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湖北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76691
人物库18288
活动4772
人物库
真武先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玄武
相传为净乐国王太子
生而神灵。
及长,志除邪魔。
遇紫虚玄君授以道秘,遂越东海
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
居四十二年功成。
道教奉之为本教神。
本号玄武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因避讳改为真武,尊号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三《云麓漫钞》卷九)
刘表东汉末 142 — 2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208 【介绍】: 东汉末山阳高平人字景升
皇族远支。
献帝初平元年荆州刺史,得当地豪族支持,据今湖北湖南地方。
李傕郭汜长安,以镇南将军荆州封成武侯
不参与混战,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曹操袁绍相持于官渡求助于许而不至,亦不援曹操,欲观时变。
后征表,未至,病卒。
子刘琮降曹。
全后汉文·卷八十二
字景升山阳高平人鲁恭王之后。
张俭等号八俊。
大将军何进掾。
初平元年,拜荆州刺史,寻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
建安十三年,疽发背卒。
有《周易章句》五卷。
(《案有遗袁谭袁尚二书,乃《王粲作》,今编入王粲集。)
孟宗孙吴 ? — 2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1 【介绍】: 三国吴江夏人字恭武
孙皓字元宗,避讳而改名仁
少从师学,读书夙夜不懈。
事母至孝,相传有哭竹生故事。
初为军吏,后迁吴令
闻母丧,犯禁奔赴,已而自拘,孙权乃减死一等。
孙休时右御史大夫
孙皓即位,拜为司空
全三国文·卷七十三
字恭武江夏人,避孙皓改名仁
初为朱据骠骑军吏。
嘉禾中除监池司马,迁吴令,母忧去职。
后累迁光禄勋
永安中右御史大夫
宝鼎初司空,守丞相
建衡三年卒官。
凌操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杭人
凌统父。
初从孙策征伐,以勇猛闻名。
永平长,平山越,有治绩。
迁破贼校尉
孙权事,从讨江夏,破敌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卒。
凌统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杭人字公绩
凌操子。
年十五,拜别部司马,领父兵。
后从孙权击山越,征江夏,与周瑜等破曹操,累有战功,迁校尉
从征合肥魏将张辽所围,率士死战捍卫,还拜偏将军
传云年四十九卒。
王尼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城阳人,或云河内人字孝孙
卓荦不羁。
初为护军府军士,为胡毋辅之所识。
东嬴公腾辟为车骑府舍人,不就。
谢鲲毕卓阮放等纵酒达。
惠帝永嘉五年洛阳陷,避乱江夏
荆州刺史王澄遇之甚厚。
岁饥,父子俱饿死。
桓宣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铚人。
初为元帝丞相舍人
南中郎将王含请为参军
遣助祖逖降樊雅,迁谯国内史
成帝咸和二年祖约苏峻反,谏不听,遂投温峤
陶侃郭默求救于伪许之,而遣子迎武昌太守,迁监沔中军事、南中郎将
又从石勒,拔襄阳使镇之。
招怀初附,劝课农桑,简刑罚,十余年间甚有称绩。
咸和九年陶侃死,庾亮荆州刺史,将谋北伐,都督沔北前锋征讨军事,镇襄阳
庾翼为都督司梁雍三州四郡军事,梁州刺史封竟陵县男
坐军败贬南郡太守,愤卒。
竺法汰东晋 310 — 37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东莞人
长八尺。
美风姿。
少与道安同学。
决南游。
旅病于阳口。
桓温荆州
要过供事汤药
遣弟子慧远问疾。
疾小间诣
欲留汰久语。
汰以疾作起去。
初不辞谢。
坐客仰其高韵。
沙门道恒执心无义。
盛行荆楚间。
曰邪说也。
当亟破之。
遣弟子昙一。
集僧以难。
未即屈。
且则慧远就席。
才及数番。
觉堕负。
以麈尾扣案。
未得所答。
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
坐者皆笑。
义遂沮。
建邺
止瓦棺寺。
晋太宗简文帝
深相敬礼。
开放光题。
大会。
帝亲临幸。
公卿毕集。
众至千人。
瓦棺寺。
河内山玩墓山公为陶处。
兴宁中
沙门慧力启乞为寺。
至是而汰更新之。
王珣谢安石
皆相过从。
弟子昙一昙二。
并有名。
太元二年殁。
寿六十八。
释昙徽晋 323 — 39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河内人
年十二。
师事安公为童子。
精神大于其身。
安使受诗礼。
又四年乃落发。
专心教诲。
及壮以讲授有高名。
随安在襄阳
冠平乃东下荆州
止上明寺。
或问法师道化。
何如印手菩萨。
曰。
和尚内行深浅。
未易可测。
外缘所被。
多诸应验。
在吾一渧宁比江海。
太元二十年殁。
寿七十三。
著立本论九篇。
六识指归十二首。
皆奇作。
传于世。
释昙徽
河内人
年十二投道安出家。
安尚其神彩且令读书。
二三年中学兼经史。
十六方许剃发。
于是专务佛理镜测幽凝。
未及立年便能讲说。
虽志业高素而以恭推见重。
后随襄阳
符丕寇境。
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
每法轮一转则黑白奔波。
常顾解有所从。
乃图写形存念礼拜。
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
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
曰。
和上内行深浅未易可测。
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耶。
晋太元二十年卒。
临亡之日体无馀患。
上堂同众中食因而告别。
食竟还房右胁而化。
春秋七十三矣。
著立本论九篇六识旨归十二首。
并行于世。
罗友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襄阳人字它仁
少好学。
性嗜酒,不拘小节,常伺人祠祭乞食。
初仕荆州从事,后在桓温府,晋穆帝永和初从平蜀。
强于记忆,凡蜀城观宇道路梁等,至晋哀帝兴宁三年,犹能为桓温言之,曾无错漏。
后为襄阳太守
累迁广、益二州刺史
举其大纲,不存小察,吏民安悦。
桓冲东晋 328 — 3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8—384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
桓温弟。
初拜鹰扬将军
数从征伐有功。
累迁江州刺史
卒,孝武帝诏拜中军将军、扬、豫二州刺史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代掌兵权。
谢安辅政,惧逼,自解扬州刺史职,求外出。
徐州刺史,镇京口
复出为荆州刺史,镇江陵
孝武帝太元三年前秦围攻襄阳屯兵上明,不敢救。
四年襄阳陷,守将朱序被俘。
兵内侵,请遣精锐三千赴京都谢安以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拒不听。
淝水之战,闻坚破,虽屯兵西线,牵制前秦兵力,仍以惭耻发病卒。
全晋文
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彝第五子,除鹰扬将军、镇蛮护军西阳太守,迁宁朔将军义城新野郡太守,镇襄阳,以从破姚襄功进征虏将军赐爵丰城公,寻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谯二郡太守,进监江荆益三州军事南中郎将宁康初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寻解扬州、改授都督徐兖豫青扬五州之六郡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将中军京口、假节,加侍中,寻解徐州,迁镇姑孰太元中荆州刺史,镇上明,卒赠太尉谥曰宣穆
僧慧远东晋 334 — 416年8月6日
全晋文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
慕容隽时师事道安,后随道安襄阳
孝武初,襄阳陷,移居庐山江州刺史桓伊为起东林寺至义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三。
有集十二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贾氏
雁门楼烦人也。
年十二。
随其舅令狐君。
学于许洛间。
博极群书。
得老庄之要。
风鉴朗拔。
诸生中。
龙章凤姿。
照映鱼鸟。
既冠。
将渡江与范宣子俱隐。
值中原乱。
兵戈塞路。
闻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讲般若。
遂与弟慧持俱造之。
一面归敬。
愿落发。
就弟子之列。
以终业焉。
既受具。
以大法为己任。
年二十四即就讲说。
秦建元九年
襄阳平安公为朱序所得。
因决别。
南抵荆州
止上明寺。
欲游罗浮
泊舟浔阳。
匡山爱之。
庐于山阴
以杖卓地曰。
有泉当住。
泉忽涌。
因定居焉。
常诵经泉上
有龙出听。
因号龙泉寺
沙门慧永西林
恨所居逼侧。
不能多容。
而请太守桓伊
为立东林寺
古传有佛影在月氏国那竭城南。
古石室中。
去流沙。
一万五千八百馀里。
欲往瞻礼。
恨骨不能飞。
西域道士
画之壁间。
著铭五章。
能疏其妙。
陶侃广州
有渔得阿育王所铸文殊像于海中。
寒溪寺
寺主僧珍径夏口
梦寺火而像不坏。
驰归果然。
以其威灵。
及移镇。
使人迎之。
十辈不能举。
既而登舟又没。
终不能得。
创寺既成。
而像自至。
盖其诚感然也。
故时人为之谣曰。
陶维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一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士民季硕等十八人。
从远游。
乃于无量寿象前。
使刘遗民著文。
立誓期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中临北涧
讲易叹曰。
识尽精微。
不受拟度。
世间安有此等人品乎。
俳佪终日而罢。
卢循初据江州
尝诣
少与循父嘏善。
欣然。
道旧。
有谏者曰。
返逆。
公与厚。
祸斯至矣。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知为识者所察。
非吾所惧也。
武帝
屯桑尾。
有以为言。
武帝曰。
远公世外人。
其可以是量之哉。
遣使送敬。
且饭僧。
罗什入关。
遣书通好。
献比量衣裁。
使登高座。
为著之。
并漉器皆珍贶。
什答书。
其略曰。
经言。
末后东方有护法菩萨。
勖哉仁者。
善弘其事。
有偈曰。
既以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否。
必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住。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又以书答其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卒岁。
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云寿令长而已。
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哉。
乃著法性论曰。
至极则以不变为性。
得性为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曰。
边国人未见经。
便暗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王姚兴致书。
龟兹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敬。
姚嵩献珠像。
并释论云。
大智论新记。
龙胜所作。
法师当冠以序。
昭示万世。
此邦道士
同所钦闻也。
以书辞不敏。
文多不载。
然恨大论文多。
钞其要。
为二十卷。
桓玄殷仲堪
军经山北。
虎溪
称疾不出。
自入山。
左右谏
勿复拜。
及见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以立身行道。
当自有意。
岂以剪发文身。
季历而非泰伯乎。
出山。
谓左右曰。
实生所未见也。
后以震主之威。
苦欲致之。
坚卧不动。
俄而欲沙汰僧众。
且谓。
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于是以书抵
其词皆阳纵而阴夺之。
成帝幼冲。
庾冰用事。
沙门敬王者。
尚书何充
仆射褚翌诸葛恢等。
奏议不应。
众议同何充等。
门下观望駮议纷然。
在姑熟。
以书问当不。
且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令朝廷失体也。
得八座书。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
以释其疑。
便当行之。
答书。
其略曰。
伽黎非朝宗之服。
钵具非廊庙之器。
篡位。
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昔推奉主之情。
故兴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礼。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五首。
妙尽物情。
西奔。
安帝江陵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脩书叙悃诚。
帝佳之。
谢灵运恃才气出人上。
悠然意消。
卜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
虎溪为限。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
示疾。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宿。
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水为浆。
乃命律师捡卷。
未见而终。
寿八十三。
遗命露骸松下。
弟子不忍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于山西岭
凿圹开𡑞。
有文集十卷。
释慧远
本姓贾氏
雁门楼烦人也。
弱而好书。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
故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性度弘伟风鉴朗拔。
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范宣子共契。
石虎已死中原𡨥乱南路阻塞。
志不获从。
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声甚著闻。
遂往归之。
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
后闻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便与弟慧持投簪落䰂(音采)委命受业。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
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于惑者晓然。
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有弟子法遇昙徵。
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
并推服焉。
后随安公南游樊沔。
伪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平。
𡨥并襄阳
道安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遣徒众各随所之。
皆被诲约。
不蒙一言。
乃跪曰。
独无训勖惧非人例。
曰。
如汝者岂复相忧。
于是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
乃以杖叩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浚矣成溪。
其后少时浔阳亢旱。
诣池侧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遂以有年。
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陶侃经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
每夕艳发经旬弥盛。
怪以白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尝往夏口
夜梦寺遭火。
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
珍觉驰还寺。
寺既焚尽。
唯像屋存焉。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至水。
及上船船又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竟不能获。
创寺既成祈心奉谓乃飘然自轻。
往还无梗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释迦馀化于斯复兴。
卜居庐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卒。
春秋八十三。
释慧远
本姓贾氏
雁门娄烦人也。
弱而好书圭璋秀发。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
故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性度弘博风鉴朗拔。
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范宣子共契嘉遁。
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
志不获从。
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
声甚著闻。
遂往归之。
一面尽敬。
以为真吾师也。
后闻讲波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彩。
委命受业。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
常欲总摄纲维。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藉慧解于前因。
发胜心于旷劫。
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
安公常叹曰。
使道流东国其在乎。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于是惑者晓然。
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伏焉。
后随安公南游樊河。
伪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丕寇斥襄阳
道安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
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
不蒙一言。
乃跪曰。
独无训勖惧非人例。
曰。
如公者岂复相忧。
于是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
庐峰清静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大远。
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
后卒成溪。
其后少时浔阳亢旱。
诣池侧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时有沙门慧永
居在西林同门。
旧好遂要同止。
刺史桓伊曰。
远公方当弘道。
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
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
如何。
桓乃为复于山东更立房殿。
即东林是也。
创造精舍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垒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石筵苔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
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
经道取流沙。
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
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
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淡彩图写。
色疑积空望似烟雾。
晖相炳暧。
若隐而显。
乃著铭曰。
廓矣大像。
理玄无名。
体神入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逾明。
婉步蝉蜕。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杳冥(其一)。
茫茫荒宇。
靡劝靡奖。
淡虚写容。
拂空传像。
相具体微。
冲姿自朗。
白毫吐曜。
昏夜中爽。
感彻乃应。
扣诚发响。
留音停岫。
津悟冥赏。
抚之有会。
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
罔虑罔识。
三光掩晖。
万像一色。
庭宇幽蔼。
归途莫测。
悟之以靖。
开之以力。
慧风虽遐。
维尘攸息。
匪圣玄览。
孰扇其极(其三)。
希音远流。
乃眷东顾。
欣风慕道。
仰规玄度
妙尽毫端。
运微轻素。
托䌽虚凝。
殆映霄雾。
迹以像真。
理深其趣。
奇兴开衿。
祥风引路。
清气回轩。
昏交未曙。
髣髴神容。
依稀钦遇(其四)。
铭之图之。
曷营曷求。
神之听之。
鉴尔所修。
庶兹尘轨。
映彼玄流。
漱情灵沼。
饮和至
照虚应简。
智落乃周。
深怀冥托。
宵想神游。
毕命一对。
长谢百忧(其五)又昔浔阳陶侃经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
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
珍觉驰还寺。
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
数十人举之至水及上船。
船又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竟不能获。
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荆楚之间为之谣曰。
陶惟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邈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自轻。
往还无梗。
方知远之神感證在风谚矣。
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
释迦馀化于斯复兴。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
绝尘清信之宾。
并不期而至。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
并弃世遗荣依游止。
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
惟岁在摄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
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
率以香华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
夫缘化之理既明。
则三世之传显矣。
迁感之数既符。
则善恶之报必矣。
推交臂之潜沦。
悟无常之期切。
审三报之相催。
知险趣之难拔。
此其同志诸贤。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
盖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
则幽路咫尺。
苟求之无主。
则眇茫河津。
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
叩篇开信亮情天发。
乃机象通于寝梦。
欣欢百于子来。
于是云图表晖。
影侔神造。
功由理谐。
事非人运。
兹实天启其诚。
冥运来萃者矣。
可不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功德不一。
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
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
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
等施一心亭怀幽极。
兹同人俱游绝域。
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
则无独善于云峤。
忘兼全于幽谷。
先进之与后升。
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
启心贞照。
识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
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
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
临三涂而缅谢。
傲天宫而长辞。
绍众灵以继轨。
指太息以为期。
究兹道也。
岂不弘哉。
远神韵严肃容止方棱。
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慄。
曾有沙门如意欲以奉献。
入山信宿竟不敢陈。
窃留席隅默然而去。
慧义法师
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
诸君庸才望风推服。
今试观我如何。
至山值远讲法华。
每欲难问。
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
出谓慧宝曰。
此公定可讶。
其伏物盖众如此。
殷仲堪荆州
过山展敬。
与远共临北涧论易体。
移景不勌。
见而叹曰。
识信深明实难为庶。
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
修书曰。
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远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
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
檀越既履顺而游性。
乘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
聊想斯理久已得之。
为复酬来信耳。
卢脩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远。
远少与脩父瑕同为书生。
及见脩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问。
僧有谏远者曰。
脩为国寇。
与之交厚得不疑乎。
远曰。
我佛法中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此不足惧。
及宋武追讨卢脩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王庐山与脩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近方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寻众经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得以传译。
安法师在关。
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
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
后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
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
孜孜为道务在弘法。
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
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曰。
释慧远顿首。
去岁得姚左军书。
承德问。
仁者曩绝殊域。
越自外境。
于时音译未交。
闻风而悦。
但江湖难冥。
以形乖为叹耳。
顷知承否通之会。
怀宝来游至止。
有问则一日九驰。
徒情欣雅味。
而无由造尽。
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劳伫。
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
虽运钟其末。
而趣均在昔。
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
至于虚衿遗契。
亦无日不怀。
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熏。
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
是惟教合之道。
犹虚往实归。
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
是故负荷大法者。
必以无报为心。
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
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
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
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为著之。
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
聊以示怀。
什答书曰。
鸠摩罗耆婆和南。
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
导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缘圮绝。
传驿来况粗承风德。
比复如何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
经言。
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财有五备。
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疑滞。
仁者备之矣。
所以寄心通好。
因译传意。
岂其能尽。
粗酬来意耳。
损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时著。
当如来意。
但人不称物。
以为愧耳。
今往常所用鍮石双口澡灌。
可备法物之数也。
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重与什书曰。
日有凉气比复何如。
去月法识道人至。
闻君欲还本国。
情以怅然。
先闻君方当大出诸经。
故来欲便相咨求。
若此传不虚众恨可言。
今辄。
略问数十条事。
冀有馀暇一二为释。
此虽非经中之大难。
欲取决于君耳。
并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
远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
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具足无阙。
晋地获本相传至今。
外妙典关中胜说。
所以来集兹土者。
远之力也。
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
每至烧香礼拜。
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其神理之迹。
故未可测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远乃叹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申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
然此诸道士
咸相推谢无敢动手。
法师可为作序以贻后之学者。
远答书云。
欲令作大智论序以申作者之意。
贫道闻怀大非小褚所容。
汲深非短绠所测。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体羸多疾触事有废。
不复属意。
已来其日亦久。
缘来告之重。
辄粗缀所怀。
至于研究之美。
当复期诸明德。
其名高远固如此。
远常谓。
大智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
乃抄其要文。
撰为二十卷。
序致渊雅使夫学者息过半之功矣。
桓玄殷仲堪
军经庐山
要远出虎溪
远称疾不堪。
自入山。
左右谓曰。
昔毁仲堪入山礼远。
愿公勿敬之。
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及至见远不觉致敬。
问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远答云。
立身行道称善。
所怀问难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远不答。
又问。
何以见愿。
远云。
愿檀越安隐使彼亦无他。
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生所未见。
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
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
远答辞坚正确乎不拔。
志踰丹石终莫能回。
俄而欲沙汰众僧。
教僚属曰。
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
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遣。
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远与书曰。
佛教凌迟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慨愤盈怀。
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
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
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怀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广立条制。
从之。
成帝幼冲庾冰辅正。
以为沙门敬王者。
尚书令何充仆射褚昱诸葛惔等奏。
不应敬礼。
官议悉同。
等门下承旨为駮。
同异粉然竟莫能定。
在姑熟欲令尽敬。
乃与远书曰。
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于理又是所未喻。
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
近八座书。
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当行之。
事一二令详。
尽想必有以释其所疑耳。
远答书曰。
夫称沙门者何耶。
谓能发矇俗之幽昏。
启化表之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馀津。
若然虽大业未就。
观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钵盂非廊庙之器。
沙门尘外之人。
不应致敬王者。
虽苟执先志耻即外从。
而睹远辞旨趑趄未决。
有顷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所不能测。
推奉主之情。
故兴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光。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一曰在家。
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
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
礼敬有本。
遂因之以成教。
二曰。
出家。
谓出家者。
能遁世以求其志。
变俗以达其道。
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
世则宜高尚其迹。
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玄根于重劫。
远通三乘之津。
近开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
虽不处王侯之位。
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属之重。
而不逆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三曰。
求宗不顺化谓反本。
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其生可灭。
不以生累其神则其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
而沾其惠者也。
四曰。
体极不兼应。
谓如来之与
发致虽殊潜相影响。
出处咸异终期必同。
故虽曰道殊所归一也。
不兼应者。
物不能兼受也。
五曰。
形尽神不灭。
谓识神驰骛随行东西也。
此是论之大意。
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
桓玄西奔。
晋安帝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觐。
远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远修书曰。
释慧远顿首。
阳月和暖。
愿御膳顺宜。
贫道先婴重疾。
年衰益甚。
狠蒙慈诏曲垂光慰。
感惧之深。
实百于怀。
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
此情此慨良无以喻。
诏答。
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
去月发江陵
在道多诸恶。
情迟兼常。
本冀经过相见。
法师既养素山林。
又所患未痊。
邈无复因增其叹恨。
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
及一相见肃然心服。
内通佛理外善群书。
夫预学徒莫不依拟。
讲丧服经。
雷次宗宗炳等。
并执卷承旨
次宗后别著义疏。
首称雷氏。
宗炳因寄书嘲之曰。
昔与足下共于释和上间面受此义。
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
其化兼道俗斯类非一。
卜居庐阜
三十馀年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矣。
门徒号恸若丧考妣。
道俗奔赴毂继肩随。
以凡夫之情难割。
乃制七日展哀。
遗命使露骸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于山西岭凿圹开隧。
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
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
善属文章辞气清雅。
席上谈吐精义简要。
加以容仪端整风彩洒落。
故图像于寺遐迩式瞻。
所著论序铭赞诗书。
集为十卷五十馀篇。
见重于世。
姓贾
雁门楼烦人
年十三。
随令狐氏游学许洛。
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沙门释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
往归之。
一日闻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𩭄。
委命受业。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
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
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
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复曰使道流东国。
其在乎。
年二十四。
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
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
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惑者晓然。
是后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乃届浔阳。
庐峰清静。
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
达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止。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成溪。
后浔阳亢旱。
诣池侧。
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
龙泉寺焉。
创造精舍。
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
即松栽搆。
清泉环阶。
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
石径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怀。
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
叙其光相。
乃背山临流。
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
淡彩图写。
色疑即空。
望似烟雾。
乃著铭曰。
廓矣太象。
理玄无名。
体神人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愈明婉步蝉脱。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而冥。
又昔浔阳陶侃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
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
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
以送武昌寒溪寺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
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荆楚为之谣曰。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无梗。
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
张莱民
张季硕等。
并弃世荣。
游止。
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展敬。
共临北涧
论易体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谥。
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
遥致师敬。
谥修书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顺。
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
重寸阴
观其所存。
似不在长年耳。
卢循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
少与循父嘏。
同为书生。
及见
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介。
僧有谏者曰。
为国寇。
与之交厚。
得不疑乎。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及宋武追讨卢循
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主庐山
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近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令弟子法净
法领等。
寻众经。
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
得以传译。
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晋太元十六年
来至浔阳
请重译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每逢西域一宾。
辄恳恻咨访。
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
什答书。
并遗偈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重与什书并报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末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
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
而多罗弃世。
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摩流支
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
致书祈请。
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
具足无阙。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乃叹曰。
佛是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佩名德。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序之。
桓玄殷仲堪
军经庐山
虎溪
称疾不堪。
自入山。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云。
立身行道。
称善。
所怀问难。
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不答。
又问何以见愿。
云愿檀越安隐。
使彼亦复无他。
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所生未见。
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答辞坚正。
确乎不拔。
俄而欲沙汰众僧。
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书曰。
佛教陵迟。
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
慨愤盈怌。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
实应其本心。
然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怌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
三宝复隆矣。
因广条制。
从之。
有顷。
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诸道人勿复致礼。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桓玄西奔。
晋安帝
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晋义熙十二年。
八月初。
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
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
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
释慧持东晋 337 — 412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襄阳
襄阳陷,随兄之庐山
隆安初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量。
长八尺。
风神俊爽。
年十四。
读书日倍同学。
年十八出家。
俱师事安公。
精究经论。
庐山三千僧。
推以为冠。
其姑为尼。
名道仪
江夏观化都下
送之。
东安寺
卫军王珣因赏识。
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出中阿含经。
为详定。
后还山。
豫章太守范宁
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以书问
兄弟孰愈。
答曰。
诚今日之二难也。
王曰。
然观其兄。
则足以见其弟矣。
又恶得而优劣哉。
罗什致书。
愿结为友。
欲游蛾眉。
留之不可。
曰人生爱聚。
若独喜离何如。
曰。
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
径去不顾。
桓玄殷仲堪荆州
无停意。
止蜀之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刺史毛璩
雅相倾挹。
道俗争追崇之。
谯纵者。
攻杀毛璩
据蜀自王。
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入所居。
众惊溃。
方盥漱。
神色无忤。
道福至旁。
弹指漉水。
淡然自若。
福愧汗下。
出谓人曰。
大人故与众异也。
义熙八年卒。
将终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
众善由生。
若行住坐卧。
宜自谨。
经籍在东间者。
以付道泓。
在西间者。
付昙
遂殁。
寿七十六。
释慧持者。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量。
年十四学读书。
一日所得当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制。
年十八出家。
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
遍学众经游刃三藏
襄阳东下。
亦俱行。
初憩荆州上明寺。
后适庐山
皆随共止。
形长八尺风神俊爽。
常蹑革屣纳衣半胫。
庐山徒属莫匪英秀。
往反三千皆以为称首。
有姑为尼名道仪
住在江夏
京师盛于佛法。
欲下观化。
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
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
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善诵四含。
请出中阿含经。
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
后还山。
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
王珣范宁书云。
远公持公孰愈。
范答书云。
诚为贤兄弟也。
王重书曰。
但令如兄诚未易有。
况复弟贤耶。
兖州刺史琅琊王恭。
致书于沙门僧检曰。
兄弟至德何如。
答曰。
兄弟也。
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罗什在关遥相钦敬。
致书通好。
结为善友。
后闻成都地沃民丰。
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
乃以晋隆安三年
苦留不止。
叹曰。
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
亦悲曰。
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为期耳。
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
行达荆州
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
桓玄亦在彼。
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
有邻几独绝尤叹。
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
既疑其为人。
遂弃而不纳。
殷桓二人苦欲留之。
益无停意。
临去与书曰。
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
不能负其发足之怀。
便束装首路。
得书惆怅。
知其不可止。
遂乃到蜀。
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井络四方慕德成侣。
刺史毛璩雅相崇挹。
时有沙门慧岩僧恭。
先在岷蜀人情倾盖。
至止皆望风推服。
有升堂者皆号登龙门
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
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
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
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
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
不得已而赴。
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
睹事增悲痛形颜色。
遂为谯纵所忌。
因而被害。
举邑纷扰白黑危惧。
避难憩陴县中寺。
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往陴有所讨戮。
还过入寺人马浴血。
僧大怖一时惊走。
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
道福直至边。
弹指漉水淡然自若。
福愧悔流汗。
出寺门谓左右曰。
人故与众异。
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
讲说斋忏老而愈笃。
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
春秋七十有六。
临终遗命务勖律仪。
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众善由生。
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
泓业行清敏。
神悟天发。
并系轨师踪焉。
释昙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杨氏
关中人
少仕伪秦。
卫将军
长八尺。
雄武能立事。
太元八年
从符坚南寇。
为晋所败。
长安
师事安公。
安化
又事慧远
倒志经论。
多所通解。
且屡为入关。
致书罗什
专对不辱。
流辈忌之。
以微罪遣
识其意。
无忤容。
独结庐于山之西南居焉。
山神来乞戒。
如法授之。
神施以外国匕箸。
精巧特异。
亡。
奔赴号恸如礼。
后殁于荆州竹林寺
习凿齿东晋 ? — 3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84 【介绍】: 东晋襄阳人字彦威
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桓温辟为从事,累迁别驾
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每处机要,善尺牍论议。
以忤旨,出为荥阳太守
后以足疾居家。
襄阳陷于前秦,苻坚馈赠甚厚。
寻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典国史,会卒。
有《汉晋春秋》,以蜀为正统。
另有《襄阳耆旧传》等。
全晋文
凿齿字彦威襄阳人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转西曹主簿别驾治中,左迁户曹参军,出为衡阳太守,寻罢归,有《汉晋春秋》四十七卷,集五卷。
桓伊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铚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桓宣族子。
频参诸府军事,迁淮南太守
以绥御有方,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中,与谢玄等大破前秦苻坚封永修县侯
进号右军将军
次年桓冲卒,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绥抚荒杂,宽恤为物,能得众心。
官至护军将军
喜音乐,善吹笛,为江左第一。
又能挽歌,与羊昙山松时谓三绝。
王徽之京师,泊舟溪侧,遇,令人请奏笛。
素不与徽之相识,便下车,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相传琴曲《梅花三弄》系据其笛曲《三调》改编而成。
殷仲堪东晋 ? — 3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9 【介绍】: 东晋陈郡长平人
能清言,善属文。
初补佐著作郎。
谢玄京口,请为参军
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
江陵
为政纲目不举,好行小惠。
安帝隆安元年,与王恭共起兵讨王国宝等,国宝被杀,次年王恭再起兵,讨谯王司马尚之等。
桓玄杨佺期统兵,进逼京师
败,仲堪被黜为广州刺史,寻复本位。
隆安三年,朝廷离间殷仲堪、杨俭期与桓玄,加都督荆州四郡,袭取江陵仲堪战败,被逼自杀。
全晋文
仲堪,融孙,孝武时著作佐郎冠军谢玄京口,请为参军,迁长史,领晋陵太守,父忧服阕,召为太子中庶子,领黄门郎,寻为振威将军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假节,镇江陵,坐事降号鹰扬将军,又坐水灾,复降号宁远将军安帝时桓玄所败,自杀,有《毛诗杂义》四卷,集十二卷。
桓石秀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
桓豁子。
博涉群书,尤善《老》《庄》。
荆州刺史,请为鹰扬将军竟陵太守
寻代叔桓冲江州刺史西阳太守
性放旷,常弋钓林泽。
善骑射,发则命中。
不以荣爵婴心。
在州五年,以疾去职。
年四十三卒。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江夏人俗姓李
十岁出家,师舅明智法师
陈后主时,诏入金陵讲席,声唱逾远。
陈亡,乃至苏州弘法,住通玄寺。
隋炀帝大业初,诏征之,以疾辞。
唐初,曾说劝杜伏威归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馀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江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于夏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又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頵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合+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仪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頵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江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仪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杜审言初唐 646 — 7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历迁隰城洛阳丞。
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
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卒年六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其后任隰城,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授隰城,迁江阴,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
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