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潘飞声清末至民国 1858年11月9日 — 1934
词学图录
潘飞声(1858-1934) 字剑士号兰史
番禺(今广州)人。
贡生
早年随洪钧出使德国,入柏林大学讲授中国语言文学
归国,保举知县,改授国子监典籍,荐举经济特科,皆不就。
寓居香港,为报刊撰稿。
民国,寓居沪上。
诗文词并工,为南社社员,与高旭俞锷、傅专并称"南社四剑"。
其诗清响可听,雄秀并具。
词极婀娜之致。
有《说剑堂集》、《在山泉诗话》。
词在集中,名《海山词》、《花语词》、《珠江低唱长相思词》。
人物简介
1858-1934字兰史广州市番禺人
号剑士心兰老兰别署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斋名剪淞阁、室名水晶庵、崇兰精舍、禅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
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
长于诗词书画,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
诗笔雄丽,时有奇气,广东美术史上关健人物,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胡铉清末民国初 1867 — 1917
椽笔楼初集
1867-1917字鼎三号墨仙
同安县铜鱼馆人。
年少,即能写尺馀大字。
年二十馀,适值父友商贾失利,携资七百金,赴香港经商,几年后即成巨富。
海城镇发生水旱灾,平价卖米给灾民;乡里械斗,死伤几十条人命,多年不能和解,解囊赔资,亲自调停,平息祸端。
辛亥革命时,盗贼充斥,徵得官府同意,出钱设义勇队沿溪巡逻,昼夜保护往来船只。
捐资修建被毁的梵天寺;设女医局为产妇接生。
著有《椽笔楼初集》。
张鸿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1
简介
张鸿(1867-1941)初名澄字隐南号璚隐、蛮公、别号燕谷老人常熟人
22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外务部郎中、记名御史、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
民国五年(1916),称病归乡,住燕园
倡办塔前小学、孝友中学。
燕园创苦儿园,收养孤苦孩子。
与夫人一起创办刺绣女校。
先后担任常熟县通俗教育馆长、县体育场场长、县图书馆馆长等职。
常熟沦陷后,举家迁桂林,后经香港移居上海,逝于上海,归葬虞山
电子稿校录:小化斋、绡塘,以《蛮巢诗词稿》(《清代诗文汇编》第七九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游仙诗》(民国22年刻本)、《政学报》(东亚译书会商务报馆,1902年第二期)、《徐兆玮日记》(黄山书社,2013年9月第一版)为底本。
张一麟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3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
江苏吴县人
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
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
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
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
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
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
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
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
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
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
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
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
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
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
被聘为国民参政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
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陈少白清末至民国 1869 — 1934
全台诗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后改号少白〖参考陈德芸述《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1972年,页9。
编者按:此书附有钟荣光陈少白先生传〉,言「随中山奔走,即于此时改名少白」,见页5。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四年(1888)入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就读,后因孙文引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由于力唱革命,与孙文、尤列、杨鹤龄被列为「四大寇」。
光绪二十年(1894)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陈少白1897年奉孙之命渡台,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其在台诗歌皆为此时所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奉孙之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此为最早提倡革命之中文报纸,并与保皇会刊论战。
又成立振天声剧社、振天声白话剧社等以提倡民族主义。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曾于民国十年(1921)任总统府顾问,后不喜为官,退出政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于北平
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书。
少白在台诗作多录于《台湾新报》中,今据此编校。
杨玉衔清末至民国 1869 — 1943
人物简介
1869-1943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坡,以号行,广东香山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三十年(1904)考取内阁中书
广西知府
民国间曾任无锡国专词学教授香港广州大学、国民大学教授
曾从朱祖谋梦窗,后即以笺释吴文英的《梦窗词》扬名词坛。
著有《抱香室词钞》、《梦窗词笺》等。
晚年蛰居香港之青山,以著述自娱。
陈步墀清末至民国 1870年8月7日 — 1934年9月5日
人物简介
1870.8.7-1934.9.5字子丹一字幼侪又名慈云号云僧
广东饶平(今澄海市)隆都镇前溪村人。
清光绪廪生、宣统元年己酉科恩贡。
香港华人慈善团体保良局总理,经营乾泰隆号米行。
有《绣诗楼集》,内有《双溪词》、《十万金铃馆词》。
徐谦现代 1872 — 1940
人物简介
1872-1940.9.26,英译名George Hsu。
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民国政要。
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
安徽歙县徐村人,生于江西南昌
1903年,应试及第,成为光绪朝进士,进入 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
1907年,毕业以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和法部参事职务,主持制订全国的新式法律。
1908年,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 判厅检察长。
1910年徐谦许世英赴华盛顿参加国际司法会议,并考察了英、法、德、俄等国的司法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03月,任内阁司法 部次长。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沈秉坤、王善 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1913年04月27日,发表名文《布告国民》, 鼓吹武装反袁。
此后去上海,加入了基督教圣公会,并发起组建全国基督教救国会。
1917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秘书长
1919年,以观察员资 格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被聘为天津《益世报》主编。
1921年,任孙中山政府最高法院院长
1922年,任北京政府王宠惠“好人内阁司法总长。
1923年,任岭南大学学系主任,并创办了《评议日报》。
1923年,应冯玉祥之聘进京,任中俄庚款委员会主席,同李大钊成为战友。
1926年,随冯玉 祥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广州国民政府司法部长。
1927年0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徐谦当选为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武汉政变”发生后,徐谦受到汪蒋两派的排挤,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寓居香港,重开律师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回到内地,任国防委员会委 员。
还曾任国民党北京分部主任、福建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1940年09月26日病逝于香港
主要著述有 《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徐季龙先生遗诗》、《笔法荟谈》等。
廖恩焘清末至现当代 1874 — 1954
词学图录
廖恩焘(1864-1954) 字凤舒,一作凤书号忏庵珠海梦余生忏绮庵主
广东惠阳人
早供职北洋政府,晚居香港
先有《扪虱谈室词》,后成《忏庵词》。
罗庶丹清末至民国 1874 — 1932
简介
罗庶丹(1874-1932)原名煅字树棠湖南长沙人
因迁居排山,世称排山先生
光绪二十八年中举。
时清廷废科举,乃佐其师夏同徘创办广东法政学堂,又秘密参加同盟会活动、黄花岗之役,几罹于难。
民国成立,助广东都督胡汉民司民政。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避走香港,后变易姓名辗转返湘。
1916年,出任湖南省议会秘书,先后兼任湖南商专、长沙师范、福湘中学等校国文、历史教员。
1921年秋,再度赴主管实业,与廖仲恺朱执信等交厚。
次年陈炯明叛变,返湘专心治学。
1929年,出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年秋疾发,居家就医。
次年,逝于长沙寓所。
潘之博清末民国初 1874 — 1916
词学图录
潘之博(1874-1916) 初名博字若海,一作弱海号弱庵
广东南海(今广州)人。
少不事科举,尝从军广西
稍长,谒康有为,为入室弟子,与同门麦孟华号"粤两生"。
官民政部。
旋客居沪上。
民国三年(1914)冯国璋慕其名,聘入江苏都督幕府
洪宪帝制议起,在冯幕与麦孟华谋联络各省倒袁。
事泄,遭缉捕,避走香港,呕血卒。
康有为麦孟华之作刊《粤两生集》。
有《弱庵诗》、《弱庵词》。
杨圻清末至民国 1875 — 1941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杨圻(1875——1941)初名朝庆更名鉴莹又名圻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年二十一,以秀才詹事府主簿,二十七为户部郎中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官邮传部郎中,出任英属南洋领事
民国,任吴佩孚秘书长,亦曾经商。
抗日战争爆发,居香港,病卒。
词学图录
杨圻(1875-1938) 初名朝庆更名鉴莹字云史号野王
常熟人
民国间任吴佩孚秘书长
殁于香港
有《江山万里楼诗钞》,词附焉。
包天笑清末至现当代 1876 — 1973
人物简介
包天笑(1876-1973)苏州人
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等。
著名报人,小说家。
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
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
1973年香港逝世。
一生著译很多,有100多种。
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馨儿就学记》等。
陈融清末至现当代 1876 — 1955
岭雅
陈融(一八七六—一九五五)字协之号颙庵
广东番禺人
历任广东法政学校监督司法厅厅长、高等法院院长、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
中枢要职,西南开府,出任政务委员兼秘书长
政馀精于艺事,诗词书法篆刻俱负时誉。
后逝于香港
著有《黄梅花屋诗稿》、《黄梅花屋诗话》、《读岭南人诗绝句》、《长春馆诗》等。
陈炯明现代 1878年1月13日 — 1933年9月22日
人物简介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海丰(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人,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
中华民国时期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的政治纲领不合,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
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按其生前要求归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何香凝清末至现当代 1878年6月27日 — 1972年9月1日
人物简介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人1879年生于一个香港茶叶商的家庭。
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缪鸿若清末至现当代 1879 — 1970
人物简介
缪鸿若(1879-1970年)字默庵,号默安,广东香山人
曾就读于康南海门下。
民国初年(1932年)石岐经营振兴书局,后移居香港从事教育事业。
吕碧城清末至民国 1883 — 1943
词学图录
吕碧城(1883-1943) 字圣因一字兰清兰因号信芳词侣法号宝莲原名贤锡
安徽旌德人
初从樊增祥游,深受称许。
为《大公报》、《中国女报》撰稿人。
创办北洋女子公学,改名师范学校,任校长
民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习美术。
皈依佛法,寓居瑞士。
二战时卒于香港
与姊惠如、妹美荪并称"吕氏三姊妹",有"淮南三吕"之目。
诗清妍秀雅,亦有富新思想之作。
词尤工,能冶豪婉于一炉。
有《信芳集》、《晓珠词》,词集一名《信芳词》。
谢华国清末至民国 1886 — 1939
人物简介
谢华国(1886-1939)字英伯号抱香,原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人,自小随经商的父亲在香港读书,对中文国学和英语有一定的修养。
谢英伯香港读书时,受到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反对清朝专制政体运动的影响,跟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对推翻清朝帝制建立民国,作出过一些贡献。
罗锦堂近现代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罗锦堂1929年生,甘肃省陇西县人
现任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新亚书院副教授香港学教授、备国汉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佛学顾问、夏威夷佛教总会副会长、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河北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兰州大学名誉教授,著有《中国散曲史》、《行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