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向宠蜀汉 ? — 2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0 【介绍】: 三国蜀襄阳宜城人
刘备时为牙门将,征吴失败,营特完。
刘禅立封都亭侯,迁中部督,典宿卫兵。
诸葛亮所重。
将北行,表称晓畅军事,迁中领军。
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
拓跋猗㐌十六国 ? — 3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5 【介绍】: 十六国时鲜卑族拓跋部首领
拓跋力微孙,拓跋沙漠汗长子。
拓跋禄官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猗㐌代郡参合陂北,为中部
用汉人卫操为辅。
曾远渡漠北,降服二十余部落,又两助晋击败刘渊
北魏时追尊为桓帝
拓跋普根西晋末 ? — 31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拓跋普根 代王 拓跋猗㐌长子,即位一月去世。
简介
拓跋普根(?-316年)鲜卑名扑速根。
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305年316年统治索头部中部316年统治索头部全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先祖之一。
释帛远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字法祖
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文章知名。
州县辟皆不就。
才俊绝人。
既出家。
日诵几万言。
方等经论。
世间坟典。
研味贯穿。
皆知其要。
尝译唯达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经。
造精舍于长安讲解。
禀受其义者。
常千人。
河间王颙关中
敬仰以为师友。
每宿西府讲道时。
俊乂毕集。
能言之士。
多下之。
以方事争战。
欲遁去。
张辅秦州刺史
镇陇上。
载与俱。
有盛名。
欲缝掖之。
以为己僚佐
不答。
由是怨之。
有管蕃者。
论议尝屈于
以是谗毁。
无所不至。
至洴。
谓弟子曰。
更数日。
我对当至。
便分长物作别。
翌日诣
语忤其意。
收付史。
一众惊问。
曰此宿负。
非今事也。
乃呼佛发愿。
尽此报已。
当为善知识。
无使其受杀人之罪。
遂遭鞭而死。
旋悔。
道化关陇。
羌晋奉之如神。
闻者为流涕。
羌以精骑五千。
欲迎西归。
中途闻遭横逆。
咸愤。
欲为报雠。
遣军禦陇上。
羌逆击之。
帐下督富整斩
羌遂解去。
骨石。
各建塔焉。
弟法祚。
少有令誉。
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化被关陇。
梁州刺史张光
尤敬事之。
每说令返服。
以祚将惩其兄之见杀于也。
必从己言。
然祚终无意。
曰有死而已。
竟害之。
时春秋五十有七。
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王杨难敌所围。
发愤死。
帛远字法祖
本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发道心。
启父出家。
辞理切至。
父不能夺。
遂改服从道。
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坟素多所该贯。
乃于长安造筑精舍。
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
晋惠之末。
太宰河间王颙关中
虚心敬重。
待以师友之敬。
每至闲辰靖夜。
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
能言之士。
咸服其远达。
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
志欲潜遁陇右以保雅操。
张辅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俱行。
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
欲令反服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
由是结憾。
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
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
祖行至汧县
忽语道人及弟子云。
我数日对当至。
便辞别。
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都讫。
明晨诣共语。
忽忤意。
使收之行罚。
众咸怪惋。
祖曰。
我来此毕对。
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
乃呼十方佛。
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
愿从此以后与为善知识。
无令受杀人之罪。
遂便鞭之五十。
奄然命终。
后具闻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
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晋嗟恸行路流涕。
陇上羌胡率精骑五千。
将欲迎祖西归。
中路闻其遇害。
悲恨不及。
众咸愤激。
欲复祖之雠。
遣军上陇。
羌胡率轻骑逆战。
天水故涨下督富整。
遂因忿斩
群胡既雪怨耻。
称善而还。
共分祖尸各起塔庙。
字世伟
南阳人
张衡之后。
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横杀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
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
后少时有一人。
姓李名通
死而更苏云。
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
讲竟应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
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嵇康
论云。
衅起于管蕃。
中散祸作于钟会
二贤并以俊迈之气。
昧其图身之虑。
栖心事外经世招患。
殆不异也。
其见称如此。
既博涉多闲。
善通梵汉之语。
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
又注首楞严经。
又有别译数部小经。
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弟法祚。
亦少有令誉。
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关陇知名。
梁州刺史张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
又逼祚令罢道。
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
遂为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经。
及著显宗论等。
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杨难敌所围。
发愤而死。
晋惠之世。
又有优婆塞卫士度。
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
士度司州汲郡人
陆沈寒门安贫乐道。
常以佛法为心。
当其亡日清净澡漱。
诵经千馀言。
然后引衣尸卧奄然而卒。
释道融
释道融
汲郡林虑人
十二出家。
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
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
于彼已诵。
师更借本覆之不遗一字。
既嗟而异之。
于是恣其游学。
迄至立年才解英绝。
内外经书闇游心府。
罗什在关故往咨禀。
什见而奇之。
姚兴曰。
昨见融公复是奇特聪明释子。
引见叹重。
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
因请什出菩萨戒本。
今行于世。
后译中论始得两卷。
便就讲剖折文言预贯终始。
什又命讲新法华。
什自听之乃叹曰。
佛法之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
聪辩多学。
西土俗书罕不披诵。
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
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
而吾等正化不洽东国遂乘驼负书来入长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僻。
颇亦惑之。
婆罗门乃启曰。
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即传其化。
即许焉。
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
什谓曰。
此外道聪明殊人。
捔言必胜。
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如吾所睹在君一人。
自顾才力不减。
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后剋日论义。
姚兴自出。
公卿皆会阙下。
关中僧众四远必集。
与婆罗门拟相詶抗。
锋辩飞玄彼所不及。
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
犹以广读为誇。
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足。
数日之中无何而去。
像运再兴有力也。
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
问道至者千有馀人。
依随门徒数盈三百。
性不狎諠。
常登楼披玩。
慇勤善诱毕命弘法。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矣。
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
并行于世矣。
汲郡林虑人
十二出家。
厥师爱其神彩。
先令外学
往村借论语。
竟不赍归。
于彼已诵。
师借本覆之。
不遗一字。
嗟而异之。
于是恣其游学。
迄至立年。
才解英绝。
罗什在关。
特往咨禀。
什见而奇之。
姚兴曰。
昨见融公
复是大奇聪明释子。
引见叹重。
敕入逍遥园
参正详译。
因请什出菩萨戒本。
并译中论。
始得两卷。
复就讲。
剖析文言。
预贯终始。
什又命讲新法华。
什自听之。
叹曰。
佛法之
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
有一婆罗门。
聪辨多学。
西土俗书。
罕不披诵。
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
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
宁可使释氏之风。
独传震旦。
而吾等不洽东国。
遂驼负书。
来入长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辟。
颇亦惑之。
婆罗门乃启曰。
至道无方。
各遵其事。
今请与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
即传其化。
即许焉。
关中僧众。
相视缺然。
莫敢当者。
什谓曰。
此外道聪明殊人。
捅言必胜。
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
则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吾所睹。
在君一人。
自顾才力不减。
而外道经书。
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后尅日论义。
姚兴自出。
公乡皆会阙下。
关中僧众。
四远毕集。
与婆罗门拟相训抗。
锋辩飞玄。
彼所不及。
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
犹以广读为誇。
乃列其所读书。
并秦地经史。
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愧悔伏。
顶礼足。
旬日之中。
无何而去。
后还彭城
常讲说相续。
依随门徒。
数盈三百。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
所著法华。
大品。
金光明。
十地。
维摩等义疏。
并行于世。
苏蕙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始平人字若兰
窦滔妻。
滔为苻坚秦州刺史,以罪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诗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读,词甚凄惋。
一说,窦滔为安南将军,另有宠姬赵阳台,镇襄阳时独携赵之任。
苏蕙感伤而织锦为璇玑图诗以寄。
鲍靓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东海人字太玄
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稍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
自称遇仙人阴君,授其道诀。
葛洪许迈皆曾从之学。
女为妻。
百余岁卒。
道教奉以为仙。
僧慧远东晋 334 — 416年8月6日
姓贾
雁门楼烦人
年十三。
随令狐氏游学许洛。
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沙门释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
往归之。
一日闻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𩭄。
委命受业。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
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
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
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复曰使道流东国。
其在乎。
年二十四。
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
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
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惑者晓然。
是后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乃届浔阳。
庐峰清静。
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
达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止。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成溪。
后浔阳亢旱。
诣池侧。
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
龙泉寺焉。
创造精舍。
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
即松栽搆。
清泉环阶。
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
石径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怀。
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
叙其光相。
乃背山临流。
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
淡彩图写。
色疑即空。
望似烟雾。
乃著铭曰。
廓矣太象。
理玄无名。
体神人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愈明婉步蝉脱。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而冥。
又昔浔阳陶侃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
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
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
以送武昌寒溪寺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
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荆楚为之谣曰。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无梗。
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
张莱民
张季硕等。
并弃世荣。
游止。
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展敬。
共临北涧。
论易体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谥。
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
遥致师敬。
谥修书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顺。
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
重寸阴
观其所存。
似不在长年耳。
卢循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
少与循父嘏。
同为书生。
及见
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介。
僧有谏者曰。
为国寇。
与之交厚。
得不疑乎。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及宋武追讨卢循
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主庐山
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近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令弟子法净
法领等。
寻众经。
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
得以传译。
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晋太元十六年
来至浔阳
请重译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每逢西域一宾。
辄恳恻咨访。
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
什答书。
并遗偈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重与什书并报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末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
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
而多罗弃世。
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摩流支
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
致书祈请。
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
具足无阙。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乃叹曰。
佛是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佩名德。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序之。
桓玄殷仲堪
军经庐山
虎溪
称疾不堪。
自入山。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云。
立身行道。
称善。
所怀问难。
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不答。
又问何以见愿。
云愿檀越安隐。
使彼亦复无他。
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所生未见。
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答辞坚正。
确乎不拔。
俄而欲沙汰众僧。
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书曰。
佛教陵迟。
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
慨愤盈怌。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
实应其本心。
然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怌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
三宝复隆矣。
因广条制。
从之。
有顷。
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诸道人勿复致礼。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桓玄西奔。
晋安帝
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晋义熙十二年。
八月初。
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
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
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
僧伽跋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现。
罽宾国人也。
渊懿有识量。
博究三藏
特善禅数经。
诵阿毗昙毗婆沙。
精入其义。
纵浪诸国。
以弘化为己任。
苻坚建元十七年
关中
初大乘经典未广。
禅数学方盛。
现既至。
道俗归之。
以为法匠。
秘书郎赵正
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
道安等宣译。
现口授。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
佛图罗刹宣译之。
沙门敏智润以词。
建元十九年四月集译。
至秋方毕。
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
明年昙摩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
沙门佛念宣译。
慧嵩笔受
道安法和对挍。
现有威仪。
关中追法焉。
后不知所终。
僧伽跋澄
此云众现。
罽宾人
毅然有渊懿之量。
历寻名师备习三藏
博览众典特善数经。
闇诵阿毗昙毗婆沙贯其妙旨。
常浪志游方观风弘化。
符坚建元十七年
来入关中
先是大乘之典未广。
禅数之学甚盛。
既至长安咸称法匠焉。
符坚秘书郎赵正崇仰大法。
尝闻外国宗习阿毗昙毗婆沙而跋讽诵。
乃四事礼供。
请译梵文。
遂共名德法师释道安等集僧宣译。
跋證口诵经本。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
佛图罗刹宣译。
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
伪秦建元十九年译出。
自孟夏至仲秋方讫。
初跋又赍婆须蜜梵本自随。
明年赵正复请出之。
乃与昙摩难提僧伽提婆三人共执梵本。
沙门佛念宣译。
慧嵩笔受
安公法和对共校定。
故二经流布传学迄今。
戒德峻虚靖离俗。
关中僧众则而象之。
后不知所终。
佛图罗刹
不知何国人
德业纯粹该览经典。
久游中土善闲汉言。
其宣译梵文见重符世。
释智严南朝宋 351 — 42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凉州人
史失其姓。
以精进闻。
少寻师。
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
受佛驮先尊者禅法。
三年有胜力。
佛驮器赏之。
西土道俗曰。
秦地乃有此道人耶。
秦因其增重。
佛驮跋陀者。
禅法之宗。
声名甚著。
请东游。
传法利生。
乃从俱还。
关中
久之跋陀僧挤嫉。
匡山
因依止山东
禅诵而已。
义熙十三年
宋武西征。
还至山东
始兴王恢从驾过庐。
与两比丘
各禅坐寂然。
恢弹指。
皆举目即敛。
不与言。
恢心奇之。
加敬焉。
即启武帝
延还都。
初无肯行者。
乃行至都。
住始兴寺。
恢又造东郊寺居之。
即枳园也。
元嘉五年
沙门宝云
译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经。
不受别请。
食时至。
持钵入聚落一饭。
跏趺终日。
自念少于戒有缺犯。
疑当见于弃法中。
乃航海至天竺
请异尊者决之。
尊者为入定。
登内院问慈氏。
慈氏曰。
已得戒。
大喜。
罽宾无疾而化。
寿七十八。
罽宾法。
比丘化者。
必分凡圣地。
以阇维之。
有精进实行。
而人未知之。
将阇维于凡地。
而重不可举。
至圣地而轻。
以故知得道也。
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纳衣宴坐蔬食永岁。
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
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
入摩天陀罗精舍。
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
渐深三年功踰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
特深器异。
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
亦是彼国禅匠。
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
跋陀嘉其恳至。
遂共东行。
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长安大寺
顷之跋陀横为僧所摈。
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
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
涂出山东
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
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
三人开眼俄而还闭。
问不与言。
心敬其奇访诸耆老。
皆云。
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
莫肯行者。
既屡请恳至。
二人推随行。
怀道素笃礼事甚殷。
还都即住始兴寺。
性爱虚靖志避諠尘。
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
即枳园寺也。
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
元嘉四年
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
在寺不受别请。
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
西州太社间鬼相语。
严公至当避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恒见鬼来吁可骇畏。
时迎说法。
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
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无所滞著。
禀性冲退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
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
不敢判决。
乃为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
得戒。
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化。
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
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办。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弟子智羽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徵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信是得道人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王建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广宁人
道武帝登国初典庶事,奉旨使后燕慕容垂,还为左大夫
兄回诸子多不法,具以状闻,尽伏诛。
以战功为中部大人。
尝固请道武帝尽杀后燕俘众于参合陂。
后以功累迁太仆封真定公,官终青二州刺史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贤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而贤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贤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贤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
毛德祖南朝宋 365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29 【介绍】: 南朝宋荥阳阳武人
初从荆州刺史刘道规,为始平太守
卢循之役,参道规军事,攻徐道覆始兴
后为刘裕太尉参军
刘裕北伐,随王镇恶为前锋,所在克捷。
历官扶风河东荥阳京兆太守秦州刺史,督九郡军事。
入宋,论前后功,进号冠军封观阳县男督司、雍、并三州诸军事司州刺史,戍虎牢。
后与魏战,死于阵。
牟汗纥升盖可汗北魏 ?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9 【介绍】: 北魏时柔然国主
郁吕闾氏,名大檀
丘豆伐可汗社崙从弟。
初统所部镇国之西界,得人心。
社崙死,内部争立,北魏明元帝神瑞元年攻杀步鹿真,国人推戴立之,称牟汗纥升盖可汗
太武帝始光间屡入塞扰北魏边境。
神麚二年太武帝崔浩计,亲率兵出击,袭其都,大檀西奔,为高车诸部邀击,部众降散,发病死。
释宝云南朝宋 376 — 449
释宝云
未详氏族。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亦奔散。
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道场寺
众僧以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之所定众咸信服。
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还都总理寺任。
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康穆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华山蓝田人
康绚祖父。
初为后秦姚苌河南尹
宋武帝永初中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
梁二州刺史,未拜卒。
苻承祖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略阳人,氐族。
因事为阉人,为冯太后所宠,自御厩令,累迁吏部尚书,领中部给事中赐爵略阳公,加侍中、知都曹事。
后坐赃应死,孝文帝原之,削职禁锢在家,授悖义将军、佞浊子。
沈庆之南朝宋 386 — 4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6—465 【介绍】: 南朝宋吴兴武康人字弘先
不识字,少以勇闻,有谋略,善用兵。
文帝孝武帝年间,参与镇压江沔蛮族起事,平定皇室内部叛乱。
历任建威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北大将军侍中太尉等职,封始兴郡公
在娄湖广置室宇田产,奴僮千计。
前废帝永光元年,请开钱禁,许民私铸。
致钱质更劣,千钱长不满三寸,有“鹅眼钱”、“綖环钱”等名目,斗米竟值万钱。
后为前废帝所杀。
王安世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北海人
王猛玄孙。
性慧敏,历涉书传。
参与夏侯道迁北魏之谋,自羽林监历官北华州刺史
杨玄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氐族,字黄眉
宋武帝刘裕所封武都王杨盛之子。
死嗣位,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初仍奉晋义熙年号。
善待士,为流民所怀。
后用宋文帝元嘉正朔。
太武帝时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梁州刺史、南秦王,乃上表请比内藩。
卒,私谥孝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