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道成南北朝末隋初 532 — 59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明范
姓陶氏
丹阳人
招远将军
永嘉太守
父佥梁贞威将军上虞
成仪状瑰美。
器质浑厚。
少入永嘉崇玄寺。
式法师为弟子。
具戒后。
所学曰进。
梁大同初
游京辇之奉诚寺。
大律都沙门智文
授以十诵。
才经再习。
即事开讲。
毗昙数论亦如之。
时年犹未三十也。
禅那忏摩。
身心兼谨。
三馀之暇。
则猎涉史。
是以宿硕咸畏服焉。
弟子慧藏法祥等。
并分灯利众。
模范人天。
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遂卒于兴严寺。
寿六十八。
其始示疾也。
犹勉力阐演。
及剧乃称佛合掌而逝。
开十诵律菩萨戒。
大品法华诸经律等。
一百四十遍。
观音经讲。
一百三十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皆行世。
既卒之三日
五月八日
窆之奉诚南山高座寺
沙门慧嵷撰墓志。
释道成
字明范
俗姓陶氏
丹阳人也。
祖诞招远将军永嘉大守
文佥梁贞威将军上虞
少而入道。
永嘉崇玄寺。
式法师为弟子。
仪貌瑰美奇姿拔众。
群伍目曰神童。
具戒之后学超侪辈。
大同之初栖游京辇受业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
十诵才经两遍。
年逾未立别肆开筵。
数论毗昙染神便悟。
无繁工倍闻一知十。
是以京邑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
又讲观音一日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至于意树心花增晖旦曜。
析理质疑听者忘倦。
学士慧藏法祥等。
并游方讲说法轮常转。
传兹后焰利益弘多。
咸蔬素洁己珠戒居心。
神解严明深禅在念。
兼六时虔忏。
三馀暇日䱷猎史。
欲令知无不为也。
然其性用安庠威仪合度。
天人揩揩罕有其俦。
软语爱言。
不常忤物。
后现疾旬馀。
犹牵讲演。
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迁神于兴严寺。
春秋六十有八。
大渐之际惟称念佛。
肢节软暖合掌分明。
即以其月八日
窆于奉诚寺之南山
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释慧隆隋 ? — 601年11月1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丹阳句容何氏子。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梁散骑常侍
年十一。
宣武僧都沙门慧舒出家。
恭谦恪慎。
备尽师资。
年十三。
法云寺法师成实论。
悉究深隐。
登具之后。
复采毗尼。
覈其精要。
未几。
梁祚告终。
遂避世彭城寺。
仍思开导。
陈纂宸服。
僧正暅公启筵兹寺。
玄徒辐辏。
入其室。
继令敷述。
及暅将化。
而委寄斯在矣。
隋御海寓。
奄有九区。
诏天下元德。
咸会京师
志存栖晦。
以老疾固辞。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终。
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他不具叙。
先是方息慈之际。
忽有人以法华一部遗之。
自称姓蒋
尤以佛法见托。
噫异哉。
释慧隆
俗姓何氏
丹阳句容人也。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梁散骑常侍
十一出家。
师于宣武僧都沙门慧舒。
舒道业遐畅风标清举。
学堪物轨德允人师。
乌回当职秉持攸寄。
恭撝恪慎备尽师资。
年届十三志存听学。
才欲闻道即感灵瑞。
有人自称姓蒋名规。
授法华一部便曰。
将来佛法寔用相寄。
发言适竟莫知所之。
以义推之。
若非四依齐位九师均德。
岂能当斯负荷剋感圣言。
遂听法云寺法师成论。
一遍未周已究深隐。
习业数载独称标拔。
及登具戒更采毗尼。
故得五氎一河殊制异饮。
备皆断覈洞尽铨衡
及梁运荡覆避世顺时。
虽属彫荒学功靡弃。
彭城寺内引化如流。
陈氏御历重阐玄踪。
僧正暅公道门德望。
于兹寺内结肆开筵。
义侣玄徒四方云萃。
当入室独冠群英。
既解慧超挺。
命令敷述。
及暅将化遗旨在斯。
法筵是继诚当嘉旨。
然其识用淹华言辩清富。
每至商搉玄理。
顿徙迟疑。
虽复谈柄屡撝言锋时砺。
而硕难自撤简绰澄远。
隋氏驭宇九有同朝。
上德高人咸纡延请。
志存栖晦。
以老疾致辞。
居旧敷弘。
仍以卒岁。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卧疾。
二十日迁化。
尔时冬至告节气序祁寒。
云布弥天雪飞遍野。
中宵之泥曰也。
天色开霁星汉澄明。
岂非神灵哀罔天龙感悼之明瑞矣。
慈济成性不尚华饰。
柔顺知足无贪为宝。
凡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馀则有差故不具叙。
未终前领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顶聚土筑坛语曰。
我若舍形不烦棺椁。
可于此处以施禽虫。
坛竟便迁。
诚哉知命。
后依遗命。
仍树高碑寺。
沙门法宣为文。
释慧觉南北朝末隋初 554 — 606年3月2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秣陵
方觉之娠也。
时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