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释摩罗难陀。胡僧也。神异感通。莫测阶位。约志游方。不滞一隅。按古记本从竺乾入于中国。附材传身。徵烟召侣。乘危驾险。任历艰辛。有缘则随。无远不履。当百济第十四枕流王。即位九年九月。从晋乃来。王出郊迎之。邀致宫中。敬奉供养。禀受其说。上好下化。大弘佛事。共赞奉行。如置邮而传命。二年春创寺于汉山。度僧十人。尊法师故也。由是百济次高丽而兴佛教焉。逆数至摩腾入后汉二百八十有年矣。耆老记云。句高丽始祖朱蒙娶高丽女。生二子。曰避流恩祖。二人同志。南走至汉山开国。今广州是也。本以百家渡河故名百济。后于公州扶馀郡。前后相次而立都。三韩东南隅海内有倭国。即日本国也。倭之东北有毛人国。其国东北有文身国。其国东二千馀里有大汉国。其国东二万里有扶桑国。宋时有天竺五僧。游行至此。始行佛法此皆海中在。惟日本国僧。往往渡海而来。馀皆未详。夫三韩者。马韩。卞韩。辰韩。是也。宝藏经云。东北方有震旦国。或云支那。此云多思惟。谓此国人思百端故。即大唐国也。然则三韩在阎浮提东北边。非海岛矣。佛涅槃后六百馀年乃兴。中有圣住山。名室梨母怛梨(唐言三印山)峻峰高耸。观世音菩萨宫殿在彼山顶。即月岳也。此处圣住未易殚书。然百济乃马韩之谓矣。宋僧传云。难陀得如幻三昧。入水不濡。投火无灼。能变金石。化现无穷。时当建中。年代相拒而不同。恐非一人之迹也。
赞曰。世之流民。性多𢤱戾。王命有所不从。国令有所不顺。一旦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即皆革面迁善。修真面内。以顺机宜故也。传所谓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者。岂非是耶。然摄机之道。要在乘时。故事半古人。功必倍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日本遣隋使节。隋称苏因高。炀帝大业三年(推古十五年)受圣德太子派遣,以鞍作福利为翻译,首次使隋。炀帝因其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大为不悦。四年,归国,炀帝遣文林郎裴世清等十二人为使随同赴日。同年九月再次使隋,并有遣隋留学生四人、学问僧四人同行。五年,东归。隋文物制度始传入日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士绅,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隋文帝仁寿中,召补春宫学士。炀帝大业中,为燕王杨倓记室。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后,为越王(太宗子李泰)文学。十年,李泰徙封魏王,仍为王府文学,授朝散大夫。事迹据《吴郡志》卷二一引《大业杂记》。日本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
字德芳,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隋沛国公郑译子。初仕隋,袭爵沛国公,更封莘国公。炀帝大业末为文城郡太守。降唐后,拜太常卿。高祖武德三年(620)奉使突厥,被留数载。八年,放归,拜鸿胪卿。后数次出使突厥。太宗时,累转左武侯大将军。因事去职,寻起为宜州刺史,封沛国公。卒谥简。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日本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太宗贞观间为左宗卫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日本存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录存郑仁轨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邕、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景龙三年(709)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8—730
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儿时曾梦鸑鷟降于庭,祖父因以“鷟”名之。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授岐王府参军。八次应制举,皆登甲科。历襄乐尉、洛阳尉、长安尉等职,迁鸿胪丞。四参选,判策为铨府之最。员半千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故时号“青钱学士”。武后證圣(695)中,任御史。玄宗开元初,为御史李全交所劾,贬岭南。后内迁,卒于司门员外郎(一说卒于龚州长史)。生平见新、旧《唐书·张荐传》,《朝野佥载》卷一、三、五、六,《大唐新语》卷八。鷟下笔敏速,出言诙谐,文体浮艳,大行一时,名声远播。新罗、日本等国遣使入唐,必出重金购其文。所著《朝野佥载》6卷、《龙筋凤髓判》4卷及传奇《游仙窟》,流传至今。《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句。《全唐诗外编》补诗58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官司户。或为初唐时人。日本存唐抄本《赵志集》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约为初唐时人。日本存唐抄本《赵志集》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秦,日本人。少出家。武后长安间来唐,学三论宗。善弈棋。尝出入于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藩邸,颇受恩遇。后卒于唐。《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怀风藻》载其事迹,并收其在唐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额田,日本漆下郡人。少出家。武后长安元年(701)入唐留学,习三论宗。学业颖秀,曾入内宫讲经。玄宗开元六年(718)归日本,后因性鲠直而解任。晚年受命依长安西明寺之规模,建造大安寺。卒年不详。事迹据《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怀风藻》注。《怀风藻》收其在唐所作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人。洪州都督张知久之子。约于武后时任户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因事被讼,乃诈称遭母忧而不肯起对,为时人所嘲。约于玄宗开元初任汝州刺史。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太平广记》卷二五八引《朝野佥载》、《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与卷一五。日本藏唐抄本《唐诗卷》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则天时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丱之岁。侍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悟。求出家。父奇其志许之。遂依智满禅师。听训诲。长安元年。诏天下度僧。因获隶寺为息慈。大云即今之隆兴寺也。神龙初。从道岸律师先受菩萨戒。景龙初乃复诣长安实际寺。从荆州恒景律师。登具足戒。观光两京。陶冶三藏。阅数稔。言旋淮海。以戒律利物。郁为一方宗首。开元中。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礼真足而请曰。吾国居大海中。距华夏。以风之逆顺。为近远。而未易以道路计。然佛法于天下。固无彼此之沮。而师范之来。或难之。此三宗之传。所以犹缺然也。和尚其能辍此方之化。为吾国之行。则善矣。真因感其意。而问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王。兴起大教。又闻国相长屋。造千袈裟附舶。施中国名德。且绣偈于衣缘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言之。则诚善地也。吾何为自弃。而不为是行哉。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天宝二年六月。买舟载经律。由杨子江至越州浦止。署风山出洋。遇风涛盛壮。舟几溺。俄见空中。神将介甲而立。风涛寻定。所历蛇海鱼海鸟海之异。而后抵岸达日本。王躬迎导入城。安止大寺中。遽即其寺之卢遮那殿立坛。以为王受菩萨戒。次及夫人王子等。且选本土有德行沙门十人为师。度沙弥澄脩等四百人。教以白羯磨法。国之造寺施田者日至。号大和尚。后无疾辞众。逝于天平宝寺。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即代宗广德元年也。寿七十七。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谒矣。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登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乃为息慈配住本寺。后改为龙兴。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诣长安。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虽新发意有老成风。观光两京名师陶诱。三藏教法数稔该通。动必研几曾无矜伐。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郁为一方宗首。冰池印月适足清明。貌座扬音良多响答。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用补缺然。于开元年中达于扬州。爰来请问。礼真足曰。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乎。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乃问之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是乎。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默许行焉。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乃天宝二载六月也。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弃投。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为国王授菩萨戒。次夫人王子等。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足满十员。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亲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顷。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国号大和尚。传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乃唐代宗广德元年矣。春秋七十七。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僧思托著东征传祥述焉。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角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后为一方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音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号大和尚。以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国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姓淳于。广陵江阳县人。总丱俊明。随父母入大云寺。见佛像。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乃为息慈配住本寺。后改为龙兴。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以戒律化诱。郁为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于开元年中。达于杨州。爰来请问。礼真足曰。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真问之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是乎。又闻彼国长屋(相国名)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点许行焉。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天宝二年六月。至越州浦。止署风山。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亻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次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为国王授菩萨戒。次夫人王子等。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亲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顷。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国传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乃唐代宗广德元年。春秋七十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9
日本人。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子。历任中纳言、大纳言。养老五年(717)任右大臣,柄执朝政。神龟六年(729)去职后自杀。执政期间,曾托遣唐使赠袈裟若干予唐僧人,上绣韵语4句。扬州僧见后,起东渡传法之兴。事迹见汪向荣校注本《唐大和上东征传》。《全唐诗》存诗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
【介绍】:
唐时日本国人。玄宗开元五年随遣唐使来华,慕中国之风,留不去。改汉名朝衡,亦作晁衡。肄业太学,以成绩优异,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历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与诗人储光羲、李白、王维等相结识,酬唱不绝。天宝十二载回国,途中遇险,误传其死,李白诗哭之。同年,再入唐。肃宗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后卒于长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续补遗
晁衡,一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部仲麻吕。十六岁留学长安,在唐朝历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等职,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为友。五十馀岁时与鉴真和尚同时渡海回国,鉴真历险到达日本,晁衡却漂流海上,幸在中南半岛登岸,两年后重返长安,任镇南都护。大历五年在中国逝世,年七十三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今人多从此说。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与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京,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和天宝初两次入京,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两种问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集》等。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渤海国(今吉林、辽宁部分地区)人。渤海王大钦茂大兴二十二年(759)为聘日副大使,出使日本,与日本朝臣有诗唱和。《渤海国志长编》卷一八载其事迹,并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