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魏晋
晋废帝东晋 342 — 38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奕 海西公 365年—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十一月
全晋文·卷十一
帝讳字延龄哀帝同母弟。
咸宁八年封东海王升平五年改封琅邪王兴宁三年三月迎立,改元太和
在位六年,为桓温所废,延安二年降封海西县公
佛图澄西晋 232 — 348
佛图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白氏
少出家清真务学。
诵经数百万言。
永嘉四年来适洛阳
志弘大法。
善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
亦能令洁斋者见。
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
欲于洛阳立寺。
刘曜寇洛台帝京扰乱。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潜身草野以观世变。
石勒屯兵葛陂。
专以杀戮为威沙门遇害者甚众。
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
于是杖策到军门。
大将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黑略家。
黑略从受五戒。
崇弟子之礼。
黑略后从征伐。
辄预剋胜负。
疑而问曰。
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
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
黑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
有一沙门知术非常。
将军当略有区夏。
已应为师。
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喜曰。
天赐也。
问曰。
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不达深理。
止可以道术为教。
因言曰。
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證。
即取器盛水烧香咒之。
须臾生青莲华。
光色耀目。
由此信伏。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则四灵表瑞。
政弊道销。
则彗孛见于上。
恒象著见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理。
天人之明戒。
甚悦之。
凡应被诛残。
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为医疗应时疾瘳。
自葛陂还河北过枋头。
入夜欲斫营。
澄语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备故不败。
欲试澄。
夜冠冑衣甲执刃而坐。
遣人告云。
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
使人始至。
未及有言。
澄逆问曰。
平居无寇何故夜严。
益敬之。
后因忿欲害诸道士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语弟子曰。
若将军使至问吾所在者。
报云。
不知所之。
使人寻至觅澄不得。
使还报
惊曰。
吾有恶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见澄。
澄知意悔。
明旦造
曰。
昨夜何行。
曰。
公有怒心。
昨故权避。
公今改意是以敢来。
大笑曰。
道人谬耳。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
其水暴竭。
问澄。
何以致水。
曰。
今当敕龙。
字世龙
谓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龙不能致水。
故相问耳。
曰。
此诚言非戏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
往以敕语告之水必可得。
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处久已乾燥。
坼如车辙。
从者心疑。
恐水难得。
澄坐绳床烧安息香。
咒愿数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龙。
长五六寸许。
随水来出。
道士竞往视之。
曰。
龙有毒勿临其上。
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澄闲坐叹曰。
后二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侮鲜卑奴。
奴忿抽刀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室便欲加手。
谓薛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惊愕莫敢往观。
乃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
此法一闻方为后害。
卿且宽情。
国有常宪命人取奴。
奴遂杀儿而死。
鲜卑段波攻
其众甚盛。
惧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当擒段波。
登城望波军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是公安我辞耳。
更遣夔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载已死。
载从弟曜篡袭伪位。
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从弟中山王岳。
将兵攻
石虎率步骑拒之。
大战洛西。
岳败保石梁坞坚栅守之。
澄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门。
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亥时岳已被执。
果如所言。
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阳
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无不必谏。
以访澄。
曰。
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拘秃当。
此羯语也。
秀支替戾冈出也。
仆谷刘曜胡位也。
拘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时徐光闻澄此言。
苦劝行。
乃留长子石弘。
共澄以镇襄国
自率中军步骑。
直指洛阳城
两阵才交军大溃。
马没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
澄时以物涂掌。
观之见有大众中缚一人。
朱丝约其肘。
因以告弘。
当尔之时正生擒也。
平之后。
乃僣称赵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晋成帝咸和五年也。
登位已后事澄弥笃。
时石叛。
其年澄戒曰。
今年中有虫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颁告境内慎无食葱。
八月葱果走。
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号大和尚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以为儿。
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虢太子扁鹊能生。
大和尚国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静无风。
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太子弘袭位。
少时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武。
倾心事澄有重于
澄时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弟子法佐从襄国还。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对车夜谈言及和尚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尔不识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国人每共相语曰。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及澄之所在。
无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国
澄语邃曰。
小阿弥比当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驰信往视。
果已得疾。
太医殷腾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牙曰。
正使圣人复出不愈此疾。
况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尚神通倘发吾谋。
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
谓弟子僧惠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还勿过人。
我倘有所过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惠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
终不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狄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陷敌。
令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脱矣。
后月馀日黑略还说。
堕羌围中东南走马乏。
正遇帐下人推马与之曰。
公乘此小人乘公马济与不济任命也。
黑略得其马故获免。
推验日时正是澄咒愿时也。
大司马燕公石斌
以为幽州镇。
群凶凑聚因以肆暴。
澄戒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瘫烂。
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
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母齐氏。
弯弓捻矢。
自视行斌罚罚轻。
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陇北瓦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乃瞋曰。
吾之奉佛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以事问澄。
澄因让曰。
王过去世经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尝供。
大会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身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予曰。
此主人命尽当更鸡身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岂非福也。
疆场军寇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
夜兴毒念乎。
乃信悟跪而谢焉。
常问澄。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扬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至于凶暴无赖非化所迁。
有罪不得不杀。
有恶不得不刑。
但当杀可杀。
当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
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
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
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
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尚书张离张良等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澄谓曰。
事佛在于清净无欲慈矜为心檀越虽仪奉大法。
而贪吝未已。
游猎无度。
积聚不穷。
方受现世之罪。
何福报之可希耶。
离等后并被戮灭。
时又久旱。
正月六月
太子临漳西滏口祈雨。
久而不降。
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识法。
闻澄神验皆遥向礼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
澄告馀弟子。
掌中见买香弟子在某处被劫垂死。
因烧香咒愿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某处为贼所劫垂当见杀忽闻香气。
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临漳修治旧塔少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国运未终卒难可剋。
屡行败绩方信澄戒。
黄河中旧不生鼋。
忽得一以献
澄见而叹曰。
桓温其入河不久。
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魏县有流民。
莫识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在魏县市中乞丐。
时人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状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辄散。
置大路云。
饲天马。
赵兴太守藉拔收送诣
先是澄谓曰。
国东二百里某月某日。
当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果至。
与共语了无异言。
唯道陛下当终一柱殿下。
不解此语。
令送以诣澄。
麻襦谓澄曰。
昔在元和中会。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绝历终有期。
金离销于壤。
边荒不能尊。
驱除灵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叶繁其来方积。
休期于何期永以叹之。
澄曰。
天回运极否将不支九木。
水为难无可以术宁。
玄哲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久游阎浮。
利扰扰多此患。
行登凌云宇会于虚游间。
澄与麻襦讲论终日。
人莫能解。
有窃听者。
唯得此数言。
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
遣驿马送还本县。
既出城外辞能步行。
云我当有所过未便得发。
至合口桥可留见待。
使如言驰去。
未至合口。
麻襦已在桥上。
考其行步有若飞也。
尝昼寝。
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
寤已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尝与共升中堂
澄忽惊曰。
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
雨亦颇有酒气。
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图相杀。
时到寺与澄同坐浮图。
一铃独鸣。
澄谓曰。
解铃音乎。
铃云。
胡子洛度。
变色曰。
是何言欤。
澄谬曰。
老胡为道不能山居。
无言重茵美服。
岂非洛度乎。
石韬后至。
澄熟视良久韬惧而问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视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斋于别室。
澄时暂入东閤
与后杜氏问讯。
澄曰。
胁下有贼。
不出十日。
自佛图以西此殿以东当有流血。
慎勿东行也。
杜氏曰。
和尚耄耶何处有贼。
澄即易语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贼。
老自应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复章的。
后二日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
欲因临丧仍行大逆。
以澄先戒故获免。
事发被收。
谏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为重祸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可六十馀岁。
如必诛之。
当为彗星下扫邺宫也。
不从以铁锁穿颔。
牵上薪积而焚之。
收其官属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
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罢别室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马。
髦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出显阳门。
东首东宫皆不得入。
走向东北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大飨群臣于大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三年乎。
自答。
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将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
即遣人辞曰。
物理必迁身命非保。
负道焰迁之躯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
故逆以仰闻。
怆然曰。
闻和尚有疾。
乃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寺而慰喻焉。
澄谓曰。
出入生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矣。
夫道重行全德贵无怠。
苟业操无亏虽亡若在。
违而获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理刑酷滥。
显违圣典幽背法戒。
不自惩革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殁无遗恨。
悲恸呜咽知其必逝。
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号赴倾国。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临漳西紫陌。
所创冢也。
俄而梁犊作乱。
明年死。
冉闵纂戮石种都尽。
小字棘奴
澄先所谓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旁先有一孔。
围四五寸。
通彻腹内。
有时肠从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读书辄拔絮。
则一室洞明。
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
还复内中。
澄身长八尺。
风姿甚美。
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讲说之日止标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复慈洽苍生拯救危苦。
当二石凶疆虐害非道。
若不与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
出自天竺康居
不远数万里路。
足涉流沙诣澄受训。
樊沔释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关河听澄讲说。
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
澄自说。
生处去邺九万馀里弃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齿过中不食。
非戒不履无欲无求。
受业追随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殓澄。
以生时锡杖及钵内棺中。
冉闵纂位开棺。
唯得钵杖不复见尸。
或言。
澄死之月有人见澄于流沙。
疑其不死。
因发墓开棺视之。
唯见一石。
曰。
石者朕也。
师葬我而去矣。
未几死。
慕容隽
石虎宫中。
忽梦见啮其臂。
意谓石虎为祟。
乃募觅尸于东明馆掘得之。
尸僵不毁。
踏(音踏)之骂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宫殿成。
而为汝儿所图。
况复他耶。
鞭挞毁辱投之漳河
尸倚桥柱不移。
秦将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言一柱殿也。
后符坚征邺子炜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实先梦之验也。
常劝石勒止杀。
偶闲坐叹曰。
后二日。
当有一小人。
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
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弄鲜卑那。
那忿。
抽刀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
以刀拟心。
若人入屋。
便欲加手。
谓合曰。
送我还国。
我活汝儿。
不然则共死于此。
内外惊愕。
莫不往观。
石勒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乡且宽情。
国有常宪。
命人取那。
那遂杀儿而死。
鲜卑叚波攻
其众甚盛。
惧。
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
当擒叚波。
登城望彼军。
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
更遣[廿/(匕*白*匕)/火]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
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
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后僭称赵天王
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晋成帝咸和五年
登位已后。
事澄弥笃。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为儿。
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虢太子死。
扁鹊能生。
大和尚
国中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
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
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
天静无风。
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
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子弘袭位。
少时。
石虎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武。
倾心事澄。
有重于
乃下书曰。
和尚
国之大宝。
荣爵不加。
高禄不受。
荣禄非顾。
何以旌德。
从此以往。
宜衣以绫锦。
乘以雕辇。
朝会之日。
和尚升殿。
常侍以下。
悉助举舆。
太子诸公。
扶翼而上。
太子石邃。
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尚神通。
倘发吾谋。
明日来者。
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
谓弟子僧慧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
还勿过人。
我倘有所过。
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
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慧引衣。
澄曰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
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
终不能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
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伏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今厄。
唱云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
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
脱矣。
后月馀日。
黑略还。
自说堕羌围中。
东南走获免。
推检日时。
正是澄咒愿时也。
石虎儿伪大司马燕公石斌。
以为幽州镇。
群凶凑聚。
因以肆暴。
澄戒曰。
天神昨夜言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痈烂。
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
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母齐氏。
弯弓捻矢。
自视行斌罚。
罚轻。
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
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
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
陇北凡城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乃瞋曰。
吾之奉佛供僧。
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以事问澄。
澄因谏之曰。
王过去世。
曾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
尝供大会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微身。
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吾曰。
此主人命尽。
当受鸡身。
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
岂非福耶。
疆场军寇。
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
夜兴毒念乎。
乃信悟。
跪而谢焉。
尝问澄。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
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
当在体恭心顺。
显畅三宝。
不为暴虐。
不害无辜。
至于凶愚无赖。
非化所迁。
但当杀可杀。
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
杀害非罪。
虽复轻财事佛。
无解殃祸。
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时久旱。
正月六月
太子临漳西𪺛口祈雨。
久而不降。
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
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
澄告馀弟子曰。
掌中见买香弟子。
在某处被贼垂死。
因烧香咒愿。
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
于某处为贼所劫。
垂当见杀。
忽闻香气。
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临漳修治旧塔。
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
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
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尝昼𥨊。
梦见群羊负鱼。
从东北来。
寤以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氐后果都之。
澄尝与
共升中台
澄忽惊曰。
变变。
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
骤雨灭之。
雨内颇有酒气。
后月馀日。
有一妖马鬣尾。
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
出显阳门。
走向东北。
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
大飨群臣于太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坯人衣。
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
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得三年乎。
自答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
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
祸乱渐萌。
己酉岁
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
从化矣。
即遣人与辞曰。
物理必迁。
身命非保。
贫道炎幻之躯。
化期已及。
殊重。
故逆以仰闻。
怆然曰。
不闻有疾。
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而慰喻焉。
澄谓曰。
出生入死。
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
非所能延。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
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
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
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
淫刑酷滥。
不自惩革。
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
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
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
没无遗恨。
悲鸣恸泣。
知其必逝。
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
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
士庶悲恸。
倾国哀号。
春秋一百一十七。
王永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北海剧人王猛子。
苻坚以为扶风太守,迁幽州刺史
死,拥苻丕即帝位。
累拜左丞相
后为慕容永所败,战死。
释道祖晋 347 — 419
释道祖
吴国人也。
少出家为台寺支法齐弟子。
幼有才思精勤务学。
后与同志僧迁道流等共入庐山
七年并山中受戒。
各随所习日有其新。
远公每谓等易悟。
尽如此辈不复忧后生矣。
迁流等并年二十八而卒。
叹曰。
此子并才义英茂清悟日新。
怀此长往一何痛哉。
道流撰诸经目未就。
为成之。
今行于世。
后还京师瓦官寺讲说。
桓玄每往观听。
乃谓人曰。
道祖后发愈于远公
但儒博不逮耳。
及玄辅正欲使沙门敬王
乃辞还吴之台寺。
有顷纂位。
敕郡送出京。
称疾不行。
于是绝迹人事讲道终日。
晋元熙元年卒。
春秋七十二矣。
有弟子慧要。
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
山中无刻漏。
乃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
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
晷景无差焉。
亦尝作木鸢飞数百步。
又有弟子昙顺昙诜。
并义学致誉。
顺本黄龙人
少受业什公。
后还师
蔬食有德行。
南蛮校尉刘遵
江陵竹林寺请经始。
遣徙焉。
诜亦清雅有风则。
维摩及著穷通论等。
又有法幽道恒道授等百有馀人。
或义解深明。
或匡拯众事。
或戒行清高。
或禅思深入。
并振名当世。
传业于今。
向宠蜀汉 ? — 2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0 【介绍】: 三国蜀襄阳宜城人
刘备时为牙门将,征吴失败,营特完。
刘禅立封都亭侯,迁中部督,典宿卫兵。
诸葛亮所重。
将北行,表称晓畅军事,迁中领军。
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
拓跋猗㐌十六国 ? — 3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5 【介绍】: 十六国时鲜卑族拓跋部首领
拓跋力微孙,拓跋沙漠汗长子。
拓跋禄官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猗㐌代郡参合陂北,为中部
用汉人卫操为辅。
曾远渡漠北,降服二十余部落,又两助晋击败刘渊
北魏时追尊为桓帝
拓跋普根西晋末 ? — 31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拓跋普根 代王 拓跋猗㐌长子,即位一月去世。
简介
拓跋普根(?-316年)鲜卑名扑速根。
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305年316年统治索头部中部316年统治索头部全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先祖之一。
释帛远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字法祖
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文章知名。
州县辟皆不就。
才俊绝人。
既出家。
日诵几万言。
方等经论。
世间坟典。
研味贯穿。
皆知其要。
尝译唯达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经。
造精舍于长安讲解。
禀受其义者。
常千人。
河间王颙关中
敬仰以为师友。
每宿西府讲道时。
俊乂毕集。
能言之士。
多下之。
以方事争战。
欲遁去。
张辅秦州刺史
镇陇上。
载与俱。
有盛名。
欲缝掖之。
以为己僚佐
不答。
由是怨之。
有管蕃者。
论议尝屈于
以是谗毁。
无所不至。
至洴。
谓弟子曰。
更数日。
我对当至。
便分长物作别。
翌日诣
语忤其意。
收付史。
一众惊问。
曰此宿负。
非今事也。
乃呼佛发愿。
尽此报已。
当为善知识。
无使其受杀人之罪。
遂遭鞭而死。
旋悔。
道化关陇。
羌晋奉之如神。
闻者为流涕。
羌以精骑五千。
欲迎西归。
中途闻遭横逆。
咸愤。
欲为报雠。
遣军禦陇上。
羌逆击之。
帐下督富整斩
羌遂解去。
骨石。
各建塔焉。
弟法祚。
少有令誉。
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化被关陇。
梁州刺史张光
尤敬事之。
每说令返服。
以祚将惩其兄之见杀于也。
必从己言。
然祚终无意。
曰有死而已。
竟害之。
时春秋五十有七。
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王杨难敌所围。
发愤死。
帛远字法祖
本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发道心。
启父出家。
辞理切至。
父不能夺。
遂改服从道。
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坟素多所该贯。
乃于长安造筑精舍。
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
晋惠之末。
太宰河间王颙关中
虚心敬重。
待以师友之敬。
每至闲辰靖夜。
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
能言之士。
咸服其远达。
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
志欲潜遁陇右以保雅操。
张辅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俱行。
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
欲令反服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
由是结憾。
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
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
祖行至汧县
忽语道人及弟子云。
我数日对当至。
便辞别。
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都讫。
明晨诣共语。
忽忤意。
使收之行罚。
众咸怪惋。
祖曰。
我来此毕对。
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
乃呼十方佛。
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
愿从此以后与为善知识。
无令受杀人之罪。
遂便鞭之五十。
奄然命终。
后具闻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
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晋嗟恸行路流涕。
陇上羌胡率精骑五千。
将欲迎祖西归。
中路闻其遇害。
悲恨不及。
众咸愤激。
欲复祖之雠。
遣军上陇。
羌胡率轻骑逆战。
天水故涨下督富整。
遂因忿斩
群胡既雪怨耻。
称善而还。
共分祖尸各起塔庙。
字世伟
南阳人
张衡之后。
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横杀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
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
后少时有一人。
姓李名通
死而更苏云。
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
讲竟应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
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嵇康
论云。
衅起于管蕃。
中散祸作于钟会
二贤并以俊迈之气。
昧其图身之虑。
栖心事外经世招患。
殆不异也。
其见称如此。
既博涉多闲。
善通梵汉之语。
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
又注首楞严经。
又有别译数部小经。
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弟法祚。
亦少有令誉。
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关陇知名。
梁州刺史张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
又逼祚令罢道。
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
遂为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经。
及著显宗论等。
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杨难敌所围。
发愤而死。
晋惠之世。
又有优婆塞卫士度。
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
士度司州汲郡人
陆沈寒门安贫乐道。
常以佛法为心。
当其亡日清净澡漱。
诵经千馀言。
然后引衣尸卧奄然而卒。
释道融
释道融
汲郡林虑人
十二出家。
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
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
于彼已诵。
师更借本覆之不遗一字。
既嗟而异之。
于是恣其游学。
迄至立年才解英绝。
内外经书闇游心府。
罗什在关故往咨禀。
什见而奇之。
姚兴曰。
昨见融公复是奇特聪明释子。
引见叹重。
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
因请什出菩萨戒本。
今行于世。
后译中论始得两卷。
便就讲剖折文言预贯终始。
什又命讲新法华。
什自听之乃叹曰。
佛法之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
聪辩多学。
西土俗书罕不披诵。
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
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
而吾等正化不洽东国遂乘驼负书来入长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僻。
颇亦惑之。
婆罗门乃启曰。
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即传其化。
即许焉。
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
什谓曰。
此外道聪明殊人。
捔言必胜。
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如吾所睹在君一人。
自顾才力不减。
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后剋日论义。
姚兴自出。
公卿皆会阙下。
关中僧众四远必集。
与婆罗门拟相詶抗。
锋辩飞玄彼所不及。
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
犹以广读为誇。
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足。
数日之中无何而去。
像运再兴有力也。
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
问道至者千有馀人。
依随门徒数盈三百。
性不狎諠。
常登楼披玩。
慇勤善诱毕命弘法。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矣。
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
并行于世矣。
汲郡林虑人
十二出家。
厥师爱其神彩。
先令外学
往村借论语。
竟不赍归。
于彼已诵。
师借本覆之。
不遗一字。
嗟而异之。
于是恣其游学。
迄至立年。
才解英绝。
罗什在关。
特往咨禀。
什见而奇之。
姚兴曰。
昨见融公
复是大奇聪明释子。
引见叹重。
敕入逍遥园
参正详译。
因请什出菩萨戒本。
并译中论。
始得两卷。
复就讲。
剖析文言。
预贯终始。
什又命讲新法华。
什自听之。
叹曰。
佛法之
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
有一婆罗门。
聪辨多学。
西土俗书。
罕不披诵。
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
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
宁可使释氏之风。
独传震旦。
而吾等不洽东国。
遂驼负书。
来入长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辟。
颇亦惑之。
婆罗门乃启曰。
至道无方。
各遵其事。
今请与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
即传其化。
即许焉。
关中僧众。
相视缺然。
莫敢当者。
什谓曰。
此外道聪明殊人。
捅言必胜。
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
则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吾所睹。
在君一人。
自顾才力不减。
而外道经书。
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后尅日论义。
姚兴自出。
公乡皆会阙下。
关中僧众。
四远毕集。
与婆罗门拟相训抗。
锋辩飞玄。
彼所不及。
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
犹以广读为誇。
乃列其所读书。
并秦地经史。
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愧悔伏。
顶礼足。
旬日之中。
无何而去。
后还彭城
常讲说相续。
依随门徒。
数盈三百。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
所著法华。
大品。
金光明。
十地。
维摩等义疏。
并行于世。
苏蕙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始平人字若兰
窦滔妻。
滔为苻坚秦州刺史,以罪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诗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读,词甚凄惋。
一说,窦滔为安南将军,另有宠姬赵阳台,镇襄阳时独携赵之任。
苏蕙感伤而织锦为璇玑图诗以寄。
鲍靓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东海人字太玄
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稍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
自称遇仙人阴君,授其道诀。
葛洪许迈皆曾从之学。
女为妻。
百余岁卒。
道教奉以为仙。
僧慧远东晋 334 — 416年8月6日
姓贾
雁门楼烦人
年十三。
随令狐氏游学许洛。
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沙门释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
往归之。
一日闻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𩭄。
委命受业。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
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
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
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复曰使道流东国。
其在乎。
年二十四。
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
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
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惑者晓然。
是后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乃届浔阳。
庐峰清静。
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
达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止。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成溪。
后浔阳亢旱。
诣池侧。
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
龙泉寺焉。
创造精舍。
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
即松栽搆。
清泉环阶。
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
石径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怀。
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
叙其光相。
乃背山临流。
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
淡彩图写。
色疑即空。
望似烟雾。
乃著铭曰。
廓矣太象。
理玄无名。
体神人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愈明婉步蝉脱。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而冥。
又昔浔阳陶侃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
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
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
以送武昌寒溪寺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
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荆楚为之谣曰。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无梗。
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
张莱民
张季硕等。
并弃世荣。
游止。
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展敬。
共临北涧。
论易体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谥。
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
遥致师敬。
谥修书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顺。
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
重寸阴
观其所存。
似不在长年耳。
卢循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
少与循父嘏。
同为书生。
及见
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介。
僧有谏者曰。
为国寇。
与之交厚。
得不疑乎。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及宋武追讨卢循
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主庐山
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近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令弟子法净
法领等。
寻众经。
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
得以传译。
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晋太元十六年
来至浔阳
请重译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每逢西域一宾。
辄恳恻咨访。
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
什答书。
并遗偈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重与什书并报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末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
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
而多罗弃世。
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摩流支
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
致书祈请。
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
具足无阙。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乃叹曰。
佛是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佩名德。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序之。
桓玄殷仲堪
军经庐山
虎溪
称疾不堪。
自入山。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云。
立身行道。
称善。
所怀问难。
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不答。
又问何以见愿。
云愿檀越安隐。
使彼亦复无他。
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所生未见。
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答辞坚正。
确乎不拔。
俄而欲沙汰众僧。
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书曰。
佛教陵迟。
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
慨愤盈怌。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
实应其本心。
然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怌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
三宝复隆矣。
因广条制。
从之。
有顷。
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诸道人勿复致礼。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桓玄西奔。
晋安帝
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晋义熙十二年。
八月初。
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
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
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
僧伽跋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现。
罽宾国人也。
渊懿有识量。
博究三藏
特善禅数经。
诵阿毗昙毗婆沙。
精入其义。
纵浪诸国。
以弘化为己任。
苻坚建元十七年
关中
初大乘经典未广。
禅数学方盛。
现既至。
道俗归之。
以为法匠。
秘书郎赵正
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
道安等宣译。
现口授。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
佛图罗刹宣译之。
沙门敏智润以词。
建元十九年四月集译。
至秋方毕。
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
明年昙摩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
沙门佛念宣译。
慧嵩笔受
道安法和对挍。
现有威仪。
关中追法焉。
后不知所终。
僧伽跋澄
此云众现。
罽宾人
毅然有渊懿之量。
历寻名师备习三藏
博览众典特善数经。
闇诵阿毗昙毗婆沙贯其妙旨。
常浪志游方观风弘化。
符坚建元十七年
来入关中
先是大乘之典未广。
禅数之学甚盛。
既至长安咸称法匠焉。
符坚秘书郎赵正崇仰大法。
尝闻外国宗习阿毗昙毗婆沙而跋讽诵。
乃四事礼供。
请译梵文。
遂共名德法师释道安等集僧宣译。
跋證口诵经本。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
佛图罗刹宣译。
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
伪秦建元十九年译出。
自孟夏至仲秋方讫。
初跋又赍婆须蜜梵本自随。
明年赵正复请出之。
乃与昙摩难提僧伽提婆三人共执梵本。
沙门佛念宣译。
慧嵩笔受
安公法和对共校定。
故二经流布传学迄今。
戒德峻虚靖离俗。
关中僧众则而象之。
后不知所终。
佛图罗刹
不知何国人
德业纯粹该览经典。
久游中土善闲汉言。
其宣译梵文见重符世。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贤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而贤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贤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贤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