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慧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安乐人也。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京师宿王坦之园。
梦在园中营寺。
既觉讶之。
即复寐。
还理前梦。
黎明语园丁期。
使白坦之
期难之。
自诣坦之求园建寺。
以应梦坦之许诺。
又一夕梦。
青龙自南方来。
化为刹柱。
因至江亭。
有巨木随流而至。
如梦中见者。
遂以为柱。
寺成名安乐。
不忘乡里也。
奚和观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奚斤子。
道武帝时内侍左右。
明元帝以其世典戎御,拜典御都尉,赐爵广兴子,建威将军
寻进宜阳侯
后出为青二州刺史,卒。
僧道贵南梁 431 — 516
道贵
本姓寿
长安人也。
幼清夷冲素。
善研机理志干勤整。
精苦过人誓弘大化。
荤鲜不食。
济物为怀。
弊衣自足。
诵胜鬘无量寿经不舍昼夜。
父母爱念使其为道。
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委文理。
不羡名闻。
唯以习道为业。
观境入定。
行坐不休。
悔过发愿。
言辞哀恳听者震肃。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
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
知事
固执不从。
请为禅范。
然后许之。
于是结桂林下栖寄毕世。
纵复屯云晦景委雪埋山。
端然寂坐曾无间焉。
得人信施广兴福业。
不以纤毫自润己身。
年八十六。
天监十五年而卒。
葬于钟山之阳也。
刘亮西魏 507 — 5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46 【介绍】: 西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本名道德
少倜傥有计略。
北魏末从贺拔岳西征,以功拜大都督,封广兴县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与诸将拥宇文泰
以勇敢多谋策为宇文泰所知。
置十二军,领一军,并被称为“孤之孔明”,赐名亮赐姓侯莫陈
累战功,位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进爵长广郡公
出为东雍州刺史卒,谥襄
释法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繁人
在家素行道持戒。
虽田作。
亦击铧钁使声如钟磬。
以节念诵。
候日影至午而食。
耕耘尤护惜。
虫蚁。
忽空中有声曰。
阇梨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人举闻之。
于是诣路口山薙落。
专行头陀不以名隶寺。
蜀王秀参军郁九闾长乡僚佐十人。
至山以请。
将发辞。
王曰。
彼如不来。
申国法。
王曰不须威逼。
但以礼延。
明日必相见。
毋缓也长卿成都郭门。
顾谓十人曰。
今兹以吾辈升兜率天致弥勒可也。
况山中一道人哉。
暮抵吉阳山下。
虎蹲道旁。
射之马却走惧甚。
即欲宿村舍。
以违王约难之。
俄而一僧负襆将登山。
长卿因悉留诸从者。
而独偕僧抵寺。
床坐召长卿入而向所见虎。
适在床下。
长卿战慄不敢前。
觉之为叱虎去。
长卿乃前。
白王意。
而语言颜色。
犹失度。
笑曰。
檀越初出郭门时。
其雄迈。
固与今异。
长卿顶礼默不知答。
逮旦仍令长卿先归报行。
望乡台已及矣。
遂偕谒王。
为王受戒。
即曰。
辞出。
而衬施一不受。
遽就馆法聚寺王间语其属曰。
吾见进公诚不觉神悚。
后望见之辄为礼。
每咄王曰。
贫道与王。
各有安乐地
何苦相逼恼也。
诸僧谏以为不可频忤王。
曰。
大德畏死。
惟求王意。
而顺媚之。
此岂弘教事哉。
贫道必责其过。
虽死无所畏。
屡入宫籞。
顾华筵美味尽谢去。
而徒绳床之安蒸饼之饱而已。
至授妃姬戒则使之不放逸。
而念无常甚。
而市井民家一时莫不遍赴。
则其分身慈济之迹如此。
慈藏初为王门师。
兼领僧职。
而政治殊严峻。
然诸僧以王故相容忍。
至是诉且祈镌谯
不可。
曰渠性尔。
能受我语乎。
众祈不已。
竟造
出迎。
遽曰。
教门在汝亦太甚矣。
威为息。
既归山中。
久之。
过檀越食。
座上忽失笑。
同座问其故。
曰吾见山寺。
净人穿壁盗蜜故笑耳。
开皇中卒。
寿九十六。
释法进
蜀中新繁人
在俗精进不啖辛腥。
在田农作。
以铧刃为钟磬。
步影而斋。
有送食晚。
便饮水而已。
所犁田地不损虫蚁。
一时空中声曰。
阇梨
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合家同闻。
因诣洛口山出家。
行头陀不居寺舍。
蜀王秀
闻名知难邀请。
参军郁九闾长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辞王曰。
承有道德。
如请不来当申俗法。
王曰。
不须威逼。
但以理延。
明当达此。
长卿出郭门。
顾曰。
今日将尔辈往兜率天请弥勒佛亦望得。
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
初至吉阳山下。
日暮见虎道蹲。
命人射之。
马皆退走。
欲投村恐违王命。
俄见一僧负襆上山。
长卿命住为伴。
馀从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见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遣虎出。
具述王意。
虽有答对。
而怖形于相状。
曰。
檀越初出郭门一何雄勇。
今来至此一何怯惮。
长卿顶礼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益。
贫道后来。
行至望乡台
顾视行已及。
即与同见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辞出。
所获嚫施一无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顾诸佐曰。
见此僧令寡人毛竖。
戒神所护也。
后更召入城。
王遥见即礼。
曰。
王自安乐
自安乐。
何为苦相恼乱作无益之事耶。
诸僧谏曰。
王为地主。
应善问讯。
何为诃责。
曰。
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
眼见恶事都不谏勉何名弘教。
不畏死。
责过何嗛乎。
虽盛饰床筵厚味重结。
而但坐绳床粗饼而已。
乃至妃姬受戒。
但责放逸不念无常。
又辞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满便返。
诸清信等咸设食而邀之。
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
乃分身数十处焉。
有时与僧出山赴食。
欻尔而笑。
人问其故。
曰山寺净人穿壁盗蜜耳。
及还果如所说斯事非一。
旦述之耳。
初王门师慈藏者。
为州僧官
立政严猛。
瓶衣香花少阙加捶。
僧众苦之。
而为王所重。
无敢谏者。
以事白请为救济。
答曰。
其威力如此。
岂能受语耶。
苦请不已。
房门。
走出。
谓曰。
法门未可如是。
尔亦大力也。
还返入房。
人以大甚为大力。
自此便息言。
僧由此安。
开皇中卒山。
年九十六。
蜀中新繁人
在俗。
精进。
不啖辛腥。
在田农作。
以[锚-田+(巫/十)]刃为钟磬。
步影而斋。
有送食晚。
便饮水而已。
所犁田地。
不损虫蚁。
一时空中声曰。
阇梨
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合家同闻。
因诣洛口山出家。
行头陀。
不居寺舍。
蜀王秀
闻名。
知难邀请。
参军郁九闾长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辞王曰。
承有道德。
如请不来。
当申俗法。
王曰。
不须威逼。
但以理延。
明当达此。
长卿出郭门。
顾曰。
今日将你辈。
往兜率天。
请弥勒佛亦望得。
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
初至吉阳山下。
日暮见虎道蹲。
命人射之。
马皆退走。
欲投村。
恐违王命。
俄见一僧。
负襆上山。
长卿命住为伴。
馀从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见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遣虎出。
具述王意。
虽有答对。
而怖形于相状。
曰。
檀越初出郭门。
一何雄勇。
今来至此。
一何怯惮。
长卿顶礼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
贫道后来。
行至望乡台
顾视行已及。
即与同见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辞出。
所获䞋施。
一无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顾诸佐曰。
见此僧令寡人毛竖。
戒神所护也。
后更召入城。
王遥见即礼。
曰。
王自安乐
自安乐。
何为苦相恼乱。
作无益之事耶。
诸僧谏曰。
王为地主。
应善问讯。
何为诃责。
曰。
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
眼见恶事。
都不谏勉。
何为弘教。
不畏死。
责过何嫌乎。
虽盛饰床筵。
厚味重结。
而但坐绳床。
食粗饼而已。
至妃姬受戒后。
又辞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满便返。
诸清信等。
咸设食而邀之。
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
乃分身数十处焉。
有时与僧出山赴食。
欻尔而笑。
人问其故。
曰山寺净人。
穿壁盗蜜耳。
及还果如所说。
初王门师慈藏者。
为州僧官
立政严猛。
瓶衣香花。
少阙加捶。
僧众苦之。
而为王所重。
无敢谏者。
以事白
请为救济。
答曰。
其威力如此。
岂能受语耶。
苦请不已。
房门。
走出。
谓曰。
法门未可如是。
尔亦大力也。
(蜀人以大甚为大力)还返入房。
自此便息言。
僧由此安。
开皇中卒山。
年九十有六。
释慧觉南北朝末隋初 554 — 606年3月22日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僧伽跋摩
僧伽跋摩者。
康国人也。
少出流沙游步京辇
禀素崇信戒行清严。
檀舍是修慈悲在念。
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大觉寺
于金刚座广兴荐设。
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
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
彫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
盛兴庆赞时人叹希。
后还唐国
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
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
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
悲心内结涕泣外流。
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
才染微疾奄尔而终。
春秋六十馀矣。
释灵运
灵运师者。
襄阳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
志怀耿介情存出俗。
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
极闲梵语利物存怀。
所在至处君王礼敬。
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
一同尺量妙简工人。
赍以归广兴佛事。
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释无染
释无染者。
不委氏族何许人也。
中条山受业。
讲四分律涅槃经因明百法论。
善者从之。
恒念华严经。
至说诸菩萨住处东北方金色世界。
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
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
或现老人。
或为童子。
近闻佛陀波利西国来。
不倦流沙无辞雪岭。
而寻圣迹。
高宗朝至台山思量岭。
启告扣礼乃见老人。
即文殊也。
利虽云面接未决心疑。
令却往西国取经。
诣金刚窟入文殊境界。
于今不回。
古德既尔。
吾岂无缘乎。
乃从彼发迹遍访名公。
成遇禅宗穷乎理性。
或经法席探彼玄微。
贞元七年台山善住阁院
时有僧智頵台山十寺都检校守。
僧长之初也。
遂挂锡栖心誓不出山。
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胜。
岂宜懈怠。
即采薪供众。
即跣足登游。
春秋不移二十馀祀。
前后七十馀遍。
游历诸台睹化现金桥宝塔钟磬圆光莫穷其际。
且曰。
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枞乎。
言更有愈于诸瑞。
吾得少未为足也。
最后于中台东忽见一寺。
额号福生。
内有梵僧数可万计。
从头礼拜递互慰劳。
见文殊亦僧也。
曰。
汝于此有缘。
当须众勿得唐捐。
有愿无行而已。
言讫化寺众僧寂无所睹。
叹而言曰。
睹兹灵异岂可徒然。
此危脆身有何久固。
乃遵言广兴供施。
每设一百万僧。
乃然一指以为记验焉。
渐及五百万数。
遐迩委输若海水之入归塘焉。
及千万供毕十指然尽。
迨开成中白大众曰。
吾于此山薄有因缘。
七十二遍游诸圣迹。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
又不出兹山已报深愿。
幸莫大焉。
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腊五十五。
及存馀喘欲于中台顶上焚一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
或息我以死。
谁甘相代。
况诸人等并是菩萨门人龙王眷属。
莳栽善种得住此山。
夙夜精勤羁勒三业。
龙华三会共结要期。
此时下山勿有留难。
合掌曰珍重而去。
众初不喻其意。
皆言早回。
乃但携瓶锡惟爇名香。
遂命季氏赵华将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汁一斗于中台顶。
从旦至暮礼拜焚香。
略无暂憩。
都不饮食。
念佛虔诚声无间断。
已至深更。
赵氏怪其所以。
陟彼崔嵬见不移旧止转更精专。
谓赵曰。
吾有密愿汝与吾助缘不得相阻。
为取蜡布麻油将来缠裹吾身。
于夜半子时要然身供养诸佛。
吾若得道相度汝也。
赵氏谏之苦劝不止。
将布缠身披麻灌油。
从顶而炼。
言曰。
将吾灰骨当须飘散。
无使显异。
赵氏一从其命略无移改。
从顶而炼至足方仆矣。
赵氏叹曰。
昔闻药王然身。
今见上人。
奇哉痛哉。
后门人收真骨于梵仙山南起塔。
至今在矣。
释法圆唐末宋初 900 — 973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周显德中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亲问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无皴皲之患。
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福山逝多林兰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孙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景初号四休居士
太医
黄庭坚尝问其说,对云“不贪不妒,饱暖即休”。
庭坚叹为安乐法。
江玉琳
维基
江玉琳字正夫江西莲花县人进士出身
宣德二年,登进士二甲第一名。
宣德七年,授任监察御史
沈均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高邮人字际可
初任福建知县,后官江西莲花厅同知时称廉洁
能诗,善书。
朱如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莲花厅人字洞彝号荷轩
乾隆间撰《大易理数观察》。
朱寿慈
维基
朱寿慈江西省吉安府莲花厅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4名。
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朱益浚清末
维基
朱益浚(1847年—1920年)字辅源号纯卿江西莲花县人,清末政治人物。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知县
官至湖南辰沅永靖道,护理巡抚,辛亥革命后归里。
民国九年(1920年)在家中病逝。
朱益藩清末 1867 — 1937
维基
朱益藩(1867年6月25日—1937年3月10日)字长源号艾卿又号定园江西莲花县人,清末政治人物,朱熹之后,医术精湛,工诗文。
光绪年间进士
民国初年曾任溥仪老师。
冯奇亮当代 1966 —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二届联作选粹
冯奇亮,男,1966年11月生,江西省莲花县人,水利工程师。
爱好读书、书法和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