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智矩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6
释智矩
姓吴氏
吴郡人
性矜庄。
善机会。
美容貌。
雅为众表。
又善草隶偏爱文章。
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
铺词横锦勇思霏霜。
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
初听兴皇朗公讲。
讨穷深致学冠时雄。
而神气高标在物峰出。
威仪庠序容止端隆。
虽寝处虚闲立操无改。
有人私觇两月徒行。
空野摄衣无见抄反。
欣其谨慎故重叙之。
讲四论大品。
洞开幽府镜识宗归。
披释金陵望风顿怯。
吐纳机辩适对当时。
弘匠浙东。
砥砺前学。
致使西骛成器极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讲三论。
常听百人。
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创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归禁。
隋炀往镇杨越。
采拔英灵。
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
徵居慧日处以异伦。
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
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
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
供由晋国
教问隆繁置以华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杰。
并是四海搜扬
特立清秀不偶群侣。
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寔旁通。
业竞六时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览兴赋诗。
时暂阕馀便观流略。
制中论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销鄙而轻削。
每讲谈叙清攉宗致。
雅涉昙影之风。
义窟文锋。
颇怀洪偃之量。
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
学本兴皇。
威名相架文藻横逸。
实过之。
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
词各不同。
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
而性罕外狎。
课力逞词。
自非众集未曾瞻觌。
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京郊之南。
门人慧感慧赜
亲承嘉诲询处有归。
后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
各领门侣众出百人。
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僧法应北周至隋 539 — 618
释法应
姓王氏
东越会稽人
生自孩孺性度沈默。
随住缘想幽思难移。
弱冠出家。
沙门昙崇
学宗禅业。
见于别传。
时值周初定门初辟。
奉法履行。
亘道相趋。
于门学殊为称首。
后逢周祸避迹终南
饭衣松萝潜形六载。
专修念慧用祛夙罪。
精厉所及法门弥净。
心用攸厝妄境斯澄。
屡感虎狼蹲踞庐侧。
或入门内似有相因。
素体生缘。
又闲禅病。
对犹家犬。
为受三归。
自尔驯狎更繁其类。
隋开入度。
还事崇公
定业既深偏蒙印可。
徒众五百并委维持。
教授奖擢允开众望。
开皇十二年
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
海内通化于禅府。
选得二十五人。
其中行解高者。
为其长。
敕城内别置五众
各使一人晓夜教习
领徒三百。
实际寺相续传业。
四事供养并出有司。
声闻惟远。
下敕赐帛三百段。
仍用造经一藏。
亲躬受持。
武德初年素无所患。
云吾今将逝。
已有香华见迎。
言已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矣。
僧智梵南北朝末隋初 539 — 613
释智梵
姓封氏
渤海条人。
后因祖父剖符。
遂居涿郡良乡焉。
岐嶷彰美早悟归信。
年十二届河间郡
值灵简禅师
求而剃落。
遂游学邺都
师承大论十地等文。
并尝味弘旨温习真性。
俊响遐逸同侣归宗。
二十有三躬当师导。
后策锡崤函通化京壤。
绵历二纪利益弘多。
结众法筵星罗帝里。
开皇十六年
天水扶风二方胜壤。
道务竞申奏请。
有敕许焉。
任吹虚舟憩翼天水
大行道化信靡如风。
仁寿末年重还魏阙。
法轮重转学侣云随。
开帙剖文皆传义旨。
其年季春
奉敕置塔于郢州宝香寺。
仍于塔东流水获毛龟八枚。
寺内基东池内又获八枚。
皆大小相似与世无异。
但毛色青绿可长三寸。
背上横行五节而起。
光相超异。
出水便靡但见绿甲。
入水毛起历然上竦。
具以奏闻。
由是腾实楚都知名帝阙。
大业五年应诏旨令住禅定
静缘摄想无替暄寒。
九年二月四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遗属施身。
门徒遵旨乃送终南山
鸠集馀骸缄于塔内。
外施铭文。
于今传尚矣。
释慧哲南北朝末隋初 539 — 597
释慧哲
姓赵氏
襄阳人
识度弘朗业操清远。
出家已后南趣杨都
会陈国文昌载隆三宝。
僧正琼公精理入神净行纯备。
微衔紫相。
世号乌琼
帝尚重焉。
奉为大僧正也。
监护法城为物依止。
陈氏王族归戒所投。
自馀槐棘无敢造者。
建初寺
祯明元年忽然坐逝。
葬楼湖之山。
天子哀之。
以黄麾诸杖。
卫送墓所。
初未结顷。
所住寺塔三日光现因而告终。
道俗异焉。
彭城宝琼者。
善讲说有风采。
形相奇白世号白琼
事见别传。
哲初参听其讲大开令业。
聚徒讲说。
屡发新声。
以慧悟自矜颇怀傲诞。
承兴皇道朗神辩若剑罕有当锋。
因而从其言晤。
往复移时答对逾远。
大异之。
即从伏听。
沈隐微密自然通解。
而威容自矜动止怀法。
曾于行路忽遇雷雨霈汪 从容如常不失规矩。
时泻靴水安行达寺。
行步详序视瞻不眄。
转身徐顾无妄乖越。
时人呼为象王也。
又善护根门节量口腹。
便利涤沐罕有延滥。
所以召请俗舍信宿经时。
皆不睹其流秽。
叹美增盛。
及讲三论俊朗之响重光先价。
引众溯流届于本邑。
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龙泉寺
常以弘法为务。
涅槃三论递互相续。
学士三百馀人。
成器传灯可有五十。
即惠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璿慧楞等是也。
各领徒属所在通化
开皇十七年四月卒于龙泉
时年五十有九。
葬于四望山寺。
弟子惠嵩等竖碑于本住。
沙门惠向制文。
向有奇才。
思力遒壮。
总管薛道衡所重。
嵩有学声多所游贯。
今住京都频扬讲说。
时周邑有洪者。
统闲大小每开法肆。
以达解之望徵延慧日故。
西楚号为前后两哲云
僧善隋 ? — 605年3月11日
僧善
姓席氏
绛郡正平人
童少出家。
便从定业。
汲郡林落泉方公齐名。
各聚其类。
依岩服道。
往还骆驿白鹿太行抱犊林虑等山。
振名四远归宗殷满。
有弟子僧袭者。
悯斯汾曲往延通化
以山众常业恐有乖离。
虽经频请曾未之许。
袭曰。
前后邀迎三十馀度。
元元之情情无已已。
磨踵有尽誓心难舍。
乃从焉。
居住马头山中大行禅道。
蒲虞晋绛荷襆相諠。
众聚繁多遂分为四部。
即东西二林杯盘大黄等处是也。
皆零房别室星散林岩。
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为标据。
徒属五百肃然静谧。
仁寿之岁其道弥隆。
及疾笃将极。
告弟子曰。
吾患腹中冷结者。
昔在少年。
山居服业。
粮粒既断。
懒往追求。
啖小石子用充日给。
因觉为病耳。
死后可破肠看之。
果如所言。
又累曰。
各勤修业不劳化俗。
癈尔正务。
若吾终后不须焚燎外损物命。
可坐于瓮中埋之。
大业初年三月十一日
加坐如生。
卒于大黄岩中。
道俗依言而殡。
僧袭本住绛州
结心定业。
承习善公不亏其化。
晚住晋州宝严寺
充僧直岁。
监当稻田。
见杀水陆诸虫不胜其酷。
因掷弃公名追崇故业。
师终日他行不在。
借访时人又并终没。
遂赍诸供度就山设会。
悲恸先迹顾奉无由。
寻其遗骸莫知所在。
忽闻爆声振裂。
响发林谷。
见地分涌瓮出于外。
骸骨如雪唯舌存焉。
红赤鲜映逾于生日。
因取骨舌两以为塔。
袭以贞观十五年正月九日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有四。
临终神思安隐称念而逝。
晋州西小榆山沙门僧集者。
苦节山林聚徒禅业。
养蛇畜鼠。
驯附可以手持。
常现左右驱逐不去。
有俗人来辄便自隐。
释慧越
释慧越
岭南人
罗浮山中。
聚众业禅。
有闻南越。
性多汎爱慈救苍生。
栖顿幽阻虎豹无扰。
曾有群兽来前。
因为说法。
虎遂以头枕膝。
便捋其须面。
情无所畏。
众咸睹之以为异伦也。
化行五岭声流三楚
隋炀在蕃搜选英异。
开皇末年
舍人王延寿
往召追入晋府慧日道场。
随王至京在所通化
末还杨州
路中感疾而卒。
停尸船上。
有若生焉。
夜见焰光从足而出入于顶上。
还从顶出而从足入。
竟夕不断。
道俗殊叹未曾有也。
王教归葬本山。
以旌诚敬。
房彦谦
全隋文·卷二十二
彦谦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人,家于齐州魏东义阳行台景先族曾孙。
为州主簿
隆化中,进治中。
入周,不仕。
开皇七年,授承奉郎,寻迁监察御史,除长葛
仁寿中,迁鄀州司马
大业初,去职。
寻徵为司州刺史
从征辽东,监扶馀道军,左迁泾阳,卒官。
至唐,以子玄龄贵,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县谥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