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8237
人物库4629
活动1756
人物库
接舆妻春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楚人
楚王接舆贤,聘之使治淮南
其妻勉以自足。
然而君使不从为不忠;从而违心,又为不义。
夫妇乃变姓名远遁。
项燕战国末楚国 ? — 前2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23 【介绍】: 战国末楚国下相人。
项梁之父。
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王负刍四年,秦将王剪大破楚军。
昌平君楚王,反秦于淮南
次年王剪蒙武兵败而死。
安清东汉
安清字世高
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以孝行见称。
加又志业聪敏。
剋意好学。
外国典籍。
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
乃至鸟兽之声。
无不综达。
尝行见群燕。
忽谓伴曰。
燕云应有送食者。
顷之果有致焉。
众咸奇之。
故俊异之声。
早被西域
高虽在居家。
而奉戒精峻。
王薨便嗣大位。
乃深惟苦空。
厌离形器。
行服既毕。
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
博晓经藏。
尤精阿毗昙学。
讽持禅经。
略尽其妙。
既而游方弘化。
遍历诸国。
汉桓之初。
始到中夏
才悟机敏一闻能达。
至止未久。
即通习华言。
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
出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
初外国三藏
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
即道地经是也。
其先后所出经论。
凡三十九部。
义理明析。
文字允正。
辩而不华。
质而不野。
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勌焉。
高穷理尽性。
自识缘业。
多有神迹世莫能量。
初高自称。
先身已经出家。
有一同学。
多瞋。
分卫值施主不称。
每辄怼恨。
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
如此二十馀年。
乃与同学辞诀云。
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
明经精勤不在吾后。
而性多瞋怒。
命过当受恶形。
我若得道必当相度。
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
行路逢一少年。
唾手拔刃曰。
真得汝矣。
高笑曰。
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
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
遂申颈受刃。
容无惧色。
贼遂杀之。
观者填陌。
莫不骇其奇异。
既而神识。
还为安息王太子
即今时世高身是也。
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
灵帝之末关雒扰乱。
乃振锡江南
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
行达䢼亭湖庙。
此庙旧有灵威。
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
尝有乞神者。
未许辄取。
舫即覆没。
还本处。
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
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请福。
神乃降祝曰。
船有沙门可便呼上。
客咸惊愕。
请高入庙。
神告曰。
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
好行布施。
而性多瞋怒。
今为䢼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
以布施故珍玩甚丰。
以瞋恚故堕此神报。
今见同学悲欣可言。
寿尽旦夕。
而丑形长大。
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
当度山西泽中。
此身灭后恐堕地狱。
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
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
曰。
故来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
形甚丑异众人必惧。
曰。
但出众人不怪也。
神从床后出头。
乃是大蟒。
不知尾之长短。
至高膝边。
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
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
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
舟侣飏帆。
蟒复出身登山而望。
众人举手然后乃灭。
倏忽之顷便达豫章
即以庙物造东寺
高去后神即命过。
暮有一少年。
上船长跪高前受其咒愿。
忽然不见。
高谓船人曰。
向之少年。
即䢼亭庙神。
得离恶形矣。
于是庙神歇末无复灵验。
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
头尾数里。
浔阳郡蛇村是也。
高后复到广州
寻其前世害己少年。
时少年尚在。
高经至其家。
说昔日偿对之事。
并叙宿缘。
欢喜相向云。
吾犹有馀报。
今当往会稽毕对。
广州客悟高非凡。
豁然意解追悔前愆。
厚相资供。
随高东游遂达会稽
至便入市。
正值市中有乱。
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陨命。
广州客频验二报。
遂精勤佛法具说事缘。
远近闻知莫不悲恸。
明三世之有徵也。
高既王种西域宾旅。
皆呼为安侯
至今犹为号焉。
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
语为天语。
音训诡蹇与汉殊异。
先后传译多致谬滥。
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
安公以为。
若及面禀不异见圣。
列代明德咸赞而思焉。
余访寻众录。
纪载高公互有出没。
将以权迹隐显应废多端。
或由传者纰缪致成乖角。
辄备列众异。
庶或可论。
释道安经录云。
安世高汉桓帝建和二年灵帝建宁中二十馀年译出三十馀部经。
又别传云。
晋太康末
安侯道人
来至垣。
出经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开之。
吴末行至杨州
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
名福善
云是我善知识。
仍将奴适豫章
度䢼亭庙神。
为立寺竟。
福善以刀刺安侯胁。
于是而终。
垣人乃发其所封函财理自成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陈慧。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
是日正四年也。
庾仲雍荆州记云。
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䢼亭庙神。
得财物立白马寺于荆城东南隅
临川康王宣验记云。
蟒死于吴末。
昙宗塔寺记云。
丹阳瓦官寺
晋哀帝时沙门慧力所立。
后有沙门安世高
以䢼亭庙馀物治之。
道安法师
既校阅群经诠录传译。
必不应谬。
汉桓建和二年
至晋太康末
凡经一百四十馀年。
若高公长寿或能如此。
而事不应然。
何者。
案如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序云。
此经世高所出。
久之沈翳。
南阳韩林颖川文业会稽陈慧。
此三贤者信道笃密。
共请受。
乃陈慧义。
余助斟酌。
僧会晋太康元年乃死。
而已云此经出后久之沈翳。
世高封函之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陈慧。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
然安般所明盛说禅业。
是知封函之记。
信非虚作。
既云二人方传吾道。
岂容与共同世。
且别传自云。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
太康初死。
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
首尾之言自为矛盾。
正当随有一书谬指晋初。
于是后诸作者。
或道太康
或言吴末。
雷同奔竞无以校焉。
既晋初之说尚已难
而昙宗记云。
晋哀帝时
世高方复治寺。
其为谬说过乃悬矣。
释昙邕
释昙邕
姓杨
关中人
少仕伪秦至卫将军
形长八尺雄武过人。
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征。
为晋军所败。
还至长安
因从安公出家。
安公既往。
南投庐山远公为师。
内外经书多所综涉。
志尚弘法不惮疲苦。
后为入关致书罗什
凡为使命十有馀年。
鼓击风流摇动峰岫。
强捍果敢专对不辱。
京师道场僧鉴挹其德解。
请还杨州
高遂不果行。
神足高抌者其类不少。
恐后不相推谢。
因以小缘托摈出。
奉命出山容无怨忤。
乃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
与弟子昙果。
澄思禅门。
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
果曰。
家师在此可往咨受。
后少时见一人著单衣帽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
以果先梦知是山神。
乃为说法授戒。
神䞋以外国匕筋。
礼拜辞别。
倏忽不见。
临亡之日。
奔赴号踊痛深天属。
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中使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陆浑
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江陵
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运时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远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时符坚素闻名。
每云。
襄阳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
云。
此古篆书。
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云。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
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登辇。
俄而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
曰。
若銮驾必动。
可先幸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远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既德为物宗学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
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姚苌之得长也。
时故在城内。
与符登相持甚久。
乃问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所谓负债者也。
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所谓略得者也。
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先闻罗什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既笃好经典志在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释道安齐名。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曹毗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今安徽亳州)人,字辅佐
好文籍,善词赋。
郡察孝廉,除郎中
句章,征拜太学博士
尝著《扬都赋》。
累迁尚书郎下邳太守
以名位不至,著《对儒》以自释。
官至光禄勋
竺昙无兰东晋
全晋文
昙无兰天竺人
太元中扬都谢镇西寺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释法相
释法相
姓梁
不测何人。
常山居精苦。
诵经十馀万言。
鸟兽集其左右皆驯若家禽。
太山祠有大石函贮财宝。
时山行宿于庙侧。
忽见一人玄衣武冠。
开函言绝不见。
其函石盖重过千钧。
试提之飘然而起。
于是取其财以施贫民。
后度江南止越城寺。
忽游纵放荡优俳滑稽。
或时裸袒干冒朝贵。
晋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不节。
招而鸩之。
频倾三钟。
神气清夷。
淡然无扰。
大异之。
至晋元兴末卒。
春秋八十。
时有竺昙盖竺僧法。
并苦行通感。
盖能神咒请雨。
杨州刺史司马元显所敬。
法亦善神咒。
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
为起治城寺焉。
刘义宗南朝宋 ? — 4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4 【介绍】: 南朝宋宗室字伯奴
刘义融弟。
幼为刘裕所爱,永初元年封新喻县侯,位太子左卫率。
爱士乐施,兼好文学
文帝元嘉八年,坐包庇所宠门生横暴打人,免官。
后迁侍中太子詹事,加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
刘义庆南朝宋 403 — 44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庆 康王 420年—444年 刘道规兄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3—444 【介绍】: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
刘裕侄。
宋武帝永初元年袭封临川王
宋文帝元嘉初散骑常侍
历官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义,延揽远近文学之士,鲍照袁淑等,皆引为佐史国臣。
所撰《世说新语》记载后汉至东晋士族名人大量言谈轶事。
又撰《集林》等,卒谥康
全宋文·卷十一
义庆长沙王道怜次子,为临川武烈王道规后。
永初元年袭封,征为侍中
元嘉初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寻加尚书左仆射,解职,加中书令,进前将军,出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改授卫将军江州刺史
又改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薨,赠侍中司空谥曰康王,有《世说》八卷,集八卷。
释法辩南朝宋 ? — 463
法辩
丹阳人也。
少出家为景福寺慧果弟子。
忠谨清慎雅有素检。
弊衣蔬饭不食薰辛。
高简之誉早盛京邑
杨州刺史琅琊王郁甚相敬礼。
后从道林寺外国沙门畺良耶舍咨禀禅观。
如法修行通极精解。
每预众席恒如睡寐。
尝在斋堂众散不起。
维那惊触如木石焉。
驰以相告。
皆来就视。
须臾出定言语寻常。
众咸钦服倍加崇重。
大明七年而卒。
年六十馀。
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师梦一宫城庄严显丽。
服玩光赫非世所有。
男女装饰充满其中。
唯不见有主。
即问其故。
答曰。
景福法辩当来生此。
明日应到。
其日唯觉肉战。
即遣告众。
大小皆集。
自云。
有异人来我左右。
乍显乍晦如影如云。
言讫坐绝。
其后复有道照僧辩
亦以精进知名。
道照本姓杨
北地徐人也饭蔬诵经为临贺王之所供养。
刘义欣南朝宋 404 — 43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欣 成王 424年—439年 刘道邻长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4—439 【介绍】: 南朝宋宗室
长沙王刘道怜子。
嗣父爵。
历中领军,青州刺史
文帝元嘉元年进后将军,迁南兖州刺史
到彦之北进战败,将佐委镇还都,义欣坚志不动,监、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
时人民雕散,城郭颓败,能随宜经理,境内畏服,城府库藏,渐皆充实,遂成盛藩强镇。
全宋文·卷十一
义欣长沙王道怜长子,永初三年嗣封,历中领军、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魏郡太守,戍石头。
文帝即位,进号后将军,加散骑常侍,出为南兖州刺史,迁使持节,监、司、雍、并四州诸军,豫州刺史,镇寿阳,进号镇军将军
元嘉十六年死,追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王
孔伯恭北魏 ? — 4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 【介绍】: 北魏魏郡邺人。
孔昭子。
以父任拜给事中
献文帝初领镇东将军,率兵援彭城,破张永沈攸之等。
又密造火车等攻械进攻下邳、宿、豫,大破南朝宋军。
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兖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彭城镇将,封东海公
释道儒南齐 410 — 490
释道儒
姓石
渤海人
寓居广陵
少怀清信慕乐出家。
宋临川王义庆南兖
以事闻之。
王赞成厥志。
为启度出家。
出家之后蔬食读诵。
凡所之造皆劝人改恶修善。
远近宗奉遂成导师。
言无预撰发向成制。
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
长沙王请为戒师。
庐承相伯仲孙等。
共买张敬儿故庙为儒立寺。
今齐福寺是也。
齐永明八年卒。
年八十一。
时闲心寺有释僧喜。
亦善唱说。
振誉于宋末齐初。
张永南朝宋 410 — 4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475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景云
张裕子。
初为主簿,累迁尚书中兵郎。
涉猎书史,能为文章,晓音律,善隶书,纸墨皆自营造,为文帝所知。
宋明帝时,以破薛索儿功,封孝昌县侯
累官至南兖州刺史
后废帝元徽二年桂阳王刘休范寻阳起兵,与战,败还。
免官削爵,发病死。
全宋文·卷四十九
字景云,镜弟,元嘉中为郡主簿从事,累迁至冀州刺史,历仕孝武明帝封孝昌县侯
后废帝时进位光禄大夫,迁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以兵败免官,发病卒。
升明二年,追赠侍中右光禄大夫,有集十卷。
王玄载南齐 413 — 488
全齐文·卷十五
玄载字彦休下邳人宋左光禄大夫玄谟从弟,为江夏王侍郎太宰参军泰始初长水校尉,历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宁朔将军,领山阳东海郡太守,进督青兖二郡刺史,迁左军将军,改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迁抚军司马,出为秦梁二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徙益州刺史建宁太守升明中进号后军将军,封鄂县
齐受禅,入为左民尚书,领广陵,加平北将军,假节行南兖州事,进光禄大夫员外散骑常侍,出为平北将军兖州刺史永明六年卒,年七十六,谥曰烈子
刘休范南朝宋 ? — 47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休范 456年—457年 宋文帝第十八子
全宋文·卷十四
休范文帝第十八子。
孝建三年封顺阳王大明元年改封桂阳王,为冠军将军、南彭城下邳太守
寻出为江州刺史,加征虏将军
入为秘书监,领前军将军
左卫将军,加给事中
永光初中护军,领崇宪卫尉
明帝定乱,以为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加南兖州刺史
征北大将军,加散骑常侍
征为秘书监中军将军扬州刺史
出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未拜,改授骠骑大将军南徐州刺史
未拜,还为江州
后废帝即位,进司空侍中
元徽元年太尉
明年,举兵内逼,为黄回所斩。
张岱南齐 414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吴郡吴人字景山
张裕子。
少时兄弟俱知名,称张氏五龙。
宋时,州辟从事,后历任诸王属官,后废帝元徽中,为益州刺史,有政绩。
累官吏部尚书
入齐,为吴郡太守,以历任清直,加给事中
齐武帝即位,为吴兴太守,以宽恕著名。
南兖州刺史,未拜卒。
刘义季南朝宋 415 — 44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季 文王 424年—447年 宋武帝第七子
全宋文·卷十二
义季小字师护武帝子,元嘉元年封衡阳王
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
寻代临川王义庆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加散骑常侍,进号征西大将军,领南蛮校尉,徙都督南兖徐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进督豫州梁郡,迁徐州刺史
二十四年薨,追赠侍中司空谥曰文王,有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