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人物简介
梅际郇 1873-1934,四川巴县人。字黍雨(署见1916《四川教育杂志》),号念石,念石翁,室名念石斋、小梅庵、木兰精舍,别署小梅庵主、木兰精舍主人。
人物简介
任鸿隽(1886-1961年),字叔永,四川省垫江县(现属重庆市辖县)人,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梦秋词
1890-1963.6.13,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江苏吴县人。著名词学家。1890年生于江苏吴县东北街(今位于苏州市城内),有书房名曰“寄庵”。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哲学馆(后改为“东洋大学”)学习。同时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鼓吹革命,任《民报》编辑、主编。1908年,师从章太炎习文字学,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同为章门四弟子。1910年回国,参与江苏光复活动。1912年,担任《大共和报》撰述,并参加“南社”,对抗北京北洋政府。1913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佥事。1923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华国月刊》。1925年,任江苏省长公署秘书。1927年,受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张乃燕之聘担任该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大校歌由汪东作词,程懋筠谱曲,歌词是:"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焕哉郁郁兮,文所钟。宏我黉舍兮,甲于南东。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1930年,文学院院长谢寿康奉调出任比利时大使,由汪东继任文学院院长。1932年罗家伦任中大校长后聘任的各院院长为文学院汪东,法学院童冠贤、理学院孙洪芬、教育学院黄健中、工学院卢思绪、农学院邹树文、(当时的医、商两学院已独立,在上海建成“中大上海医学院”和“中大上海商学院”)。1937年,随中央大学入川,曾于1938年改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至1943年任重庆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担任国立礼乐馆(该馆成立于1943年,直属于民国政府教育部)馆长,1947年与柳诒徵、夏敬观、冒鹤亭、汪辟疆、顾颉刚等教授同任国史馆(1946年12月由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迁台湾)修纂。解放后,于1950年被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市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汪东为章太炎弟子,凡经史百家,无不研习,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诸方面,都有创获。1963年6月13日,汪东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病故在苏州,享年74岁。遗体葬于吴县越溪陆墓山。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乔大壮(1892--1948),名曾劬,字大壮, 以字行,号波外翁、波外居士,四川华阳(双流县)人。出身于清末北京辞学馆。家学渊源,髫年习经史、小学及书法,以诗词、骈文、书法、篆刻知名。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文学造诣尤以倚声最为当行出色,汪旭初誉其为“一代词坛飞将”。金石篆刻名家,喜以大篆入印,平生不爱刻名印而嗜治閒章。著有《波外楼诗》、《波外乐章》、《大壮印蜕》等。今有《乔大壮诗集》、《乔大壮词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手批周邦彦片玉集》行世。
词学图录
乔大壮(1892-1948) 原名曾劬,以字行,又字勤父、勤孙,号壮殴、壮夫、伯戢、劳庵、波外翁、波外居士。四川华阳(今双流)人。清末就读于北京辞学馆。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教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应聘赴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于苏州赴水自沉。工诗词书法,尤精篆刻。有《波外楼诗》、《波外乐章》、《乔大壮遗墨印蜕》等。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江庸,生于1878年,卒于1960年。福建长汀人,前清奖授举人,曾任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政法大学校长。抗战时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团主席,49年参与国共和谈。著有《刑法理由书》、《淡荡阁诗稿》。1953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60年任馆长。
百度百科
周从化,(1895—1949),字继金,与杨杰、黎又霖等人同为民革川康地下组织发起人,是重庆解放前夕牺牲于白公馆的“川康五魂”之一。
百度百科
黎又霖(1895~1949),又名万里,黔西人。幼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1933年11月,赴闽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1937年11月到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呼江吸海楼诗·李序
大埔罗慈威将军早嗜文史,斫习功深,弱冠掌教乡校,才名籍甚。顾念国家多故,世局艰虞,慨然有澄清六合之志。遂北上故都入保定军校,习万人敌焉,不数年而总师干拥节钺,丰采隐然动天下矣。民国二十一年春,余始识将军于金陵,同游西子湖上,推襟送抱,互有唱和。厥后驻军丽水,秉节羊城,余均襆被相访,若袁宏之于谢尚,订文字之契。有诗云"「我亦江湖老词客扁舟曾揖谢征西。盖纪实也。芦沟事起,国府西迁,余随节入蜀,将军则督师转战于苏沪京浙皖及豫鄂湘赣等地区,戎马驰驱,不废吟咏,每有佳句,辄以寄示。去岁冬罗君柏麓由军次来渝携将军《呼江吸海楼诗》嘱为之序,乃抗战以来所作也。自维谫陋,何敢率尔。然其中佳构有令余倾倒者,如战鼓开篇读孙子诸什,言简意赅,纯乎天籁,与汉高之《大风歌》斛律之《敕勒歌》词旨相似。又如钟山遐想绝句仅二十字,饶有香山乐府格调。此外赠人咏事之作,亦俱志和音雅,语不犹人。夫将军之诗,自述其志而已,奚暇吟风弄月,与时辈争一日之短长哉「忆识将军之初,见其恂恂儒雅,道味盎然,相交既久,益知其文章勋业,蕴蓄磅礴,未有涯涘。而平居待人接物,则仍谦逊若书生。此姚惜抱所谓事有旁观见其功名之美,而君子中心欲然者也。读将军之诗,因述交游聚散之迹,而叙其梗概如此。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梅县李维源崧圃序于渝州。
词学图录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和漫画创作。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有《子恺漫画选》、《缘缘堂随笔》。
人物简介
1898-1968,四川古蔺县龙山镇人。1921年参加创造社,为创造社四大编辑之一,曾任《创造季刊》编辑,中共古蔺县委书记,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有《人类悟性论》、《科学概论》等作品。
词学图录
邵祖平(1898-1969) 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南昌人。章太炎高足。执教东南、之江、浙江、四川、金陵女子、华西、西北、重庆等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建国后,历任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学院教授。有《文字学概论》、《国学导读》、《词心笺评》、《乐府诗选》、《七绝诗论七绝诗话合编》、《培风楼诗存》、《峨眉游草》、《关中游草》。
培风楼诗·自序三
予自民国辛酉习为诗歌,甲子始稍稍存稿,辛未间实刊《培风楼诗》,存于杭州。当时自拟每历十稔,辄刻一稿以自娱。至辛巳年,果续刻《培风楼续存》于成都茹古书局,凡二册。合初存诗,逾七百首矣。东倭祸作,予挈室随国步西移,崎岖巴蜀间,忧世念乱,感慨万端。近诗又盈三百,固将续续为之,如骨鲠在喉之求吐,寒疾婴体之求汗也。然吾孔圣有言,良农善稼,不必善穑。刘协《文心雕龙》亦云,才覈者善删。则吾诗虽满千,其亦有泛应率作,呺然漮虚,徒为貌存者乎?壬午春,旅渝州,都讲大庠,有馀隙,因取而芟薙之,敛诸箧衍,得六百首,不分卷,将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以贻同好。盖平居之所观感,遭乱之所发愤,亦庶足存其真于万一矣。来渝后,溢其兴为诗馀,得七十五阕,亦附卷后。至于自序所以为诗之旨,已分见辛未、辛巳两自序中,仍厕列卷端,不复赘陈。世之知言者,庶并匡教之焉。民国壬午三月邵祖平自序其诗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第六教授宿舍。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李冰若(1899—1939),讳锡炯,晚自号栩庄主人。湖南新宁人。1924年入广州中山大学。1927年国民军北伐时,参加总政治部工作。1929年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历任讲师、教授。1938年至武汉黄埔军校第二期分校任上校政治教官。1939年赴重庆,9月病卒。著述大都散失,仅存《花间集评注》《栩庄诗词集》(与夫人翟涤尘合作)传世。
词学图录
商承祚(1902-1991) 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省番禺人。早年从罗振玉研习甲骨文字,后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有《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篆隶册》。
百度百科
罗世文(1904年—1946年8月18日),四川省威远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烈士,为《红岩》中英雄许云峰的原型之一。
1937年回川领导统战工作。1940年3月18日,罗世文在成都被捕。军统局长戴笠将他押到重庆军统局总部看守所,亲自审问,妄图诱降,遭到严辞拒绝。1940年下半年,罗世文被转往贵州息烽监狱关押。在狱中,罗世文担任秘密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以各种方式坚持斗争。1946年7月,罗世文被押解回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8月18日,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刑场壮烈牺牲。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张涤华{1909—1992},安徽凤台人。193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先后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安徽等地中学、大专院校任教。1949年后,在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讲授“目录学”、“校勘学”、“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历代散文选”等课程,1978年担任现代汉语硕士生导师,执教长达六十馀年。曾任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张涤华{1909—1992},安徽凤台人。193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先后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安徽等地中学、大专院校任教。1949年后,在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讲授“目录学”、“校勘学”、“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历代散文选”等课程,1978年担任现代汉语硕士生导师,执教长达六十馀年。曾任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潘受(一九一一——一九九九)字虚之,又名国渠,号虚舟,福建南安人,早年旅居新加坡,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太平洋战争后曾一度回国,与当时在重庆的诗人章士钊、潘伯鹰、乔大壮等时相唱和。有《海外庐诗》、《诗馀偶录》。
词学图录
萧印唐(1911-1996) 名熙群,以字行。四川垫江人。193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先后任四川大学、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校、南林文法学院教授。有《印堂存稿》。
人物简介
钱钟汉(1911-1982),无锡人,上海光华大学毕业,任教光华附中,无锡中等学校。抗战期间在重庆任职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任复苏月刊编辑。抗战胜利后任无锡振华面粉厂经理。1947年2月当选为无锡县参议员。后任无锡申新第三棉纺厂副厂长,并从事工商联的筹建工作,历任无锡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无锡市委主任。1980年当选市政协副主席。
百度百科
罗义淮,1918年1月3日出生,四川省(今重庆市)荣昌县西北复兴场人。曾用名罗济、罗定涛、罗海滨。1935年开始在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活动,1937年底与七名(罗义淮、李新、王方名、李成之、胡其谦、陈寄宇、周极明)爱国学生步行奔赴延安,1938年3月10日到达,入陕北公学学习。3月30日入党,6月30日转正,同年12月参军,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初随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历任抗大指导员,抗大一分校三支校宣传股长、教导员,山东军区五师宣传科长,华东野战军九纵(27军)宣传部副部长、部长,27军81师政治部代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部长、高干团政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军事 学院(院长刘伯承)文化外语教授会主任、兼训练部政治处主任、兼基本系二期副主任、军事学院秘书长、战史系政委,军事科学院政工条令编写组组长,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秘书长,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罗义淮被誉为军中“大秀才”,曾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军事学院先进工作者一等奖,胡志明金质奖章。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1978年11月18日病故于北京,被授予烈士称号。
人物简介
1905.3.2-1951.4.17,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 自小聪颖,“十岁能文章”,“年十二三始好韵语”。1921年投考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虽中文成绩优异却因数学零分而未被录取,翌年以“特别生”名义被录 取入国文系,师从吴梅、王伯沆、柳诒徵、李审言、陈中凡等人。毕业后曾受聘在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讲授文 学、戏剧。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原址在重庆白沙镇新桥)任教期间,1942年3月29日,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那天,由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 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借驴溪半岛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了“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由卢前撰写《白沙镇歌》歌词,吴伯超指挥,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 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卢前还曾任《中央日报·泱泱》主编、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四届参议员、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49年后并入上海音乐学院)校长、 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南京通志馆馆长等。1951年4月17日,长期嗜酒的卢前因高血压、肾脏病并发症在南京南大医学院(三牌楼铁路医学院)逝世,享年 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