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江总陈朝 519 — 594
全隋文·卷十
字总持济阳考城人散骑常侍统十世孙。
梁大同中,为宣惠武陵王法曹参军
何敬容丹阳尹佐史,除主簿,迁尚书殿中郎,转侍郎,进太子洗马
出为临安,还为中军宣城王录事参军,转太子中舍人
太清中,兼太常卿
台城陷,避难会稽
寻依萧勃于广州
承圣中,徵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未行而江陵陷。
陈天嘉中,徵还为中书侍郎,直侍中省
太建中,迁司徒右长史,掌东宫管记给事黄门侍郎,领南徐州大中正,授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迁左民尚书,转太子詹事,免。
寻为侍中,领左骁骑将军,免。
寻为散骑常侍、明烈将军司徒左长史,迁太常卿
后主即位,除祠部尚书,转吏部尚书,迁尚书仆射
寻加宣惠将军,授尚书令
祯明中,进号中权将军
陈亡入,为上开府
开皇十四年卒于江都,年七十六。
有《集》三十卷、《后集》二卷。
僧道成南北朝末隋初 532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99 【介绍】: 僧。
丹阳人
俗姓陶字明范
少投式法师为徒,住永嘉崇玄寺。
具戒之后学业超侪辈,群目之为神童。
梁武帝大同时京师,善说讲,京师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僧慧旷陈朝末隋初 534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613 【介绍】: 南朝陈末至隋初时僧。
襄州襄阳人俗姓曹
年十二,出家于江陵宝光寺
通习经论,发明幽旨。
后住金陵,居律行寺,习大乘唯识等论。
归于郢二州宏法。
陈后主至德元年,归江陵,住遍觉道场,掌僧纲八载。
敕移居兴国寺,复改住丹阳栖霞寺
袁充南北朝末隋初 544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8 【介绍】: 陈郡阳夏人,徙丹阳字德符
袁君正子。
少警悟。
初仕,累迁散骑常侍
陈亡入,历鄜二州司马
好术数,解占候,因领太史令
后乃假托天文以取媚,炀帝信之,诏拜秘书令。
从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被杀。
全隋文·卷十五
字德符陈郡阳夏人,寓居丹阳司空昂孙。
,历秘书郎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
,历鄜二州司马,领太史令
大业中,迁内史舍人
从征辽东,拜朝请大夫秘书少监,超拜秘书令。
江都之变,为宇文化及所害。
年七十五。
释慧超隋末唐初 546 — 622年12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丹阳沈氏子。
出家。
以诵法华经为专务。
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悟一乘之理。
明三观之。
江陵顗公。
仙城命公
笃志相亲。
积年请业。
行优一众。
德冠诸贤。
思谓其徒曰。
得忍人也。
复获偕览衡岳之胜。
隋受禅。
乃北入嵩高
饵药坐禅。
太子勇既召集天下名德。
而遣还之。
尤诣道。
独留供养。
及勇废。
徙居定水。
蓝法师
以蓝谷之悟真寺迎之。
共隐八年
倍勤三慧
大业初
京师创建大禅定寺
诏超之。
后以疾辞。
允其归。
皇家肇运。
望重畴昔。
高僧慧因保恭等。
咸就栖止。
未几卧疾。
弟子跪问其所以自任者。
曰生不忻。
死不戚。
吾之素也。
面西坐曰。
第一义空。
遂长往。
俨如入定。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春秋七十有七。
弟子法成等。
以遗训。
露骸月馀日。
色不变。
太宗开天策府。
闻而叹异。
仍建白塔于寺之北峰
僧法侃隋末唐初 551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3 【介绍】: 隋唐间僧。
郑州荥阳人俗姓郑
弱冠出家,登戒后,从渊法师习《十地经》。
北周灭佛时,南渡至建业
南朝陈亡后,住江都安乐寺曹毗从之习《摄论》。
杨广镇扬越时,荐住长安日严寺。
隋文帝仁寿间,往宣州送舍利,有异迹。
唐初,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荣阳郑氏子也。
幼隶泰山灵岩寺出家。
登具之后。
渊法师
研究十地地持之旨。
齐历告终。
周废大教。
乃南度建业
隋既平陈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信士为解摄论。
覆叙。
自听之。
每于隐义。
必合掌称善。
隋炀居晋邸出镇杨越
召住日严寺俄而退归。
栖心止视匠物弘多。
隋仁寿初
宣州安置舍利。
未几。
又往黎州皆获瑞徵。
具如别录。
国初诏选十大德。
充统摄僧尼之任。
以仪矩恬肃预其数。
晚徙居兴善寺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
寿七十三。
葬京之东郊。
少服紫石。
至是遂发疾。
医者教以益啖猪肉压之。
曰。
人生必死。
宁得尔耶。
其坚护戒足如此。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自听之恐有遗逸。
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解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
及临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之为字。
人口为信。
又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陈叔达隋末唐初 572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叔达 582年—589年 陈宣帝第十七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唐人字子聪
南朝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历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入隋久不得官。
炀帝大业中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李渊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秘。
入唐,授黄门侍郎、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初,累擢礼部尚书
卒谥忠
有集。
唐诗汇评
陈叔达(约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第十七子,封义阳王,官丹阳尹。
年十馀岁,尝侍宴赋十韵诗,援笔而成,徐陵奇之。
,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唐高祖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密
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
贞观中,官至礼部尚书,卒。
有《陈叔达集》十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
耿询隋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丹阳人字敦信
口才敏捷,技巧绝人。
初坐事配为官奴。
文帝时从故人高智宝受天文算术。
思虑精巧,创意造浑天仪,以水转之,不假人力,施于暗室,外候天时,如合符契。
又作马上漏刻,世称其妙。
炀帝时进欹器,善之,放为良民。
后累官守太史丞
宇文化及为乱,欲投李渊,为化及所杀。
著《鸟情占》一卷。
全隋文·卷二十八
字敦信丹阳人大业初右尚方署监事,守太史丞
僧定隋至初唐 ? — 624
僧定
丹阳人
本学成实。
博综有功。
讨击既繁便感风疠。
乃惟曰。
形异同伦学当徙辙。
遂屏绝还顾归宗禅府。
初栖钟山林阜独静空斋。
侍者道游供给左右。
唯以粳米白粥日进一杯。
馀则系念相续不愧空景。
经于数年不涉村邑。
游仞心更增幽绩。
故使门牖重隐吐纳自新。
墙宇崇峻违顺斯薄。
微诚获应故所苦忽销。
致令身首面目一时圆净。
鬓眉并生有逾恒日。
虽福感所及仪貌倍常。
而双眉最浓可长数寸。
苍赤通颜乃成奇异。
既属斯灵瑞翘厉晨夕。
山中多虎踪迹成蹊。
本性仁慈来入于室。
床前庭下惟繁虎迹。
或禅想乍浮未能安静。
便通夜山行无问榛梗猛兽鸷鸟见等同群。
而定安之若游城市。
其含育之感不可类也。
隋文于西京造寺。
远召处之。
业定之心无庸世务。
至于受戒师礼毕志岠违。
预在尊严闻便避隐。
尝遇伤寒通身蒸热。
遂如常跏坐断食三日。
沙门保恭道场上首。
定之徒也。
亲喻令食。
答曰。
疾势将陵
命非可保。
应以法援。
何用食为。
便闭口静坐。
七日既满所苦顿痊。
其立操要心为此类也。
大业末岁。
栖南山大和寺
群盗来劫。
初不怖。
盗曰。
岂不闻世间有奴贼耶。
曰。
纵有郎贼。
吾尚不怖。
况奴贼耶。
因剥其衣服曾无吝色。
至于坐毡将欲挽掣。
捉之曰。
吾仰此度
卿今将去。
命必不济。
乍断吾命于此。
毡不可离吾命也。
群贼相看便止之。
武德七年六月因有少疾。
跏坐如常。
不觉已逝。
春秋八十馀矣。
杜伏威隋末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末唐初齐郡章丘人
隋炀帝大业末,与辅公祐率众起事,转战淮南自称将军
寻破高邮,攻历阳,居丹阳自称大行台
进用士人,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
又上表越王,署为东南道大总管
高祖武德二年,降唐,就拜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
四年,遣其将克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
五年,入朝,加太子太保,留京师
后被毒死。
左匡政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州泾县人名匡政,以字行。
隋炀帝大业末,起兵乡里,众推为总管
唐高祖武德四年,拜猷州总管,领徽三州
七年辅公祏猷州,乃婴城自守。
事平,拜宣州都督封戴国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名匡政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
隋炀帝大业末年,起兵于乡里,众推为总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猷州总管,领徽三州
七年辅公祏猷州,乃婴城自守。
事平后,拜宣州都督封戴国公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七、《旧唐书·李大亮》、《新唐书·高祖》、《册府元龟》卷三七三。
嘉庆泾县志》卷三二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原名难当泾县人,有智力。
隋末率众保乡里,众推为总管
武德中以守城功授宣城大都督封戴国公
汪华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歙州绩溪人
少以勇侠闻。
隋末,起兵于新安,并有、饶五州,自号吴王,郡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为唐将王雄诞所败,遂降。
总管、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
卒于长安
容华夫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丹阳人
姓蔡
文帝灭陈后,选入宫为世妇。
献皇后崩,与宣华夫人同拜为贵人,参断宫掖之务,渐见宠遇。
炀帝留幸。
陈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庐江襄安人
少骁勇,事章大宝为帐内部曲。
后告大宝反,授谯州刺史
,废于家。
高智慧、汪文进起事,庐江豪杰推其为主举兵应。
不欲,子棱劝伪从,使棱至李彻处告之,请为内应。
上其事,拜上大将军宣州刺史封谯郡公
后以谋泄,为其党所杀。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顗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顗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闻顗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顗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顗上山云云。
顗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顗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顗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顗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忍。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文多不载。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顗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顗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顗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忍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辔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顗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荣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及顗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顗之力也。
晚出住光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顗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由顗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顗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文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顗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暄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命。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文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经有明文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命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顗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顗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经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顗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命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喜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忍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顗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顗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文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顗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自顗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思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帝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帝自制碑。
文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帝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释慧海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9年5月6日
释慧海
姓张氏
清河武城人
少年入道。
师事邺都广国寺囧法师
听涅槃楞伽。
始通再遍便能覆述。
上首加赏。
又经五稔学徒推服。
更从青州大业寺道猷法师
摩诃衍毗昙等。
慧解无碍开智难思。
以颖脱之才当斯荣寄。
周大象二年来仪涛浦。
创居安乐修葺伽蓝庄严佛事建造重阁。
躬自经始咸资率化。
竭筋力而忘倦。
蒙寒暑而载驰。
常以净土为期。
专精致感。
忽有齐州僧道诠。
赍画无量寿像来云。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
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写尊仪。
既冥会素情深怀礼忏。
乃睹神光炤烁。
庆所希幸。
于是模写恳苦。
愿生彼土。
没齿为念。
大业五年五月旦疹患增甚。
语弟子曰。
我当灭矣。
伸手五指用表终期。
气息绵微属纩斯待。
至五日夜欻然而起。
依常面西礼竟加坐。
至晓方逝。
春秋六十有九。
颜色恬和俨如神在。
道俗悲凉竞申接足。
花香如雨下。
金宝若山颓。
充委阶墀。
福惠之力矣。
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笃。
般舟密行之法。
兰若思惟之仪。
亟展修行。
瑞相常扰。
兼以慈仁救护有剧诸己。
诱劝博约必竭其才。
宰官居士之流。
老病贫穷之侣。
并情遗重轻德施平等。
斯固器宇该含。
末代之通人也。
讲涅槃三十遍。
诵法华经一部讲五十遍。
即以其月九日琢石于寺。
镌为巨室而移坐焉。
江都县辛孝凯。
崇信是投内外通舍。
解衣撤膳躬自指撝。
弟子慧炳。
以全身处乃架塔筑基增其华丽。
仍建碑旌德于寺之门。
秘书学士琅耶王慎为文。
僧普旷北周至隋 548 — 620
释普旷
俗姓樊氏
扶风𮟿人也。
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
居山饵柏一十五载
诵读经教日夕相连。
及进大戒便行头陀。
乞食人间栖投林蒙二十馀载。
刚梗严毅卓荦不群。
言议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
素未开解闻即宪章。
便搆心曲陈论高座。
发言新奇卒难解释。
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
每与周武对扬三宝。
析理开神。
有声朝典。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
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坏二教。
关中五众骚扰不安。
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
不纳其言。
退而私业。
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
远造则力竭难通。
近从则心轻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
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
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
理义精通时共佥举。
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
不久废观。
听士随才赋任。
力怯躬耕糇粒无委。
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
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
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
头戴纱帽缨其咽颔。
用为常轨。
有事判约笔断如流。
务涉繁拥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
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
通博任其处世。
隋氏将兴菩萨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员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
识悟闻达当其一焉。
寻复废之。
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
果敢雄敏众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
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
率其法属径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风索然自散。
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郁兴。
乃召居之。
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
曩积芳猷日别相见。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
树铭旌德
于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