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维基
吴庆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钱塘县人,清朝进士。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及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改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稻田中学。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
全台诗
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介庵,别号猿仙,晚年自号石禅老人,云南剑川县白族人。十八岁时参与镇压云南杜文秀回民抗清事件,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取中举人。曾任云南易门县训导、四川酉阳县直隶州知州、四川盐茶道按察使兼官运局。因感清廷腐败,转而支持革命运动。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因以诗讥讽时事,避回云南,力赞反袁护国运动。1917年任交通部长、1920年任云南图书馆馆长,专意整理云南文献资料,与陆荣昌合力编纂《云南丛书》等至逝世。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有《向湖村舍诗集》、《小鸥波馆词钞》等。〖参考李盛平《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9月,页487;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页1307、1308;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国: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页643。〗
词学图录
赵藩(1862-1931) 字樾村,号石禅。云南剑川人。光绪十一年举人。曾撰成都武侯祠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有《小鸥波馆词钞》、《滇词丛录》。
全台诗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又字中硕,自号眉伽、哭庵。湖南龙阳(今湖南汉寿)人。1875(光绪元年)举人,张之洞曾聘他担任两湖书院经史讲习。光绪21年(189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易氏曾两次上书都察院条陈时务,力陈不可割地赔款。割台议定后,更自动请命于光绪21年5月、7月间两度携军饷赴台湾,协助刘永福、黎景嵩抗拒日军之接收。其著作《魂南记》是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光绪21年5月1日请命赴台,至9月刘永福内渡福建为止的抗日经过,〈魂南集〉则是当时经各地吟咏所作。 易氏在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其后历任广西、云南、广东道台。辛亥革命爆发后逃居上海,后赴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有交情,袁氏称帝,被任为代理印铸局局长,帝制失败,易氏益纵情歌楼妓馆。 易氏平生诗作近万首,结集成册者有20馀种,其中《四魂集》共分五卷,含〈魂北集〉、〈魂东集〉、〈魂南集〉、〈归魂集〉、〈魂南记〉等。今台湾银行发行的「台湾文献丛刊」将〈魂南记〉、〈魂南集〉合并为一册发行。(廖振富撰)
哭庵词
1858-1920,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谷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1903年6月,他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授编修。1904年7月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1905年8月回国,他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学使,1911年辛亥革命离浙归滇。1912年5月,他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1915年应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
简介
修承浩(1875~1953),字翰青,湖南沅陵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曾任广西省抚台内收发并负责机要,并任宜山、富川知事和广东省阳江厅同知等职。在此期间,结识蔡锷并秘密参加同盟会,两人意气相投,结为金兰。辛亥革命后,蔡锷将军任云南省都督,承浩公任都督府秘书长,力助蔡锷创办云南讲武堂。之后,任四川省永宁、川东道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要职。民国五年,当蔡锷率部护国讨袁进入四川时,承浩公正在四川任永宁道尹,立即因势利导,力促四川军务陈宦宣布四川独立。蔡锷病故,四川军政各派明争暗斗,官场腐暗,民生涂炭,其深感厌恶,于民国六年乞假回乡,筑庐隐居。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多次邀请出任省府要职,均谢绝。民国十五年,贺龙元帅北伐途经沅陵,仰慕承浩公高义,曾专程登门拜访。民国十八年,沅陵修纂县志,县长罗亨衢聘为修纂。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常务委员、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人物简介
赵式铭(1877-1941),字星海,号韬父,晚号窘翁,剑川人,白族,近代云南著名文化人物。清光绪末年,曾在丽江主编《丽江白话报》,并撰写丽江府中学堂的校歌。
人物简介
吕志伊(1881-1940) 字天民,原名占东,别署侠少、旭初、金马。云南思茅人。1900年中举,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次年参加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总会评议、云南主盟人。
人物简介
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 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词学图录
顾颉刚(1893—1980) 原名诵坤,字铭坚。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地理学、民俗学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早岁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2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1915年与留美同学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1916年毕业回国,任江西庐山森林局副局长、东南大学农科植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22年与吴宓、梅光迪等创办《学衡》杂志,提倡古文。后再度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192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在北平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所长。1934年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7年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1940年任江西泰和中正大学校长。后任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北京博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4年在湖北利川县磨刀溪发现学界公认绝种的水杉。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加人南社,论诗宗宋,与柳亚子意见不合。著有《忏庵诗稿》、《中国松杉植物之分布》、《经济植物学》等。卢弼评其诗云:“君周览名区,造诣深邃,又复苞孕近世之学海思潮。蕴蓄者宏,吸纳者富,往往擅临川,东坡之胜,而又兼有昌黎之苍莽、摩诘之隽永,山谷之奇突,合众长于一炉而冶之,宜乎其睥睨一时也。”陈三立论其诗云:“本学识以抒胸臆,高掌远蹠,磊坷不群。其纪游诸作,牢宠万象,奥邃苍坚,尤近杜陵”。钱钟书极推崇其所作贯通古今,堂宇恢弘,其《胡丈步曾远函论诗却寄》诗云:“汲古斟今妙寡双,袖携西海激西江。中州无外皆同壤,旧命维新岂陋邦。烽火远书金可抵,丹铅退笔鼎难扛。不干扪有谈诗舌,挂壁年来气亦降。”又评其诗稿云:“抱弓力大,琢玉功深。登临游览之作,发山水之清音,寄风云之壮志,尤擅一时之胜场。”
叶剑英(1897—1986) 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曾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广州市市长、国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抗战期间,叶剑英等中共高级将领曾在黄鹤楼旧址附近的岳飞亭,宣传抗日救国。1981年,为位于蛇山中部南坡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题写碑名。1984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曾到黄鹤楼重建工地参观。
人物简介
1914-1993,湖南省益阳县人。陈鼎忠天倪五子。“一二九”运动时任武汉学联主席,并与沈钧儒先生等“七君子”同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解放后任贵州大学教授。历任昆明工学院、云南民族学院教授。
两间庐诗·自序
蔡子川右注余诗既竟,语余曰:“诗言志,子之志则既闻命矣,敢问作诗之由,或亦读者尚友论世之一助也。”余尝闻韩愈氏之言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诗者,鸣之一端,而鸣不必皆诗。时鸟鸣春,候虫鸣秋,其为鸣则是矣,然未闻有目之为诗者。余之鸣,犹蝉翼之振,蛙腹之鼓,而被之文字,则正韩氏所讥之乱杂而无章者,曷足以言诗哉?
余年十一时,先君馆于长沙周氏,余随侍焉。君课以坊本历史,说文部首与守温字母,期在疏通文字,略识文字源流与音韵基础。君以《古文笔法百篇》授周公子,余则跽椅上旁听,如是者一年。年十六,君讲学湖南大学,余获与共寝处者又一年。君授以汉魏六朝文,韩愈、王夫之、章炳麟及己所作文各若干篇,经史百家,则听任左右采获。有所质疑,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惟词章靳不以传,曰:“学在致用,文人无足观也。”余不能仰体父志,居周公馆时,往往将所作五七言绝句厕文稿中以进,君亦勤为修改。至十六岁,积稿已裒然成帙。柳午亭丈见之,谓诗风近龚定庵。罗庶丹丈见《读项羽本纪》诗,谓押险韵能稳,有“履虎尾,不咥人”之象。丈为余点定《咏雪》(七律四首)、《次韵张昕谈禅》(七律四首)、《春江引》(七古)、《狂歌赠王生》(七古,各诗均载一九三二年湖大期刊,今不可觅得)。丈嗜酒,酒后高睨大谈,汗漫无涯涘,尝诏余曰“熔铸经史入诗则品高”,又曰:“学诗当以青莲为宗。”为讲《越中怀古》绝句,目光如炬,眉睫飞动,至今犹仿佛见之。为《玩月》诗云:“若逢天上玉楼成,天将召我归霄汉。”果以是年谢世(余挽诗七律二章,亦载湖大期刊)。为余改诗者,先君外,独丈耳。生无华屋,死失山丘,知己之感,存殃之悲,曷云能已。一九四四年初秋,余为《大去行》,刊布于沅陵《中报》。主笔汉阳蔡叔和为按语,比之杜老之《北征》,拟于不伦,徒滋愧恧。然抗战八年,流血万里,未更见有诉之声诗,形诸咏叹者,亦可异也。一九四七年一月,余梓行《两间庐诗》于长沙。刘寅先丈序之,语多溢美。解放以后,纽有所作,长沙彭君岩石评为“寓沈忧于平淡”,于是向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者,至是君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王船山曰:“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戌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叠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出生入死,上震天宇。”此吾湘之自然环境,所谓地录也。屈子怀沙,贾生赋鵩,李太白洞庭赊月,杜子美岳麓诛茅,柳子厚汨罗祷风,韩退之衡阳放酒,自古迁客骚人,流寓湖南者,史不绝书。若屈、若贾、若李、若杜、若韩、若柳,皆旷代文宗也,然其流风遗韵,均及身而泯,湖南所产,未见有能殆庶者,岂地灵不必人杰耶?朱明末叶,大儒王船山崛起衡阳,盖去屈子几二千年矣。清咸同间,其遗书稍稍出于屋壁,乡人慕化,作者蔚起,号为湘学。余生丁末造,未能躬逢其盛。先君子日与诸耆宿雍容揖让,论学衡文,余小子亦获于应对进退中亲謦欬焉。一九六八,先君弃世,享寿九十。斯时父党均已先逝,而文化大革命则以不可向迩之势烧葬旧文化、旧传统、旧道德,而湘学?焉以尽。
凡此,余学文之经历也。余非欲以诗鸣,更未敢欲以诗名。今之此集,类皆鸣其所不得不鸣。其为鸣则是矣,乌得谓之诗哉?更何敢望以诗名哉?蔡子为注刊行,其将暴余诗之不文耶?其将促余诗之速朽耶?
此书之付梓也,出版社同仁与金君丹元实促成之。皆取人为善,成人之美者,谨致谢意。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陈述元叙于昆明莲花池畔,时年七十有六。
维基百科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国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有成就。
饶宗颐为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之长子。年少时候,禀承家学,常常在家中的天啸楼饱览群书。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藏书量数以万计,俨如小型图书馆。饶自小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及散文。1932年,续编父亲《潮州艺文志》,于《岭南学报》刊登。1938年,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而迁往云南。饶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时认识了王云五和叶恭绰。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国学研究。当时他协助王云五编写《中山大辞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协助叶恭绰编写《全清词钞》。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期间于香港大学任教。
饶曾任教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3年)、广东文理学院(1946年)、香港大学(1952年—1968年)、新加坡大学(1968年—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1970年—1971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系主任;1973年—1978年)、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1978年)、日本京都大学(1980年)、澳门东亚大学(1981年)、温州师范学院(1991年)、复旦大学(1992年)、广东美术学院(1993年)、中山大学(1935年及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1994年)、杭州大学(1994年)、深圳大学(1995年)、韩山师范学院(1996年)、厦门大学(1996年)、台北华梵大学(1998年)、南京大学(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1999年)、武汉大学(1999年)及北京大学(2000年)。
1962年获得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1965至1966年,他于法国国立科学中心,从事研究巴黎及伦敦所藏敦煌画稿,并把研究结果著成《敦煌白画》一书。1978年退休后在法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中国大陆、台湾及澳门、美国周游讲学,举办书画展,并先后受聘为多位内地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其他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93年12月,他获得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颁予的人文科学博士学衔和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化艺术勋章。1997年,他创办了大型学术刊物——《华学》,并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授予第一届视觉艺术奖。1998年,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当代国学大师”的荣誉。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2001年,他获得俄罗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由饶宗颐教授书写《心经》,并由当代著名篆刻家唐积圣先生鑴刻,「心经简林」树立于大屿山昂平一址。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终身成就奖。2011年,他入围亚洲电视举办的感动香港十大人物评选。2011年,获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饶宗颐的研究领域甚广,时间跨度很宽,上至夏商下至明清,并且著作甚多,仅仅其中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便有十四卷二十巨册,超过一千二百万字,专著逾八十种;论文1000多篇。除此之外,他精通甲骨文。
除了学术的研究外,饶宗颐也擅长书法、书画、诗词、古琴,而且造诣极高,赢得甚高的评价。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认为:「先生法书上追汉魏,下迈苏黄。山水人物,尤苍茫澹远,自辟蹊径。而古文辞骈丽并擅,义正旨远,道德、文章、书画,辛亥以还,公其巨擎也。」季羡林教授对他的诗词非常赞赏:「选堂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五洲已历其四;华夏九州已历其七;神州五岳已登其四。先生又为性情中人,有感于怀,必发之为诗词,以最纯正之古典形式,表最真挚之今人感情,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先生自谓欲为诗人开拓境界,一新天下耳目,能臻此境界者,并世实无第二人。」而人们对他书画的评价:「选堂先生的书画,清狂跌宕不可一世,温文雅逸莫之与京。在当代,只有溥儒有此浓馥的书卷气。但溥画失之枯硬瘠薄,其笔法过多『作家』气。选堂先生笔墨丰润华滋,行笔自由放任;若无绳墨,却自有法度。」
词学图录
吴梅(1884-1939) 字瞿安,一作癯庵,一字灵鳷,号霜厓,一作霜崖。长洲(今苏州)人。清诸生。清末任东吴大学、存古学堂教习。入民国,历任南京第四师范、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避抗战至云南大姚病卒。精戏曲学,与王国维并称两大家。且制谱、填词、按拍能一身任之。南社社员。有《霜厓诗录》、《霜压词录》、《霜厓文录》及传奇《风洞山》、杂剧《湘真阁》等。
霜厓词录·序
岁己卯春,吴县吴君瞿安殁于云南之大姚县。殁前数月,寄湘潭柚园,写定其所作为《霜厓词录》,以书抵予,乞为序。值人事牵役,卒未报。又闻君丧,始为之,而君不及见也。方兵事起,君扶衰病走避鄂湘间,复转徙历桂林、昆明而至大姚,遂不起。读君书及君自序,惴惴焉若亟为身后之托者,初不料其果死异域也。执笔怆念。吁!可伤已!君记诵博洽,文辞尔雅,以金元乐曲之学,教授于南北大学者历二十年。海内推明音律,惟首举君,而亦以是掩君他长。世辄谓元曲兴而宋词亡,工于曲者于词为病,观君所为顾不尔。君审律至精,尝论:「曲韵以入配三声之音为正,准之宋贤诸词,凡以入作平或上去者,无不符合。近人词守四声者,知入可代他声而已,未悟韵部之分配不可乱也。」又曰:「阳上作去,实利歌喉。」此皆前人所未言,君自乐曲中获之,而尤有裨于词者也。宋词人谙音律者,每一篇出,莫不谐歌者之口。君词亦犹是矣,不待精彩之美耳。颉颃前贤,其斗南继翁之比欤。柳耆卿乐章喜用俗语,开南北曲先例。君既工曲,而词必雅驯,不屑屑效彼,非才力有馀,孰尽能事若此耶?吾乡蒋心馀以《九种曲》著,其词实超于并时诸贤,具有定论。然则君虽以曲名,终不相掩可知已。君他著述有文二卷,诗四卷,《曲录》二卷,《南北词简谱》十卷,《霜厓三剧》一卷。其行谊别具于君门人卢前所撰事略焉。新建夏敬观。
据贵阳文通书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初版本
人物简介
闻一多(一八九三—一九四六),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曾任北京艺专教务长,长期执教于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一九四四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一九四六年七月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闻一多全集》。
百度百科
王必成(1912—1989),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小寨村人。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副连长、连长、营长、营政委、副团长、团长、团政委、副师长、旅长、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宣汉反“六路围攻”、长征、延陵大捷、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豫东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7岁。
词学图录
王达津(1916-?) 通县人。毕业于昆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
百度百科
罗义淮,1918年1月3日出生,四川省(今重庆市)荣昌县西北复兴场人。曾用名罗济、罗定涛、罗海滨。1935年开始在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活动,1937年底与七名(罗义淮、李新、王方名、李成之、胡其谦、陈寄宇、周极明)爱国学生步行奔赴延安,1938年3月10日到达,入陕北公学学习。3月30日入党,6月30日转正,同年12月参军,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初随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历任抗大指导员,抗大一分校三支校宣传股长、教导员,山东军区五师宣传科长,华东野战军九纵(27军)宣传部副部长、部长,27军81师政治部代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部长、高干团政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军事 学院(院长刘伯承)文化外语教授会主任、兼训练部政治处主任、兼基本系二期副主任、军事学院秘书长、战史系政委,军事科学院政工条令编写组组长,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秘书长,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罗义淮被誉为军中“大秀才”,曾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军事学院先进工作者一等奖,胡志明金质奖章。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1978年11月18日病故于北京,被授予烈士称号。
节庵先生遗诗续编·序
梁节庵丈遗诗,为余越园辑刊者,凡八百馀首,以丈诗无定稿,故不免遗漏,次序亦有淆乱。然幸得此本以流传,固犹胜于散佚隐晦也。然丈之著作,实不止此。十馀年来,绰屡欲从事辑补,以人事万变,卒无所成,仅辑印丈《款红楼词》一卷,其他片段都不成编。病废以还,虑此愿终乖,乃谋之丈之子思孝,取所存诗稿及在杨子远与绰所者,汇加订勘,始意综余氏辑本及新辑本,加以抉择编次,期合丈旨,且供读者知人论世之资。以物价庸值日夕飞腾,朋侪散处四方,艰于商榷,时与力之所限,又恐稍纵即逝,后此益无把握,不得已,姑就新辑所得,稍去其不经意者诠序之,得诗三百首,付之剞劂。其全功俟之他人或异日,其全稿之编印,亦俟之他人与异日。衰年末劫,所得为者,仅此而已。呜呼!世变之烈,将百十倍于前,求如丈之冥行孤往,呻吟舒啸,以写其抑郁,且恐不可得,而徘徊景光,寄情于云霞山海,复几无其地,则丈之所受,固犹是昔人想象所及而有可以自慰者欤?穷居病榻,寤寐若相应和,念少日追从之景,遂成隔世,斯又俯仰百罹,而不徒为死生契阔之感者矣。印竟,因记颠末于首。遐庵叶恭绰谨序。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吴寿彭,号润佘,一九○六年农历二月九日生,江苏无锡东湖塘镇人,一九一八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中,一九二六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一九二九年东渡日本考察「明治维新成功的缘由」,寻求强国富民之道,先后在江、浙、湘等省军政机关任职。一九五七年后在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下,参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翻译,致力于翻译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先后翻译并出版了亚氏的《形而上学》(一九五九),《政治学》(一九六六),《动物志》(一九七九),《动物四论》(一九八四)。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在整理《天象论·宇宙论》和《灵魂论及其他》手稿时,因脑溢血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吴寿彭先生不仅精通古希腊文、英文等几种语言文字,而且谙熟中国古代和近代各种文献,工作之馀,赋诗述志,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常以近代科技题材人诗,自成一格。晚年自辑成集,名为「大树山房诗集」。因抗日战争时(一九四一)曾避居浙江省孝丰县天津坞,屋舍前有银杏、栗、松等古树数株,深自喜爱,遂以为诗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