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217
【介绍】:
三国吴临淮东城人,字子敬。初依袁术,后率部属从周瑜东渡归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诸将议欲迎降,肃与瑜力主连刘拒曹,拜赞军校尉,助周瑜破曹军于赤壁。瑜卒,任奋武校尉,代领其众,继续与蜀和好。初住江陵,后屯陆口,众至万余,官至横江将军。为人方严,治军令行禁止。好读书,能属文。
全后汉文·卷九十四
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孙权统事,以为赞军校尉,与周瑜共拒曹公。进奋武校尉,代瑜领兵,拜汉昌太守、偏将军,转横江将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4
【介绍】:
三国吴临淮东城人。鲁肃子。孙休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孙皓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御众严整。
全齐文·卷十五
玄载字彦休,下邳人,宋左光禄大夫玄谟从弟,为江夏王国侍郎、太宰参军,泰始初为长水校尉,历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宁朔将军,领山阳东海二郡太守,进督青兖二郡刺史,迁左军将军,改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迁抚军司马,出为秦梁二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徙益州刺史、建宁太守,升明中进号后军将军,封鄂县子。齐受禅,入为左民尚书,领广陵,加平北将军,假节行南兖州事,进光禄大夫、员外散骑常侍,出为平北将军、兖州刺史,永明六年卒,年七十六,谥曰烈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少事昭玄统延师为弟子。而学有源委。美容观。善仪轨。日用常行皆四分律也。又奚庸于讲解哉。仁寿诏送舍利于楚州。野鹿至能。驯扰拜伏。听受归戒。则舍利之利益广矣。而生之德。亦由是以见。
释道生。蒲州人。延统是其师也。名父之子系迹厥师。虽雅尚未齐。而思力方远。仁正致怀声色无染。受持戒护耽咏文言。四分一律薄沾声教。讲诲时扬器法难拟。住兴善寺。卓卓标异。目不斜眄。威仪安帖。众敬惮之。仁寿二年。敕召送舍利于楚州。初停公馆。感一野鹿直入城门。防人牵来诣舍利所。自然屈拜驯善安隐。生曰。尔为舍利可上升阶。必若他缘随意而去。鹿闻此语遂即升阶。出入帐前往还无难。乃为说归戒。鹿乃顿头香案。如有听受。因以缯帛系之。即舐人手。夜卧舆边。或往生房经停两宿。自然退出还归荒野。及当下日。白鹤两双飞旋塔上。覆讫方逝。生睹斯瑞。与诸僚属具表以闻并铭斯事在于塔所。既还京室。不测所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少志于学,与孙万寿、李百药友善。高祖武德中为信都令。高宗永徽初累转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阳仁卿等撰国史及实录,以劳封阳城县男。终楚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从来。龙朔初。隶名山阳龙兴寺。至临淮。得信义坊贺跋氏所舍地。遂见伽蓝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齐香积寺。又致金像。刻其衣叶文曰。普照王佛。贺跋氏深已叹异。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卧其家。或窥见其首足各长于床三尺许。未几。复见作观音形相。别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举族归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额号香积。景龙二年。诏赴内道场。上御法筵。详问休咎。占对允当。因褒锡其额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讳。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诏迁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颜貌如生。上惨悴。赐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间问万回师曰。彼僧伽何人也。对以观音化身。宋太平兴国间。诏复寺额为普照。其生前灭后。灵应之迹。备载实录。兹不殚纪。贺跋名玄济。谓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俨慧岸木叉。
释僧伽者。葱岭北何国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然合有胡梵姓名。名既梵音。姓涉华语。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是碎叶附庸耳。伽在本土少而出家。为僧之后誓志游方。始至西凉府。次历江淮。当龙朔初年也。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自此始露神异。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就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志之言。决于此处建立伽蓝。遂穴土获古碑。乃齐国香积寺也。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居人叹异云。天眼先见。吾曹安得不舍乎。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因亡踪矣。尝卧贺跋氏家。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莫不惊怪。次现十一面观音形。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遂舍宅焉。其香积寺基。即今寺是也。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帝御法筵言谈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四年庚戌示疾。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俨然坐亡。神彩犹生止瞑目耳。俗龄八十三。法腊罔知。在本国三十年。化唐土五十三载。帝惨悼黯然。于时秽气充塞。而形体宛如。多现灵迹。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令群官祖送。士庶填𨶮。五月五日抵于今所。帝以仰慕不忘。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何人也。对曰。观音菩萨化身也。经可不云乎。应以比丘身得度者。故现之沙门相也。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彼泽国也。民家渔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诸杀业陷堕于人。宜疾别图生计。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伽闲而宴息。见神告曰。天方亢阳百姓苗死。身胡藏其懒龙耶。伽曰。为之奈何。神曰。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其如人何。伽依之。其夜霆击异常。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伽曰。吾与此壤无缘。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乃留衣于殿梁而去。后人闻异香芬馥。伽尝记之曰。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俗姓全为檀那矣。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悬知嫌鄙伽者。乃昌言曰。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勿生横议。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汝所载者剽略得耳。盗依言尽舍。佛殿由是立成。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昔在长安。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振天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师子而瘳。或掷水瓶。或令谢过。验非虚设功不唐捐。却彼身灾则求马也。警其风厄则索扇欤。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或寻罗汉之井。或悟裴氏之溺。或预知大雪。或救旱飞雨。神变无方测非恒度。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盂令嗣香火。洎乎已灭多历年所。尝现形往汉南市漆器。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僧忽见塔中。形像凝然而指曰。正唯此僧来求买矣。远近嗟叹。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结筏而至焉。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俾出财供乘传者。至十五年七月甲夜。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代宗敕中官马奉诚宣放。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令写貌入内供养。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伽忽现形抚李背曰。吾来福至汗出灾销。后无他咎。尝于燕师求毡罽。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遂图貌而归。自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长庆元年夜半于州牧苏公寝室前。歌曰。淮南淮北自此福焉。自东自西无不熟矣。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遗形俨若无损。咸通中庞勋者。本徐州戍卒。擅离桂管。沿路劫掠。而攻泗州围逼其城。伽于塔顶现形。外寇皆睡。城中偶出击之。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仍锡号證圣大师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轶。州将婴城拒敌。伽现形于城西北隅。寇见知坚垒难下。骇而宵遁。大顺中彭门帅时溥。令张谏攻于北城。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拘鞠场中。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诲之曰。此辈平人何可杀耶。不如舍之。言毕不见。谏遂纵之而逸。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伽云。寒东南少备。蒙不喻旨。以绵衾法服施之。十二月晦夜半。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冷彻心骨惊起。蒙令动鼓角。贼惊奔获首领姓韩。至是方晓矣。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倾州瞻望。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求子者得子。今闻有躬礼者。往往有全不见伽形相者。或见笑容者吉。不然则凶。其不可爰度者如此。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先攻取泗上伽寄梦于州民言。不宜轻敌。如是达于州牧皆未之信。自尔家家梦同告之。遂降全一郡生民。赖伽之庇矣。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榜曰大圣僧伽和尚。有所乞愿多遂人心。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回。因见伽于塔顶作婴孩相。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太平兴国七年敕高品白承睿。重盖其塔。务从高敞。加其累层。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同葬于下基焉。其日有僧怀德。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灾燎之中经声不绝。又将欲建浮图。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至近浮桥且止。收为塔心柱焉。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乃以为寺额。后避天后御名。以光字代之。近宣索僧伽实录。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弟子木叉者。以西域言为名。华言解脱也。自幼从伽为剃䰂弟子。然则多显灵异。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吾有弟子木叉。葬寺之西。为日久矣。君能出之。仍示其葬所。初梦都不介意。再梦如初。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见有二姓占居。于是饶钱市焉。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遂启之。于骨上有舍利放光。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表进上僖宗皇帝。敕以其焚之灰塑像。仍赐谥曰真相大师。于今侍立于左。若配飨焉。弟子慧俨。未详氏姓生所。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从楚州发至淮阴。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宿贺跋玄济家。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自尔诏僧伽上京师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各别赐衣钵焉。
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龙朔初来游此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自此始露神异。初将弟子慧俨至于泗洲临淮县。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居人叹异云。天眼先见。吾曹安得不施乎。于是争求布施。尝卧贺跋氏家。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人莫不惊怪。次现十一面观音形。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遂舍宅而建寺焉。由此奇异之踪变现不一。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彼泽国也。民家渔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诸杀业陷堕于人。宜疾别图生计。因而裂网折竿者多矣。伽闲而宴息。见神告曰。天方亢阳百姓苗死。身胡藏其懒龙耶。伽曰。为之奈何。神曰。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其如何。伽依之。其夜霆击异常。质明视之微有红线脉焉。伽曰。吾与此壤无缘。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乃留衣于殿梁而去。后人闻异香芬馥。伽尝记之曰。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俗姓全为檀那矣。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悬知嫌鄙伽者。乃昌言曰。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勿生横议。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汝所载者剽略得耳。盗依言尽舍。佛殿由是立成。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昔在长安附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震天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狮子而瘳。或掷水瓶。或令谢过。验非虚设福不唐捐。却彼身灾则求马。警其风厄则索扇。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或寻罗汉之井。或悟裴氏之溺。或预知大雪。或救旱飞雨。神变无方莫测恒度。景龙二年。中宗遣使迎师入内道场。尊为国师。寻出居荐福寺。尝独处一室。而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顶中。又以絮塞之。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痼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邑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将瓶水汎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师请以普照王寺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乃改为普光王寺。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至四年三月二日。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即今塔是也。后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回曰。是观音化身也。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先师至长安。万回礼谒甚恭。师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师迁化后不数月回亦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字英远。高宗时,擢志烈秋霜、下笔成章科第。为监察御史,数言当世得失。尝巡察剑南,益州高赀兄弟相讼,累年不决,思彦敕厨宰饮以乳,二人悟,遂泣请辍讼。李义府及诸武忌其刚直,谮之,出为山阳丞,旋自免去。久之,召为御史,再谪外,官终贺州司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0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茂林。邓行俨子。高宗总章二年,为国子监学生。武周天授二年登第。累迁右台监察御史里行。万岁通天二年,改左台监察御史。圣历二年,改殿中侍御史。久视元年,除许州襄城令。长安三年,改洛州河阳令。入为吏部员外郎,改同州长史。中宗神龙二年,拜驾部郎中。景龙四年,拜楚州刺史。寻改荆州司马,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35
【介绍】:
唐荥阳开封人,字叔信。弱冠第明经,授润州参军。历任齐、泾、定、洛四州掾,转安邑、尉氏、江都、伊阙四县令,入为符玺郎。复任徐、曹、许三州州佐,归、楚、莱三州刺史,官至青州刺史,致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3—737
【介绍】:
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调露中,登进士第。工文辞。武则天时,累除左台御史中丞。居官鲠直,为则天所重。睿宗复立,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力制外戚、公主干政,革除选举流弊,选贤任才。忤太平公主,贬楚州刺史。玄宗开元初,拜刑部尚书。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宽赋役、省刑罚,善于守法持正。开元贤相,史称姚、宋。后罢知政事,历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谥文贞。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37
排行大,祖籍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徙居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弱冠举进士,补上党县尉。累迁殿中侍御史,历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中宗神龙元年(705),为吏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出为贝州刺史,转杭州、相州刺史。睿宗即位,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贬楚州刺史,历魏、兖、冀三州刺史等职,入为国子祭酒、东都留守。玄宗开元初,任京兆府尹,进御史大夫,出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四年(716),由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居相位,五年,改号侍中。八年,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封广平郡公。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二十年致仕,卒赠太尉,谥曰文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璟为唐代名相之一。工诗善赋,少时以《长松篇》、《梅花赋》献苏味道,知名于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6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睿宗时,为河南令。玄宗开元初,自楚州刺史,授万年令,封南安县公,改京兆少尹。五年,为河南少尹。官至库部郎中、同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裴,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楚州刺史裴思训之子。玄宗开元间僧人。一说为道士。性恢诞,好交游,喜诗酒,善画山水,妙解丝竹。开元中曾夜醉卧街而犯禁,乃作《渭川歌》,官不加罪。卒年39岁。事迹见《历代名画记》卷九、《大唐新语》卷一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全唐诗》存诗1首,署裴翛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邢州钜鹿人。约武则天至玄宗初在世。曾自御史谪为山阳丞,为诗以自伤。后累官至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遐叔。少旷达。擢进士宏辞科。玄宗天宝间官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后去官隐山阳,晚事浮图法。善属文,与萧颖士友善,然时谓不及颖士,文辞绵丽,少宏杰气。爱奖士类,名随以重。有《李遐叔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4
字遐叔,排行三,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中博学宏词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乱时,奉母避乱,为叛军所虏,受伪凤阁舍人职。两京既复,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肃宗上元二年(761)为左补阙,加司封员外郎。代宗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南,辟华入幕,任检校吏部员外郎,翌年因病弃官,客隐楚州。大历九年(774)卒。生平见梁肃《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新旧《唐书》本传。其为盛唐著名古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华前集》10卷、《中集》20卷,今佚。后人辑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4卷。《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89
【介绍】:
唐辽东襄平人,字长源。魏柱国李弼六世孙,徙居京兆。少聪颖,及长,博涉经史,善属文,尤工诗。常游嵩、华、终南山,慕神仙不死术。天宝间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厚之,为杨国忠所疾。肃宗即位,入议国事,出陪舆辇,悉与谋议,为李辅国所疾,去隐衡山。代宗立,出为楚州、杭州刺史。德宗时,拜中书侍中、同平章事。出入中禁,事四君,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有谠直之风,好谈神仙诡道。封邺侯,卒赠太子太傅。有文集二十卷。
叔清。至德中官侍御史江淮东西淮南道宣谕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82
【介绍】:
唐相州临漳人,字至道。源光誉子。以崇玄生及第。补太原府参军。丁忧后,改北都留守判官,历滁州长史、邠宁节度判官、杭州司马,官至楚州长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崔神庆孙。肃宗上元中,官楚州刺史,献定国宝玉十三枚,表称天帝授楚州尼真如以镇中国灾者。遂改元宝应。代宗大历中,官至工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