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多卯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
多军子。
嗣父爵为无锡侯
武帝征和四年坐与赵文王将兵追反虏,至弘农,擅弃兵还,赎罪,免。
虞俊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会稽无锡人字仲卿
少以孝友著称,治《春秋》。
哀帝时御史,后迁丞相司直
王莽秉政,召为司徒以不能仕两姓,饮药而死。
光武即位,表其墓。
高岱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吴郡无锡人字孔文
高彪子。
性聪慧明达,少具高操,轻财仗义。
太守举为孝廉
孙策善《左传》,欲与讲论。
为娼嫉者所诬,遇害。
高彪东汉 ? — 1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 【介绍】: 东汉吴郡无锡人字义方
游太学,有雅才而讷于言。
灵帝时举孝廉,除郎中校书东观,数奏赋、颂讽谏。
外黄,有德政,卒于官。
全后汉文·卷六十六
字义方吴郡无锡人
游太学,郡举孝廉,试经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后为内令。
有集二卷。
王涛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略
王鉴弟。
有才笔。
历仕著作郎无锡
早卒。
顾悦之东晋 32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0—? 【介绍】: 名或作悦
东晋晋陵无锡人字君叔
顾恺之父。
少有义行,为殷浩故吏
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问其故,对曰:“之姿,经霜犹茂;蒲柳常质,望秋先零。
”帝其对。
被黜卒,抗表讼之。
亲故多谓非宜,悦之意独决。
诏追复本官。
尚书右丞,卒。
全晋文
悦之字君叔晋陵无锡人为州别驾,历尚书右丞
顾恺之东晋 345 — 4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45—406 【介绍】: 东晋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
顾悦之子。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后为殷仲堪参军
安帝义熙初散骑常侍
博学有才气,尤善丹青。
性谐谑。
世传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每画人成,数年不点睛,人问辄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画裴楷象,颊上加三毛,益觉有神。
北宋宣和年间御府所藏其画,尚有《净名居士图》等九幅。
有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刘道产南朝宋 ? — 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 【介绍】: 南朝宋彭城吕人
初为无锡,有能名。
袭爵晋安县五等侯
文帝元嘉初,除巴西梓潼郡太守,郡人黄公生等欲为乱,镇压公生等二十一家,宥其余党。
累迁南秦二州刺史
在州有惠化。
后为雍州刺史襄阳太守,边民顺服,政绩卓著,故有襄阳乐歌。
进号辅国将军
谥襄
刘秀之南朝宋 397 — 464
全宋文·卷三十九
秀之字道宝,穆之从兄子,少帝末除驸马都尉奉朝请文帝时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选建,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
孝武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改领广平太守,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南秦二州刺史
孝武即位,迁使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封康乐县侯
寻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征为右卫将军,迁丹阳尹,又迁尚书石仆射,领太子右卫率,出为使持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公
敬澄南北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人字深源
无锡
尝疏泉引瀑,使惠山添胜景。
有政绩,民歌颂之。
刘怀胤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晋陵无锡人
与弟刘怀则以服父丧至孝闻名。
高帝建元三年并表门闾。
薛天生南朝宋至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齐间晋陵无锡人
母居丧蔬食,天生亦蔬食。
母死,天生终身茹素。
与弟有恩义。
齐高帝建元三年表其门闾。
僧法超南梁 456 — 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6—526 【介绍】: 南朝梁僧。
晋陵无锡人俗姓孟
少出家,住灵根寺,笃学无倦。
后从安乐寺智称攻十诵。
贫无衣物,乞食为生。
梁武帝天监初以为都邑僧正
著有《出要律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孟氏
晋陵无锡人
幼而聪颖。
笃学无倦。
年十一出家。
住灵根寺依同寺僧修护。
习经论。
贫非乞丐。
莫足自资。
而劳苦摩所惮。
晚从安乐寺智称律师
攻十诵。
尤谓其可以命家。
语以义之折中者颇多。
没而则独步京邑矣。
武皇帝方隆向佛乘。
以为毗尼之学。
定慧所阶。
治身灭罪。
职此之由。
必使僧尼于五篇七聚。
导意奖心。
然恐部文广繁。
临事难究。
故于听览馀。
隙略为出要律仪一十四卷。
以行世。
乃以都邑僧正
普通六年
诏于平等殿讲演。
但举大纲。
宣示宏指而已。
时帝躬临禀受。
仍集知事
及诸名德。
众通道俗。
使毋讥议。
以陷愆尤。
三旬便竟。
四方胥悦。
七年冬卒于天竺所住寺。
寿七十一。
诏令有司疏慰。
备威仪。
送葬钟山开善寺
释法超
姓孟氏
晋陵无锡人也。
十一出家住灵根寺。
幼而聪颖笃学无倦。
从同寺僧护修习经论。
而雅有深思。
幽求讨击学论归仰。
贫无衣食乞丐自资。
心性柔软劳苦非虑。
晚从安乐寺智称专攻十诵。
致名命家语其折衷者。
数过二百。
称公殁后独步京邑
中岁废业颇失鸿绪。
后复缀讲众重殷矣。
帝谓律教乃是象运攸凭。
觉慧阶渐。
治身灭罪之要。
三圣由之而归。
必不得门如闭目夜行。
常惧蹈诸坑堑。
欲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导意奖心。
律学之秀。
敕为都邑僧正
庶其弘扇有徒。
仪表斯立。
武帝又以律部繁广临事难究。
听览馀隙遍寻戒检。
附世结文。
撰为一十四卷。
号曰出要律仪
以少许之词网罗众部。
通下梁境并依详用。
普通六年
遍集知事及于名解。
于平等殿敕讲律。
帝亲临座听受成规。
以众通道俗。
恐陷于愆目。
但略举刚要宣示宏旨。
三旬将满文言便竟。
所以导扬秘部弘悟当机。
遂得四众移心朝宰胥悦。
至七年冬
卒于天竺住寺。
春秋七十有一。
天子下敕流慰。
并令有司葬钟山开善寺墓。
刘昭南梁
全梁文·卷六十二
字宣卿平原高唐人太尉实九世孙。
天监初奉朝请,迁征北行参军尚书仓部郎,除无锡
历宣惠豫章王中军临川王记室,迁通直郎,出为,有《后汉书注》一百二十五卷,《幼童传》十卷,集十卷。
华宝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晋陵无锡人
东晋安帝义熙末,年八岁,父戍长安,临别谓,及其归为冠。
长安陷,父殁,年至七十不婚冠。
或问之,辄恸哭。
齐武帝建元中诏表其门闾。
张盾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循
南朝齐吴郡人字士宣
张瑰子。
无锡湘东王记室,出监富阳,以谨重称。
死后,唯有酒米数瓮,文集并书千余卷。
张种陈朝 504 — 5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73 【介绍】: 南朝陈吴郡人字士苗
中军宣城王府主簿
散骑常侍御史中丞
入陈,为太常卿,位至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
历居显位,家产屡空。
尝于无锡见有重囚在狱,天寒,呼出曝日。
陈文帝大笑,而不深责。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释道庆隋末唐初 ? — 62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广陵戴氏后。
度江家于无锡
年十一。
吴郡建善寺阇梨
出家。
年十七。
入都听彭城寺成实论深文奥义。
举莫之遗。
故时匠谓其悬日月于𮌎中。
注江河于口内。
此诚当其目矣。
陈亡朋侣彫丧。
遂归乡里之凤光寺。
化诱如初。
后徙毗坛弘业寺。
阐导无替寒暑。
武德九年八月
终于寺房。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
窆于扶塘之山。
同寺沙门法宣谒铭勒碑文不录。
释道庆
姓戴
其先广陵
后进度江家于无锡
年十一出家。
吴郡建善寺阇梨
服勤尽礼同侣所推。
十七出都。
彭城寺讲成实论。
大义馀论皆莫之遗。
所以时匠目曰。
悬日月于怀中。
注江河于口内者。
诚归于矣。
嘉问倍志兼常。
利齿闻于既往。
高座属于兹日。
及陈祚云亡法朋彫散。
东归无锡居凤光寺。
学徒载萃诲诱如初。
后止毗坛弘业寺。
专事阐弘无弃凉暑。
然其美容止善言笑。
淡名利厚交游。
毫翰奔涌琴诗婉妙。
风神闲纵韵宇虚凝。
应物有方履机无忤。
武德九年八月终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
窆于扶塘之山津也。
穿圹之日。
锹锸才施。
感白鹤一群自天而下。
遥曳翻翔摧藏哀唳。
自非道光远被。
何由致此异祥。
同寺沙门法宣曰。
余与伊人言忘道狎。
京辇小年已欣共被。
他乡衰暮更喜同袍。
月席风筵接腕晤语。
吾子经堂论室促膝非异人。
岂意玄穹歼我良友。
千行徒洒百身宁赎。
未能抑笔聊书短铭。
其曰。
十力潜景。
四依匡世。
踵德连晖伊人是继。
宫墙戒忍灯炬禅慧。
并驱生林分庭安睿。
论堂振玉义室芬兰。
坐威师子众绕栴檀。
道洁尘外理析谈端。
四仪式序三业惟安。
秽土机穷胜人现灭。
帐留馀影车回去辙。
陇月孤照坟泉幽冽。
竹露暂团风长切。
气运有终德音无绝。
公孙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都人
官沛王府参军无锡县
魏模李善曹宪后以《昭明文选》授诸生
其学因此大行。
有《文选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