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韩孺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幼孺
西汉冯翊池阳人
以游侠名,有谦退之风。
张竦新朝 ? — 23
全汉文·卷三十
字伯松,敞孙。
初为京兆史,累迁至丹阳太守
王莽居摄,封为淑德侯
后免官,以列侯居长安
败,客于池阳,为贼兵所杀。
吉茂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冯翊池阳人字叔畅
世为著姓。
有清名。
汉献帝建安初,与苏则同隐居武功南山数岁。
州举才,除临汾
居官清静。
后迁武陵太守,拜议郎
魏明帝景初中病卒。
杜轸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初蜀郡成都人字超宗
师事谯周,博涉经书。
州辟不就,为郡功曹史。
孝廉,除建宁,有政声。
又除池阳,治为雍州十一郡最。
累迁尚书郎
每有论议,朝廷多见施用。
官至犍为太守
年五十一卒。
吉翰南朝宋 372 — 4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2—431 【介绍】: 南朝宋冯翊池阳人字休文
初为龙骧将军刘道怜参军,从征广固。
赐爵建城县五等男
宋武帝中军军事,清谨勤正,甚为武帝知赏。
宋文帝元嘉中,历位南秦二州刺史,徙益州刺史,加督,有政绩。
累迁徐州刺史,监兖二州豫州梁郡诸军事
卒于官。
李佐北魏 431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01 【介绍】: 北魏陇西狄道人字季翼
李辅弟。
有文武才略。
孝文帝初,以散骑常侍使高丽,称旨。
还,拜常山太守,封真定县
怀州刺史进爵山阳侯河内公
元鸾等共攻南齐,兵败,徙瀛州为民。
复起,从帝南征,以功封泾阳县
帝嘉其勇,加辅国将军,镇新野
孝文帝卒,遗敕行荆州事。
在任能安抚边民,有威信,来归者众,拜荆州刺史
宣武帝初征还,为都官尚书
卒谥庄
刘蠡升北魏末 ? — 53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十二月—535年三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 【介绍】: 北魏末人,匈奴族。
孝明帝孝昌元年云阳谷自称天子,立年号署百官。
内部扰乱,力不能讨。
高欢伪许以女妻其子而密图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欢潜师袭之。
蠡升外出征兵,为其北部王所杀。
其众复立其三子为主,欢击灭之,先后共十一年。
僧猛南北朝末隋初 507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8 【介绍】: 僧。
京兆泾阳人俗姓段
性聪敏,童孺出家。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北周武帝废佛教时退屏人事,幽栖以待。
文帝年高德重,召至京住兴善寺,讲扬十地。
帝悦,授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宏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京兆泾阳段氏。
童孺出家。
遣缘进业。
素负重望。
数十年间。
即事讲说。
魏文帝
迁都长安
常居寝殿。
阐扬般若。
一时勋戚。
皆味道腴。
及周受禅。
诏住天宫寺
敷畅十地。
听众奔萃。
又诏于紫极文昌二殿。
往来说法。
当是时帝或有所顾问。
必拔古据今。
对奏详敏。
往往称旨。
黄巾之徒。
或相构聚。
妄加诘难。
则徐握谈尘。
一一穷破。
宣政间
将废释而存道。
知不可谏。
乃南渡而屏处。
焉反建德并废二教。
无复闻于世。
大象二年隋祖方龙潜。
大冢宰辅魏。
政追访至
令兴梵宇。
仍诏住大兴善寺
即故陟岵寺也。
十地之学。
于是乎在。
隋受禅。
遂升国大统三藏法师
且委以弘护佛法。
后徙寺于遵善里。
则每居云化。
开皇八年二月四日卒。
寿八十二。
葬之城东马头穴。
刻石立铭于云化寺。
僧猛
俗姓段氏
京兆泾阳人
姿荫都雅神情俊拔。
童孺出家素知希奉。
聪慧利根幽思通远。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凡有解悟靡不通练。
魏文西位。
在右寝殿阐扬般若。
贵宰咸仰味其道训。
周明嗣历。
诏下屈住天宫永弘十地。
又敕于紫极文昌二殿。
更互说法。
当时旨延问对酬答无穷。
黄巾之徒纷然搆聚。
乃徐摇谈柄。
引敌深涡。
方就邪宗一一穷破。
故使三生四见之语并屈当时。
元始真文之经纷碎。
曩日天师徒侣瓦解乖张。
道俗肃然更新耳目。
初帝。
始齐三教。
分为九十五门。
后退一乘。
更进三十有生之善。
词甚崇粹学观所归。
既不预帝览。
遂沦俗侣。
退屏人事幽栖待旦。
随文作相佛日将明。
年德俱重。
玄儒凑集。
追访至
令崇法宇。
大象二年
敕住大兴善寺
讲扬十地。
寺即前陟岵寺也。
声望尤著殊悦天心。
寻振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
委以佛法令其弘护。
未足以长威权。
固亦光辉释种。
移都南顿寺。
亦同迁于遵善里。
今之兴善是也。
名虽居隶。
而恒住云花勖徒课业。
开皇八年四月四日
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将大渐。
深照苦空。
话言盈耳。
翕然欲绝。
语众曰。
吾其去也。
遂即神迁。
时贵其置心不乱。
葬于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花寺。
今犹存矣。
释普安南北朝末隋初 530 — 6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少年依圆禅师出家。
晚投霭法师
通明三论。
然常业华严。
武帝灭法。
遁居终南山梗梓谷之西坡。
时有静渊法师
与之同处。
资承玄理。
披释奥义。
加以遵脩苦行。
忘己为物。
小则露体以饲蚊虻。
大则委身以喂豺虎。
皆慈薰悲感。
自致损伤。
以求副本愿。
每往兽群几充其啖。
又招集避难诸僧。
犯国严令不惮显诛。
躬行分卫。
故得衣食丰赡。
精进倍常矣。
或谋执赴官以希赏赐者。
就语之曰。
卿贫如此。
吾固当为卿德也。
因共入京既奏。
诏释之。
以为道人所宜归宿山中而顾复拘焉。
是使之无所逃其死也。
白泽括僧尤酷。
命逮至则白泽谢不敢见。
及放还。
道过静霭法师于义谷杜映世家。
盖映世掘窟藏霭。
得私礼谒焉。
霭叹曰安公神志绝伦。
不避强禦。
诚难能也。
遂邀霭以归。
隋室龙兴大教。
斯复诏。
起楩梓谷中三十馀僧。
并居官寺。
守素弗迁。
后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以迎之。
适其上大石崩坠。
势正压龛默念曰。
苟稍徙他处则庶几。
石则应念他徙。
曰华严力也。
涧左之氓索陀者。
嫉德怀忿与其侣三人。
挽弓射
而矢莫可发。
目瞪舌强。
声色震掉。
僵立经宿。
不能已乡里稽首请救曰华严力也。
我何自知之。
魏村张晖以五升瓮。
夜盗佛油。
至门昏迷。
若有以縻絷之者。
亦曰华严力也。
若夫张卿以盗钱。
患哑则忏悔而愈。
程晖和既死。
则见呼而苏。
白村老母病。
而失音。
已百日。
至则起迎。
问信如常。
时田遗生贫女遇设会。
以觕布二尺。
床(蜜碑反)谷米十馀粒。
充施获度为尼。
或缚三猪将杀。
则加本价十倍。
又割䏶肉以赎之。
遂使长南西郊外。
五十里鸡豕嗣。
而家奉斋戒。
其皆华严之力欤。
开皇八年
诏为皇太子师。
长公主营静法禅寺复诏居之。
大业五年十一月
终于静法。
寿八十。
终南至相寺侧。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捐削世务。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执劳役。
受诸勤苦。
情甘如
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读诵禅思准为标拟。
周氏灭法。
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洁操泉石连踪由甫。
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
披释幽奥资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
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
流血被身初无怀惮。
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虽来。
皆嗅而不食。
常怀介介。
不副情愿。
孤践狩踪冀逢食啖。
于时天地既闭。
像教斯蒙。
国令严重不许逃难。
京邑名德三十馀僧。
避地终南
投骸未委。
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处。
自居显露身行乞索。
不惧严诛。
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
乱世知士安其在欤。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
不许道人民间。
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又周臣白泽者。
奉敕傍山搜括逃僧。
有党告云。
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与俱至。
泽语党曰。
我不得见。
宜即放还。
于是释然复归所止。
前后遭难曾无私隐。
皆见解勉。
例如此也。
蔼法师避难。
在义谷杜映世家。
掘窑藏之。
被放还因过礼觐。
曰。
安公明解佛法。
颇未宽多。
而神志绝伦不避强禦。
盖难及也。
曰。
今蒙脱难。
乃惟花严力耳。
凡所祈诚莫不斯赖。
因请还山亲自经理。
四远承风投造非一。
乃与更开其所住。
具如别传。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
并住官寺。
欣兹重复不为名驰。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𥨊烟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
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
有索头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弓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
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瓮。
受五斗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
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
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
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
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
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
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
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
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
又大唤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当佛坐。
令和绕旋。
寻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风声摇逸。
道俗荣荷。
其例众也。
皆来请谒。
兴建福会。
多有通感。
略述一两。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见形。
会其母意。
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
欲设大斋。
大万村中田遗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无条线。
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惟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
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谷十馀。
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
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构。
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尔后声名重振。
弘悟难述。
居处虽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赎劝修法义。
不杀生邑其数不少。
尝于龛侧村中。
缚猪三头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
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
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
羊皮裹腹来至社会。
赎猪。
既见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猪食粪秽。
尔尚啖之。
况人食米。
理是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绕三匝。
以鼻䖶触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
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性多诚信乐读华严。
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
频敕入
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
复延住寺。
名虽帝宇常寝岩阿。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遗骸于终南起塔。
至相寺之侧矣。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诵读禅思准为摽拟。
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叚。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
你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于是释然复归。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并住官寺。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强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震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
瓮受五升。
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
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即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
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又大唤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当佛座令和绕旋。
寻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见形。
会其母意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欲设大斋。
大坊村中田遗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搆乃云。
田遗生女之愿力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
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
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
众各不同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赎猪。
既已诤竞。
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猪食粪秽尔啖之。
况人食米理足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
三匝。
以鼻喙触。
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共友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香严寺
涅槃。
方义集复增荣兴皇又三追曰。
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僧无名者休道。
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永阳鄱阳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智者徵上阙庭。
便孤园敷说。
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经。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信江东之秀岳也。
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承瓶泻相从不绝。
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
乃指崔嵬高石。
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名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讲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卫安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大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既解文。
信其言也。
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大。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素大嗟赏。
即坐释之。
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释慧欢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1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京兆云阳管氏。
弱龄慕道。
而迫于俗累。
谢遣宦娶。
乃获披缁。
时年已三十有七矣。
始从清禅寺崇公
咨询定法。
存息短长。
冷然有得。
且尘嚣屏绝。
形影相依。
久历星霜。
循守益厉。
尝经行。
偶堕岩石上。
其相悬之势。
不翅寻丈。
而端然寂嘿跏趺自如。
若无所知觉者。
大业初
京师创建大禅定寺
追严文帝冥福。
诏居之。
六年二月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九。
遗命施尸飞走。
弟子檀越不忍。
而葬之终南楩梓谷。
树塔勒铭以表章焉。
释慧欢
俗姓管氏
京兆云阳人也。
弱龄厌俗深慕出家。
迫以恒日取拔无路。
历任僚署频经凉暑。
年逾壮齿方蒙本遂。
三十有七被缁在道。
清禅寺崇公咨受定法摄心仪体存息短长。
观觉安立冷然祛写。
兼以志得林泉销形人世。
损略尘欲。
山学推先。
尝经行山顶误堕高岩。
乃石上端居不忘禅念。
其感灵如此。
逮隋文晏驾。
建大伽蓝。
志德潜被。
召而供养。
大业六年二月卒大禅定道场。
春秋六十有九。
遗令施形寒林之下。
弟子等敢从德义。
送于终南梗梓谷中。
率诸道俗立铭树塔矣。
刘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泾阳人
文帝开皇中为翻经学士
学通玄素,偏工术数,撰《内法旁通比校数法》一卷,自为序以行。
刘凭
全隋文·卷二十八
泾阳人开皇中为翻经学士
赵元淑隋 ?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 【介绍】: 云阳人
性疏诞,不事生产,家贫。
长安富人宗连妻以女,遂富裕
文帝时骠骑将军
炀帝时杨素汉王谅乱,以功进位柱国,拜德州刺史,转颍州太守
后在朝以十日纳天下租,帝悦,任司农卿
辽东之役典宿卫,加光禄大夫封葛公
杨玄感谋叛,元淑与通谋。
玄感败,事觉伏诛。
赵世模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博陵人
初从高宝宁,后以众归北周,寓居京兆云阳
,恒典宿卫,从晋王杨广伐陈,力战死。
房彦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河人字孝冲
房法寿玄孙。
天性颖悟,好学,通涉五经。
雅有词辩,兼工草隶。
年十八为齐州主簿,清简守法。
北齐亡,归隐。
,州刺史固荐,应命累迁为长葛,甚有惠化。
文帝仁寿中察天下能吏第一,超授鄀州司马
县民思之,立碑颂德,称“房明府”。
炀帝即位,去官。
后征授司隶刺史,凡所举荐,皆人伦表式,为执政所嫉,出为泾阳,卒官。
全隋文·卷二十二
彦谦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人,家于齐州魏东义阳行台景先族曾孙。
为州主簿
隆化中,进治中。
入周,不仕。
开皇七年,授承奉郎,寻迁监察御史,除长葛
仁寿中,迁鄀州司马
大业初,去职。
寻徵为司州刺史
从征辽东,监扶馀道军,左迁泾阳,卒官。
至唐,以子玄龄贵,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县谥曰定
陆让南北朝末隋初 559 — 6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10 【介绍】: 京兆泾阳人
陆通子。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入仕。
隋文帝开皇时,为广州刺史,迁文州总管
显州刺史
炀帝大业五年,为光禄卿
罗艺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襄州襄阳人,寓居京兆云阳字子延
性刚愎不仁,勇攻战。
善用槊。
隋大业中以战功补虎贲中郎将,驻守涿郡
大业十二年起兵,取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
唐高祖武德元年归唐,赐姓李封燕郡王
助唐败刘黑闼,任天节将军,镇守泾州
太宗贞观元年率兵反唐,入据幽州,后败逃至乌氏为左右所杀。
李圆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泾阳人
给使杨坚家,为监厨。
性严正,左右婢仆咸敬惮。
世子乳母恃宠轻之,尝以厨食尚未供客而世子乳母持之去。
圆通叱挝厨人,声闻于外。
知,善待之,以为堪当大任。
为相,受帅都督,委以心膂。
北周王谋不利于圆通数护之得免。
由是参预政事
,累迁至刑部尚书
炀帝时以判宇文述田还民人,诉于帝而诬其受贿,坐免官。
忧惧病卒。
刘弘基隋末唐初 582 — 6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650 【介绍】: 雍州池阳人
李渊举兵太原,引兵先渡河,入长安,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
薛举,诸军皆没,唯弘基力战,矢尽被俘,不屈。
薛仁杲平,乃归。
太宗贞观初李孝常等谋反,坐与交除名。
岁余召授卫尉卿封夔国公
卒谥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