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僧侯南齐 396 — 484
释僧侯
西龚。
西凉州人
年十八便蔬食礼忏。
及具戒之后游方观化。
宋孝建初来至京师
诵法华维摩金光明。
常二日一遍。
如此六十馀年。
萧惠开入蜀请共同游。
惠开协同义嘉负罪归阙。
乃还都。
于后岗创立石室。
以为安禅之所。
自息慈以来至于舍命。
鱼肉荤辛未尝近齿。
脚影小蹉辄虚斋而过。
齐永明二年微觉不愈。
至中不能食。
索水漱口。
合掌而卒。
春秋八十有九。
时普弘有释慧温亦诵法华经维摩首楞严。
蔬苦并有高节。
释慧进南齐 401 — 485
释慧进
姓姚
吴兴人
少而雄勇任性游侠。
年四十忽悟心自启。
遂尔离俗止京师高座寺
蔬食素衣誓诵法华。
用心劳苦。
执卷辄病。
乃发愿。
愿造法华百部以悔先障。
始聚得钱一千六百。
时有劫来问有物不。
答云。
唯有造经钱在佛处。
群劫闻之𧹞然而去。
于是聚集信施。
得以成经。
满足百部。
经成之后病亦小差。
诵法华一部得过情愿既满。
厉操愈坚。
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未亡少时忽闻空中声曰。
汝所愿已足。
必得生西方也。
至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
春秋八十有五。
京师龙华寺复有释僧念诵法华金光明。
蔬食避世。
僧德乐南齐 405 — 4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5—485 【介绍】: 南朝齐女僧
毗陵人俗姓孙
出家后游学京师,住南永安寺,笃志精研,穷究经律。
后游会稽止于剡之白山昭明精舍,从学者云集,道遂盛于东南。
德乐
本姓孙
毗陵人也。
高祖晋豫州刺史
生而口有二牙。
及长常于闇室不假灯烛了了能见。
愿乐离俗。
父母爱惜而不敢遮。
至年八岁许。
其姊妹同时入道。
为晋陵光尼弟子。
具足以后并游学京师
南永安寺
笃志精勤以昼继夜。
穷研经律言谈典雅。
宋文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
大将军王园寺(在枳园寺路北也)请移住焉。
十一年师子国比丘尼十馀人至。
重从僧伽跋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
同寺尼法净昙览。
孔熙先谋人。
身穷法毁坏寺舍。
诸尼离散。
德乐移憩东青园。
咨请深禅穷究妙境。
文帝崩。
东游会稽
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
学众云集从容教授
道盛东南矣。
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笃信士也。
舍所居宅立齐兴精舍。
纲纪大小悦服远近钦风。
皆愿依止。
徒众二百馀人。
不聚䞋施岁建大讲。
僧尼不限平等资供。
年八十一。
永元三年卒剡。
有僧茂尼。
本姓王
彭城人也。
节食单蔬勤苦为业。
用其䞋遗纪竹园精舍焉。
释慧芬南齐 407 — 485
释慧芬
姓李
豫州人
幼有殊操十二出家。
谷熟县常山寺
学业优深苦行精峻。
每赴斋会常为大众说法。
梁楚之间悉奉其化。
及魏虏毁灭佛法。
乃南归京师
乌江骑将及。
而渚次无航。
一心念佛。
俄见流船忽至。
乘之获免。
至都止白马寺
御史中丞袁悯孙
常谓道人偏执未足与议。
乃命左右令候觅沙门试欲语之。
会得至。
袁先问三乘四谛之理。
却辩老庄儒墨之要。
既素善经书。
又音吐流便。
自旦之夕袁不能穷。
于是敬以为师。
令子弟悉从受戒。
又善神咒所治必验。
后病笃服丸。
人劝之以酒。
曰。
积时持戒宁以将死亏节。
乃语弟子云。
吾其去矣。
齐永明三年卒于兴福寺。
年七十九。
临终有训诫遗文。
云云。
释智林南齐 409 — 48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高昌人
史亡其氏。
师事亮公落发。
即诣长安博究经律。
尤善杂心。
亮坐罪窜岭外。
与同学十二人。
同往至南荒。
日讲授。
远人慕其高义。
宋明帝诏至京师住灵基寺。
学者益盛。
时立二谛义。
有三宗各不同。
汝南周颙作三宗论成。
畏讥谤不传以书劝之。
其略曰窃闻三宗之论。
钩深索隐。
尽众生之情。
廓而通之。
尽佛之意。
使法灯有种。
胜利无穷。
借使国城妻子之施。
何以逮此施哉。
传者以为檀越畏讥评。
故欲中辍。
岂可特缠疑障。
自发见行乎。
颙得书矍然而悟。
此论遂传于世。
长八尺。
词音清彻。
高昌而化。
寿七十九。
著二谛论杂心记并解十二门论中论等。
释志道南齐 412 — 4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任氏。
河内人
谨厚。
少为沙门
博究诸经。
特妙律部。
何尚之仰其风。
法轮寺迎居之。
自魏虏废教之后。
中州戒法遣缺。
道与其徒十馀辈。
至虎牢。
集洛秦壅豫五州道士
会于引水寺。
讲授律部之全。
道之力也。
久之至京师
王奂出镇湘州
载与俱。
遂殁。
寿七十三。
释志道
姓任
河内人
性温谨。
十七出家止灵曜寺
蔬素少欲。
六物之外略无兼畜。
学通三藏尤长律品。
何尚之钦德致礼。
请居所造法轮寺
先时魏虏灭佛法。
后世嗣兴而戒授多阙。
道既誓志弘通不惮艰苦。
乃携同契十有馀人。
往至虎牢。
集洛秦雍淮豫五州道士
会于引水寺。
讲律明戒更申受法。
伪国僧禁获全道之力也。
后还京邑
王奂出镇湘州
携与同游。
永明二年卒于湘土。
春秋七十有三。
京师瓦官寺又有超度者。
亦善十诵及四分。
著律例七卷云。
释慧基南齐 414 — 4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钱唐吕氏。
幼俊迈。
初弃家去。
祇洹寺慧义为童子。
至年十五。
为启宋文帝落发。
立操刻苦洞晓经史。
僧伽跋摩西域来。
入室事之。
蔡州受具足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
不可久留京邑
于是遍历江淮讲肆。
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
爱其纯懿。
久留京师
与之同住。
亡。
钱塘显明寺
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
学者千馀人。
宋太宗诏之。
以疾力辞。
元徽初又诏。
不得已而行。
浙江疾作。
还龟山建宝林寺
启普贤忏法。
高士周颙刘瓛张融
并抠衣问道。
文宣王慕仰致书。
讯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凡三卷。
注遗教经。
世敬仰其书为僧主
重三吴。
建武三年冬卒。
寿八十三。
僧玄畅南齐 416 — 484
释玄畅
姓赵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帅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本名慧智
后遇玄高事为弟子。
每奇之。
事必共议。
改名玄畅
以表付嘱之旨。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岱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
人马不能得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坟典子氏多所该涉。
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
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
终古以来未有宣释。
乃竭思。
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
其始也。
又善于三论。
为学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叹重。
请为太子师。
再三固让。
弟子谓之曰。
法师之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
今帝主虚己相延。
皇储蓄礼思敬。
若道扬圣君则四海归德。
今矫然让将非声闻耶。
曰。
此可与智者说。
难与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
迁憩荆州长沙寺
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
正文字辞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西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
天时人事万里悬合。
傅琰西镇成都
风轨待以师敬。
立寺之后。
乃致书于曰。
贫道栖荆累稔年衰。
疹积厌毒人諠。
所以远托岷界卜居斯阜。
广阳之东去城千步。
逶迤长亘连叠。
岭关四涧亘列五峰
抱郭怀邑回望三方。
负峦背岳远瞩九流。
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创功覆篑。
冬至此访承尔日。
正是陛下龙飞之辰。
盖闻道配太极者。
嘉瑞自显。
德同二仪者。
神应必彰。
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
灵石表大晋之徵。
伏谓兹山之符验。
岂非齐帝之灵应耶。
檀越奉国情深。
至使运属时徵不能忘心。
岂能遗事。
疏山赞一篇以露愚抱。
赞曰。
峨峨齐山
诞自幽冥。
潜瑞几昔帝号仍明。
岑载圣宇。
兆祚休名。
峦根云坦。
峰岳霞平。
规岩拟刹。
度岭缔经。
创工之日龙飞紫庭。
道侔二仪。
四海均清。
终天之祚。
岳德表灵。
即具以表闻。
敕蠲百户以充俸给。
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徵请。
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
值已东赴遂不相及。
齐武升位。
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旋于京师
文惠太子又遣徵迎。
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泛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患至
倾众阻望。
止住灵根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即窆于钟阜独龙山前。
临川献王立碑。
汝南周颙制文。
释法颖南齐 416 — 48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索氏
燉煌人
年十三。
弃家依沙门法香。
为弟子得度。
游止凉州公府寺。
法力俱以解律显名。
元嘉之季。
京师新亭寺。
孝武皇帝都邑僧正
移居多宝寺习禅。
造经像。
极庄严之丽。
又造药藏镇于长干。
撰十诵戒本。
并羯磨等文。
没寿六十七。
僧印南齐 419 — 48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
寿春人
少沈厚。
耐劳苦。
弃家得度。
彭城昙度
受三论。
又从庐山慧龙。
受法华义。
京师中兴寺
大明中
徵君何默。
为法匠。
以大阐讲席。
听者七百馀人。
学虽博涉。
而偏嗜法华。
故捉麈尾者。
凡二百五十二遍。
永明元年没。
寿六十五。
僧印
姓朱
寿春人
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
初游彭城昙度受三论。
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
禀味钻研穷其幽奥。
后进往庐山
从慧龙咨受法华。
龙亦当世著名。
播于法华宗旨。
偏功构彻独表新异。
于是东适京师中兴寺
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
宋大明中徵君何点僧大集。
为法匠。
听者七百馀人。
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
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
戒行清严禀性和穆。
含恕安忍憙愠不彰。
时仗气之徒。
问论中间。
或厝以嘲谑。
神彩夷然曾无外意。
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
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
齐永元元年卒。
春秋六十有五矣。
沈驎士南齐 419 — 5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9—503 【介绍】: 名或作麟士
南朝齐吴兴武康人字云祯
沈虔之子。
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
以好学博通经史。
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有所悟,作《玄散赋》,绝意仕进。
屡征不就,隐居馀干吴差山,讲经教授
从学者百余人。
临终,遗嘱薄葬。
有《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孝经》、《丧服》等。
释超辩南齐 420 — 492
释超辩
姓张
燉煌人
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沈。
诵法华金刚波若。
京师盛于佛法。
乃越自西河
路由巴楚。
达于建业
顷之东适吴越观瞩山水。
山阴城傍寺少时。
后还都止定林上寺
闲居养素毕命山门。
诵法华日限一遍。
心敏口从。
恒有馀力礼千佛凡一百五十馀万拜。
足不出门三十馀载。
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三。
葬于寺南。
沙门僧祐为造碑墓所。
刘协制文。
时有灵根释法明
祇洹释僧志。
益州释法定。
并诵经十馀万言。
蔬苦有至德。
释法悟南齐 426 — 4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齐州人
史不书氏。
世力田。
有六子皆出家。
年五十。
丧妻为沙门
诵大小品法华。
每有虎踞前。
若听者。
性不食粳米。
日唯麦饭一杯而已。
武昌太守阮晦为开樊山之阳。
隐士郭长翔所居之地。
为堂宇。
以处之。
脩头陀行。
尤谨禅坐。
或定屡日。
齐永明七年
殁寿九十七 又有慧明者。
生康氏
康居人
东安寺
赤城
道猷之风。
结茅而居焉。
梦妇人自称吕姥
曰我当卫护。
文宣尽礼致之。
一至京师即去。
建武中殁。
寿七十一。
释慧隆南齐 429 — 49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成氏。
平阳人
少贫。
学无师友。
卓然自悟。
年二十三。
始为沙门
仅十馀年。
凝心教乘。
贯穿百氏。
学者宗之。
宋太始中
京师何园寺。
明帝请止湘宫。
讲成实论。
乃立实法断结义。
以开张先旧诸说。
负𧙍之士馀八百。
汝南周颙目之曰。
隆公萧散森疏。
若霜下
永明八年没。
寿六十二。
僧钟南齐 430 — 48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孙氏
鲁人也。
年十六为沙门
寿春
讲涅槃成实十地诸经论。
京师中兴寺
永明初
魏遣李道固来聘。
帝以有才辨。
诏与道固语。
日差午。
不食。
道固曰。
何以不食。
曰。
古佛遗法。
过中不食。
道固曰无乃为声闻耶。
曰。
应以声闻得度者。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时以为名对。
文惠太子竟陵王
皆执弟子礼。
北面师受之。
永明七年卒。
寿六十。
僧慧绪南齐 431 — 5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00 【介绍】: 南朝齐女僧
高平人俗姓闾丘
为人高率方直,略无回避。
年十八出家。
初住荆州三层寺。
豫章王萧嶷还都,邀至京师,为造福田寺,常召入府讲经。
齐武帝时又为建集善寺
释慧豫南齐 433 — 489
释慧豫
黄龙人
来游京师止灵根寺。
少而务学遍访众师。
善谈论美风则。
每闻臧否人物辄塞耳不听。
或时以异言间止。
瓶衣率素。
日以一中自毕。
精勤标节以救苦为先。
诵大涅槃法华十地。
又习禅业精于五门。
尝寝见有三人来扣户。
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
问觅谁。
答云。
法师应死。
故来奉迎。
曰。
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
答云。
可尔。
至明年满一周而卒。
是岁齐永明七年
春秋五十有七。
同寺有沙门法普
亦素行诵经。
释慧次南齐 434 — 49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尹氏。
冀州人
少师沙门志钦得度。
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
经论精练。
钦由以托焉。
迁公南游。
随止京口竹林寺
年十五。
随还彭城
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
京师止谢寺。
沙门智藏僧旻法云。
皆当时俊杰。
然所学亦依次折中。
文惠文宣二王。
师事之。
永明八年
讲百法论。
至破尘品微笑而化。
寿五十七矣。
释法度南齐 437 — 50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解经论。
以严苦自将。
京师
齐郡明僧绍隐。
琅邪之𭗵山。
师事
舍所居为栖霞精舍。
以居之。
岁馀忽旌旗造门。
通谒曰。
靳尚仪止甚伟。
拜起称弟子。
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
神物所在。
理不可干。
唯师道德崇大。
愿施居之演法。
以福此邦。
盖其地。
人之居者辄死。
而始无他云。
神请受五戒。
曰。
檀越血食世祀。
最佛戒所先柰何。
神曰。
傥蒙摄受。
先当去之。
黎明送钱一万。
香烛刀子。
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
十五日为设会。
乃至同众行道。
受戒而去。
于是庙祝梦。
神告曰。
吾以受戒于度法师
祭祀止月蔬食。
尝卧疾。
来摩头足。
以琉璃瓯勺水。
使呷之。
觉大甘凉。
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
议论相上下。
号北山二圣
巴西人
汝南周颙。
成都迎至于山。
茨精舍与
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
永元二年没。
寿六十四。
弟子僧朗
解华严三论。
彭城慧开
馀杭法开
皆有讲学。
与绍齐名。
释法度
黄龙人
少出家。
游学北土备综众经。
而专以苦节成务。
宋末游于京师
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
隐居琅琊之𭗵山。
清徽待以师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
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
住者辄死。
及后为寺。
犹多恐动。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住经岁许。
忽闻人马鼓角之声。
俄见一人持名纸通靳尚
前之。
形甚都雅羽卫亦严。
致敬已乃言。
弟子。
王有此山七百馀年。
神道有法物不得干。
前诸栖托或非真正。
故死病继之。
亦其命也。
法师道德所归。
谨舍以奉给。
并愿受五戒。
永结来缘。
曰。
人神道殊无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曰。
若备门徒辄先去杀。
于是辞去。
明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月十五日为设会。
又来同众。
礼拜行道受戒而去。
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师
祠祀勿得杀戮。
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
尝动散寝于地。
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
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
瓯中如水以奉味甘而冷。
所苦即间。
其徵感若此。
时有沙门法绍。
业行清苦誉齐于
而学解优之。
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
绍本巴西人
汝南周颙去成都
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
恭以师礼。
资给四事。
常愿生安养
故偏讲无量寿经。
积有遍数。
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
春秋六十有四矣。
有弟子僧朗
继踵先师复纲山寺。
辽东人
为性广学思力该普。
凡厥经律皆能讲说。
华严三论最所命家。
今上深见器重。
敕诸义士受业于山。
时有彭城寺慧开
幼而神气高朗。
志学渊深。
故早誉。
立年便讲。
馀杭县法开者。
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
出京止禅冈寺。
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崔慧景南齐 438 — 5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8—500 【介绍】: 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人字君山
,官至河东太守
萧道成淮阴时,即与慧景结识。
入齐为南秦二州刺史
累官度支尚书,领太子左率。
在州大事搜括,多获珍宝,每罢州,辄献奉朝廷数百万。
齐明帝永泰元年,曾率军在襄阳北魏,战败。
东昏侯即位,诛戮将相慧景自以年宿位重,转不自安。
裴叔业降魏,慧景奉命进讨,率军至广陵,奉江夏王萧宝玄为主,还逼京师
后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