详矣。
先生初以壬午乡科,随翁重宴,适择为外孙女婿,故常得亲承其謦欬,追陪其觞咏,情义兼笃,俱悉于自序中。
且当时余宝冈中丞爱重其才,早相期为黄集笺注。
先生因而蒐罗采摭,既脱稿,意犹不自慊,私庋于家,尚欲留待而补订也。
曾几何时,而先生司铎凤山,遂以禦寇殉烈矣。
在籍冢嗣,仅获藏是编,不可谓非幸也。
其他所著文稿、吟草及《异闻汇纪》、《诗话解颐》各种,惜皆湮没于官廨中。
由是观之,古今著述或传或不传,亦有数存于其间。
如解李诗者数家,今惟王氏之辑注为最善。
解杜诗、韩诗者且几十百家,今惟仇氏之详注、方氏之笺注为盛行。
至于苏诗之施注,则幸赖有毗陵邵氏得以补其残缺。
先生树立于纲常名教之大,义烈彪炳,既已请旌于朝,且袭荫其后嗣,其可垂诸不朽者,原不藉注诗以传。
而是编亦足见先生平日之笃学,稽古多识,宜风宜雅,其性情之敦厚,早有过人者。
兹其贤嗣守戎伯仲,欲校订以付梓,绵祖泽也,表忠忱也,永孝思也,亦至性至情之所不能自已者也。
予生也晚,迂拙性成,株守章句,乃幸与叶君贤伯仲有一日邂逅之缘,得追溯乎乡先正之流风馀韵。
爰敬题篇首,以志仰企微衷,俾读其书者,犹可想见其人焉。
余潜
江日升
全台诗
江日升(?
~?
),本名林敬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解元,父林兆麟
然而作者在《台湾外记》卷一中却云自己父亲名字是「江美鳌」,曾随明将郑彩在长江护卫南明弘光帝康熙十六年(1677)降清,其后往广东连平州任职。
今据《广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所载,并无「江美鳌」,却有「林兆麟」任职连平州督标中营副将
因而陈大道以为林兆麟在明郑旗下抗清时,改名为「江美鳌」,降清后恢复本名,而作者自幼随父亲姓「江」,纵使日后父亲恢复「林」姓,但他惯用「江日升」名字,以此姓名写作,参加科举。
然则据方豪的考證,认为江日升原姓林,字敬夫,林兆麟他的生父,惠安前型人;而江美鳌其寄父或后父,同安高浦所人,因姓江,遂改名日升字东旭
在此二说并列以为参考。
  江氏著有《台湾外记》,以明末清初郑氏四代五主的历史发展为核心,起自明天启元年辛酉(1621),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郑克塽降附清朝,凡六十三间事,依年编次,并于文字叙述中不时利用附注、附记、按语的方式补充说明。
江日升在其自序云:「闽人说闽事,以应纂修国史者采择焉」、「就其始末,广搜辑成」,说明他想替历史留下记录,作为修史者参考资料的写作动机。
书中或由作者耳闻目睹,或多方徵考文献,可说记载晚明郑氏家族最详细的作品。
台湾外记》的版本甚多,1959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台湾文献丛刊」版的《台湾外记》十卷,方豪根据七种版本合校而来。
此处所据为吴晓玲藏求无不获斋原刊影印,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参考周明初〈前言〉(《台湾外记》,上海古籍出版)。
〗,今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小说集成》中第四一六 ~ 四一七册。
(余美玲撰)
梁学孔
梁学孔字时亭琉球人
马执宏
马执宏字容斋琉球人
阮超叙
阮超叙字松庵琉球人
沈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湾嘉义人
善制漆器,较福建沈氏为尤精。
兼能雕漆。
所制漆器,下画飞燕,下篆一“沈”字。
后日人强占台湾,闻其名,征入厂,令其授艺,不从,饮鸦片死。
释志圆
全台诗
释志圆(?
~?
),南海普陀僧,俗居湖南,幼丧父母,七岁受戒,从师云游天下。
曾两至台湾连横、王少涛等皆相往来。
画无宗法,信手涂来,亦别具风格〖参考林文龙〈《台湾诗荟》作者简介〉,《台湾诗荟》附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
存诗二首,见连横剑花室诗集》,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