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浙江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146302
人物库50991
活动25897
人物库 隋朝
来护儿隋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江都人字崇善
卓荦不群,好立奇节。
贺若弼寿州时数往来于陈,刺探军情。
平陈之役有功,进位上开府
后屡从征讨浙江闽中,除泉州刺史
炀帝大业中帅师渡海征,屡破彼军。
左翊卫大将军封荣国公
宇文化及所忌。
江都之乱中被杀。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
陈时,住泉亭光显寺。
,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共友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香严寺
涅槃。
方义集复增荣兴皇又三追曰。
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僧无名者休道。
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永阳鄱阳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智者徵上阙庭。
便孤园敷说。
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经。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信江东之秀岳也。
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承瓶泻相从不绝。
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
乃指崔嵬高石。
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名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讲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卫安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大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既解文。
信其言也。
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大。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素大嗟赏。
即坐释之。
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师名真观
字圣达
钱塘范氏。
世本显仕。
师生有奇相。
舌紫罗纹。
手左右掌为仙人字。
出家通经律论。
时彦曰。
钱塘真观
佛法当天下一半。
寻谒天台智者
请受禅观。
智者以师齐年。
止为法兄弟。
开皇十五年
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
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
是为开山始祖。
常讲法华。
以为心要。
皋亭神请讲。
舍祠宇为佛殿。
每盥洗馀滴。
地不为濡。
人尤异之。
师有雅操。
文帝三徵。
秦王两延。
皆以疾辞。
大业中
因山行。
自标葬地。
未几示寂。
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
觉而叹曰。
吾六十二应终。
以讲法华力延一纪。
今七十四。
生期毕矣。
中夜入寂。
塔在东冈。
久废不治。
天禧中
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
阳翟人俗姓褚
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
隋炀帝时扬州长乐寺
尝自竭资建塔造寺。
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
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
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钱唐者。
子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京城之左。
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晋王出镇淮海。
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文。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刘元进隋 ?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 【介绍】: 馀杭人
农民军领袖
少好任侠。
炀帝兴征辽之役,百姓苦之,元进乃集众欲应杨玄感
玄感败,吴郡朱燮等共迎元进为主,据吴郡称天子起事。
战屡不利,后为王世充所败,被杀。
褚亮隋末唐初 560 — 6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钱塘人,其先居阳翟字希明
褚玠子。
少博览图史,能诗。
年十八,为南朝陈仆射徐陵陈后主称赏,擢尚书殿中侍郎
隋时太常博士,坐事贬。
入唐,授秦王府文学
太宗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致仕归,卒年八十八。
谥康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60—647 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
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18岁访徐陵,商榷文章,深为惊异。
陈后主闻而召见,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
,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
归唐,初授秦王文学,预文学馆十八学士之列。
太子舍人太子中允
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迁散骑常侍进封阳翟县侯
卒,赠太常卿谥曰康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太宗朝宫廷诗人,与虞世南齐名。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亮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字希明
杭州钱塘人
初授秦王文学
预十八学士之列。
贞观初宏文馆学士
通直郎散骑常侍
十六年封阳翟县侯
卒年八十八。
太常卿
谥曰康
杜伏威隋末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末唐初齐郡章丘人
隋炀帝大业末,与辅公祐率众起事,转战淮南自称将军
寻破高邮,攻历阳,居丹阳自称大行台
进用士人,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
又上表越王,署为东南道大总管
高祖武德二年,降唐,就拜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
四年,遣其将克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
五年,入朝,加太子太保,留京师
后被毒死。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馀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江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頵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合+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仪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頵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江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仪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庄元始隋 566 — 6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01 【介绍】: 隋南郡江陵人字长节
初仕,累转内兵参军
隋伐陈时,退避馀杭
以守城功,授仪同三司
文帝开皇中,从杨素平高智慧之乱,加开府
入朝,授车骑将军
仁寿元年,任支军,从杨素突厥,战死。
谥刚
顾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馀杭人字仲文
明《尚书》、《春秋》。
炀帝大业中秘书学士
著有《古文尚书疏》。
鲁世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馀杭人
炀帝大业中尝为国子助教
著有《毛诗章句义疏》四十二卷。
汪华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歙州绩溪人
少以勇侠闻。
隋末,起兵于新安,并有、饶五州,自号吴王,郡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为唐将王雄诞所败,遂降。
总管、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
卒于长安
褚遂良隋末唐初 596 — 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58,或597—659 【介绍】: 杭州钱塘人,一作阳翟人字登善
褚亮子。
太宗时起居郎谏议大夫,奏章数十上,多被采纳,累官至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受遗诏辅政。
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
因反对高宗武则天为后,屡贬爱州刺史,以忧卒。
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有集及墨迹传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6—658 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褚亮之子。
初授秦州都督府铠曹参军
太宗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起居郎
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二十二年中书令
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元年(650)进封郡
寻出为同州刺史
三年召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四年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
以谏立武昭仪,贬潭州都督爱州刺史显庆三年(65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宣和书谱》卷三。
遂良博涉文史,工肃楷书
先后预修《晋书》、《尚书正义》、《文思博要》。
喜作正书,甚得右军媚趣。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遂良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4首。
虞世南隋末唐初 558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8—638 【介绍】: 越州馀姚人字伯施
虞世基弟。
受学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
文章婉缛,得徐陵之意。
又从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羲之书法,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起居舍人
太宗时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
秘书监,封永兴县人称虞永兴
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世南必存规讽,多所补益。
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卒谥文懿
有《北堂书钞》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排行七
文章婉缛类徐陵
建安王法曹参军
,任秘书郎起居舍人等职。
入唐,历官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秘书监等职。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尝学书于浮屠智永,得其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
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
原集早佚,《全唐诗》存虞世南诗1卷。
唐诗汇评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少受学于顾野王
为文祖述徐陵以为类己;又师沙门智永书,妙得其体,故声名籍甚。
,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亡,为窦建德黄门侍郎
李世民建德,引为秦王参军,转记室,掌文翰。
贞观中,转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封永兴县公
太宗有失,世南必犯颜谏,甚得亲礼,谓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今存;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世南字伯施
越州馀姚人
历官陈隋。
复事窦建德
入唐为秦府参军
累转秘书监
永兴县
年八十一卒。
礼部尚书
谥曰文懿
图像淩烟阁。
释道林隋末唐初 ? — 624
师名道林
富阳潘氏。
母梦日光入口有娠。
诞时异香满室。
遂名香光。
幼出家。
长安西明学华严。
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
师谒之。
得法南归。
西湖秦望山
有大松树盘屈如盖。
乃止其上。
时人因以鸟窠名之。
复有鹊巢其侧。
自然驯狎。
元和中
刺史白居易入山访之。
问曰。
师之住处何其危险耶。
曰。
太守危险尤甚。
曰。
余忝郡守
何险之有。
曰。
薪火相交。
识性不停。
得非险乎。
公悦。
以偈问曰。
特入空门问苦空。
敢将禅事叩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
师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祇此浮生是梦中。
衣衲穿弊。
寒暑不更。
经历年岁。
未常下山。
长庆四年入灭。
塔于北山喜鹊寺。
赞曰。
去险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宫  倾危相袭 至人无心  险平如一  谓余不信  巢鹊可质
陆知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富春人字仲通
初仕南朝陈,为太学博正。
待诏御史台
炀帝时,拜治书侍御史
侃然正色,奏劾不避亲贵,百官震栗。
后随攻高丽,死于军中,年六十七。
全隋文·卷十四
知命字仲通吴郡富春人
,为始兴王行参军,历太学博士、南狱正。
陈亡入,拜仪同三司,授普宁镇将
不行,待诏御史台
炀帝即位,拜治书侍御史
后从征辽东,卒于军。
御史大夫
许敬宗隋末唐初 592 — 6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2—672 【介绍】: 杭州新城人字延族
许善心子。
隋炀帝大业中秀才
旋依李密记室
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太宗贞观时著作郎官至中书舍人,专掌诰命。
高宗时礼部尚书,与李义府等助高宗武则天为后,擢侍中
又助武则天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
高宗显庆中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
曾监修国史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2—672 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
祖籍高阳(今属河北),世仕江左
隋大业中秀才,为淮阳郡司法书佐
唐高祖武德初秦王府学士
太宗贞观中,历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等职,封高阳县男
高宗朝,授礼部尚书,历郑州刺史卫尉卿太子宾客,册拜侍中进封郡,迁中书令,改右相
咸亨三年(672)卒,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初谥缪,改曰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自贞观后,敬宗监修国史,先后参与编撰《文馆词林》、《文思博要》、《瑶山玉彩》等书。
修史窜改专出己私,为世所讥。
敬宗太宗朝宫廷诗人,《新唐书·艺文志四》载《许敬宗文集》8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许敬宗诗28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9首,断句1。
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唐诗汇评
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
隋大业中,举秀才中第,官至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
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中,历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太子右庶子等,多兼史职
高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历侍中中书令右相,任遇之重,当朝莫比。
敬宗为人贪佞,修史多虚美隐恶,为世所讥。
有《许敬宗集》八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二十七首,《外编》辑诗一首,尚有遗佚。
敬宗字延族
杭州新城人
武德初府学士。
贞观时累除著作郎
封高阳县男
高宗朝为礼部尚书
册拜侍中
进封郡
中书令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
咸亨元年致仕。
仍加特进
三年薨。
年八十一。
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
谥谬
改字恭
张怀约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洪州建昌人
幼有令名,乡人宗其德行。
尤博学强记,文辞典丽。
讲三经三传,出诸儒之右。
初仕,官至学士
归唐为温州司马
性尚简雅,后隐于富阳山,莫知所终。
蔡徵陈朝
全隋文·卷十三
字希祥初名览济阳考城人,陈侍中抚军景历子。
梁承圣初,为南徐主簿太学博士
陈天嘉中,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尚书主客郎。
太建中,迁太子少傅丞,新安王府主簿通直散骑侍郎晋安王功曹史,太子中舍人东宫领直。
父忧服阕。
袭封新丰县侯
戎昭将军,镇右新安王咨议参军
至德中,迁廷尉卿
寻为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左民尚书,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徙中书令
祯明末,权知中领军。
,除太常丞
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
卒年六十七。
释智琚南梁至唐初 ? — 619年6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李氏
新安寿昌人
父袆散骑员外郎
始听坦师释论。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年二十七。
即就敷杨辨才无碍。
众所知识。
及坦将迎以五部大经嘱累。
声誉载隆。
玄素攸仰。
尝谓入室弟子明衍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四部义疏。
付嘱于汝。
再三握手忽然而终。
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兆。
衍姓丘氏晋陵名族。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员外散骑侍郎
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
方亮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吴郡雉山人。
炀帝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汪华起兵新安,称王睦州
杜伏威起兵淮南自号吴王,命王雄诞平歙,复睦州,用睦州刺史
唐高祖武德初伏威又使之持节领卢、申二州诸军事
乃纳土归唐,乡里得免屠戮,为时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