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慧最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最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僧慧暅陈朝 515 — 589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
以仁义为先。
归心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竹林寺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及舒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惟暅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贵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僧智聚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09
释智聚
姓朱氏
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
德惟上首。
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释智琚南梁至唐初 ? — 619年6月10日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员外散骑侍郎
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隋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