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全台诗
孙襄(?~?),字思哉,福建省安溪人。由诸生入国学,清康熙37年(1698)授福安教谕,任内兴文劝学,倡修学宫,创建朱子祠,敦促士子,循循善诱,且亲自选刻课文以为模楷,因此文风日振。而后,改任泰宁一地,旋即调往台湾诸罗县为教谕,任内皆能称职。同县李光地曾言其所以能「认道理及觑文字,见识日进」,都系努力积学而致,对其精神颇表赞赏。年五十四岁时,去世于官内。〖参考《安溪县志》〈人物〉,台北:安溪同乡会发行,1967年。〗(黄美娥撰)
全台诗
周日灿(?~?),字升如,台湾诸罗县人,清乾隆四年(1739)岁贡。(廖振富撰)
维基
王克捷,字仲肯,或字贻茂,清朝官员、学者,台湾府诸罗(今嘉义市)人。是首位以台湾为籍贯的进士,由于王克捷出生于晋江,遂有冒籍之嫌,因此「开台进士」之说依然是以郑用锡为主1=一般称道光三年进士郑用锡为开台进士。在王克捷之前,台湾已有陈梦球考取进士,但陈梦球属于旗人,王克捷则因为幼年方来台,被认为有冒籍之嫌。。王克捷本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幼时随父高霖自泉州渡台,居于诸罗。乾隆十八年(1753年)乡试孝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丁丑科三甲进士,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位登科进士。曾任行唐知县,迁江宁同知(副知府)。
全台诗
赖时辉(1819~1884),字梦修,号省斋,清嘉庆廿四年(1819),生于嘉义县公馆庄(今中埔乡和睦村)。通文墨,工诗,迁居嘉义市布街,悬壶济世。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万生事变,累次围攻嘉城,肆扰三年,郡城援军不至,饷械断绝。是时赖时辉办保安局,县主白鸾卿,命率义民专责守城,乃捐资募勇,办理团练,与参将汤得升协力守禦,矢尽粮空,民捣龙眼核和米糠名「太平饼」充饥抗战,士气坚刚未馁。同治三年(1864)农历二月十四日,城围始解。邑宰请奖,戴蓝翎,即用分府之职,委办嘉安总局,乃与岁贡陈熙年,倡办慈善事业,以抒民困。设育婴堂收容贫家子弟,设义仓以平粜救饥,造义渡,雇工撑筏济渡行旅,人无病涉。与陈熙年合资,改造嘉邑西南永安桥,并立碑于旧永安桥北桥头旧址右侧,碑文载于《台南县志‧古碑志》。铺设城西新店尾路侧(今府路巷)石版;开北香湖;自备消防器物,遇火警辄救之;开张和药铺,有贫病则义务施疗。时辉与夫人陈氏,教督子孙,五子皆登科第,世称燕山之有义方,光绪十年(1884)归道山,享寿六十有六〖以上悉赖子清《台海诗珠》所述。又引时辉文云:「戴万生围扰嘉城三年,兵尽粮绝,台南援兵不至,时余办理团练,率义民专责守城,一日地大震,城崩,贼帅大脚甚,扎大营于台斗坑上帝爷庙,乘势大举来攻,民心大乱,朝不保暮,余急以蕉袋实土,临时筑为堡垒,力拒之,贼不得逞,徐徐退去。」〗。 (江宝钗撰)
维基
罗大佑(1846年—1889年),清朝官员,号谷臣,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赴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罗大佑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接替程起鹗,于台湾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全境及高雄市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当时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之一。翌年,卒于任。清追赠太仆寺正卿。当地人民感其德,专建八角纪念亭一座,名“罗公亭”。
全台诗
赖世英(1849~1901),字俊臣,号观堂,清嘉义人。原籍漳州平和。始祖赖恂行,明永历中随郑成功入台,屯田于诸罗公馆庄(今嘉义中埔乡)。四传而至赖时辉,初移家于嘉义布街(今嘉义市成仁街至吴凤路一带),曾协办团练助官军平戴潮春案有功,清廷诰授奉政大夫,赏戴五品蓝翎。赖世英即其嫡嗣。同治十年(1871)取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廪生。八年(1882)补任嘉安总局佐官。十年(1884)法军犯台,防禦有功,钦授中宪大夫、五品顶戴蓝翎。十九年(1893)列举贡生,同年又科中书训导。乙未(1895)割台,遂闭门不问世事。唯其在地方有名望,且饶富资财,赈捐寄与,不可胜数,因被推荐为嘉义保良局佐官。明治三十一年(1898)二月总督府授佩绅章。平居善教子弟,或任督府医官,或蜚声实业,四男赖惠川尤为诗坛领袖,著有《闷红馆全集》行世。赖世英藏书丰富 ,著有《小隐山房诗钞》,及列国纪典、诗书句纂、杂作等书,种类颇多。乙未(1895)之变,烽火播迁,全稿遗失 。赖惠川收集零星诗文残稿十馀篇,题曰《小隐山房遗稿》,附编于《闷红馆全集》中。今依赖惠川所录诗作,并参照相关选本编校。
全台诗
陈家驹(1862~1926),字少圃,号 潭,又作笛潭。嘉义人。光绪年间取进嘉义县学,博学多闻,工于诗,善小楷,亦通音律。改隶后,于嘉义设帐授学,当时汉塾虽逐渐凋零,但陈氏所主持之私塾仍能屹立不摇,对该地汉文命脉之延续贡献颇大。明治卅八年(1905)与嘉义王朝文、林玉昆、许紫镜、庄伯容等十馀人,凑集会银四百圆,设立文昌会,名曰「友声社」。次年(1906)担任嘉义区街庄役场书记,办理事务细心负责,极获好评。明治四十二年(1909)五月嘉义「罗山吟社」创设时,陈家驹与当地诸吟友庄伯容、白玉簪、赖建藩、林维朝、赖雨若、徐杰夫等人皆为该社初期会员。大正七年(1918)十月,台湾文社创立,并发行《台湾文艺丛志》,陈家驹因具有学术名望被推举为该社之「评议员」,负责评选诗文。大正十二年(1923)应北港曾席珍之聘,担任「汾津吟社」教师。大正十四年(1925)因病半身不遂,卧床数月,于次年(1926)二月过世,享年六十四。〖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1905年9月20日,第四版;《台湾文艺丛志》第一年第一号,「台湾文社规则」,1919年1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信」栏,1920年6月6日,第六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信」栏,1926年3月30日,第四版。
〗著有《少圃诗文集》,惜今未得见。今陈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鹰取田一郎编《寿星集》、赖子清编《台湾诗醇》、《台海诗珠》、林维朝著《怡园唱和集》、赖柏舟编《鸥社艺苑初集》辑录编校。〖参考颜尚文《嘉义市志‧语言文学志》,嘉义:嘉义市政府,2005年8月;江宝钗《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展史》,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6月。
〗(陈晓怡 撰)
全台诗
庄伯容(1864~1932),号逸翁、逸村、景陵。清嘉义南门内(今嘉义市)人,祖籍漳州。父祖皆隐于市。幼年读书即崭露头角,罗山、玉峰两书院并许以文学第一。光绪七年(1881)举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武毅军聘为文案主务,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功五品职衔保举。乙未(1895)割台,潜学中医。明治卅三年(1900)被举为嘉义办务署参事,次年十一月更改嘉义厅参事。明治卅五年(1902)八月授佩绅章。庄氏襟度清旷,犹似大雅君子;平日寄情于琴书,名闻遐迩。当政者时遣驾以问文字,父老亦来谈社稷与民生,曾捐资救荒平粜。明治卅九年(1906)三月十七日台湾大地震,震央位于民雄、梅山,伤亡千馀人,嘉义建物也几尽毁损。庄氏号召民众参与救援并重建市容,其所撰碑文「丙午(1906)烈震纪念碑」,乃全台首座地震纪念碑,立于嘉义公园。庄氏不仅医术精湛,也是「罗山吟社」之中坚社员,兼擅赵孟頫体之行书,允称罗山风雅之宗。〖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施志汶撰写,嘉义市文化局「走读台湾」计画诠释资料;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其所作对联一幅:「好游山水人应寿,多读诗书命亦佳。」〗目前诗作仅见于《采诗集》、《寿星集》、《台湾日日新报》等,多属酬唱祝颂之作。
全台诗
徐杰夫(1873~1959),字念荣,号楸轩,嘉义县(今嘉义市)人〖参考雷家骥总纂修《嘉义县志》,嘉义县:嘉义县政府,2009年。〗。乾隆年间曾祖徐元星自广东嘉应渡台经商,累资钜万。父徐德新,曾带勇协助平定戴潮春事件,以功钦授六品军功。五叔徐德钦为前清进士,补用工部屯田司主事,曾捐赀重修玉峰书院,兴办县学,又曾办理清赋总局丈量、团防局教练等事宜,赐五品衔顶戴花翎。徐杰夫于光绪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日治后就读嘉义公学校国语速成科。明治四十二年(1909)任嘉义厅山仔顶区庄长,四十四年(1911)任嘉义银行经理,大正元年(1912)获台湾总督府授佩绅章。先后担任嘉义厅参事兼嘉义区长(1913)、台中第一中等学校建设委员(1914)、台南州协议会员(1920)等职。徐氏善弈棋,好诗文,曾任嘉义「罗山吟社」社员及厅志编纂委员。民国四十八年(1959)卒,《嘉义县志》谓其乃「台湾庠序中人之最后卒者」。生平作品未结集成书,兹据《台湾日日新报》、《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鸥社艺苑》等报刊合集增补编校。〖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赖子清等《嘉义县志》,嘉义县:嘉义县政府,1975年6月;「台湾人物志」资料库;「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一说生于1871年,见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杨永智撰)
全台诗
徐埴夫(1873~1918),号竹舫,又号霞舫,官章念勋。嘉义西堡山仔顶庄(今嘉义市)人。清光绪年间取进嘉义县学。与从兄徐杰夫俱为嘉义「罗山吟社」创社成员,积极参与诗会活动。大正元年(1912)曾任嘉义帝国制冰株式会社董事。其后则闭户閒居,不问世事,以诗书、莳菊自娱。杨尔材尝赋诗称其「变迁陵谷久埋头,闭户吟诗藉散愁。洗耳不闻当世事,先生气节比巢由」。大正六年(1917)三月甫获颁绅章,四月即因病过世,得年四十五岁。著有《竹舫吟草》,今未得见。〖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嘉义通信。罗山吟社周年会」,1910年5月22日,第六版;杨尔材〈挽徐埴夫先生四绝〉,《台湾日日新报》,「诗坛」栏,1918年5月14日,第六版;赖子清《嘉义县志‧人物志》,嘉义县政府,1976年2月。〗今徐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初啭集》、《怡园唱和集》、《鸥社艺苑》、《台湾诗录》等辑录编校。(陈晓怡撰)
全台诗
黄鸿藻(1874~1911),字采侯,号芹村。祖籍福建龙溪。父黄星华贡士,道光年间移寓台湾朴仔脚(今嘉义?子)。三子鸿藻及长,归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就读,补廪膳生,于光绪廿三年(1897)中举。明治四十四年(1911)卒,年仅卅七岁〖参考江宝钗《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嘉义市立文化中心,1998。〗。(杨永智撰)
全台诗
林卧云(1881~1965),名玉书,以字行,号六一山人,生于嘉义县水上乡三界埔。明治廿九年(1896),接受为期五个月的日语教育,翌年三月毕业于嘉四义国语传习所,随即进入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担任通译。明治三十二年(1899)秋季,适逢台湾总督医学校派人至嘉义医院劝募学生,前往就读。明治三十八年三月毕业,奉职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为嘉义市第一位台籍西医,专攻内科及小儿科。明治四十四年(1911)与白玉簪、周抡魁、赖雨若、赖惠川等六十馀人合组罗山吟社。大正六年(1917)玉峰吟社成立,与罗山吟社诸社友一同加入。鸥社成立,受聘顾问,后加入为社员,与陈文石协助陈潮渠主持社务。昭和二年(1927)十二月,加入郑作型、罗峻明创立之「国黉同艺会」,与同好共研诗文书画。五年(1930)年复与苏孝德、张李德和、吴文龙、赖尚逊等四人设连玉诗钟会。 林氏诗书画俱佳,善绘松竹,好兰艺、围棋。与嘉义著名女诗人张李德和友善,著有已刊行的《卧云吟草》、《卧云吟草续集》外,有手稿《醉霞亭集》、《读老随笔》甲乙丙丁集、《六一山人读书笔记》、《摭拾录》、《什记》等。林氏博学多闻,留心经子,长于说理议论,有理过乎辞,淡而寡味如〈销夏书怀〉者,亦有警遒似〈辩闲〉者。其诗长于五、七言歌行、古体,气势轩昂,咏史、写景中沾带理味,风格近于宋诗之清峻才刻,惟绝句清丽,可谓多才。(江宝钗撰)
全台诗
赖子清(1894~1988),字鹤洲。嘉义市人。博学强记,八岁习诗文。日治时期文官考试及格,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及编辑。战后历任台北市中学国文教员、台湾省编译馆干事、台湾医学会编辑主任、《台湾科学》杂志编辑、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协纂、嘉义县政府文献委员会顾问、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顾问。编有《台湾诗醇》、《台湾诗海》、《中华诗典》、《古今诗粹》、《台湾诗珠》、《台湾咏物诗》、《台湾写景诗》、《古今台湾诗文社》、《嘉义县志》、《彰化县文化志》。著有《鹤州诗话》〖参考江宝钗《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嘉义市立文化中心,1998。〗。(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