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张骞西汉 ? — 前1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14 【介绍】: 西汉汉中成固人
武帝建元二年,以郎应募出使月氏
经匈奴,被扣留前后达十一年。
身历大宛康居而抵月氏
元朔三年归汉,在外共十三年。
大中大夫
元朔六年,以校尉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拜博望侯
元狩二年,为卫尉,与李广右北平匈奴,失期当斩,赎为庶人。
元狩四年,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大宛康居等通好,西域始通。
官至大行。
郁成王西汉 ? — 前1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03 【介绍】: 西汉郁成国君
李广利率师击大宛校尉申生军道出郁成,责供食。
郁成王袭杀之。
李广利令搜都尉上官桀攻破郁成,王逃康居
康居出之,遂为汉骑士赵弟所斩。
郅支骨都侯单于西汉 ? — 前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36 【介绍】: 即郅支单于
西汉时匈奴单于,名呼屠吾斯。
呼韩邪单于兄。
汉宣帝五凤二年,乘匈奴五单于内讧,于东边自立为单于
四年,攻败呼韩邪,都单于庭,史称“北匈奴”。
呼韩邪率众南徙降汉,是为“南匈奴”。
后郅支引兵西走,征服乌孙、乌揭、坚昆、丁令等。
元帝初元四年,杀汉使,又至康居,与其王婚姻,于都赖水畔筑郅支城。
建昭三年,为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攻杀于郅支城。
全汉文·卷六十三
郅支名呼屠吾斯,呼韩邪兄,为左贤王,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
居东边,屡败走右地,破乌孙,并乌揭、坚昆、丁令三国
留都坚昆
后为康居所迎。
建昭三年甘延寿陈汤击斩之,传首京师
陈汤西汉 ? — 前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6 【介绍】: 西汉山阳瑕丘人字子公
少好学,善为文。
元帝时,以荐为郎,迁西域副校尉
匈奴郅支单于康居,攻略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
建昭三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发兵斩杀郅支单于,定西域
封关内侯,拜射声校尉
成帝时,为丞相匡衡奏免。
大将军王凤奏为从事中郎幕府事一决于
后以受贿,免为庶人,徙敦煌安定
长安卒,追谥壮
昙谛曹魏
昙谛
姓康
其先康居人
汉灵帝时移附中国。
献帝末乱移止吴兴
父肜尝为冀州别驾
母黄氏昼寝。
梦见一僧呼黄为母。
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
眠觉见两物具存。
因而怀孕生
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
曰。
秦王所饷。
母曰。
汝置何处。
答云不忆。
至年十岁出家。
学不从师悟自天发。
后随父之樊邓。
遇见关中僧䂮道人。
忽唤䂮名。
䂮曰。
童子何以呼宿老名。
曰。
向者忽言。
阿上是沙弥
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
不觉失声耳。
䂮经为弘觉法师弟子。
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
䂮初不忆此。
乃诣父。
父具说本末。
并示书镇麈尾等。
䂮乃悟而泣曰。
即先师弘觉法师也。
师经为姚苌讲法华。
贫道为都讲。
姚苌饷师二物。
今遂在此。
追计弘觉舍命。
正是寄物之日。
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
后游览籍遇目斯记。
晚入吴虎丘寺
讲礼易春秋各七遍。
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
又善属文翰。
集有六卷。
亦行于世。
性爱林泉。
后还吴兴
入故章昆崙山
闲居涧饮二十馀载。
宋元嘉末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馀。
康僧会孙吴 ? — 2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0 【介绍】: 三国吴僧。
康居人
明解三藏,博览群书。
孙权赤乌三年建业,为其立佛寺。
孙皓立亟说正法。
译《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
以疾卒。
全三国文·卷七十五
天竺人,幼随父居交阯,年十馀出家,其先康居人,因谓之康僧。
汉末入,吴主权以为博士
赤乌中建初寺,造舍利塔
中国有寺塔自此始,天纪四年吴平,寻卒。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趾
年十馀岁。
二亲并终。
至孝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辩于枢机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精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其为人细长黑瘦。
眼多白而睛黄。
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但生自外域。
故吴志不载。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
已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
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皆行于世。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
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无方。
阿育王
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亦复如之。
曰。
此寔欺诳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宣尼有言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灵应降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而曰。
希有之瑞也。
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大叹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政。
法令苛虐废弃淫祀。
乃及佛寺并欲毁坏。
曰。
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
与圣典相应者。
当存奉其道。
如其无实皆悉焚之。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词。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既退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
昱曰。
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
曰。
雷霆破山聋者不闻。
非音之细。
苟在理通。
则万里悬应。
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
昱还叹才明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马车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
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曰。
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劝沮。
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
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
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具语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
问讯道人。
请会说法。
即随入。
具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辞甚精要。
先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必奉。
在吴朝亟说正法。
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建初寺译出众经。
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并妙得经体。
文义允正。
又传泥洹呗声。
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经序。
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并见于世。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咸和中
苏峻作乱。
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
世不奉法傲慢三宝。
入此寺。
谓诸道人曰。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
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
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
近亦康会之力。
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
孙皓打试舍利。
谓非其权时。
余案将坏寺。
诸臣咸答。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
故数家传记。
咸言。
孙权感舍利于吴宫。
其后更试神验。
或将也。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阯
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奉孝
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
多所综涉。
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
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
资学于识。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
莫不精究。
汉献末乱。
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
共尽匡益。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
乃收集众本。
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
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
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初。
建业
营立茅茨。
设像行道。
有司奏曰。
有番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昔汉明梦神。
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
岂其遗风耶。
即召诘问。
有何灵验。
曰。
如来迁迹。
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
无方。
阿育王起塔。
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
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曰。
若能得舍利。
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
国有常刑。
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
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
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靖室。
以铜瓶加几。
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
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曰。
此欺诳。
将欲加罪。
更请三七。
又特听。
谓法属曰。
灵应降。
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
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铿然有声。
自往视。
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
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
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
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进言曰。
舍利威神。
岂直光明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
舍利无损。
大嗟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
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
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正。
法令苛虐。
废弃淫祠。
乃及佛寺。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
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
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
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应机骋辞。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昱还。
才明。
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车马迎会。
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
老人星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
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之明训。
曰若然。
已明。
何用佛教。
曰。
所言。
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
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
劝沮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
虽闻正法。
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中得一立金像。
高数尺。
使著不净处。
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犹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
永不差愈。
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
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即随入。
见问罪福之由。
为敷析。
辞甚精要。
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
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所住处。
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
莫不必奉。
在吴朝。
亟说正法。
性𠒋粗。
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
以开其心。
建初寺
译出众经。
如阿难念弥陀经。
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序。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
遘疾而终。
乃晋武太康元年
支昙谛东晋 ? — 411
全晋文
昙谛,本康居人,居吴兴乌程之千秋里,后徙故鄣昆山
义熙七年卒,有集六卷。
(案:《隋志》列昙谛慧远之前,丘道护作《昙谛诔》以为义熙七年五月卒。
道护与昙谛友善,必不有误。
高僧传》七《神僧传》三作宋元嘉末卒,恐未可据。
《隋志昙谛集》《丘道护集》皆列于晋,不列于宋,足以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康氏
其先康居人
汉灵帝时
来归关中
汉末大乱。
吴兴
父肜。
初为冀州别驾
母黄氏梦。
僧呼之。
以麈尾铁镂书镇寄之。
觉而两物俱在。
于是大惊。
已而生谛。
谛五岁。
母以两物视之。
乃轩渠笑曰。
秦王饷我者耳。
母曰。
汝省所置之处乎。
谛罔然曰。
不忆。
十岁即弃家。
凡所悟解。
不由师训。
尝随肜如樊邓。
关中
辄名呼䂮。
僧主䂮咄曰。
童子而名我。
谁使之耶。
曰向者忽念我沙弥
为众僧撷蔬。
而野彘适傍其足。
沙弥者。
似是阿上。
偶识其名。
不觉失声耳。
䂮大怪讶以问肜。
肜叙本末。
出麈尾铁镂书镇视之。
䂮泣曰。
宏觉先师。
昔为姚苌讲法华经时。
我为都讲。
二物所供者也。
且撷蔬伤足。
事皆可验。
因复追计宏觉没时。
正寄物之日也。
谛阅经过目成诵。
晚入虎丘山寺
讲法华大品维摩
各十五会。
游戏于易春秋左传。
工文章。
有集六卷。
性嗜山水。
定居章昆山
涧饮二十馀年。
宋元嘉末没。
阅世六十。
所依师。
史亡之云。
求那跋陀罗南朝宋 394 — 468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
幼学五明诸论。
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
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大品华严。
师嘉而叹曰。
汝于大乘有重缘矣。
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
进受菩萨戒法。
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
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
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
其父感其言至。
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
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其诚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广州
刺史车朗表闻。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
新亭郊劳。
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
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
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
丞相南谯王义宣
并师事焉。
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东安寺出法鼓经。
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
徒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
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谯王荆州
请与俱行安止辛寺。
更创房殿。
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悦怿。
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
于是就讲。
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
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争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大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驶。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十载。
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
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
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聊戏问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乞愿。
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
摩诃衍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曰。
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
天子恩遇衔愧罔极。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辩。
敕近御而坐。
举朝属目。
后于秣陵凤皇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之无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隆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
日在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䞋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竟辙分食飞鸟。
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时又有沙门宝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
恒于寺中树下坐禅。
又晓经律。
时人亦号三藏
常转侧数百贝子
立知凶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见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
高二尺许。
常在床前。
忽有人窃之。
意以席一领。
空卷之咒上数通。
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
莫测其然。
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
齐文惠文宣梁太祖
并敬以师礼焉。
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释法平南朝宋
释法平
姓康
康居人
寓居建业
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昙籥弟子。
共传师业。
响韵清雅运转无方。
后兄弟同移祇洹。
弟貌小丑而声踰于兄。
大将军东府设斋。
一往以貌轻之。
及闻披卷三契。
便扼腕神服。
乃叹曰。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
东安严公发讲。
等作三契经竟。
徐动麈尾曰。
如此读经亦不减发讲遂散席。
明更开题。
议者以为相成之道也。
兄弟并以元嘉末卒。
释邵硕南朝宋初 ? — 473年9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康居人
奓口大目。
状如狂。
所至小儿。
得侮慢之。
时时从酒徒。
入市酣饮酒徒多推挤之使去不去。
则谩与饮。
无所较。
然见佛像则百拜。
悲叹流涕。
生三男二女。
大男名慧生为沙门
后亦为沙门
号硕公
出入经行。
不问夜旦。
意欲为之则往。
游益部诸县
皆以滑稽言事。
发人欢笑。
而劝以善。
因家家喜之。
至而地卧。
则其家有死祸。
从乞细席。
卧则有生儿之喜。
四月八日成都迎像。
尝于众中。
匍匐弄师子。
伎以自效。
是日亦有见之𮠁县者。
盖分身云。
刺史萧慧开孟明并敬事之。
孟明尝使二妾。
衣男子衣。
给侍公左右。
公遽为韵语以却之。
曰宁乞美酒过残岁。
不能年老做夫婿。
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格曰。
天地嗷嗷从此起。
若除此格。
刺史
仲玉闻而除之。
孟明卒。
仲玉行州事
元徽元年九月一日
岷山通云沙门法进曰。
我死可露骸松下。
然两脚须著履。
从之。
已而化。
舁其尸露之。
明日往视失所在。
俄有自𮠁县来者。
曰昨见公行市中。
一脚著履。
曰为我语进公
小儿辈欺我。
止予我只履。
惊问沙弥
沙弥曰。
舁尸时一履堕。
行急不及系也。
释法悟南齐 426 — 4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齐州人
史不书氏。
世力田。
有六子皆出家。
年五十。
丧妻为沙门
诵大小品法华。
每有虎踞前。
若听者。
性不食粳米。
日唯麦饭一杯而已。
武昌太守阮晦为开樊山之阳。
隐士郭长翔所居之地。
为堂宇。
以处之。
脩头陀行。
尤谨禅坐。
或定屡日。
齐永明七年
殁寿九十七 又有慧明者。
生康氏
康居人
止东安寺。
赤城
道猷之风。
结茅而居焉。
梦妇人自称吕姥
曰我当卫护。
文宣尽礼致之。
一至京师即去。
建武中殁。
寿七十一。
释明达南梁 ? — 516
释明达
姓康氏
其先康居人也。
童稚出家严持斋素。
初受十戒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日无再饭。
外肃仪轨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游行在务。
以梁天鉴初。
来自西戎至于益部。
巴峡蛮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克期诛讨。
悯其将苦。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登其堡垒。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雷霆振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昏霾立霁。
山泽通气天地开朗。
翕然望国并从王化。
襁负排薮獭弁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而万里坦然。
达之力也。
后因行汶中。
路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尝于夜中索水洗脚。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
重以汤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脚便净。
曰。
此鱼膏也。
更莫测其所从。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也。
于时二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
率合皂素通皆接取。
纵横山积。
创修堂宇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欻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惟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差。
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
斯阴德显济功不可识。
其例甚矣。
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迷闷方所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化行楚蜀。
德服如风之偃仆也。
故使三蜀氓流或执炉请供者。
或散花布衣者。
或舍俗归忏者。
或剪落从法者。
日积岁计又不可纪。
天监十五年
始兴王荆州
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形长八尺。
容式伟然敷弘律训及以讲诵。
乍讽俗书用悟昏识。
铨序罪福无待重寻。
故详略而传矣。
姓康
康居人
童稚出家。
严持斋戒。
初受十戒。
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
日无再饭。
外仪轨则。
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
游行在务。
梁天监初
来自西戎
至于益部。
巴峡蛮裔。
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
刻期诛讨。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
雷霆震击。
郡贼惊骇。
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
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
昏霾立霁。
翕然望国。
并从王化。
襁负排薮。
獭兽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
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
而万里坦然。
后因行役中路。
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
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
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
于时三月水竭。
即下求木。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
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
都无溜者。
率合皂素。
通皆接取。
从横山积。
创修堂宇。
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
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剡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
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
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
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唯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瘥。
便授杖令行。
不移𠷳景。
骤步而返。
又布萨时。
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
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
迷闷方所
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天监十五年
始兴王
荆州
冬十二月
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释慧明
释慧明
姓康
康居人
祖世避地于东吴
少出家止章安东寺
齐建元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山石室。
见猷公尸骸不朽而禅室荒芜高踪不继。
乃雇人开剪。
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
于是栖心禅诵毕命枯槁。
后于定中见一女神。
自称吕姥
云常加护卫
或时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游戏阶前。
驯伏宛转不令人畏。
齐竟陵文宣王闻风祇挹。
频遣三使慇勤敦请。
乃暂出京师到第。
文宣敬以师礼。
少时辞还山。
苦留不止。
于是资给发遣。
建武之末卒于山中。
春秋七十矣。
释智嶷隋末唐初
释智嶷
姓康
康居王胤也。
国难东归魏封于襄阳
因累居之十馀世矣。
七岁初学。
寻文究竟。
无师自悟。
敬重佛宗。
虽昼权俗缘令依学侣。
而夜私诵法华。
竟文纯熟。
二亲初不知也。
十三拜辞即蒙剃落。
更咨大部情因弥著。
二十有四方受具足。
携帙洛滨依承慧远
传业十地及以涅槃。
皆可敷导。
后入关中住静法寺
仁寿置塔。
敕召送于瓜州崇教寺
初达定基。
黄龙出现于州侧大池。
牙角身尾合境通瞩。
具表上闻。
住寺多年常思定慧。
非大要事不出户庭。
故往参候罕睹其面。
末以年事高迈励业弥崇。
寺任众务并悉推谢。
唐初卒也。
七十馀矣。
肆叶护可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西突厥首领
统叶护可汗子,名咥力特勒。
莫贺咄杀统叶护自立,国人不附。
弩失毕部泥孰乃迎立避居康居之咥力特勒为肆叶护可汗,与莫贺咄分王其国,拿斗不解,各遣使朝贡。
太宗讽令各保所部,无相征伐。
后大败莫贺咄,国人乃奉为大可汗。
于是大发兵北征铁勒,为薛延陀所败。
性猜愎,无统驭之略。
又忌泥孰,阴欲图之,泥孰亡入焉耆
后为弩失毕等部攻,以轻骑遁于康居,寻卒。
僧法藏武周 643 — 712
法藏字贤首
俗姓诸葛氏
苏州吴县人
一云姓康氏
康居人
自少出家。
如意元年
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
长安四年
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
后延为荐福寺大德。
开元二年卒。
年七十八。
释法藏
字贤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
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寻应名僧义学之选。
属奘师译经
始预其间。
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
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
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
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
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
智俨付
则天讲新华严经。
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
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
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帝于此茫然未决。
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
径捷易解。
号金师子章
列十门总别之相。
帝遂开悟其旨。
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
取鉴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之。
互影交光。
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藏之善巧化诱。
皆此类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
洎诸梵僧罢译。
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于佛授记寺讲大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
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
敕云。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
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
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
推藏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经疏。
为时所贵天下流行。
复号康国师是欤。
释守真唐末宋初 894 — 971年8月5日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
为诵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始直声而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人乐闻者。
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