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伯舆春秋时周朝
简介
春秋时期周朝卿士
鲁成公十一年周公楚厌恶惠王襄王后裔族人的势力过于强大。
而且他想和伯舆争夺执政地位。
斗争不胜,怒而出奔。
王派人请周公楚回来,三天后,又出奔到晋国
周灵王九年、鲁襄公十年(前563年)伯舆和王叔陈生争夺执政地位。
周灵王支持伯舆,王叔陈生逃到黄河之边。
晋国范宣子京师调解伯舆和王叔陈生的关系。
王叔陈生的家臣说不能让小门小户凌驾王室(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
),伯舆的家臣瑕禽说伯氏是周平王东迁的功臣,王叔家族以收受贿赂执掌朝政。
最后王叔陈生逃到晋国
彪傒春秋卫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卫国人
灵公时大夫
灵公二十五年魏舒、韩不信等至京师合诸侯之大夫盟于狄泉,且城成周。
魏舒南面居君位,以为魏舒越位,将有大咎。
张孟谈战国赵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赵襄子谋臣。
尝劝襄子晋阳都城
智伯攻晋阳三年,赵危急,奉使韩、魏,约共灭智氏而三分其地。
事成,辞襄子赏而耕于野。
后三年,韩、魏、齐、燕共谋赵,为襄子定计而败其谋。
李育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扶风漆人字元春
少习《公羊春秋》,博览书传,知名太学,为班固所重。
章帝时博士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为通儒。
累迁侍中,卒于官。
释史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
著麻衣加纳其上。
号麻布道士
喜怒不常。
体癣疥。
日坐广陵白土埭。
讴唱引䋏自适。
夜不知其归宿处。
江都檀祗召至。
与语词无畔岸。
索纸赋诗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即无忧。
未若清虚者。
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要当脱尘累。
栖志老山丘。
檀祗异之。
施布若干。
即以施人。
时有一男子。
杖负一簏。
暮依海盐宿。
见牧鹅鸭小儿。
从令借之。
曰数日当遣还。
令许之。
即领一儿登一山。
山有屋数椽。
道人三四辈。
相劳苦。
所语小儿一不解。
但食一小瓯如熟艾。
问男子曰。
君知史宗否。
其谪何当竟。
答曰。
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
计其词。
行当竟矣。
问者作书。
授男子曰。
为我达之。
即以系之小儿衣带。
海盐
令喜问簏中何有。
曰书疏耳。
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
且曰吾本欲小留。
而君常有盗意。
岂复可留耶。
令因呼小儿。
问前事。
小儿曰。
前为捉杖飘然去。
但闻足下波浪声。
至一山。
山中人。
寄书。
与曰。
上埭阿上。
即引衣带开读。
令不能晓。
小儿诣史宗
史宗大惊曰。
汝乃从蓬莱山来耶。
后过渔梁见捕鱼者。
宗因浴其上流。
而鱼悉不可捕。
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
闻蓬莱事。
史宗者。
不知何许人。
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
世号麻衣道士
身多疮疥性调不恒。
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
讴唱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施人。
栖憩无定所。
或隐或显。
高平檀祇为江都
闻而召来应对。
机捷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祇知非常人。
遣还所在。
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不知姓名。
常赍一杖一箱自随。
尝逼暮来。
海盐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至一山上。
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冥道人辞欲还去。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云。
书疏耳。
道人常在厅事上眠。
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
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耳。
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
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其潜拯物类如此。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究明论孝。
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
后同止沙门夜闻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
或云。
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置书于船中。
同侣欲看书。
书著船不脱。
及至白土𡍖。
书飞起就
接而将去。
常著麻衣。
世号麻衣道士
常在广陵白土埭。
凭埭讴唱。
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
随以布施。
栖憩无定所。
高平檀祗
江都
闻而召来。
应对机捷。
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
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
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祗知非常人。
遗布二十疋。
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常赍一杖一箱。
逼暮。
来诣海盐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
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
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
至一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日中。
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瓯食。
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瞑。
道人辞欲还。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徐州江北
广陵白土埭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
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曰书疏耳。
道人常在听事止眠。
以箱杖著床头。
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
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
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之。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
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
并说山中人寄书。
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
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
送与史宗
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
韬光隐迹。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
皆师焉。
后同止沙门
夜闻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之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埭。
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
王雕
全晋文
新平人,仕苻坚太史令王猛以为左道惑众,劝诛之。
追赠光禄大夫
苟辅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人。
苻坚新平太守
姚苌新平固守,粮矢皆尽,外援不至,中姚苌计,率众出城返长安,尽被姚苌坑杀。
谥节悯
释纳衣南北朝
本姓史。
名宋。
不如何许人也。
多服纳衣
或时麻衣。
而寒暑不易。
故世以服为之号。
故曰纳衣
或曰麻衣。
身首疮痒。
不甚洗浴。
晋义熙中
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
讴唱引葃。
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布施。
昼游夜伏。
莫知其栖息之处。
运力终日。
食不加口。
靡有知其之所将饵。
八方殊声。
莫不必能。
时高檀祗江都
闻而怪之。
使史摄来应对。
机[梿-车+康]稽古。
博达辨说。
玄儒赋诗一首。
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童。
带索披玄丧。
浮游一世间。
汎苦不系舟
檀遗布二十。
返而遣之。
出城便以乞路人。
海行里外萧然都尽。
不以姓名乡居语人。
时世莫有知者。
后人海行。
于孤洲上。
遇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云其在白椂。
披著纳衣道人是也。
仍量书船中。
同侣欲取看之。
而书著船不肯脱。
及至白土
歘然风起。
飞书就
接而将去。
人益异之。
竞来敬事。
拂衣南游。
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
常过鱼梁。
鱼人将获。
行有屠脍。
纳衣意甚悯然。
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
其潜样物类皆如此。
为人清达。
不悦荣华。
性用深点。
雅怀利益。
善谈玄儒。
洞真实相。
会稽谢劭魏迈之等。
皆笃论渊博。
并从其师受。
后同止沙门
夜闻有与共语者。
颇说蓬来山事。
晓便不见。
莫知所适。
寻阳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
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穆罴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穆寿孙。
袭爵,尚新平长公主
除虎牢镇将,频以不法致罪。
孝文帝责而赦之。
后除汾州刺史
州民向孝文帝颂其恩德,得增秩延限。
累官至侍中中书监
穆泰反,与之潜通,事发,削封为民。
僧诠南朝宋
僧诠
姓张
辽西海阳人
少游燕齐遍学外典。
弱冠方出家复精鍊三藏
为北土学者之宗。
后过江止京师
铺筵大讲。
化洽江南
吴郡张恭请还讲说。
姑苏之士并慕德归心。
初止闲居寺。
晚憩虎丘山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入吴又造人中金像。
置于虎丘山东寺
性好檀施周赡贫乏。
清确自守居无兼币。
平昌孟顗馀杭立方显寺。
居之。
率众翘勤禅礼无辍。
看寻苦至。
遂乃失明。
而策厉弥精讲授不废。
吴国张畅张敷谯国戴颙戴勃并慕德结交。
崇以师礼。
后暂游临安县董功曹家。
功曹者清信弟子也。
投止少时便遇疾甚笃。
而常见所造之像来在西壁。
又见诸天童子皆来侍病。
弟子法朗梦见一台数人捧之。
问何所去。
答云。
诠法师
明旦果卒。
县令阮尚之使葬白土郭文举之冢右。
以拟梁鸿之附要离也。
特进王裕及高士戴颙
墓所刻石立碑。
唐思贤造
张敷作诔。
韩盛北周 ? — 5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 【介绍】: 北周南阳堵阳人字文炽
涉猎经史,兼善骑射。
起家开府行参军
李远征战,以战功累迁大都督
武帝保定中新平郡,居官清静,郡治肃然。
宇文护东征,于洛阳战死。
谥壮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宇文贵北周 560 — 5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576 【介绍】: 北周宗室字乾福
齐王宇文宪子。
涉猎经史,善骑射。
武帝天和四年封安定郡公
建德二年册为齐国世子
出为豳州刺史,留心庶政,性颇明察。
敬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蒲坂人字弘俭
少以耿介知名。
初任州主簿
开皇初安陵令,有能名。
擢拜秦州司马,转豳州长史
炀帝时颍川郡,所在俱有异绩。
将擢太守,为宇文述所毁,不行。
大业末去官。
去官之日家无余财。
释慧迁
释慧迁
瀛州人也。
好学专问。
爱玩地论。
以为心赏之极。
负锡驰骋求慕郢匠
虽研精一部。
而横洞百家。
每至难理。
则群师具叙。
有齐之时早扇名实。
又从远公重流前业。
义不再缘。
周经一纪并通涅槃地持。
并得讲授。
齐亡法毁南奔陈国
大隋革运又归乡壤。
行经洛下还附远焉。
故业新闻备填胸臆。
入关从而来至。
大兴善
弘敷为任。
开皇十七年
敕立五众
为十地众主。
宝光寺
相续讲说。
声类攸陈。
仁寿二年。
敕令送舍利于本乡弘博寺。
既至掘基入地六尺。
感发紫光散冲塔上。
相如焰。
似金像所佩者。
又土上成字。
黑文分明。
转轮王佛塔也。
见此灵相咸庆希逢。
仁寿四年
又于海州安和寺起塔。
掘深五尺便获白土
色逾于粉遍满坑中。
复深八尺。
白土内得白玉一枚。
方馀径尺光润难比。
及将下旦放大光明。
通照城郭色如红火。
舍利出瓶。
分为六粒。
现希有事。
众皆叹讶。
后频开十地。
京邑乃多无与比肩者。
及大禅定兴
召入处之。
武德末年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九矣。
自迁之末后。
十地一部绝闻关壤。
道由人弘。
于斯验矣。
有心之寄诚可励诸。
李敏隋 577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7—615 【介绍】: 陇西成纪人字树生
李崇子。
幼养宫中,长袭爵广宗公。
美姿仪,善骑射,通歌舞管弦,尚乐平公主女。
柱国,历蒲、、金、华、敷、岐等州刺史,多不莅职,常留京师,往来宫内,侍从游宴。
炀帝时从征高丽,加光禄大夫
宇文述所构陷,被诛。
独孤开远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唐初河南洛阳人
独孤信孙。
高祖武德元年,授开府,寻迁辽州刺史
刘黑闼扰乱山东,所在多陷没,开远率励百姓,保州境。
邠州刺史
太宗贞观初,校猎昆明池,以示国威,令开远总统左厢六卫兵马,军令严肃,太宗大悦。
七年,授成州刺史,迁蒲州刺史左卫将军封考城县开国公
侯君集初唐 ?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 【介绍】: 豳州三水人
少事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
世民即位为太宗君集累拜右卫大将军
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副李靖大攻吐谷浑
还进吏部尚书,典选举,定考课,有誉于时。
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高昌,平之,刻石记功还。
以贪冒被系,帝释不问,君集自恃有功,居怏怏不平。
太子承乾虑废,尝引君集问自安计,及事发,捕君集下狱,被斩。
赵慈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西县人
太宗贞观元年,为豳州治中
时李艺据泾州反,诈称奉密敕,勒兵入朝,至豳州慈皓出谒,阴与统军图之。
事泄,为艺所囚。
后官巴州刺史
高宗永徽二年,为曹王友
僧智实初唐 601 — 63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儿时恢诡超异。
与群童戏。
发言必涉佛乘。
眉间白毫。
可长数寸。
光映颏颡。
十一岁出家。
大总持寺
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
皆领其微奥。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远召。
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
京邑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义宫。
年十三。
处末座。
上令对论。
而言辞清卓。
惊施前闻。
馀无敢继响者。
上及诸王叹曰。
小师俊烈。
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
沙门吉藏谓之曰。
子有瑞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豳州
京师戒严。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
别为一军。
使己将之以禦敌。
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举事。
诚怀异图。
祸败之来。
为大法累。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起善星之悖见。
鼓调达之恶风。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声扬于后世。
岂不以朝含安忍。
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
述斯顽见。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析石已分。
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
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
兰艾殊臭。
则朝廷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毋终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
科督糇粮器械益急。
剋日将发。
宣言于众曰。
雅将构逆。
法轮。
诚为魔事。
哭。
千僧同时俱哭。
声震原野。
闻者悲之。
实遂前击雅数拳。
雅走匿。
遽以事闻。
诏付法推劾。
无惧色。
后以仆射萧瑀奏。
释其罪。
放令还俗。
其千僧亦停罢。
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
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检校佛法。
惧雅犹滥清众。
致书于杜公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积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
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
顾以支提净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禅林。
镇作妻拿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悔兴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
摩腾入洛以来。
如是之僧。
未之闻也。
皇帝受禅。
抚育万方。
叹使王道惟清。
法界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
慧华扶疏。
茂实嘉声。
震于邦国。
宁能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游踪于塔庙。
龙门深浚。
奉见无由。
天陛高悬。
登对何日。
惟公监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
翼于深笼。
涸鳞穷辙
轻尔于陈。
但增悚惧。
伦以闻。
诏曰。
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还俗以来。
而戒行弗亏。
守道愈笃。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
驾幸洛。
诏以道士女道士
凡斋供行立之地。
悉处僧尼之上。
闻之。
因与大德法常
进表谏。
其略曰。
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张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诚恐真伪混淆。
有损国化。
谨录道经。
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诏曰。
明诏久行。
不伏者赐杖。
遂各杖之放还。
寻遁迹于渭阳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拥。
未几。
感气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归所住大总持寺诀别曰。
以虚薄。
妄厕僧俦。
脩短有命。
夫复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浅劣。
用以慨然。
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
自尔生生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顷之乃瞑。
二年之正月也。
寿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摄论。
傅奕肆谗毁。
群僧坐视。
莫之用力。
应乃入太史局
对论。
凡所问。
不能答。
但云。
秃丁妖语。
谁复叙接。
应曰。
自古圣贤崇尚。
而卿独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论二卷。
背负籧篨。
朝堂经进。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馆郎署
使达上听。
以售其说。
苟遇
则牵挽遮邀。
折以正理。
素无学。
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
尤刚断。
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
见废塔坏祠。
必加缉理。
武德初
所在诸刹。
尤未复行开接待。
以济往来者。
老幼归美焉。
并隶大总持寺
故兹得以附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