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黄鸿翔清末近现代初
全台诗
黄鸿翔(?
~?
),字幼垣
祖籍福建龙溪
黄星华贡生道光年间移寓台湾朴仔脚(今嘉义?子)。
四子鸿翔光绪年间举于乡。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肆业后,历任《南声日报》主笔、厦门教育会会长、厦门参议会会员、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参考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杨永智撰)
吴庆坻清末民国初 1848 — 1924
维基
吴庆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钱塘县人清朝进士
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
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进士及第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
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
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
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
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
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
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
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
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
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田中学。
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
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
吴德功清末民国初 1850 — 1924
全台诗
吴德功(1850~1924)字汝能号立轩
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秀才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
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
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
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
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
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
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
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
  生平著有:《戴施两案纪略》、《让台记》、《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
其中,后三部文学相关。
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
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严复清末 1854年1月8日 — 1921年10月27日
瘉壄堂诗集·跋
先君子早岁能诗,逮辛丑以后,乃稍稍留藁。
中如《社燕》《过吕太微》《寄太微日本》《论书》等篇,均就记忆所及者录入,如《送陈彤卣归闽》,乃彤卣丈哲嗣季庭兄就先君所手书为赠者录以见示,足见早岁所作,无从追录者尚多。
光绪丁亥戊子间有《赠海州履平丈一律》,不孝祗记其上四句云:「我爱海州邱心坦,瓣香独拜浣花翁。
一生名位真无赖,千古诗人几不穷。
」至光绪季年所作,虽已有藁,而漏未录入者,间亦有之。
兹谨将遗诗裒成一集,分上下卷,上卷乃宣统三年以前所作,下卷则宣统三年以后以至于绝笔也。
世之君子,有以此集所未录者见示,俾成完璧,其为德于不孝,宁有纪极耶?
丙寅初冬,不孝璩谨识。
宋育仁清末民国初 1857 — 1931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一八八六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检讨,为改良派人物。
一八九四年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著意考察西欧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爆发后,育仁在伦敦招募水师,准备偷袭日本长崎与东京,清廷制止之,解职归国,降为四品顶戴。
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鼓吹君主立宪。
一八九六年回川办实业。
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报刊《渝报》。
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办《蜀学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修纂,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
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多种。
潘飞声清末至民国 1858年11月9日 — 1934
海山词·序
岁在戊子,蒙方傍星轺,涉欧海。
役形竿牍,息影衙斋。
閒抽青琴,同调斯䍐。
仰视白日,异域可悲。
歌敕勒以苍凉,唱河干而僾悒。
孤欢易坠,一稔有奇。
则有潘君兰史者,莹鉴月皎,才锋雷鸣。
吞篆妙龄,噪名宙合,毡裘绝域,雁贽远遗。
乃浮博望之槎,高设马融之帐。
碧瞳黄发,羌北面以从风;白狄红番,沐东溟之化雨。
客居清暇,与我周旋。
家世河阳种桃满县;行歌海国,掷果盈车。
授简援毫,排寒送暑。
堂名说剑,催诗刻烛之雄;室号相思,补屋牵罗之趣。
语多隽逸,目无浅营。
近复出海山词一集见示,蘤辞焰发,琚谈色飞。
玉田之疏,梦窗之密,永长亭之雨,髯苏大江之浪。
包罗胸襟,奔赴腕底。
间或惆怅明珰,流连翠被,指楼头之盼盼,索纸上之真真。
搴杜芳洲,纫兰空谷,寤寐所接,髣髴其人。
因而妙语珠穿,纨情绮合。
美人香草,一例寓言;佛子秋波,三生禅悟。
翳不乖乎宗旨,实连犿以无伤。
使君不凡,吾党心折。
时则青女晨妒,素妃夜愁。
南窗偶开,北风如刺。
拥衾不寐,阁笔欲焚。
万感无聊,一杯独酌。
纵览宏制,不期块垒之消;附缀刍言,请待国门之𡩡。
光绪十四年冬十有二月宁乡陶森甲矩林序于德意志拍尔陵使署之西楼。
予使太西,始识兰史于百林。
年少翩翩,盛名鼎鼎。
携镂玉雕琼之笔,作栈山航海之游。
草草光阴,流连三载;花花世界,邂逅群仙。
汇其诗词,分为两集。
独开生面,妙写丽情。
盖古来才人未有远游此地者,才人来百林自兰史始。
读者艳其才,并艳其遇矣。
上海姚文栋
大词哀感顽艳,凄入心脾。
所恨者厚尘务坌涌,不能以师事之。
奈何。
赐题画芙蓉一阕,尤洽鄙怀,意外之意,日来闷甚。
正拟把酒朗诵数过,藉遣天涯幽绪耳。
兀鲁特部落承厚
海西万里外,不闻此调如广陵散矣。
今读此编,激越清泠,纯乎天响,如鼓成连于山海间。
令我移情久也
戊子冬月张德彝拜识于柏林行馆。
此卷词清旷瑰丽,以冰雪之笔,写海山之景。
琼岛瑶台,隐现纸上,令人目迷五色。
古来词家所未有也。
日本井上哲拜读拜服。
题词 满洲桂林竹君 草窗风调梦窗词。
情是三生杜牧之
如此华年如此笔,却来海外画蛾眉。
新声传写遍蛮笺。
镂玉镌琼字字妍。
记唱寿楼一曲,万花低首拜词仙。
虞美人 满洲承厚敦伯 庾郎才调江郎笔。
继金荃集。
新声传诵到欧西。
处处冰弦檀板唱君词。
多情小杜伤春惯。
又感秋无限。
漫夸薄倖遍扬州
千载天涯一样说风流。
又 离情每被柔情扰。
梦影愁多少。
三生绮债几时休。
流水落花风雨一天愁。
琵琶谁诉飘零客。
旧曲翻新拍。
相逢海国久知君。
可许卢仝从此拜韩门。
日本金井雄飞卿 此乡未合老温柔
细按红牙教莫愁。
却笑腰缠无十万,年年骑鹤上扬州
尊前休唱雨淋铃。
旧曲天涯只怕听。
为问珠江今夜月,水天閒话付樵青。
不卷重帘夜听潮。
绿天风雨太无聊。
寒灯水阁潇潇夕,只有琴娘伴寂寥。
歌舞欧西眼易青
冶游休说似浮萍。
洋琴试按衷情曲,帘外蛮花解笑听。
风流家世是潘郎。
几度金针绣锦鸯。
遮莫上人嗔破戒,海山新曲又催妆。
扶桑有客识才名。
同是江湖载酒行。
剩得閒情一枝笔,也题黄绢拜先生
日本井上哲君迪 黄河词调世争传。
玉貌风尘尚少年。
爱向海山题艳曲,细腰人拜杜樊川
蛮娘能唱浪淘沙。
合写羁愁付琵琶。
一样伤春感零落,为君重诉二桥花(日本新桥柳桥花月为东京之冠。)。
范廷铨清末民国初 1858 — 1931
人物简介
范廷铨(1858 -1931)字衡伯无锡人
光绪6年秀才,禀贡生,候选训导
光绪16年游幕汉阳,经五年,遍历荆襄数郡。
曾校阅蒲坼县试文。
归后讲求新学,往日本考察教育行政,后历任廷弼商业学堂、东林学堂、竟志女校及积余学校校长
著有《万树梨花馆诗稿》等。
俞明震清末民国初 1860 — 1918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
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
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
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
俞明震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
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
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
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
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
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
不久,辞归故里。
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
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周紫庭清末民国初 1860 — 1927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周凤翔(1860—1927)字紫庭号嗣芬四川彭山人
曾入尊经书院肄业,光绪十八年壬辰进士,任刑部员外郎
日本考查学务,回川任东文学堂监督,经川督锡良奏派赴日本任留学师范生监督
回川历任通省师范学堂监督、高等学堂总理
入民国任省教育总会会长、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四川省通志局篡修。
高野竹隐清末民国初 1862 — 1923
简介
高野竹隐(1862-1923)日本人,从佐治经学,从森春涛学汉诗,与春涛子南为莫逆。
初为诗学厉鹗,后森槐南邀其填词,二人酬唱甚多。
晚年居京都,任伊势神宫皇学馆教授
陈国常清末近现代初 1864 — ?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陈国常(1864—?)字惺吾四川荣昌县人
本学舆地之书,前清变法,川督奏派日本学法政,归国后在川东师校、华西大学等校教授政法,提倡实业救国。
一九三四年,举家迁南京,写成《研悦斋甲戌诗存》一卷,其后事迹不详。
陈宗藩清末近现代初
个人简介
陈宗藩字莼衷,祖籍金陵福建省福州市生人。
光绪甲辰科(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
光绪末年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法政经济。
归国后在邮传部及懋业银行工作。
内藤湖南清末至民国 1866年8月27日 — 1934年6月26日
简介
内藤湖南(日文:ないとう こなん,罗马字:Naitō Torajirō ;1866.8.27-1934.6.26),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后以“湖南”之号行于世,出生于陆奥国马毛内村(今秋田县鹿角市)。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
内藤湖南在中国历史的宏观方面,有两大见解:一系空间上的“文化中心移动说”;一系时间上的“唐宋变革说”。
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敦煌、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张鸿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1
简介
张鸿(1867-1941)初名澄字隐南号璚隐、蛮公、别号燕谷老人常熟人
22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外务部郎中、记名御史、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
民国五年(1916),称病归乡,住燕园
倡办塔前小学、孝友中学。
燕园创苦儿园,收养孤苦孩子。
与夫人一起创办刺绣女校。
先后担任常熟县通俗教育馆长、县体育场场长、县图书馆馆长等职。
常熟沦陷后,举家迁桂林,后经香港移居上海,逝于上海,归葬虞山
电子稿校录:小化斋、绡塘,以《蛮巢诗词稿》(《清代诗文汇编》第七九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游仙诗》(民国22年刻本)、《政学报》(东亚译书会商务报馆,1902年第二期)、《徐兆玮日记》(黄山书社,2013年9月第一版)为底本。
萧鸿钧清末至民国 1867 — 1935
简介
字诗荪晚号松心湘乡县雍睦乡潭台十都中冲牌(今潭市镇严村)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进士,曾任国史馆誊录奉天省南靖县知事辽东怀德县知县之职,时任湖南省主席何键颂其“遗爱在民,德霈辽东”。
光绪三十一年(1906)辞官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明治法政大学
加入中国同盟会。
重要著述有《明治维新三十年史》《日本政俗撷要》,被誉为:“二书,流播海内,祛部瀹知而华问亦益隆起,名公钜卿交章论荐。
”后著《可愧篇》(与弟萧仲祁合著)等著作。
回乡后屡积善德,生前为在建潭市“凌霄塔”宝塔题写塔名。
一九三五年农历三月初二日病逝后,蒋介石贺国光、岳森、何键、谭道源、陈克明等军政要人有题词及悼文悼唁。
1963年其弟萧仲祁为其刊油印本《松心堂诗稿》。
董康近现代 1867 — 1947
个人简介
原名寿金字绶经号诵芬主人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
早年读书于江阴南菁书院。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联捷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授刑部提牢厅主事总办秋审陕西司主稿
光绪31年(1905年)董康章宗祥共同翻译了日本的刑法,两人并在修订法律馆提出了《刑律草案稿本》,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拟就的现代刑法典,但从未成为正式法律。
辛亥革命后,董康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法律。
回国后,历任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等职。
1920年8月,任司法总长,1921年12月辞职,复任大理院院长兼代司法总长。
1922年5月,任财政总长兼币制局、盐务署两总裁,旋任考察欧美司法专使出国,1924年上海,随后在东吴大学(1924年)上海法科大学1925年,与章太炎一同被推任为校长)、北京大学(1933年)任职。
1915年参与《第一次刑法修正案》的起草。
多次赴日本考察日本的裁判制度与监狱制度。
法和法学方面的成就外,董康在古剧、词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重大学术贡献,他的《曲海总目提要》(46卷)被誉为中国所有记载剧本书中最为详细的一部。
胡适称赞董康「是近几十年来搜罗民间文学最有功的人」。
抗战期间,在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任职,先后任法院院长华北司法委员会委员大理院首席法官职务,1947年北平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病逝。
黄英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黄英(1867—1928)字叔权四川荣县人
弱冠举于乡,一九0三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甘肃省宁厅同知
入民,任兰山观察使
一九一四年弃官回乡,入军阀幕府
一九二六年,邓锡侯出资为刻《扫苔馆诗抄》。
胡子清清末 1868 — 1946
简介
字少潜湖南省湘乡县悦来二坊大冲(今应泉塘镇湖山下湾一带)人,后迁居莲华屋堂(今铃子桥附近)。
清末湖南法政学堂主持人,船山学社董事长。
参加湖南末届(1902)乡试,以《理财论》等几篇策论得中举人
1903年出版《历代政要表》,并被选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留学,编译中国最早的《财政学》和《殖民政策》教材。
1906年返国,开创并主持湖南法政学堂和法政专科学校(湖南大学法科和行政科的前身)。
后任职中华民国财政部赋税司。
胡子清是中国近代财政学和公共管理教育开创者,近代法政教育的先驱。
李希圣是儿女亲家,李希圣的儿子李代永娶了胡子清的女儿。
韩志正清末至民国 1868 — 1936
简介
字元方号燕石石隐
徐州府铜山县敬安乡陈庄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学日本,在东京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8年秋韩志正以众议员的身份到达广州,被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护法政府
有《北京女伶百咏》、《丁卯六十感旧诗》存世,与祁汉云张伯英周祥骏友善。
桂念祖清末民国初 1869 — 1915
人物简介
1869-1915.3.5一名赤字伯华江西德化人
同治八年(1869)生,与夏敬观同师皮锡瑞,经词章,根柢深厚。
光绪丁酉(1897)上副举。
甲午(1894)受刺激,戊戌(1898)从康、梁变政,主沪萃报馆。
梁启超湖南,举念祖代时务学堂讲席
未行而难作,念祖匿于乡,旋趣金陵,依杨文会学佛。
嗣后留学日本十余年,以民国四年(1915)三月五日客死。
临终,自撰挽联云:“无限惭惶,试回思囊日壮心,只余一恸。
有何建白
惟收拾此番残局,准备重来。
”(参考《忍古楼词话》及欧阳渐撰:《桂伯华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