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宣帝侍中袁宪
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
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济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僧慧侃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0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诗2首,小传云:“慧侃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姓汤,住蒋州大归善寺。
”按此小传节录自《续高僧传》卷三四,传末云:“以大业元年(605)终于蒋州大归善寺,春秋八十有二。
”其生年应为公元524年
终其一生,并未入唐。
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晋陵曲阿汤氏子。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尤神异。
世莫能测。
然于尊像。
事之如生。
见立像不敢坐。
劝人必造坐像。
行遇困厄。
救济不遗力。
尝见群猪被缚。
和因唱曰。
解脱首楞严。
缚辄自解。
猪逸去。
主亦从而放之。
苟众所会聚。
则为说法开寤。
晚年至邺盛化。
归向之徒。
颂其德至今。
竟卒于邺。
将卒。
有问其所證者。
曰吾得善根成熟耳。
初于和。
固有所传授
后往岭南
真谛专精禅寂。
岁晚住栖霞寺
又往扬都法师所。
偲素知其行业。
礼接之。
将别。
请现神力。
曰。
许复何难。
即出臂窗中。
长数十丈。
取齐熙寺佛殿额。
持还房中。
谓偲曰。
吾第恐世人惊异。
故不屑为也。
大业初
卒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二。
将卒之日。
忽掷三衣幞于堂上曰。
还汝众僧三衣。
吾今死已。
遽闭房入。
众愕然。
起追视之。
但白骨一具。
跏趺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释慧侃
曲阿人也。
蒋州大归善寺。
灵通幽显世莫识之。
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辄坐。
劝人造像唯作坐者。
后往岭南修禅法。
大有悟解。
住栖霞时尝往扬都谒偲法师
偲异礼接之。
将还山偲请现神力。
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因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
终日以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徒众好住。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僧智琳南北朝末隋初 544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3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高平防舆人,俗姓闾丘
早习儒、庄,悉穷幽致,时称神童
及壮,于仁孝寺出家,通习《法华》、《维摩》等经。
寻入金陵,住东安寺,习精律学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年,归南徐
次年,敕为曲阿僧正
后主至德二年,为南徐僧都
隋炀帝开皇十六年,重饰仁孝寺,盛极一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闾丘氏。
高平防舆人。
祖俨不仕。
昙珍梁国常侍
幼请业于处士卞诠。
礼易庄老。
悉穷其致。
逮壮即事仁孝寺沙门法敦出家。
受法华维摩
未几而敦公逝。
戒品未圆。
莫之趋向。
乃造京。
更依东山寺正暅法师
禀成论。
习毗尼。
陈大建十年。
归干乡里。
南徐州刺史萧摩诃
深加礼异。
请转法轮。
十一年诏为曲阿僧正
至德二年
诏补徐州僧都
开皇十六年
闰州刺史李海游。
起为断事
所居仁孝寺
梁征西咨议郯僧诏舍宅。
营搆未完。
遄及离乱。
乃盛加藻饰。
轮奂弘敞。
寔有力焉。
造像六躯。
其一夹纻。
又造砖塔五层于育王山顶。
讲大品法华净名金鼓。
各有数。
度弟子千馀人。
晚年以招隐伽蓝山
房閒寂。
林木幽茂。
宜脩禅定。
以趣道津。
迫以外缘。
讫莫之果。
大业九年五月六日
跏趺合掌。
终于寺房。
春秋七十。
先是信士刘正。
勤请开弥勒上生经。
辞以无常且至。
何暇及尔。
又遗言。
必行尸陀林法。
弟子智坚等。
其月十一日
还尸千育王山
久历时序。
肤体无损。
乃以其年九月八日
搆方坟。
窆其全身云。
江阳介士蔡环文其碑。
释智琳
姓闾丘氏
高平防舆人也。
祖俨闲居傲世。
昙珍梁国常侍
弱龄。
淑问彰于乡党。
处士卞诠擅名当世。
年在幼学服膺请业。
礼易庄老悉穷幽致。
诠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
逮于德壮超然离俗。
即事仁孝寺沙门法敦。
遵就养之仪。
禀息慈之戒。
蔬餐苦节笃志熏修。
法花维摩受持成诵。
属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圆。
乃高步上京更崇师辙。
依止东安寺大僧正暅法师
既其力生有奉尸罗乃具。
爰禀成论兼习毗尼。
既洽闻持将弘传授
瞻言乡县思报地恩。
陈太建十年旋于旧里。
南徐州刺史萧摩诃
深加礼异爰请敷说。
于是郁居宗匠盛转法轮。
受业求闻寔繁有众。
至十一年
下敕为曲阿僧正
至德二年
敕补徐州僧都
称首攸归谅由德举。
开皇十六年
闰州刺史李海游。
屈为断事
纲维是寄。
允当佥属。
所居仁孝寺者。
梁故征西咨议郯僧绍舍宅所造。
殿堂肇构乱离遄及。
乃嗣兴梓匠爰加藻饰。
轮焕弘敞实有力焉。
前后造中人像五躯夹纻像一躯。
神仪显曜相好严挺。
又于育王山顶。
造五层塼塔。
拟夫八万同时一期高妙。
讲大品法花净名金鼓。
各有其遍。
所度弟子千有馀人。
常想趣道津要。
莫尚禅那。
以招隐伽蓝俗外尘表山房闲寂茂林幽邃。
终焉之所有志栖焉。
迫以缘碍弗之果也。
然其温严自持诲引无倦。
财玩靡积随行给济。
威容感物。
信为道门之杰矣。
大业九年五月六日
加趺合掌终于仁孝之东房。
春秋七十。
先是五月
初有清信士刘正勤请讲弥勒。
谕以无常。
初未之许。
至是果终。
信哉知命。
及将大渐诫诸弟子。
尸陀林者常所愿言。
吾谢世后无违此志。
沙门智铿等谨遵遗言。
其月十一日迁于育王之山。
时属流金林多鸷兽。
始乎仲夏暨是抄
肤体俨然曾无损异。
道俗嗟赏叹未曾有。
又以其年闰九月八日
于招隐东山式构方坟。
言遵卜兆。
全身舍利即窆山龛。
方俗并臻同门毕至。
洒泣抚心山盈响谷。
乃树碑于寺之门右。
其文江阳介生蔡瑰所制。
包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海人字和乐
传兄包愉儒业,明五经。
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深。
炀帝大业中国子助教
其时《汉书》学者皆以萧该包恺为宗匠。
聚徒教授数千人。
卒,门人为起坟立碣。
僧定隋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润州丹阳人
本学《成实》,博综有功,后弃而归依禅宗。
初栖钟山林阜,独处修禅,数年不涉村邑。
隋文帝召住长安庄严寺,欲待以师礼,拒之。
炀帝大业末,迁居终南山太和寺
卒年八十余。
僧道因隋末唐初 587 — 65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侯氏
濮阳人也。
七岁丁内艰免丧。
求师于乡里之灵岩寺
不浃旬。
诵通涅槃二帙。
落发益加砥砺即事讲演。
及升戒品。
旋习律仪。
彭城嵩法师
传摄大乘论。
门徒鼎盛。
于众中过见推揖。
每令覆讲后隐太岳凡阅四秋。
将诣洛无与偕者。
方以时禁不可独行。
但念观音。
旁有皓首沙门
从何许来相𢹂入城。
忽不知所在。
人以为冥感所致。
避难三蜀之多宝寺
开摄论维摩
听者千数。
暹法师东海人也。
尤负才艺。
傲视群众。
每造因辄改容。
酬遣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赞国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
岳牧官僚。
俱申虔仰。
彭门山寺久经颓废。
以习道安居之暇构坏营圮。
蔚成净坊。
尽刻三藏经典于寺之北岩
玄奘法师
翻译于京师大慈恩寺
诏起因校定。
兼充正义。
师深加叹赏。
慧日寺楷法师延请说法。
帝城缁侣。
得所未闻。
专业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
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
及四分律等。
摄论维摩有疏。
显庆三年三月
终于慧日。
明年反葬于彭门。
春秋七十有二。
释道因
姓侯氏
濮阳人也。
禀祜居醇含章纵哲。
覃吁之岁粹采多奇。
髫龀之辰殊姿特茂。
孝爱之节慈顺之风。
率志于斯心以极。
年甫七岁丁于内艰。
嗌粒绝浆殆乎灭性。
成人之德见称州里。
免丧之后思酬罔极。
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诣灵岩寺求师诵习。
曾不浃旬通涅槃经二帙。
举众惊骇谓为神童。
落发已来。
砥砺其行揣摩义章
即讲涅槃。
宿齿名流咸所叹服。
及升上品旋学律仪。
又于彭城嵩法师所传摄大乘。
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映。
门徒学侣鱼贯凫趋。
讲室谈筵为之嚣隘。
遂依科戒而为节文。
年少沙门且令习律。
晓四分者方许入听。
因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于众中迥见推揖。
每敷摄论即令覆讲。
后隐泰岳凡经四秋。
将诣洛中。
属昏李陵夷法纲严峻。
僧无徒侣弗许游方。
于是杖锡出山孑焉超迈。
恐罗刑宪静念观音。
少选之间有僧歘至。
皓然白首请与偕行。
迨至铜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际莫知所在。
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
未几避难三蜀居于多宝寺
好事者素闻道誉。
乃命开筵摄论维摩
听者千数。
时有宝暹法师
东海人也。
殖艺该洽尤善大乘。
昔在隋朝英尘久播。
学徒来请接武磨肩。
暹公傲尔其间。
仰之弥峻每至因之论席肃然改容。
沈吟久之方用酬遣。
抗音驰辩雷惊波注。
尽妙穷微藏牙折角。
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国公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
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
并国华朝秀重望崇班
共籍芳声俱申虔仰。
乃于彭门山寺习道安居。
此寺往经废毁院宇凋弊。
慨然构怀专事营缉。
未移再稔蔚成净场。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
缅惟法尽将翳龙宫。
遂于寺之北岩刻书经典。
穷多罗之秘[袌-包+矢]。
尽毗尼之正文。
纵尧世之洪水襄陵
任赵简之北山燎狩。
必无他虑。
与劫齐休。
既而清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綍。
追赴京邑大慈恩寺
玄奘法师翻译。
校定梵本兼充證义
师偏奖赏之。
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有力焉。
慧日寺楷法师者。
聪爽温赡声蔼鸿都。
首建法筵请开奥义。
帝城缁俗具来咨禀。
欣焉相顾得所未闻。
研几史籍尤好老庄。
咀其菁华含其腴润。
包四始于风律。
综五声于文绪。
故所讲训内外该通。
其专业者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
其摄论维摩仍著章疏。
已而能事毕矣。
示疾终于长安慧日寺
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春秋七十二。
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
二月八日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
道俗送葬数有数千。
弟子玄凝等。
嗣其香火。
至龙朔中中台司藩大夫李俨制碑。
欧阳通书焉。
苏玄朗
全粤诗·卷三
苏玄朗,不知何许人。
尝学道于句曲,得司命真秘,遂成地仙。
传生于晋武帝太康时隋文帝开皇中,来居罗浮,年已三百馀岁矣。
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
作《太清石壁记》、《茅君歌》,复撰《旨道篇》、《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
内视九年,道成,冲举而去云云。
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清宋广业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人物志·仙一》有传。
释慧隆隋 ? — 601年11月1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丹阳句容何氏子。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散骑常侍
年十一。
宣武僧都沙门慧舒出家。
恭谦恪慎。
备尽师资。
年十三。
法云寺法师成实论。
悉究深隐。
登具之后。
复采毗尼。
覈其精要。
未几。
梁祚告终。
遂避世彭城寺。
仍思开导。
陈纂宸服。
僧正暅公启筵兹寺。
玄徒辐辏。
入其室。
继令敷述。
及暅将化。
而委寄斯在矣。
隋御海寓。
奄有九区。
诏天下元德。
咸会京师
志存栖晦。
以老疾固辞。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终。
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他不具叙。
先是方息慈之际。
忽有人以法华一部遗之。
自称姓蒋
尤以佛法见托。
噫异哉。
释慧隆
俗姓何氏
丹阳句容人也。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散骑常侍
十一出家。
师于宣武僧都沙门慧舒。
舒道业遐畅风标清举。
学堪物轨德允人师。
乌回当职秉持攸寄。
恭撝恪慎备尽师资。
年届十三志存听学。
才欲闻道即感灵瑞。
有人自称姓蒋名规。
授法华一部便曰。
将来佛法寔用相寄。
发言适竟莫知所之。
以义推之。
若非四依齐位九师均德。
岂能当斯负荷剋感圣言。
遂听法云寺法师成论。
一遍未周已究深隐。
习业数载独称标拔。
及登具戒更采毗尼。
故得五氎一河殊制异饮。
备皆断覈洞尽铨衡
及梁运荡覆避世顺时。
虽属彫荒学功靡弃。
彭城寺内引化如流。
陈氏御历重阐玄踪。
僧正暅公道门德望。
于兹寺内结肆开筵。
义侣玄徒四方云萃。
当入室独冠群英。
既解慧超挺。
命令敷述。
及暅将化遗旨在斯。
法筵是继诚当嘉旨。
然其识用淹华言辩清富。
每至商搉玄理。
顿徙迟疑。
虽复谈柄屡撝言锋时砺。
而硕难自撤简绰澄远。
隋氏驭宇九有同朝。
上德高人咸纡延请。
志存栖晦。
以老疾致辞。
居旧敷弘。
仍以卒岁。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卧疾。
二十日迁化。
尔时冬至告节气序祁寒。
云布弥天雪飞遍野。
中宵之泥曰也。
天色开霁星汉澄明。
岂非神灵哀罔天龙感悼之明瑞矣。
慈济成性不尚华饰。
柔顺知足无贪为宝。
凡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馀则有差故不具叙。
未终前领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顶聚土筑坛语曰。
我若舍形不烦棺椁。
可于此处以施禽虫。
坛竟便迁。
诚哉知命。
后依遗命。
仍树高碑寺。
沙门法宣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