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全台诗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号次逋,福建金门人。其父林焜熿,学者称竹畦先生,工诗及古文,著有《竹畦文钞》、《浯洲见闻录》……等作。卓人幼承家学,兼以天资聪颖,故十馀岁便淹通经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生员,咸丰九年(1859)取进举人,但其后考运不佳,竟未能再上层楼。同治元年(1862),先生东渡,游历台湾各地,后于艋舺巧遇奉檄办团练的林占梅,因此受邀担任潜园教师,任占梅之妾杜淑雅之西席,于潜园中生活四年之久。同治六年(1867),淡水厅严金清拟修厅乘,林豪受邀总辑编撰,隔年事成,因获聘澎湖文石书院任教,乃辞别占梅离竹。同治十二年(1873),林豪得见陈培桂《淡水厅志》刻本,发现内容改窜其作却谬误不少,因此愤撰〈淡水厅志订谬〉一文,以断是非。光绪四年(1878),主草《澎湖厅志》,但未刊印。光绪八年(1882),返回故里,重修《金门志》。光绪十八年(1892),再修《澎湖厅志》。毕生致力文史,编修方志,厥有心得,最受肯定;而其文学著作,数量甚夥,亦属名家。其中,《诵清堂诗集》、《诵清堂文集》、《瀛海客谈》、《潜园诗选》……等作内容,均与本地相关,惜除了《诵清堂诗集》外,馀皆亡佚。 《诵清堂诗集》共收录林豪古今体诗作一千零一十八首,分有十二卷,是先生晚年自所釐定之稿,民国四十六年由其侄孙林策勋辑刊,于菲律宾大众印书馆印行,以下所录林氏诸作,据此版本编校。此诗集内容,与本地攸关者,计有《台阳草》二卷、《澎海草》一卷,前者或描写潜园生活,或叙台地社会民情,或抒发个人情怀,或采录史事名胜;后者偏于晓谕生徒之作,旁及客中兴寄与澎湖风土人情。在诗艺表现上,善用散文句法,使句式活泼灵动;又迭以顶针修辞,使上下诗气衔承一贯,紧凑有劲;喜用歌行古体,在长篇巨幅中施展诗人才力等,是皆有过人之处。(黄美娥撰)
全台诗
杨尔材(1882~1953),澎湖人。尔材幼受业于卢汝翰,迁民雄经商失利,移居朴子,设帐教授汉学,与日籍东石郡守森永信光创立朴雅吟社。其平日所作,或应募或应酬或寓言,有数千首之多。分古体、律、绝,由短而长,由小而大,汇成《近樗吟草》。 尔材诗歌写作的特色,就诗体言,生于海滨,长游江湖,似乎养成尔材击剑任侠的性情,长篇歌行或古诗。于题材方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时事诗,如〈喜台湾光复作〉、〈雾社事变歌〉、〈农村叹〉(民国二十一年作为米禁出口)、〈舌耕叹〉(民国二十二年作为禁设书房教汉文)。二、「游赏诗」。在游赏诗里,尔材生活周围的高山遥水,具体地纳入长幅的诗篇,大开大阖,气势壮阔,如〈玉山上望海〉。三、风俗诗。这一类诗,以竹枝词的形态呈现,刻画地理形制,反映他在朴子生活居家的环境与他处不同的实况,代表作则为〈朴子竹枝词〉二十首,描绘朴子市镇的特色。如今朴子市博厚里、文化里毗连处之开元路一带,称五甲尾。旧时最基层行政区域为「甲」,自配天宫妈祖庙作起点向西行,此处适位于第五甲之末端,故有「五甲尾」之称。当时此地聚集了五十馀家贸易商行(俗称船头行),是朴仔脚最繁荣之地方。一甲一即今朴子配天宫至往荣昌戏院道巷口(食道乐餐厅)之一段。二甲戏自一甲末端起至玉胜巷口(天鹅行洋品店)一段。三甲自自二甲末端起至往东和戏院道巷口(昔时此处为土地公庙口)一段。四甲自自三甲末端起文化路口(创设刺绣业家蔡国谋宅)一段。一甲贯通至五甲这条路,就是今日的开元路,是旧时朴子唯一的闹区道路。尔材于〈朴子竹枝词〉就吟诵道:「五层崎接暗街幽,大铳街连七崁头。一甲行行通五甲,看来大道曲如?。」(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