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道祖晋 347 — 419
释道祖
吴国人也。
少出家为台寺支法齐弟子。
幼有才思精勤务学。
后与同志僧迁道流等共入庐山
七年并山中受戒。
各随所习日有其新。
远公每谓等易悟。
尽如此辈不复忧后生矣。
迁流等并年二十八而卒。
叹曰。
此子并才义英茂清悟日新。
怀此长往一何痛哉。
道流撰诸经目未就。
为成之。
今行于世。
后还京师瓦官寺讲说。
桓玄每往观听。
乃谓人曰。
道祖后发愈于远公
但儒博不逮耳。
及玄辅正欲使沙门敬王
乃辞还吴之台寺。
有顷纂位。
敕郡送出京。
称疾不行。
于是绝迹人事讲道终日。
晋元熙元年卒。
春秋七十二矣。
有弟子慧要。
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
山中无刻漏。
乃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
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
晷景无差焉。
亦尝作木鸢飞数百步。
又有弟子昙顺昙诜。
并义学致誉。
顺本黄龙人
少受业什公。
后还师
蔬食有德行。
南蛮校尉刘遵
江陵竹林寺请经始。
遣徙焉。
诜亦清雅有风则。
维摩及著穷通论等。
又有法幽道恒道授等百有馀人。
或义解深明。
或匡拯众事。
或戒行清高。
或禅思深入。
并振名当世。
传业于今。
昙无竭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
译意法勇。
幽州黄龙人
俗姓李
幼为沙弥,修苦行。
法显等躬践佛国,遂于武帝永初元年招集沙门二十五人,入流沙,经龟兹疏勒诸国,进至罽宾,学梵文,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在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
再西去月氏国入中天竺,同行生者惟五人,赍石蜜为粮。
终至南天竺,遂随舶泛海,达广州而归。
译有《观世音受记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勇。
出李氏。
幽州黄龙人
沙弥
持苦行。
法显西游事。
欲踪迹之。
宋永初元年
沙门僧猛昙朗二十有五人。
海西郡
入流沙高昌
遂道龟兹沙勒。
葱岭
望雪山障雾千里。
大江湍驶。
以绳为桥。
桥之上仅可行一人。
先渡彼岸者。
必举火为识。
此岸之人见烟。
而后可进。
久无烟。
则知其人堕江中矣。
三日乃至大雪山。
壁立千仞。
俱有杙孔。
处处相对。
人持四杙。
更互著崖孔中。
猿臂而过。
至平地失十二人。
罽宾国
拜瞻佛钵。
留岁馀。
学梵语梵书。
得观世音授记经。
又西去并辛头那提河。
月氏国
瞻内髻骨观自沸水乘舟。
至檀特山南石寺。
寺僧杂三乘学。
天竺佛陀多罗
此云觉救者。
果位人也。
无谒请为和尚依止。
以受大戒。
沙门志定
阿阇梨
因坐夏。
休乃行。
路皆中天竺境也。
地旷人稀。
赍石蜜为粮。
顾影孤绝。
同伴馀五僧耳。
苟经险难。
即系念观世音以免。
将入舍卫国
有狂象群来。
方归念间。
狮子从林中出。
象怖伏。
遗粪而去。
渡恒河。
有野牛群吼而来。
又归念之。
俄大鹫飞来。
于是牛亦奔散。
无渴留止。
遍观陈迹。
亲依圣贤久之。
寻附海舶以归。
广州
其终。
别有传记。
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氏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等。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入流沙到高昌
郡经历龟兹沙勒。
诸国登葱岭度雪山。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河西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中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也。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北土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进入流沙到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葱岭度雪山。
障气千重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
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
同侣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汉言师子。
曰缘河西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此云觉救。
彼土咸云。
已證果。
无竭请为和上
沙门志定阿阇梨
停夏坐三月日。
复行向中天竺。
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尚有十三人。
八人于路并化。
馀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野中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
皆此类也。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历事迹别有记传。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
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常闻法显等。
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
招集同志沙门
僧猛昙朗之徒。
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至河南
海西郡
进入流沙。
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领。
度雪山。
障气千重。
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东西两山之胁。
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
到彼岸已。
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
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
则知暴风吹索。
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
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
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
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
右手攀上杙。
展转相攀。
经三日方过。
到平地。
料检同侣。
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
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狮子口)缘河。
西入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
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登圣果名)夏坐三月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
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十三人。
八人死于路。
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常暂废。
将至舍卫国中。
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
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
随舶汎海。
广州
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释昙弘南朝宋 ? — 45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黄龙人
史不书氏。
少为沙门
专精律部。
宋永初中
番禺
止台寺。
又游交趾仙山寺。
诵无量寿及观音经。
誓生安养
孝建二年
乃聚薪自焚。
弟子争抱持以归。
则其身已半焦烂矣。
一月小差。
复失之。
迹其所往。
则火赫然。
而命已尽。
明日人有见黄金色。
身乘一鹿。
以西驰者。
释昙弘
黄龙人
少修戒行专精律部。
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台寺。
晚又适交趾仙山寺。
诵无量寿及观经。
誓心安养
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
密往𧂐中以火自烧。
弟子追及。
抱持将还。
半身已烂。
经月少差。
近村设会举寺皆赴。
于是日复入谷烧身。
村人追求命已绝矣。
于是益薪进火明日乃尽。
尔日村居民咸见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
甚急不暇暄凉。
道俗方悟其神异。
共收灰骨以起塔焉。
释慧豫南齐 433 — 489
释慧豫
黄龙人
来游京师止灵根寺。
少而务学遍访众师。
善谈论美风则。
每闻臧否人物辄塞耳不听。
或时以异言间止。
瓶衣率素。
日以一中自毕。
精勤标节以救苦为先。
诵大涅槃法华十地。
又习禅业精于五门。
尝寝见有三人来扣户。
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
问觅谁。
答云。
法师应死。
故来奉迎。
曰。
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
答云。
可尔。
至明年满一周而卒。
是岁齐永明七年
春秋五十有七。
同寺有沙门法普
亦素行诵经。
释法度南齐 437 — 50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解经论。
以严苦自将。
京师
齐郡明僧绍隐。
琅邪之𭗵山。
师事
舍所居为栖霞精舍。
以居之。
岁馀忽旌旗造门。
通谒曰。
靳尚仪止甚伟。
拜起称弟子。
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
神物所在。
理不可干。
唯师道德崇大。
愿施居之演法。
以福此邦。
盖其地。
人之居者辄死。
而始无他云。
神请受五戒。
曰。
檀越血食世祀。
最佛戒所先柰何。
神曰。
傥蒙摄受。
先当去之。
黎明送钱一万。
香烛刀子。
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
十五日为设会。
乃至同众行道。
受戒而去。
于是庙祝梦。
神告曰。
吾以受戒于度法师
祭祀止月蔬食。
尝卧疾。
来摩头足。
以琉璃瓯勺水。
使呷之。
觉大甘凉。
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
议论相上下。
号北山二圣
巴西人
汝南周颙。
成都迎至于山。
茨精舍与
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
永元二年没。
寿六十四。
弟子僧朗
解华严三论。
彭城慧开
馀杭法开
皆有讲学。
与绍齐名。
释法度
黄龙人也。
南齐初游于金陵。
高士齐郡名僧绍。
隐居琅邪摄山
清真待以师友。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寺
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为观。
住者辄死。
后为寺犹多恐动。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经岁馀忽闻人马鼓角之声。
俄见一人投刺于靳尚
命前之。
形甚都雅羽卫亦众。
致敬毕乃言。
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矣。
神道有法物不得。
于前后栖托或非真直。
故死病继之。
亦其命也。
法师道德所归。
谨舍以奉给。
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
曰。
人神道殊无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曰。
若备门徒辄先去杀。
于是辞去。
明日一人送钱一万并香烛等。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其月十五日为设会。
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
既而摄山庙巫梦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矣。
今后祠祭勿得杀戮。
由是庙中荐献菜饭而已。
尝动散寝于地。
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
顷之复来持一琉璃。
瓯中如水以奉
味甘而冷。
所苦即间。
其徵感如此。
释法度
黄龙人
少出家。
游学北土备综众经。
而专以苦节成务。
宋末游于京师
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
隐居琅琊之𭗵山。
清徽待以师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
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
住者辄死。
及后为寺。
犹多恐动。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住经岁许。
忽闻人马鼓角之声。
俄见一人持名纸通靳尚
前之。
形甚都雅羽卫亦严。
致敬已乃言。
弟子。
王有此山七百馀年。
神道有法物不得干。
前诸栖托或非真正。
故死病继之。
亦其命也。
法师道德所归。
谨舍以奉给。
并愿受五戒。
永结来缘。
曰。
人神道殊无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曰。
若备门徒辄先去杀。
于是辞去。
明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月十五日为设会。
又来同众。
礼拜行道受戒而去。
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师
祠祀勿得杀戮。
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
尝动散寝于地。
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
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
瓯中如水以奉味甘而冷。
所苦即间。
其徵感若此。
时有沙门法绍。
业行清苦誉齐于
而学解优之。
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
绍本巴西人
汝南周颙去成都
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
恭以师礼。
资给四事。
常愿生安养
故偏讲无量寿经。
积有遍数。
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
春秋六十有四矣。
有弟子僧朗
继踵先师复纲山寺。
辽东人
为性广学思力该普。
凡厥经律皆能讲说。
华严三论最所命家。
今上深见器重。
敕诸义士受业于山。
时有彭城寺慧开
幼而神气高朗。
志学渊深。
故早令誉。
立年便讲。
馀杭县法开者。
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
出京止禅冈寺。
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释宝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兖州人
初从慧远法师
研究涅槃。
义解之誉籍甚于北。
及周齐之亡。
乃南走陈氏。
以究所未至。
开皇初
舆图混一。
因入关。
净影寺
仁寿二年
诏置塔于营州
即古之黄龙城也。
故有梵幢寺。
十七级浮图。
时因以舍利奉安。
其内议者以为得策。
释宝安
兖州人
安贫习学
见者敬之。
初依慧远听涉涅槃。
博究宗领。
周灭齐亡。
南投陈国
大隋一统还归乡壤。
行次瀍洛。
又从焉。
因仍故业弥见深隐。
开皇七年
慕义入关住净影寺
盛日。
法轮之下听众将千。
讲会制约一付掌。
于时方辐凑名望者多。
难用缉谐。
故在斯任。
随机喻接匡救有仪。
虽具徵治而无衔怨。
各怀敬叹登白称焉。
讲十地涅槃纯熟时匠。
性存摄默不好扬演。
有问酬对辩写泉流。
仁寿二年
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
黄龙城也。
旧有十七级浮图。
拥在其内。
置舍利。
当夜半上并放白光。
状如云雾。
初惟一丈。
渐大满院。
明彻朗然良久乃灭。
前后三度相类并同。
旧有石龟形状极大。
欲作函用引致极难。
匠石规模斲截成函。
三分去二。
自思念。
石大函小何由卒成。
惧日愆期内怀忧灼。
比晓看之。
其石称函。
自然分析。
不劳镌琢宛尔成就。
函虽神造计应大重。
薄用拖曳轻迅若驰。
不劳至寺。
便依期限。
深庆情愿。
晚还京寺不测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