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人物简介
?-?,袁树勋之子,字伯夔,一字苏孙,行一。光绪己卯年十二月十四吉时生,湖南湘潭县人,民籍,附贡生花翎二品顶戴指分江苏试用道。民国初年曾任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与陈散原交好。散原先生非常推崇他的学问文才,据说他的一些应酬文字由袁思亮代笔,《散原精舍诗文集》中有多首诗赠送袁思亮。另涵芬楼刊印《夷坚志》,是张元济借袁思亮藏宋版副本。其子袁东荣娶前青岛市市长胡若愚之二女儿胡锡大为妻。
人物简介
张謇(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字季直,号啬庵,南通人。光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民国,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政府中任农商总长。后辞职归里,兴办实业、教育。有《张謇日记》。
维基
张(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张謇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张謇”。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以及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国第一家气象台军山气象台以及高等学校南通大学。参与筹画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并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现河海大学)、复旦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现上海海事大学、现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现上海海洋大学)等的筹建。
简介
又名徐绍樾,字季同。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钱塘。自小从其父徐灏受经学、刑名之学。曾在广西入平乐县令全文炳、广西巡抚张联桂等幕中二十馀年,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赴吏部引见,旋入江苏巡抚赵舒翅幕,再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蜀,先入川督幕中,后历任四川遂宁、岳池、涪州知县,成都府知府,丰都、富顺县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超升道员后,徐樾司川府财政,又于宣统二年(1910年)冬出任四川巡警道。徐樾少喜为诗,通经学、史学,有《遗园诗集》十六卷。
简介
字云秋,自号黄陵外史,湘乡人,诸生。擅文学,喜言经世方略,尝游义宁陈宝箴中丞幕,积功官至江苏候补道。著有《采菽堂诗抄》及《前后出塞集》行世。
琴台梦语词·序
琴台梦语词二卷,吾友易子中实游艺江南之所作也。中实渊闻赡学,年少多通,以诗人绪余,乐府新律,纂绣骚雅,雕镂情文,倚声而歈,引节弥韵,华缛丰艳,自其天才。而跌宕风尘,驱染烟墨,江山之胜,抑有助焉。当夫子美去蜀,季野入吴,张翰相知,伯喈流寓,欢缔吟社,豪张酒军。会苏家之旧亭,访钱氏之故馆。金阊晓而春丽,锦泾暮以秋凄,此一境也。古梦无痕,游悰式写,废苑独往,灵岩遂攀,鞭影辟疆之园,剑气要离之墓。廊沈屧响,寺阁钟声,驻舄鲈乡,题襟虎阜,邓尉之梅花似雪,苏台之杨柳如烟,此又一境也。登山曰归,临流斯畅,虹桥小泛,鹤涧幽探,打桨莲泾之湾,攲篷荷荡之曲,横塘渺渺,香水盈盈,此又一境也。尔乃峭帆半偃,侧帽孤征,睇虞仲之岩栖,迹焦先之谷隐,揽飞楼于北固,问故土于南朝,建业之镇荒凉,秦淮之流呜咽,即遗宅而谢安不作,觅新亭而王导无人,销沈钟阜之灵,悽怆台城之乱,俯仰百代,低徊万端,此又一境也。若夫闲怀宛,宛,影事依依,眷同心之旧盟,订促膝之新侣,玉箫倚袖,金筝侑觞,白门暄而雾晴,青泾涨而波阔,缆莫愁之芳树,采元武之瘦菱,写照荷华,销魂桃叶,夜夜奈何之月,朝朝恁处之云,竹写丝陶,金悽粉怨,此又一境也。其或独寐无那,端居不憀,花菲菲而勒寒,雨萧萧而作暝,莺朝倦赏,雁晚枯吟,蝶衣午慵,螀笛宵冷,数抵金之漏刻,耽软玉之华年,含酲未醒,抚景谁语,此又一境也。中实于此纵横两戒,规模万族,飞行南斗之表,抗声北宋而还,江管牙雕,涛笺手擘,敲唾壶而欲碎,洒墨花其若飞,至于读画分题,裁筒答和,愁侬欢坠,感物情来,王宽寄妇之篇,鲍照与妹之作,莫不翘思绮烂,触绪丝萦,作之者按谱传歌,读之者回肠荡气,可谓深美闳约,恻隐盱愉,采不浮缛,神不虚艳者矣。若乃尚论昔贤,窃比高唱,则流水孤村之萧远,晓风残月之凄清,金戈铁马之雄深,宝函钿雀之瑰丽,静窈若暗香疏影,缠绵若浅醉闲眠,温柔若香冷猊金,幽秀若梦回鸡塞,夫固奄有众妙,不名一家,谅哉赏音,弗予河汉。
岁在丁亥仲冬朔日。
长沙张百熙拜序于京师宣武坊南之寓斋。
琴台梦语词·自序
杨子云曰,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人生三十曰壮,正余今日之谓矣。子云所称雕虫篆刻者,指赋而言也。况于词又下赋一等者乎。虽然,余鄙人也,少充国宝,长未尝有当世之务。其所与游处又皆江湖山泽穷愁枯槁之民。语曰吾绋讴所生,必于斥苦,此非空言也。夫以穷愁枯槁之民而欲其为铿訇炳丽发皇之辞,以惊世而震俗,固已难矣。太史公曰,诗三百篇,大抵皆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可谓知言矣。夫人孰能无情,情孰能无所寄,寄之于今则实事生焉,寄之于古则空言出焉,寄之于实事则功名富贵生焉,寄之于空言则忧患贫贱出焉。虽所寄不同,而其不能无所寄一也。使余与诸子或膺尺一之组,劳形于簿书,或持丈二之殳,效命于沙漠,此虽欲强以雕虫之事而有所不能矣,岂非天哉。光绪丁亥,余三十之年也。是年在姑苏,尝与数友登灵岩琴台,悲歌吊古,意气甚壮,九月之望,骊驹入燕,曾几何时而旧游已如梦幻,仅存此数十篇之词,亦如梦中语耳。余又何能无槩耶。且余固尝悔词,悔之而不废者何也,哀乐难忘而聚散可感也。不知我者以为雕虫篆刻之事,而知我者必以为穷愁枯槁所为也。虽然,屈灵均有言曰,老冉冉其将至,惧修名之不立,行年三十而犹不免为子云所笑,亦余之过也夫,亦余之过也夫。
十一月庚申,易顺鼎自叙。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有《觚庵诗存》四卷。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陈锐,字伯韬,武陵人。光绪癸巳举人,江苏试用知县。有《抱碧斋诗集》。
人物简介
吴观岱(1862-1929),初名宗泰,字念康,号洁翁,别号有小梅花庵主、鱼陆散人、溪山画隐、觚饮道人等,江苏无锡人。工书善画,山水人物兼妙,尤擅画梅。为"江南四吴"之一。
人物简介
杨锡章(1864-1929),字几园,又字子文、至文,号了公、蓼功、了王、紫雯、乳燕。室名藕斋。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早年中秀才,从地方宿儒杨葆光学诗、古文辞,研究训诂,习书法。擅长行草书,于苍劲中见秀挺,往往鬻书自给。著作颇多,不自收拾,仅有《梅花百咏》、《杨了公先生墨宝》及与姚鹓雏合著的《佛学》传世。
沙元炳,字健庵,晚号毁翁,如皋人。光绪甲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志颐堂诗钞》。
人物简介
1864-1927,字健庵,晚岁别号毁髯,如皋人。1891年乡试中举。1892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取进士。深得帝师翁同龢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人物简介
1865-1937,字式之,又字坚孟,又字茗理,别署蛰存、负翁、晦翁,晚年自号霜根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孤力学,10余岁时即佣书养母,又节衣缩食用以购书。光绪中,黄彭年开藩吴中,建“学古堂”,他以高材生肄业。不久举本省乡试,与胡玉缙同为学古堂长。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久寓天津,以收藏、校书、著述为业。家有藏书处为“四当斋”,取宋尤延之以书籍“饥当肉、寒当裘、孤寂当友朋、幽忧当金石琴瑟”之语。储书万册。著有《四当斋集》、《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世称校勘精审。
维基
章钰(1865年—1937年),字式之,号茗簃,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清末民国初年的藏书家、校勘学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进士,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官至外务部主事。1907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校长。其著作有《四当斋集》、《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
人物简介
孙揆均(1866-1941),字叔方,又名道毅,号寒厓、江东孙叔、叔舫、老虎、鹤主(来鹤楼主人),江苏无锡人,孙继皋第九世裔孙。少孤,随兄嫂生活。1889年与吴稚晖、纽永建、丁福保等负笈江阴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年中举。官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孙揆均工诗善书,诗意苍朴,有诗集《寒厓集》传世。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人物简介
1868.3.17-1950.10.12,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浙江德清人,光绪十年(1884年)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1894年彭夫人病故。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为他续娶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诗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与夏同龢、夏寿田同登戊戌科进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1912年(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1932年3月,接溥仪邀佐政伪满洲国书,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1937年芦构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居京郊寓所,以卖字谋生,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简介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别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精通史学,擅长诗词、书法。点翰林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又曾充当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辛亥革命前后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民国初年因文名被直隶都督冯国璋聘为督军公署秘书长,继而随冯赴江苏都督任,颇受青睐。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出任内阁左丞。后胡嗣瑗随溥仪到东北任职终老。
维基
胡嗣瑗(1869年8月21日—1949年)字晴初,亦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省贵阳府开州人。清朝、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胡嗣瑗的先祖来自广东顺德。胡嗣瑗生于清朝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嗣瑗中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为候补道,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并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中华民国初年,冯国璋任直隶都督时,胡嗣瑗任都督公署秘书长。此后,冯国璋转任江苏都督,他继续在冯国璋手下任职。民国四年(1915年),他任江苏金陵道道尹。冯国璋任江苏将军时,他曾任将军府咨议厅厅长,作为首席幕僚代行政务。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后来,被冯国璋免职,此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五峰草堂开始隐居。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5日,溥仪传旨赏胡嗣瑗在紫禁城内骑马。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8日,溥仪于天津张园成立了行在办事处,郑孝胥和胡嗣瑗负责管理总务处。胡嗣瑗还出任清室驻天津办事处顾问,负责行在的日常事务。后来胡嗣瑗随溥仪从天津潜赴中国东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初,溥仪在板垣征四郎的压力下同意任满洲国执政。溥仪希望陈宝琛任执政府府中令,但没有成功。当时胡嗣瑗和宝熙均想获得该职,宝熙最终获得执政府府中令一职。胡嗣瑗则获任执政府秘书处长。两年后,满洲国实行帝制,执政府改为宫内府,胡嗣瑗和宝熙又都想获得宫内府大臣一职。不久二人都未能如愿,而是皆被任命为参议府参议。 胡嗣瑗擅长书画。1946年,徐操、王雪涛等人合作书画扇面,内钤胡嗣瑗的印。1949年病逝。
人物简介
1869-1951,原名义襄,字篯孙,号药梦老人,秀水(今嘉兴)人。清末移居平湖县。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任内阁中书,曾著《各国订约始末记》,倾心于变法。后膺清廷经济特科之选,为一时名流。曾任江苏度支公所莞榷科科长。辛亥革命后任北京政府财政部佥事。1915年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次年改署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并任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等。1919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修清史,参与纂修。浙江省编修《浙江通志》,部分稿件亦出于其撰著。博学多闻,著有《安乐乡人诗》6卷、《药梦词》4卷。又熟悉满洲史事,有《建州事实》之作及文百余篇。晚年续编《槜李诗系》,与金蓉镜补刊《嘉禾徵献录》(盛枫著)。又与忻虞卿合编《槜李文系》,汇集嘉兴地区文献,惜未能梓行。
海绡词·渡江云 书《海绡词》后
尊前馀短梦,漫吟花信,去国更劳商。酒醒无有月,过眼车尘,桑海费思量。情怀销尽,却东风、避我疏香。空自怜、行云乌雀,寂寞对愁乡。
堪伤。十年游历,几处江川,剩青衫何况。终不似、透帘笳泪,一片荒凉。沉沉图画天涯老,怕辜他、容易斜阳。今后约、黄昏碎雨成行。
瓯南江东散人书于后,己丑年四月初九日
简介
字乃勋,号述庐主人,原籍长沙县,出自江州义门陈氏。为将门之后。其父陈麟书为湘军将领。历任江苏山阳县知县、江宁县知事、两淮盐运使署。民国时任江苏常熟县厘金局长,后在江苏第三专税局局长任上退职,家于金陵。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金陵沦陷。陈述猷携眷避难,流离颠沛,辗转回湘。1940年庚辰五月十八日逝世,寿七十。即安葬于硖石村万宜组梦冲山嘴。
人物简介
陈昌任(一八七一—一九五六),字公孟,苏州人。少时潜心研究农田水利之学,曾任苏州市议事会议事长、江苏水利局总文牍。平时肆力于古文诗。有《沧海楼诗集》。
人物简介
侯鸿鉴(1872-1961),字葆三(保三),无锡人,南社成员。号“梦狮”,晚年自称“病骥老人”、“汗漫生”等。侯鸿鉴是无锡地区民主革命的启蒙者、江苏近代教育的开拓者。他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著述,推广当时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直接开创了江苏省女子教育的先河,促进了江苏省近代教育向现代化的转型,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在当时教育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