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昙询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弘农华阴杨氏。
后迁河东
年二十二。
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
乐其静邃。
遂依昙准禅师而薙染焉。
既受具。
习诵法华。
僧稠禅师
方领徒苍谷。
路极脩阻。
念欲展礼。
则抵冒荆棘。
披跨沙砾。
拔缘登陟。
不由蹊径。
直望其地。
以为行表。
往来质问。
志存正观。
虽困艰难。
不愆进业。
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若合道而穷耳。
俄复徙居鹿土谷。
泉枯重溢。
鹿麋驯扰。
学者相庆。
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
一身肿痛垂死。
为治之。
获瘳。
尝独行值二虎斗。
以锡杖分而翳之曰。
同居林薮。
计无大乖。
幸各散去。
一日有致礼于前者曰。
某赵人也。
顷因病死。
而阎王谓以罪当就狱。
昙询禅师请命。
故尔放还。
且某于禅师
素昧平生。
而过蒙恩泽如此。
敢不拜谢。
尝一定七日。
虎穴于房弗恤也。
以故庭芜径秽。
鸟兽与俱。
而声光所被。
河朔悦服。
杖策裹粮。
户屦满矣。
开皇间
仪同三司元寿以玺书。
致诚敬送香供。
十九年卒于尖山寺
寿八十五。
夏五十五。
初示疾。
感神光香气之异。
有飞禽白颈赤身。
绕院哀唳。
渐近堂陛。
至于几席。
狎附人物无所畏。
及瞑即悲叫苦甚。
血沸眼中。
旋转空虚。
投地而逝。
云昏雾惨。
林涧摧塞。
山中衰相不可殚记。
弟子静林等。
唐武德五年十二月
阇维。
遗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述铭。
释昙询
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弱年乐道久滞樊笼。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昙准禅师而蒙剃发。
又经一载进受具戒。
谨摄自修宗禀心学。
而专志决烈。
同侣先之圆备戒律。
又诵法华。
初夏既登还师定业。
僧稠据于苍谷。
遂往问津。
定山郢匠前传所叙。
以声光所被。
遥相揖敬。
住既异林精融理极。
思展言造每因致隔。
但为路罕人踪岗饶野兽。
栖幽既久性不狎尘。
来往质疑未由樵径。
直望苍谷以为行表。
荆棘砂砾披跨不难。
岩壑幽阻攀缘登陟。
志存正观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滞。
吾今标指虽艰。
必直进以程业。
用斯徵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云。
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合道不幸而穷耳。
故履践重阻不难涂穷。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
时有盗者来窃蔬菜。
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
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苏故蒙恩泽。
往见阎王诘问。
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
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
生来未委。
访寻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
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无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熊虎交诤。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斯又阴德感物显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处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自尔化流河朔盛阐禅门。
杖策裹粮鳞归雾结。
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
仪同三司元寿
亲送玺书。
兼以香供。
开皇末年风疾忽增。
卒于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矣。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
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
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为文。
见于别集。
僧志念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僧。
冀州信都人俗姓陈
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
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
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
后因仕宦徙焉。
既出家。
即志访道。
昉受具。
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
历数载。
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
齐名。
俄诣道宠法师
究十地论。
高昌国慧嵩法师
专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
尤英俊。
欲依之而不果。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方镇乡里。
为张法席。
召与僧琼法师对讲。
前开智度。
后发杂心。
时州都正法继谓
以为必名垂不朽。
于是二十年中。
频弘二论。
逮周氏废教。
遂同俗服。
逃祸海隅
隋兴
诏访其所在。
开皇四年
先使其法弟志湛
宣言于明彦法师
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
以阐心论。
撰疏及钞各九卷。
盖能正其谬误。
且补其遗脱云。
得其传者。
如法懿怀正等。
数百人。
汉王谅晋阳
别筑城置塔。
构开义寺迎居之。
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
弘演大兴国寺
仁寿二年
献后崩。
偕王入朝。
复扬唱焉。
听者千计。
留百馀日。
仍还住宝相寺开授。
未几。
文帝晏驾。
汉王即世。
归乡里。
绍承旧业。
沙门空明之力为多。
大业初
慧日
屡诏不赴。
四年卒。
春秋七十四。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顾眄从之。
成名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高僧
居坐谓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僧慧瓒北周至隋 536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607 【介绍】: 僧。
沧州人俗姓王
壮岁出家。
受戒后,居定州,专业律典。
北周毁佛时,避地南陈
隋文帝开皇初,归赵州封龙山,结徒授业,讲经律以戒为主,亦重心法。
秦王杨俊镇并部,召住太原开化寺
晚被召入,住终南山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沧州王氏子也。
壮年出家。
志慕高远。
受具后。
听毗尼于定州黉宇。
每讲至财利。
则法师欲以为难即制断。
闻而薄之。
时襆中有钱三百。
辄弃去。
自尔终身不言财利。
周氏之虐。
避地江南
开皇间北归。
赵州西封之龙山
引摄学徒。
以离著御心。
身服头陀。
行兰若法。
方来之士。
盈二千指。
而誉蔼河朔
秦王俊填并部。
开化寺
主寺任。
而治众一崇定业。
尤严于布萨。
弟子明胤禅师遵守罔或怠。
晚还邺受徒。
殊克自振。
京师禅定寺
以追度献后。
诏与名德数久之。
或邀居终南山龙池寺
请益者骈集。
俄卒于山舍。
春秋九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见别传。
释慧瓒
俗姓王氏
沧州人
壮室出家。
清贞自远。
承禀玄奥学慕纲纽。
受具已后偏业毗尼。
随方听略不存文句。
时在定州居于律席。
讲至宝戒。
法师曰。
此事即目卒难制断如何。
闻之私贱其说。
时襆中有钱三百。
乃掷弃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诛剪避地南陈
流听群师咸加芟改。
开皇弘法返迹东川
赵州西封龙山
引摄学徒安居结业。
大小经律互谈文义。
宗重行科以戒为主。
心用所指法依为基。
道闻远流归向如市。
故其所开悟。
以离著为先。
身则依附头陀行兰若法。
心则思寻念慧。
识妄知诠。
徒侣相依数盈二百。
绳床道具齐肃有仪。
展转西游路经马邑
朔代并晋名行师寻。
誉满二河道俗倾望。
秦王俊
作镇并部。
弘尚释门。
太原蒙山置开化寺
承斯道行延请居之。
僧众熙声荣逸口。
至于黑白布萨。
要简行净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过则依方等。
轻罪约律治之。
必须以教验缘。
片缺则经律俱舍。
沙弥信行
重斯正业从受十戒。
不许之。
乃归瓒之弟子明胤禅师
遵崇法。
晚还邺相方立部众。
及献后云崩禅定初搆。
下敕追召入京传化。
自并至雍千里钦风。
道次逢迎礼谒修敬。
帝里上德又邀住于终南山龙池寺
日夜请诲闻所未闻。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范立像晋川
见别传。
僧朗隋 ? — 61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恒州人
幼出家。
学大论杂心。
旋以唱演。
负笈骤臻入关。
住空观寺。
复事弘扬。
然言笑温雅。
心𦚾宏博。
时有问者。
或素所未闻则合掌。
答云某也学未及此。
故诸大德以其有谦德而不敢加诮。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广州灵鹫山果实寺。
将置塔掘基。
得宋梵僧所记。
遂以葬。
瑞徵弗述。
大业之季。
终于所住。
寿七十馀。
僧朗
恒州人
少而出俗。
希崇正化。
附从听众。
寻绎大论及以杂心。
谈唱相接归学同市。
入关住空观寺。
复扬讲席随方利安。
而仁恕在怀。
言笑温雅。
有在其席无闷神心。
宏博见知众所推尚。
时有异问素非所览者。
便合掌答云。
僧朗学所未通。
解惟至此。
故英声大德咸美其识分。
不敢蔑其高行也。
仁寿置塔。
下敕令送舍利于番州
今所谓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宝塔是也。
初至州治巡行处所。
至果实寺便可安之。
寺西对水枕山。
荒榛之下掘深六尺。
获石函三枚。
二函之内各有铜函。
盛二银像并二银仙。
其一函内有金银瓶。
大小相盛中无舍利。
铭云。
宋元徽元年建塔。
又寺中旧碑云。
宋永初元年
天竺沙门僧律。
尝行此处闻钟磬声天花满山因建伽蓝。
其后有梵僧求那跋摩
来居此寺。
曰此山将来必逢菩萨圣主。
大弘宝塔。
遂同铭之。
规度山势惟此堪置。
暗合昔言谅非徒作。
事了还京住禅定寺
讲习为务。
大业末年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馀矣。
释道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恒州人
姓氏则未闻也。
慧学素以摄论华严十地论。
为指南。
能发深疑伏旨于讲辨之际。
志尚幽静。
诚不乐为阙辇游者。
后住净光。
势不得已耳。
仁寿起塔。
诏送舍利于许州
后不知所终。
释道璨
恒州人
慧学如神。
钻求摄论华严十地。
深疑伏旨解其由绪。
志尚幽静不务奢华。
重义轻财自小之大。
后入关辇便住胜光。
访道求贤栖遑靡托。
仁寿起塔。
敕召送舍利于许州辩行寺。
初至塔寺。
堂中佛像素无灵异。
忽放大光通烛院宇。
舍利上踊金瓶之表。
又放光明绕瓶旋转。
既属炎热。
将入塔时感云承日。
覆讫方灭又于塔侧造池供养。
因获古井。
水深且清轻软甜美。
举州齐调一从此井而无竭浊。
莫不嗟叹。
后不测其终。
周法明隋至唐初 ?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隋至唐初永安黄岗人。
初仕,年十二,授巴州刺史
陈亡臣隋,为赵州真定
隋末之乱,归黄岗,起兵,攻取、安、、黄四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四州之地归唐,授黄州总管封道国公
张善安所袭杀。
房晖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恒山真定人字崇儒
世习儒学,少有志行,研治三《》、《春秋》三传、《》、《》、《周易》,兼擅图纬。
教授为务。
负笈而从其学者动以千计。
,为太常博士
牛弘称其为五经库。
后擢国子博士
卒于官。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28 【介绍】: 隋唐时僧。
恒州石邑人
俗姓杜
通经史,州县举为进士,不从,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中敕召翻译,住大兴善寺,为知事上座
后住终南山智炬寺
唐太宗贞观中召对称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李德林南北朝末隋初 531 — 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91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公辅
少有才名。
北齐天保八年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
北周时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
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与高颎同修《隋律》。
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
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
谥文
有文集。
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
全隋文·卷十七
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射策上第,授殿中将军,谢病归。
乾明初,徵入议曹。
皇建初,授丞相府行参军
太宁初,除奉朝请
河清中,授员外散骑侍郎天统初,进给事中,直中书参掌诏诰,寻迁中书舍人
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
寻除中书侍郎,进通直散骑常侍
承光中,授仪同三司
入周,为内史上士
宣政末,授御正下大夫
大象初赐爵成安县男,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从事中郎
隋受禅,授内史上仪同,进爵为子。
袭父爵,进爵安平县公
及平陈,授柱国郡公
以忤旨,出为湖州刺史,转怀州刺史
开皇十九年卒。
大将军廉州刺史
谥曰文
有《霸朝集》五卷,《集》五十卷。
(案:《隋书·李德林》,禅代之际,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皆德林之辞也。
又案《霸朝集序》,静帝诏册皆德林作。
今据之,编入德林《集》中。
其馀,齐天统初武平初诏诰、入周以后诏诰、开皇初诏诰,未必出一人手,未敢编入。)
释圆超
释圆超
观州阜城人
十地涅槃是其经略
言行所表必询猷焉。
晚住京寺策名台省
仁寿末岁。
下敕造塔于廉州化城寺
达州西四十馀里。
道俗导引竞列长幡。
南风劲利树林北靡。
惟有幡脚南北相分。
虽为风吹都不移乱。
及初行道设二佛盘。
忽有蜻蛉二枚各在盘上。
相当而住。
形极粗大长五寸许。
色丽青绿大如人指。
七日相续如前停住。
行道既散欻然飞去。
比后下塔还复飞来。
填埋都了绝而不见。
当下正中。
塔基上空。
五色庆云状如伞盖。
方直齐正如人所为。
云下见一白鹄翔飞旋转。
事了俱散还京室不测其终。
钳耳文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时羌族人。
钳耳康子
炀帝大业五年恒山郡九门县
为政清明,邑人立清德碑颂之。
张公礼
全隋文·卷二十二
公礼恒山九门人
北齐开府长兼行参军
历周入,未详。
薛道衡南北朝末隋初 540 — 609
全隋文·卷十九
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魏常山太守孝通子。
,为彭城王浟司州兵曹从事,授奉朝请
武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迁太尉主簿
武平初,除尚书左外兵郎,待诏文林馆
直中书省,拜中书侍郎,参太子侍读
入周,为御史二命士。
后还乡,自州主簿入为司禄上士
大象末,摄陵州刺史
大定中,授仪同,摄邛州刺史
隋初,坐事除名。
寻除内史舍人,迁吏部侍郎
复坐事除名,配防岭外。
徵还,直内史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进位上开府
仁寿中,出检校襄州总管
炀帝即位,转潘州刺史,入拜司隶大夫
赐死,年七十。
有《集》三十卷。
张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少为杨坚所知,引为丞相府参军事
入隋为并州司马
汉王杨谅反,围井陉拒守月余。
士卒感其诚,无不用命。
以功授开府,终都水监
郎茂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41—约614 【介绍】: 恒山新市人字蔚之
郎基子。
少敏慧好学,至忘寝食。
及长,有学者之誉。
初仕北齐
文帝开皇中累迁户部侍郎,以才干见称。
炀帝时尚书左丞,参掌选事。
尝与崔祖浚共撰州郡图经一百卷。
后被诬除名,徙且末郡,在途作《登陇赋》以自慰,附表上陈。
大业十年追还,又年余卒,年七十五。
全隋文·卷二十
字蔚之恒山新市人北齐郑州长史基子。
司空行参军,迁保城
入周,授陈州户曹,属亳州总管府记室、授卫州司录卫国
,为延州长史,转太常丞迁民侍郎
仁寿初,领大兴令。
炀帝即位,迁雍州司马,转太常少卿,拜尚书左丞晋阳留守
坐事除名。
且末,寻追还。
卒年七十五。
王文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频阳人。
有才干,文帝开皇中桂州司马
炀帝时光禄少卿,以忤旨,出为恒山郡
及帝征辽东,令巡察河北诸郡。
文同酷刑治民,诛戮非法,为诸郡吏民所奏,帝闻而大怒,遣使斩之。
仇人剖其棺,脔其肉啖之,顷刻立尽。
胡大恩隋至唐初 ?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隋至唐初代州恒山人
隋末从窦建德起兵,累迁行台尚书令
唐高祖武德三年末,以大安镇降唐。
次年初,拜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赐姓李
旋平代州石岭北之义军。
后为突厥所杀。
释灵达
释灵达
恒州人
先在儒门备参经史。
唯见更相图略。
时有怀仁抱义。
然复终沦诸有未免无常。
乃释发道流希崇正轨。
远公学义。
咸知大意。
因即依随。
三业无舍。
及达之入京辇
慕义相从。
晚住延兴
退隐自守。
端敛身心终月禅默。
衣食粗弊不希华美。
仁寿中
敕召送舍利于本州龙藏寺
初定基趾闻有异香。
渐渐芬烈随风而至遍于寺内。
有民金玄瓒者。
住在寺侧。
先患鼻塞。
二十馀年莫知香臭。
当于此日忽闻香气。
惊寻至寺因尔齆差。
雨天花从空而下。
光彩鲜净晃若金银。
先降塔所后及寺院。
道俗竞接轻薄如镂。
下舍利讫有双白鹤。
旋于塔上良久翔逝。
后连寻定业追访山世。
不顾名实头陀林冢虽逢神鬼都不怖惮。
大业之始终于墓丛。
初不委之村人怪不乞食。
就看已卒。
加趺如在。
因合床殓于杜城窟中。
释灵远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恒州人
史失其姓氏。
世儒者。
每揽经史。
见篡夺僭伪。
斗战贼杀事。
则掩卷叹曰。
夫人以利欲汩心行。
当受饿鬼畜生地狱身。
于诸苦趣中。
然或善缘之未尽。
恶贯之未盈。
以小缓须臾耳。
抑何其仓黄造次迫趣之哉。
于是裂缝掖。
著伽梨。
延兴寺。
远公游。
而未尝质以经论旨义。
仁寿中
诏置塔于州龙藏寺
以葬舍利。
既落成。
遽弃去。
随所在习禅定。
后于丛冢中。
跏趺而逝。
人久而后知之。
噫诚丈夫矣。
僧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恒州人
始业涅槃于汾洛。
后计以慧浮戒。
滞专攻定学。
乃杖策京师
遍访禅侣。
大兴善寺者。
阛阓之地也。
处之。
终日燕默。
有山深林密之想。
于是论者举高之。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塔沧州
四年又送舍利塔沂州
后不知所终。
僧盖
恒州人
曾游太原
专听涅槃。
晚至洛下还综前业。
闻经陈念慧摄虑为先。
遂废听业专思定学。
陶思既久弥呈心过。
遂终斯习后入京师周访禅侣。
大兴善
垂帷敛足不务世谈。
近局异乘略不沾口。
吐言清远鲜不高之。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沧州
四年又敕送于浙州法相寺
初营石函本惟青色。
及磨治了变为鲜锦。
布彩铺发。
又见僧形但有半身。
及晓往观僧变为佛。
光焰神仪都皆明著。
又现三字。
云人王子也。
佛前又现雄鸡之象。
冠尾圆具或现仙凤天人诸相甚众。
南乡县多业屠猎。
因瑞发心受戒永断。
后于他日有采柴者。
法相寺南见有朴树。
乃生奇异果。
仅有百颗。
其色红赤如莲欲开。
折取二枚来用供塔。
官庶道俗千有馀人。
同往折取。
味如蒲桃。
并果表奏。
帝惊讶其瑞
后住禅定寺
唐初即世九十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