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照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611 【介绍】: 僧。
京兆人
幼为僧,师于静霭。
北周灭佛时,独居秦岭修习。
隋初,出鄠县田寺,养徒授业,名振渭川。
文帝末,栖隐岐山
文帝欲召见,遣杨素谒之,以老疾辞。
又欲重饰寺塔,亦拒之。
凡为僧六十余载,三衣不改,以戒行为世所重。
僧照
京兆人
不详氏族。
幼年入道。
师于静蔼
游履盛化。
每居幽隐频感徵异。
乃高恒度恐致惊俗。
故罕闻之。
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
独处秦岭高步苑。
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宁有乐过斯者乎。
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
用斯优给一何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县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养徒纵业。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弥积。
文帝末纪。
栖隐岐山
道德远闻。
意延相见。
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见。
预知之。
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
可办诸食。
明日果达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
及到之住篱。
不觉惬然丧胆。
下乘将进欲步不前。
乃通信达照。
端拱如初。
命素前进。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传诏。
馀无厝言。
久时少解。
乃以情告曰。
山林幽静。
计无非异。
檀越善意相寻。
理无虚结。
食讫辞退。
曰。
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继。
接对莫因。
具事闻。
述其情惧。
帝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
乃重敕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翘敬。
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
卑处身心方陈对晤。
为说正教深副本怀。
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
曰。
岩泉林野即可励心。
塔寺禅坊庄严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请受戒法。
以戒行轻毁沈浑难清。
乃为说慈悲仁育。
陈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
大业七年终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一受具后。
仪奉宪章。
六十馀三衣不改。
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
而重若太山
初无离席。
之捧接。
轻若鸿毛。
因事以详。
斯亦大德之清风矣。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真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僧普旷北周至隋 548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620 【介绍】: 僧。
岐州扶风人俗姓樊
七岁出家,居山为沙弥十五年。
受戒后,乞食人间二十余年。
时过讲席,听论开解,遂造精诣。
后住樊川。
北周毁佛时,曾往帝廷陈理,不从,遂还俗。
武帝时,曾为通道观学正
复入仕,为岐山从事
隋时复为僧,居兴善寺
炀帝大业末,为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俗姓樊氏
扶风人
七岁依上圆禅师出家。
沙弥
居山饵柏。
一十五载
日夕看诵勤至。
进具后。
行头陀法。
乞食人间。
栖林宿冢。
二十馀载。
后游聚落讲席。
听其议论。
即升高座以讲。
皆新奇颖拔。
而听者莫不悦服。
武龙潜。
每抗河辨。
尝居樊川。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其人止之。
又从索耳。
刖慧之无难色。
周建德间
将废二教。
关中五众不安。
躬诣帝廷陈谏。
弗听。
退而遂混俗焉。
帝置通道观。
以存李宗。
仍养学士三百人于内。
选佛道奇材充之。
以义理精通。
任居学正
项之罢。
复擢任岐山从事
毡裘纱帽。
鬓垂帽外。
帽系颔下。
以为常。
公事判断如流。
稍繁剧。
竟去曰。
我本道人。
谁能堪此。
隋祖相周。
先立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相不剃剪。
而冠服如俗礼。
并访求前日之有声者。
为之。
寔当其一焉。
俄悉仍旧。
兴善寺一日道士
共移通道观钟于玄都观曰已得旨矣。
率其属。
争之曰。
学正也。
宜得钟。
道士相观散去。
炀帝在御。
诏居禅定寺
大业末
诏任僧纲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命舍身。
不须茔垄。
弟子拾萃馀骸。
塔于终南龙池峰。
释普旷
俗姓樊氏
扶风𮟿人也。
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
居山饵柏一十五载
诵读经教日夕相连。
及进大戒便行头陀。
乞食人间栖投林蒙二十馀载。
刚梗严毅卓荦不群。
言议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
素未开解闻即宪章。
便搆心曲陈论高座。
发言新奇卒难解释。
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
每与周武对扬三宝。
析理开神。
有声朝典。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
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坏二教。
关中五众骚扰不安。
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
不纳其言。
退而私业。
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
远造则力竭难通。
近从则心轻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
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
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
理义精通时共佥举。
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
不久废观。
听士随才赋任。
力怯躬耕糇粒无委。
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
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
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
头戴纱帽缨其咽颔。
用为常轨。
有事判约笔断如流。
务涉繁拥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
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
通博任其处世。
隋氏将兴菩萨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员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
识悟闻达当其一焉。
寻复废之。
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
果敢雄敏众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
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
率其法属径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风索然自散。
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郁兴。
乃召居之。
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
曩积芳猷日别相见。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
树铭旌德
于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