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吴德功清末民国初 1850 — 1924
全台诗
吴德功(1850~1924)字汝能号立轩
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秀才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
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
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
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
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
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
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
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
  生平著有:《戴施两案纪略》、《让台记》、《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
其中,后三部文学相关。
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
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吴子瑜清末至现当代 1885 — 1951
全台诗
吴子瑜(1885~1951)字少侯号小鲁台中东势人
父吴鸾旂,光绪年间监生,曾参与兴筑台湾建府工作,日治以后被命招安委员,而后曾任台中县参事、台中厅参事
子瑜家境优渥,大正初期赴北平上海经商,1921年因父丧返台,后于台中太平冬瓜山下建造祖坟、别墅花园,历时六年始完全落成,时人称为东山别墅
由于经商缘故,大抵在1943年以前,多次往返大陆与本岛间,1935年甚至全家迁居大陆,后约于本年归台,长居东山别墅花园内。
在中国期间,曾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往来,多次捐资襄赞革命,并与吴佩孚相善,女儿吴燕生且为吴氏之义女;1922年北京台湾人组织「北京台湾青年会」,支持岛内民族主义活动,子瑜也是成员之一。
  除于大陆营商外,1936年子瑜于台中建筑「天外天剧场」,剧场内经营有食堂、吃茶店、卖店、咖啡店、跳舞场,轰动一时。
另曾被选任为台中市协议会员,也是大东信托会社的重要股东。
平素尚风雅,好吟咏,1926年加入「栎社」,常招致诗友举办东山吟会,此后栎社多次雅集便于此举行;又创立有「怡社」,成员亦以中部人为主,同时子瑜也是台中「樗社」、「东墩吟社」的社员。
生平所撰诗作,今日尚未见诗集刊刻,多散见于报刊中,内容殆以友朋情怀的抒发、行商羁旅的感怀、东山击钵活动写真为主〖以上有关吴子瑜诗作内容及生平大要,主要参见许俊雅〈栎社诗人吴子瑜及其诗初探〉,章收入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日治时期台湾传统学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其馀则参考当时报刊所载相关消息而得。〗。
(黄美娥撰)
姚光清末至民国 1891 — 1945
人物简介
1891-1945,谱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
上海金山张堰人,为高燮之甥。
7岁入私塾,11岁即能文,15岁入秦山实枚学堂,17岁(1907年)上海震旦学校,未数月即因大病辍学,遂乡居自学。
少年时不满清廷腐败和丧权辱国,自名曰“”,号“复庐”含光复汉土之意。
1932年重印正德金山卫志》,姚光作《跋》指明金山卫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的重要,5年后,日军果从金山卫登陆,人们感佩其有先见之明。
家乡沦陷前,他任金山抗日组织委员会征募处救济股长,支持抗战。
家乡沦陷后,姚光蛰居上海,致力《金山艺文志》的编著,1919年始,历20余年终完成。
同时抢救国家重要文献典籍,免遭外劫。
1945年患腹膜炎卒于上海
宣统元年(1909年)11月13日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姚光即首批入社,成为南社最年轻的社友。
继续在《南社丛刻》以诗文鼓吹革命。
民国七年(1918年),南社内部发生分歧,柳亚子愤而辞职,经社友推举姚光继任主任。
故论南社主政者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称。
姚接任后,曾举行雅集于上海徐园,社中经费不足,他曾出资刊印《南社丛刻》第21、22两集。
叶剑英现当代 1897 — 1986
叶剑英(1897—1986) 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原名宜伟字沧白
广东梅县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曾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广州市市长、国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抗战期间,叶剑英等中共高级将领曾在黄鹤楼旧址附近的岳飞亭,宣传抗日救国。
1981年,为位于蛇山中部南坡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题写碑名。
1984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曾到黄鹤楼重建工地参观。
江上青民国 1911 — 1939
人物简介
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8岁改今名。
出生于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
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