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5
【介绍】:
辽奚人,字筹宁。奚可汗之裔。景宗保宁中,为奚六部长。圣宗统和初,迁南面行军副部署,从休哥破宋兵于涿州。升都部署。后远征混同江流域,道远粮绝,士马死伤惨重,降封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
【介绍】:
辽后族。字逊宁。萧排押弟。圣宗统和初,尚越国公主,授北面林牙。攻宋有战功。又从攻高丽边城,赐号启圣竭力功臣。后远攻混同江流域之兀惹部,粮尽,士马死伤者众,削功臣号。后为行军都部署,坐事赐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6
【介绍】:
辽乾州人,字习撚,小字苏。补寝殿小底。道宗至鸭子河,良作《捕鱼赋》,为帝所赏。迁知制诰。奏请编御制诗文为《清宁集》。帝名良诗为《庆会集》,亲为作序。授敦睦宫使。察觉皇叔重元谋乱,事变时,率兵抵御,以功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出知中京留守。卒谥忠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1
【介绍】:
金真定人,女真族,字广之。章宗明昌二年进士。贞祐间任武兴军节度使。肇州被围急,粮船在鸭子河,相去五里,不能至。乃浚城濠通河,筑甬道为掩护,伏甲其傍,死战拒敌。渠成,船至城下,兵食足,围乃解。官至工部尚书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9
【介绍】:
清蒙古正白旗人,西鲁特氏。博博图子。太宗崇德间从攻蓟州,略山东,擢礼部参政。顺治初从入关,累擢为兵部尚书,列议政大臣。十二年,在松花江口击败俄国侵略军将领斯捷潘诺夫。十六年,自荆州东援江宁,败郑成功兵。官至吏部尚书。引疾致仕,卒谥敏果。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