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人物简介
1838-1918,字仲怿(仲饴),山东海丰县(今无棣县)城里村人。吴式芬次子,同治壬戌(1862年)举人,授工部郎中,擢升河南陈州知府,迁开封知府,因功升江南江安粮道光绪二十六年,擢任福建按察使,又迁江宁布政使。官至河南巡抚。辛亥革命发生后,吴重憙解任归寓津门,民国纪年闭门谢客,专事编辑《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世德录》,为国家馆藏名典。著有《石莲闇诗文集》、《石莲闇词集》及奏议若干卷。卒年81岁。
蒿盦词·序
始君年弱冠,客游淮安之桃源,居处寥寂,间为词自娱。岁莫返棹,出而相示,肇麟心窃好之。已肇麟读书北村,偶有所作,录稿就正。时君方共亡友毛子次米更倡叠和,因为肇麟辨析唐五代两宋之流别,风尚之出入,期惟正轨是循,举从来粗犷纤秾与体之若俳若诡苟焉取悦一世之耳目者,屏绝刬除,相引为严戒。词于蓻事,虽微之微者,而源流正变之故,要非漫无所持择也。岁丁卯,次米下世,逾年,君移家金坛,独旅居苏镇间。又一年,相见于江宁,江宁江山雄伟,其城北诸峰,又至窅邃,为自昔幽人窟宅。年少健步,春秋佳日,辄相与披榛莽,穷巉岩,求六朝以来故迹所在,及曩时名贤之游躅,有所兴发,则咸寓诸词。又越一年,肇麟去客嘉定,属遭离人事,仆仆鲜宁趾,虽时聚首,而游兴亦少衰减矣。同光之交,君连岁入蜀,所至恒多忧时怀远之作。丁丑中夏,乃复同居冶城之飞霞阁,阁踞山巅,与钟阜石城相峙,頫睨尘阓如越世。云烟朝夕,瑰奇变幻,千端万态,雠斠之隙晷,益相与研精声律,商榷同异,纵览古今作者升降而折衷于大雅。每登台舒啸,或就斗室煮茗,促膝夜话,致足乐也。嗟乎,自吾两人先后去江宁北度,而谭谐之欢,几几不可复得。津门距都才两日程,相别三载,未获一执手劳问。君今年五十,肇麟亦四十有六,盖自总角而弱冠,而壮,而强,而逮五十之年,吾二人之踪迹,数离数合,且迹疏而心愈亲者,未尝不一一见之所为词也。抑君于学无不通,平生所撰造诗古文辞,若骈四俪六之作,属草殆已逾尺,而君雅不以自名,惟孜孜焉究心天下之大计,以备当代翌日之用,宜于词弥无取焉。然而少小所习,长大有不能忘,薄技且然,矧足以写性情之郁伊,而藉著友生聚散之迹者哉。若夫君词之工,则明者能自会之,固无俟肇麟之区区私论也。
光绪壬辰冬十有一月,宝应成肇麟。
晴花暖玉词
1845-1915,字季垂,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邓廷桢孙,邓尔咸子。少孤,奉母辗转晋、蜀、滇、黔,最后兄履吉官湖南,又迎养至湘。及江南平,奉母归。贫苦励行。同治九年(1870)优贡,用知县。光绪元年(1875)举人。又四年,母卒,终丧,始出就官贵州,权贵筑。改知贞丰州,又权知正安州,皆有惠爱。长于断狱,死囚往往得更生。奏调至台湾,补嘉义。甲午内渡,调至皖,主赋事。于荫霖抚湖北,复招入幕。擢守襄阳,调武昌、黄州、郧阳。光绪三十一年(1905),简授徽州府知府,改知锦州府,调奉天。东三省改定官制,署奉天巡警道。未几,裁缺,遂引疾自免,寄居北京、天津。老更世变,时时为小词以自遣。著《暖玉晴花馆词》二卷。
人物简介
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湖南邵东县汪塘乡境内)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翌年会试后,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为大学士徐桐赏识。戊戌维新运动中,曾上书朝廷,指责康有为、梁启超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假权行教”之徒。时雀塘铺(今新邵县境内)人樊锥在邵阳组织“南学会”反旧教,倡新学。曾于邵阳学宫会集群儒斥樊“倡邪说,背圣教”,将其驱逐出邵阳。清末,列强入侵,日寇占琉球,蚀高丽(朝鲜),进而图犯辽边,“国将不国”。曾慷慨陈词,反对乞和,主张启用刚正忠义将帅,力拒外敌,以固边疆。八国联军侵华(1900),曾随李秉衡出兵抗击。兵败,李自杀,曾投江为部卒营救。后调任陕西候补道,继续支持义和团保卫北京、天津的反帝爱国斗争。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因支持义和团而获罪,遂隐居贵州锦屏县的梅屏山下,筑“掘阅园”从事教学与著述。1902年客居贵州后从事于改编元史,著成《元书》102卷,1911年刊行,另有《元史考证》4卷。他虽取同乡先贤魏源的《元史新编》为蓝本,而宗旨却与魏源以来诸家致力于广搜中外史料、考订史实以补正《元史》者全然不同,自称欲继孔子作《春秋》之志,申明纲常大义。宣统二年(1910),曾返故乡,长杨塘书院。其时已废科举,兴学堂,曾仍力倡旧学,尚孔孟之道,以“仁学”自勉。民国2年(1913)邀同仁筹募钱粮,建立“岩畔村积谷会”,解饥民之困。民国17年农历六月初三日逝世。著有《元书》等书传世。有《瓠庵集》、《瓠庵续集》。
人物简介
华世奎(1863~1941), 书法家, 字启臣,号璧臣。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有《思闇诗集》。
维基
夏曾佑(1863年—1924年),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学者。夏鸾翔之子。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曾佑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礼部主事。后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来往密切,并参加了维新派的活动。1895年,居于上海,发表评论于《时务报》。1895年底,到天津,和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奉派赴安徽祁门县任知县,后因母亲去世,转而在家居丧。其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称《中国古代史》,根据历史进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中的“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1905年,清朝为实行预备立宪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夏曾佑任随员。考察完毕归国后,历任泗州知州、两江总督署文案。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至1915年7月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改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4年,夏曾佑逝世。
人物简介
1865-1937,字式之,又字坚孟,又字茗理,别署蛰存、负翁、晦翁,晚年自号霜根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孤力学,10余岁时即佣书养母,又节衣缩食用以购书。光绪中,黄彭年开藩吴中,建“学古堂”,他以高材生肄业。不久举本省乡试,与胡玉缙同为学古堂长。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久寓天津,以收藏、校书、著述为业。家有藏书处为“四当斋”,取宋尤延之以书籍“饥当肉、寒当裘、孤寂当友朋、幽忧当金石琴瑟”之语。储书万册。著有《四当斋集》、《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世称校勘精审。
简介
段芝贵(1869-1925),安徽合肥人,字香岩。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民国成立,任驻京总司令官,统制陆军和武卫右军,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1913年任江西宣抚使,并任第一军军长。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任奉天将军,旋兼署巡按使。不久,联合十四省将军密呈袁世凯,拥护帝制。1917年随段祺瑞讨伐张勋,曾任京畿警备司令、陆军总长。1919年改任京畿卫戍司令。次年,在直皖战争中任皖系前敌总司令。后在天津病死。
简介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别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精通史学,擅长诗词、书法。点翰林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又曾充当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辛亥革命前后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民国初年因文名被直隶都督冯国璋聘为督军公署秘书长,继而随冯赴江苏都督任,颇受青睐。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出任内阁左丞。后胡嗣瑗随溥仪到东北任职终老。
维基
胡嗣瑗(1869年8月21日—1949年)字晴初,亦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省贵阳府开州人。清朝、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胡嗣瑗的先祖来自广东顺德。胡嗣瑗生于清朝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嗣瑗中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为候补道,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并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中华民国初年,冯国璋任直隶都督时,胡嗣瑗任都督公署秘书长。此后,冯国璋转任江苏都督,他继续在冯国璋手下任职。民国四年(1915年),他任江苏金陵道道尹。冯国璋任江苏将军时,他曾任将军府咨议厅厅长,作为首席幕僚代行政务。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后来,被冯国璋免职,此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五峰草堂开始隐居。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5日,溥仪传旨赏胡嗣瑗在紫禁城内骑马。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8日,溥仪于天津张园成立了行在办事处,郑孝胥和胡嗣瑗负责管理总务处。胡嗣瑗还出任清室驻天津办事处顾问,负责行在的日常事务。后来胡嗣瑗随溥仪从天津潜赴中国东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初,溥仪在板垣征四郎的压力下同意任满洲国执政。溥仪希望陈宝琛任执政府府中令,但没有成功。当时胡嗣瑗和宝熙均想获得该职,宝熙最终获得执政府府中令一职。胡嗣瑗则获任执政府秘书处长。两年后,满洲国实行帝制,执政府改为宫内府,胡嗣瑗和宝熙又都想获得宫内府大臣一职。不久二人都未能如愿,而是皆被任命为参议府参议。 胡嗣瑗擅长书画。1946年,徐操、王雪涛等人合作书画扇面,内钤胡嗣瑗的印。1949年病逝。
清州搜玉
宁奎章(1871—1935),字紫垣,青县人。世福长子,寓居天津。法部郎中,曾编纂并捐资助印民国《青县志》。
人物简介
1872-1940.9.26,英译名George Hsu。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民国政要。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徐村人,生于江西南昌。1903年,应试及第,成为光绪朝进士,进入 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1907年,毕业以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和法部参事职务,主持制订全国的新式法律。1908年,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 判厅检察长。1910年,徐谦同许世英赴华盛顿参加国际司法会议,并考察了英、法、德、俄等国的司法制度。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03月,任内阁司法 部次长。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沈秉坤、王善 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1913年04月27日,发表名文《布告国民》, 鼓吹武装反袁。此后去上海,加入了基督教圣公会,并发起组建全国基督教救国会。1917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以观察员资 格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被聘为天津《益世报》主编。1921年,任孙中山政府最高法院院长。1922年,任北京政府王宠惠“好人内阁”司法总长。 1923年,任岭南大学文学系主任,并创办了《评议日报》。1923年,应冯玉祥之聘进京,任中俄庚款委员会主席,同李大钊成为战友。1926年,随冯玉 祥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广州国民政府司法部长。1927年0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徐谦当选为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武汉政变”发生后,徐谦受到汪蒋两派的排挤,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寓居香港,重开律师生涯。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回到内地,任国防委员会委 员。还曾任国民党北京分部主任、福建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40年09月26日病逝于香港。主要著述有 《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徐季龙先生遗诗》、《笔法荟谈》等。
词学图录
林葆恒(1872-?) 字子有,号讱庵。福建闽侯人。林则徐侄孙。曾任驻小吕宋(今菲律宾)副领事、驻泗水领事。谙于书史,勤于词学。在天津组织词社,后至上海创建沤社。被誉为八闽词坛后劲。辑有《闽词徵》六卷,自宋徐昌图、杨亿至民国闽籍词人之作,靡不网罗。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得其襄助者尤多。有《讱庵词》。
人物简介
1873.9.7-1952.3.1,江苏省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字晋余,号君九,又号螾庐。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进士,官学部郎中。业余昆曲家,民国初年在天津入审音社。
词学图录
陈曾寿(1878-1949) 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名诗人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曾为张之洞幕僚,赞助新政。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鬻画自给。溥仪出宫居天津时,陈曾寿为婉容师傅。伪满时期曾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卒于上海。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皆有任职。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中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中进士,任刑部主事。曾经一度出游日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邀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和寓居青岛的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1925年,陈曾寿赴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任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1949年,陈曾寿在上海逝世。年七十二。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梁启勋, (1876 --1965)字仲策,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弟。早年在康有为万木草堂修业。1896年在上海《时务报》担任修改译稿工作。1902年入上海震旦学院(今复旦大学),后旅居美国数年。1912年任天津《庸言》杂志撰述,翌年任《大中华》杂志撰述。1914年任北京中国银行监理官,又任币制局参事。1928年脱离政界。1931年执教于青岛大学。1933年在交通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任训育主任。1938年任职于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北平解放前夕,他为北平地下党组织做过有益的工作。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启勋著有《词学》二卷、《稼轩词疏證》六卷、《中国韵文概论》三卷、《曼殊室随笔》五卷、《海波词》四卷。还翻译过《大社会》,后更名为《社会心理之分析》。
清州搜玉
金振澜(1879— 1947),字芷波,青县金庄子村(今属沧县)人。清末庠生,曾任清户部主事,民国就职财政部,又曾行医天津。
个人简介
吕美荪(1882-1945),安徽旌德人,光绪丁丑年进士吕凤岐次女,14岁失怙,居家事母。20岁后,至天津任北洋女子公学教习兼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之后,应其父同年挚友、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邀,去奉天(今沈阳)任奉天女子学堂教务长,女子美术学校教员、名誉校长。30岁后曾在苏、皖、闽、沪等地的女子中学任教。著有《葂丽园诗》二卷、《葂丽园诗再续》一卷、《葂丽园随笔》一卷。
郭则沄(1881-1947)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厂(音庵)、龙顾山人、遁圃老迂,福建侯官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历任温州、处州兵备道道员。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铨叙局长、侨务局总裁等。1922年退职后,寓居天津,入须社。著有《龙顾山房诗集》《龙顾山房诗馀》《十朝诗乘》《旧德述闻》等。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吕碧城(1883-1943),女,安徽旌德人,原名贤锡,字遁天、明因,后改字圣因,法号宝莲,别署兰清、信芳词侣、晓珠等。清代山西省学政吕凤岐三女。母名严士瑜,工诗善画、颇有才名。幼承家学,七岁能作巨幅山水画,十二岁诗文俱已成篇。1903年春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不久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南社。与秋瑾为挚友,力倡女权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所作诗词清丽明快,多写异域风情,饶有新意,颇得樊增祥激赏,誉之为“姑射婵娟子”,龙榆生称之为近三百年名家词之“殿军”。通晓英、法、德三国文字,精研释典,大力弘扬佛旨。著有《晓珠词》4卷、《欧美漫游录》、《名学浅说》、《文史纲要》、《美利坚建国史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