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晴花暖玉词
1845-1915,字季垂,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邓廷桢孙,邓尔咸子。少孤,奉母辗转晋、蜀、滇、黔,最后兄履吉官湖南,又迎养至湘。及江南平,奉母归。贫苦励行。同治九年(1870)优贡,用知县。光绪元年(1875)举人。又四年,母卒,终丧,始出就官贵州,权贵筑。改知贞丰州,又权知正安州,皆有惠爱。长于断狱,死囚往往得更生。奏调至台湾,补嘉义。甲午内渡,调至皖,主赋事。于荫霖抚湖北,复招入幕。擢守襄阳,调武昌、黄州、郧阳。光绪三十一年(1905),简授徽州府知府,改知锦州府,调奉天。东三省改定官制,署奉天巡警道。未几,裁缺,遂引疾自免,寄居北京、天津。老更世变,时时为小词以自遣。著《暖玉晴花馆词》二卷。
人物简介
1857-?,字宽仲,亦名庆恩,号文鹿。襄阳人。光绪壬午科举人。清末湖北咨议局议长,未一年辞职,改任江西赣南道道台。辛亥革命后,吴庆焘在上海一带卖字为生。有《襄阳四略》、《笄珠仙馆诗存》、《笄珠仙馆词》。
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北按察使。谥文忠。有《节庵遗诗》。
词学图录
梁鼎芬(1859-1920) 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今广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中法战争时劾李鸿章误国,降五级调用。两广总督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讲席。之洞移督两江,继聘为钟山书院山长。署武昌知府,擢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引疾归。有《节庵先生遗诗》。词集名《欸红楼词》。
梁鼎芬(1859~1919) 晚清学者、藏书家。字星海,又字伯烈,号节庵等。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曾任两湖书院监督、湖北全省学务处总提调,后任溥仪的老师,卒谥“文忠”。擅长诗词,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有《节庵先生遗诗》等。梁鼎芬居鄂十七年,对湖北教育事业贡献良多,蛇山山顶原有抱膝亭,系民国初年湖北学界为纪念梁鼎芬而建。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与杨守敬同游黄鹤楼,作诗有“此楼兴废难为主”之叹。
节庵先生遗诗·旧序
梁子鼎芬选刊所得诗为二卷,曰:「姑以相娱也。」始梁子官编修时,发愤弹大臣,黜罢,年二十七耳,吾心壮之。后相见长沙,形貌论议称其所闻,而颇欲梁子歛抑意气,以究观大道之原,去所偏蔽而偕之大适。已而梁子弃乡里,独居焦山佛寺三四年,所学果益异。客江夏稍久,又得观其所为诗歌,几六七百篇,其勤如是。私怪梁子方博综万物,考揽古今之大业,顾亦习华文,耽吟弄,效词流墨客之为邪?且夫天之生夫人也,蕴其志焉,又植其才焉,志盛则多感,才盛则多营,多感多营而必蕲有以自达,古之人皆然。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梁子日积其所感所营,未能忘于心,幽忧徘徊,无可陈说告语者。而优閒之岁月,虚寥澹漠之人境,狎亘古于旦暮,觌万象于一榻,上求下索,交萦互引,所以发情思,荡魂梦,益与为无穷。梁子之不能已于诗,傥以是与?傥以是与?虽然,梁子之诗既工矣,愤悱之情,噍杀之音,亦颇时时呈露而不复自遏。吾不敢谓梁子已能平其心,一比于纯德,要梁子志极于天壤,谊关于国故,掬肝沥血,抗言永叹,不屑苟私其躬,用一己之得失进退为忻愠,此则梁子昭昭之孤心,即以极诸天下后世而犹许者也。梁子尝坚余皓首偕隐之约,余窳薄朽散,不堪效尺寸之用,世无智愚,得睨而知之。梁子刻意厉行,且勤求当世之利病,宜非余比。然今日之建贤选能,立事就功,风尚固殊焉。士信不可弃,复不稍贬所持,曲折以就其绳格,即愈厌斥之不暇。日迈月征,徙倚天地,吾恐梁子之诗将益工,且多行交讥,梁子不幸终类于余也。梁子于诗喜宋王、苏氏,亦喜欧阳氏,遂及于杜、韩云。光绪十九年八月义宁陈三立。
刻集非公意也。癸丑春间,公有三良之志,而不得遂,事前手书遗言:「我生孤苦,学无成就,一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公子劬以示绍宋。及己未夏,公病痹,一日绍宋诣问,乘间叩公所著何不付刊。公曰:「吾不长于文,文必不刻。诗词虽意有所托,惟烧去已不少,今所钞存仅百馀首,他日不可知,今则不能示汝耳。」绍宋因知公非不愿刻集,特不欲传其文。畴昔遗言,盖有激而发也。顾公歾后,检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与陈君庆佑公辅谋以小启遍徵公诗,启甫脱稿,公辅下世,事遂寝。由绍宋独力蒐辑,先得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二百五十二首,继复百出钞集,积一年,得七百四十馀首,惟所录互有异同,又多由公往所书扇录出,诗题各异,诠次校雠凡八阅月。念公生平于诗颇自矜慎,今凡涉疑似,及寻常酬荅之作,未敢辄录,复由闽县陈太傅师审订一过,曾刚甫、黄晦闻、胡子贤三君一再商校。其龙本则公所及见,定为首二卷,绍宋所辑者为后四卷,都凡存诗八百六十二首,体公之志,尚嫌过多,而同人谓难割爱,且纪实云。至其次第,龙本一仍其旧,绍宋所编仅就闻知略为诠次,公辅既𣨛,知公作诗年月者较鲜,必欲编年,则展转相询,杀青无日,及今不图,人事万变,岂可知也?编既成,卢君慎之亟欲为公刻集,徵稿于绍宋,因畀以付刻而谨识崖略于右。癸亥四月,龙游余绍宋识。
节庵先生遗诗·跋
右《节庵先生遗诗》六卷,吾师梁文忠公稿也。光绪中叶,公主讲两湖书院,弼时以诸生执业门下,寻有选派游学之举,被命而东。既卒业,服官京外,与公遂疏阔。己未十二月,公卒于京师,弼谋刊公遗诗,稿多散佚,蒐集良难。公戚余君越园检公遗箧,得旧刻诗稿二卷,复四方徵集,又得四卷,手辑校雠,贻弼付梓。计自公卒后始徵集,讫三年而兹刻乃成。癸亥三月,受业沔阳卢弼谨跋。
节庵先生遗诗续编·识
寒家与丈累代挚交。丈光绪庚辰入都,即寓先祖南雪公宅,继乃迁栖凤楼,即丈诗所称「独忆叶园三友事,诗成如虎酒如龙」者也。(又见丈《题上元夜饮图》诗注。)余辑丈诗卷二有《碧螺春盦夜宴》诗。碧螺春盦,本生先考叔达公书斋名。丈与先伯伯蘧公、先考仲鸾公、本生先考叔达公皆至契,《款红楼词》中屡有倡和。时丈尊称南雪公为三伯,函札皆然,不称字与号也。光绪之季,绰教授武昌,谒丈于武昌府廨。旋以书来云:「违别廿年,相见悲喜。闻太夫人葬日,文从即归,为之怆恻。」嗣令讲学于两湖师范及西路小学,抚爱甚至。会岁暮,绰题门曰:「永嘉学派,荆楚岁时。」丈大赏之,逢人为之延誉,且以事功相勖。乃蹉跎卅载,迄无所成,视息偷生,重惭期许矣。叶恭绰谨识
节庵先生诗集·跋
梁节庵丈生平吟咏甚富,惜无手定诗稿。清光绪丁酉间,龙丈伯鸾刻《知服斋丛书》,有《节盦集》五卷,旋抽出不复印行,故流传颇少。今通行者为余君越园、卢君慎之辑刻遗诗六卷,叶君遐庵辑印续篇一卷。余君序云:卷一、卷二悉依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今校龙刻亦多互异。如卷一第一首,卢本为《龙丈寿祺宴集家园赋呈》,龙刻为《书堂》。卷一《寄康祖诒》,卷二《赠康长素布衣》,龙刻皆删之,殆怵于党祸欤?而龙刻多于卢、叶两本之诗,凡十首,似两君皆未获见龙刻五卷本也。顾卢、叶两本往住羼入沈寐叟、王可庄二人之作。卢本卷六《答寐叟用晞发集夜坐简韶卿》三首,其第一首为沈氏原作,(第三首题为《雨夜呈寐叟仍前韵》,卢本误并前题。)叶本《赠可庄》一绝,乃王氏题画扇以赠丈者,见丈手写诗扇及王苏州遗书中。其他编次亦多舛误,疏于校勘,读者多不之审。而丈诗尚不祗此。往予见丈诗稿于友人斋头,皆系散篇,每诗一叶,有纪香聪评语者,迄未装钉,故龙刻亦淆乱无次也。比岁予客澳岸,寓寮无事,不揣谫陋,欲合卢、叶二本重为编次,增辑佚诗,写成定本,俾知人论世者有所参考。爰博采丈手写诗扇,遇有年分异文,辄记于简端。并取龙氏刻本、丈子思孝、杨师果庵、廖师伯鲁、许君鹤俦、叶君遐庵、杨君子远抄本,参以近人诗文词集、日记诗话,钩稽考證,按年编次,管窥所及,并加按语以识之。综龙、卢、叶三本及予新辑者,存诗一千三百七十馀首,诠次为六卷。至丈诗屡有窜易,与行世刻本不同者,则皆以其晚年手迹为据,而列其异文为校记附后焉。昔余君编诗时,距丈捐馆仅数载,犹感知其作诗年月者鲜,艰于商摧。今又三十年,同时辈流日渐零落,犹幸遗稿日出,得以推寻,然莫为之前,予亦曷能成此也?丈服官鄂渚而外,南北住还,踪迹靡定,其中编次,虽经极意考索,仍恐不能无误,则俟后有为丈编诗谱者订正之。若夫丈之荦荦大节,具在《清史》本传,虽不籍诗以传,而其诗亦自足千秋,世有定评,无俟未学揄扬也。忆乙酉之岁,余返抵里门,时伯师亦自樵山归,相约共辑丈佚诗,各出所获互示。嗣余病疽,疗于海滨,犹时时以佚诗寄示相慰。今此编告成,实赖其启发端绪,而伯师已一瞑不视矣。悲夫!番禺汪宗衍识。
词学图录
朱青长(1861-1947) 名策勋,字笃臣,号还斋、天完、天顽。江安县人。祖籍湖北。父光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游宦长安、南京等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留居成都,与其门人弟子,组成"东华学社",称为东华学派,亦称治乱学派。辛亥革命后,其子朱山出任本县首任知事。1912年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所害,青长痛子情切,亲赴北京告状。时王壬秋任国史馆总裁,特邀青长为国史馆顾问。其后,见袁氏帝制自为,愤而辞职。1927年在成都高等师范中文系讲授《宋词》。曾任国史馆顾问、长宁县县长,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及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早年驻节泸州曾从学诗。有东华学派全书》、《易大义五十问》、《易经图解》、《还斋诗》、《还斋杂述》《北来词稿》《南行诗稿》等。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王乃徵(1861—1933),字聘三,一字平珊,号病山,四川中江人。光绪十六年进士,由庶常授编修,转御史,出知江西抚州府,以治行称最,旋擢京兆尹。后历任湖北、河南、贵州三省布政使。辛亥革命后隐居于沪,鬻文悬壶自给。著有《嵩洛吟草》、《天目纪游草》等,已散佚,今仅辑得遗诗八首。
维基
王乃徵,字聘三、平珊,四川中江(今四川省中江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八年,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八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署山西浙江道,后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八年,任乡试磨勘官、次年任会试同考官。光绪三十年,任江西抚州府知府。光绪三十三年,任礼学馆顾问官。宣统元年,任直隶按察使、顺天府府尹。宣统二年,任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宣统三年,任贵州布政使。
人物简介
1861-1912,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二十八年赴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典试湖北,因奔祖母丧未赴任。时值清廷废科举,郡绅推芝祥主建昌府中学堂讲席,在家乡兴办实业,创立厚生种植公司。光绪三十四年被召回京,擢御史,补辽沈道,又转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去世后,芝祥上疏弹劾内监李莲英,认为其罪当诛,一时声振朝野。与新昌(今宜丰县)胡思敬并有“西江二御史”之誉。参与清廷“预备立宪”事宜。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芝祥为文“骈散兼工”,奏议“博辞穷辩”,著名的有《请诛内监李莲英折》、《弹两广总督袁树勋折》等,所撰传记、序、铭尤受桐城派影响,为晚清同光体巨擘陈衍所推崇。亦擅草行书。著有《占斋诗文集》。
词学图录
程颂万(1865-1932) 字子大,号鹿川田父,又号十发居士。湖南宁乡人。早年入湖北总督张之洞幕。擢候补知府。曾创设广艺兴公司,又督建造船厂。入民国,长为寓公。少即工诗,在里结湘社,与易顺鼎等唱酬。亦工词,清而不枯,艳而有骨。有《宁乡程氏全书》、《美人长寿庵词》、《定巢词》。
美人长寿盦词集·自序
吾湘先士鲜言词学,近岁葵园祭酒始聚刻六家词,惟湘雨翁致力专壹。湘绮翁文诗通八代消息,为词辄工,非所尚也。友人易中实菽由,昆才雄轶,与王梦湘、陈伯韬数子并工于词。予则专诣于诗,诗所不能达,乃为词以喻其旨。甲午以后,东南才俊摈弃文辞,竞言新学,余方游宦牵率吏事,不复填词。岁己亥,提调自强血糖,况君夔笙适来分校。夔笙旧家湘野,尤邃于词,因为余撰录旧词得三百六十阕,复谋别撰若个阕,并己作与中实诸子合为六家。呜呼,运会陆沉,词流羁苦,其忠爱绵恻掩抑零乱之语,极其至者,盖尝躐诗一等,直接离骚,容若、梁汾之徒藐已。慨自宋衰,迄乎昭代,得竹垞、迦陵、茗柯三君子出,而词学大昌。然朱病其碎,陈病其粗,张病其泥。后生刻画艰于志学,则又入于昔之邹董,今之郭姚,而病其佻,莫能以重笔涩笔相挽救。昔先君子与同里曾先生传均竺好为词,酷嗜稼轩、美成,而极之于白云、白石,其于昭代词家蹊径,毋乏涉焉。颂万夙承庭学,艺能无似,凡兹撰录,聊遣有涯。夔笙乃谓消息清真,不囿于南北两宋流派,因概论吾湘作者及昭代词家得失之故,著之简端。质诸夔笙,知余词不足为诸君殿也。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夏五月中浣,宁乡程颂万自序于武昌莺坊苍寓邸。
美人长寿盦词集·词话
张雨珊(祖同)《湘雨楼词话》曰:程君子大填词,清丽绵婉,渊源家学,用笔尤尚中锋。其望江南诸作,较迦陵为过之。盖以清婉擅长,彼固非词家本色也。其《长亭怨慢》词云:凝伫。镇孤篷日暝,断雁空江愁暮。瘦来眉月,莫瘦了、初三眉妩。怕此后、惨绿衣衫,梦不到、昏黄庭宇。伴冷焰残灯,门外病鸦啼树。又云:当初见惯,只道是、寻常歌舞。念别来、叶叶春衣,已灭了、香尘非故。二词凄清,故自不减白石。丙戌六月。
谭仲修(献)《复堂日记》曰:宁乡程子大,在长沙联湘社唱酬,如二易何王,英英侠少,而吾友江夏郑湛侯,以风尘吏虱其间,刻行湘社集。子大《蛮语集》填词婉密,所为诗才匆不匮,趋向亦正。辛卯五月。
王幼霞鹏运题词曰:曩夔笙居京师四印斋,唱酬无虚日。夔笙于词不轻作,恒以一字之工、一声之合,痛自刻绳,而因以绳余。余性懒漫,顾乐甚不为疲也。今夔笙客武昌,与子大以词相切磨。子大词清丽绵至,取径白石、梦窗、清真,而直入温韦,得吾夔笙伺尚专诣以附益之,宜乎相得益彰矣。子大邮示《十发盦词》定本,因识数言简端,益念吾夔笙不置。庚子三月。
易中实顺鼎题词曰:昔迦陵陈先生早岁未尝专力为词,至乃裒然大集,精采横溢,与纳兰、长芦相鼎足。由其读书多,故能金碧楼台,弹指涌见。今子大之于词亦然。特迦陵出之以恣肆,子大出之以秾挚,为少异耳。若夫尺度吻合,则更出迦陵一头地。昔人有言,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子大闳识孤袍,用能别吾湘词派而定一尊。比闻子大与况君夔笙谋精选己作,合以陈君伯韬、王君梦湘,并下征鄙词洎家弟菽由之作,为湘中后六子词,与葵园祭酒所刻前六家并行。余词于四君无能为役,分镳清真、平睨方回,愧且幸矣。庚子五月。
美人长寿盦词集·言愁阁笛谱
子大先生属余斠勘词集,余颇有刍尧之献,乃荷壤流不择,一声一字,斟酌靡遗。且必互商而后定稿,可谓能充谦受之量者矣。子大词本精丽,近更沉着。收五代之华藻,入南宋之高格。周吴可作,何以易之。庚子饯春前五日,楚望阁夜谭记此。时子大提调荆湖强学,余分斠俄德文斋。素心晨夕,尊酒论文,致足乐也。玉梅词人况周仪记。
余尝谓清真词是两宋关键。子大胜处,酷似清真,是不为南北宋两派所囿者。同夕又记。
辛卯二月廿七夜,顺鼎校读一过,尤佳者用朱围别之。
言愁阁笛谱二卷。最初之作,起己卯,讫丙戌。都如干阕。易子中实撰录于前,况君夔笙斠勘于后,余得以审知音病,窜易芜僇,刻而襮之。既竟,识其缘起。光绪庚子灌佛日颂万自记。
美人长寿盦词集·蛮语词
蛮语词一卷,戊子客溪州作,初名鸥笑词,凡六十九阕。己丑春仲刻于长沙,越十有一年,庚子夏重校订于武昌,易今名,以次言愁之末。十发盦人颂万记。
美人长寿盦词集·湘社雅词
湘社雅词起戊子冬,讫辛卯春。为湘社雅词一卷,社作录存甚简,多所窜易,其秋词集句,不系于社,以里居所作,因与社稿同撰录焉。庚子竹醉前二日病起,颂万自记。
戊子冬溪州归棹,作七梧山馆秋词一卷。今录十四阕。余稿尚有篱桥篷灯钟笳筝柝星虹滩寺城驿瘴猎猿蛩鹤蝶燕蝉萤蚊兰苔枫蓼棠萍蕉荷及秋暝秋晓秋娘秋士三十六阕。其稿为友人持去,阅今十年,不复省忆,附志于此。丁酉秋,武昌病起,俟侬记。
孙中山(1866—1925) 政治家、革命家。名文,字逸仙,后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1912年4月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应湖北都督黎元洪邀请,偕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等乘“江宽号”轮抵达武汉,在汉期间游览了黄鹤楼故址,并在黄鹤楼涌月台前发表公开演讲,后来还将其对武汉的设计规划纳入所著《建国方略》一书。1928年辛亥首义同仁在蛇山西端南侧建造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供人瞻仰。
简介
段芝贵(1869-1925),安徽合肥人,字香岩。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民国成立,任驻京总司令官,统制陆军和武卫右军,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1913年任江西宣抚使,并任第一军军长。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任奉天将军,旋兼署巡按使。不久,联合十四省将军密呈袁世凯,拥护帝制。1917年随段祺瑞讨伐张勋,曾任京畿警备司令、陆军总长。1919年改任京畿卫戍司令。次年,在直皖战争中任皖系前敌总司令。后在天津病死。
王葆心(1869—1944) 地方史志学者。字季芗,别号晦堂,晚署青坨。湖北罗田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调北京授学部主事,历任《天民报》主编、湖北国学馆馆长、《湖北通志》总纂、武汉大学教授。1932年秋,社会贤达屡次倡议修复黄鹤楼,并请王葆心撰写《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该文音韵铿锵,对偶工整,起伏跌宕,一气呵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所作《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也为后世保存了一些有关黄鹤楼的珍贵资料。
简介
修承浩(1875~1953),字翰青,湖南沅陵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曾任广西省抚台内收发并负责机要,并任宜山、富川知事和广东省阳江厅同知等职。在此期间,结识蔡锷并秘密参加同盟会,两人意气相投,结为金兰。辛亥革命后,蔡锷将军任云南省都督,承浩公任都督府秘书长,力助蔡锷创办云南讲武堂。之后,任四川省永宁、川东道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要职。民国五年,当蔡锷率部护国讨袁进入四川时,承浩公正在四川任永宁道尹,立即因势利导,力促四川军务陈宦宣布四川独立。蔡锷病故,四川军政各派明争暗斗,官场腐暗,民生涂炭,其深感厌恶,于民国六年乞假回乡,筑庐隐居。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多次邀请出任省府要职,均谢绝。民国十五年,贺龙元帅北伐途经沅陵,仰慕承浩公高义,曾专程登门拜访。民国十八年,沅陵修纂县志,县长罗亨衢聘为修纂。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常务委员、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人物简介
陈家鼎(1876--1928),男,字汉元,汉族,湖南宁乡潭树湾人。1891年补博士弟子员,后考入湖北武普通学堂。1904年春,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人物简介
1877-1927,广西桂林永福县苏桥镇人,字子武,号无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以知县发湖南,历任永州厘金局局长,零陵县、芷江县知县。辛亥革命爆发,于宣统三年(1911年)冬代表广西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任北伐军南武军军统。民国二年(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军务厅厅长,获陆军中将军衔。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当选约法会议议员,经李经羲推荐,袁世凯拟授其为广东巡按使,并提出为其封爵,其锽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而离京,以研究先秦诸子为名隐居上海。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李经羲就任国务总理,张其锽为高等顾问。不久因张勋复辟,再次退居上海,潜心研究《墨子》。此后,张其锽通过其兄张其钜结识吴佩孚。护法战争期间,成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的幕僚。民国八年(1919年),吴佩孚率兵进驻衡阳,与谭延闿军对峙,经张其锽牵线,双方订立休战协定,从此与吴佩孚交厚。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担任吴佩孚的秘书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吴佩孚推荐张其锽出任广西省省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新桂系李宗仁攻入南宁,张其锽离职。同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张其锽任吴佩孚顾问。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张其锽建议下,吴佩孚弃津、京赴湖北,率三千残部驻黄州,张其锽不离左右。次年十月,孙传芳起兵反对奉系,通电拥吴,张其锽趁机游说直系各督军推吴佩孚出山,吴遂至武汉,任讨贼联军总司令,命张其锽为参谋长。不久直奉联合,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击败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北京,张其锽因功被授以陆军上将军衔。同年,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尽失主力,张其锽随之溃退郑州。次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在逃往四川途中,于河南新野县被当地红枪会打死。
词学图录
陈曾寿(1878-1949) 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名诗人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曾为张之洞幕僚,赞助新政。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鬻画自给。溥仪出宫居天津时,陈曾寿为婉容师傅。伪满时期曾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卒于上海。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皆有任职。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人物简介
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号苍虬、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人。光绪丁甲选拔贡,壬寅乡试中本举,癸卯会试取进士,任刑部主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列高等。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为幕僚,襄赞新政。后由学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
著有《苍虬阁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中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中进士,任刑部主事。曾经一度出游日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邀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和寓居青岛的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1925年,陈曾寿赴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任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1949年,陈曾寿在上海逝世。年七十二。
人物简介
赵炜如(1884-1960),又名赵恩彤,字坚白,安徽太湖人,曾受教于著名学者严复,以优异成绩毕业,被任命为湖北候补知事,本来可以顺利进入仕途,但面对纷纭的乱世,他无意做官,一直在家。1927年后,即闭门课徒,潜心钻研字画,不参加活动。是赵朴初的父亲。
蒋介石(1887~1975) 现代政治人物、国民党政府首脑。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二战时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1932年秋,曾携宋美龄、孔祥熙等游览蛇山黄鹤楼故址,称黄鹤楼为“千古名胜”,主张“应予重修”,随后王葆心受邀起草了《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公告各界。1935年春,蒋介石在武汉行营主任张学良、湖北省主席张群陪同下参观了新落成的蛇山大首义公园,并在抱膝亭古楼铜顶前合影。
喻育之(1889—1993) 书法家。学名喻义,字英才。湖北黄陂人。毕业于私立日本大学法律专业,1910年加入湖北共进会,辛亥武昌首义时参加了抢占楚望台、攻打总督府等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1984年4月,新建黄鹤楼完工前夕,为黄鹤楼书写楼匾“楚天极目”。1986年,又为新楼书写条幅,以示祝贺。
胡大华(清同治至民国二十年间在世) 字莲洲,一作莲舟,榜名大勋。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清廷宪政编查馆编制局副科员,后任湖北省军署秘书,再以“硬儒”身份受聘于湖北省政府主席夏斗寅组建的笛湖精舍,为笛湖诸老之一。9岁时曾随其父登楼游玩,稍大时黄鹤楼已毁。听到湖北督军萧耀南与绅民议定重修黄鹤楼的消息,写了篇约1600字的《拟重修黄鹤楼记》,为修楼盛举大唱赞歌。这篇文章为后世留下研究黄鹤楼历史的文字资料。
彦通词录
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州(今九江修水县)人,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近代诗坛领袖陈三立第四子,家族排行第七,故人称“陈家老七”、“彦老七”。有《陈方恪诗词集》。
简介
罗汉,原名维翰,字麟阁,一字四峰。广东番禺人。清末湖北候补道。长期居留武汉。辛亥革命后弃官从商,在汉口黄陂街开仁寿堂药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