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僧神邕唐 710 — 788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诸暨香严寺名藉。
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新出辅篇律记。
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道观察使陈少游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廞颐丰角风韵朗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明慧照等。
咸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释赞宁唐末宋初 919 — 1001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赞宁姓高氏德清人
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栖灵隐,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称“律虎”。
钱武肃王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
宋太祖徵入京锡,号“通慧”,兼赐紫衣。
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馆编修
博物强记,辩语纵横。
尝著《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说,王禹偁深服之。
兴国三年太守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号“通慧”。
七年敕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
端拱元年,书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传》,令弟子显忠拜表进纳,有敕嘉许。
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门。
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无纂述,何以显扬。
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
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叹嘉之意。
”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
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故兹奖谕,想宜知之。
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
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事。
咸平中右街僧录
年七十,入至道九老会,后二年示寂,塔龙井坞。
所著更有《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内翰王禹偁为之序,极其赞许。
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
徐常侍铉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缰却立,遗书赞宁
答曰: “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
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
上胫可长五尺,膝面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
徐谔尝画牛一辐,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
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
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
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释元礼
元礼首座
闽人也。
受业于焦山
初参演和尚于舒之太平。
凡入室。
必谓曰。
僧家明取缁素好。
经二年始发明。
已见。
诣方丈。
演颔之。
演迁五祖。
俱往。
命分座不就。
时佛眼。
年方十七。
有疑不能决。
演曰。
却会得。
因就礼请教焉。
后佛眼出世。
尚无恙。
闻其所举。
尝曰。
远兄名不虚得。
礼崇宁间。
复至五祖。
或问。
五祖迁他向何处去。
云。
有眼无耳朵。
六月火边坐。
曰。
意旨如何。
云。
家贫犹自可。
路贫愁杀人。
复有问。
金刚经云一切善法。
如何是善法。
起行曰。
上是天。
下是地。
中间坐的坐。
立的立。
唤甚么作善法。
其机敏如此。
终老于四明之瑞严。
释了元北宋 1032 — 1098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
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
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
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
苏轼久与之游。
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释轼北宋
字空印
得法于吴江法真
天衣怀四世孙也。
说法于庐山之下。
学者归之如云。
沩山密印禅寺
大圆祐祖开法之地。
为南国精蓝之冠。
崇宁三年厄于火。
一夕而烬。
寺规模宏大。
潭帅曾公孝蕴
谋于众。
以为非名世大知识。
福慧具足者。
不能肩此。
师其人乎。
于是。
尽礼迎致之。
师亦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广其基构而增修之。
使其壮丽称山雄深。
铸万斤铜钟。
涂以黄金。
立大法宝藏殿。
藏诸佛菩萨之言。
明年
增广善法堂之后。
为雨花堂。
含风而虚明。
吐月而宏深。
自两廊之左。
绕以复屋。
立库院。
建堂司。
大修僧堂。
曰。
增者人天之福田。
佛祖之因地。
人所见者也。
嚝野深山。
圣道场地。
阿罗汉所住持。
人所不能见。
既以广延其所见。
则所不见者。
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
阁而供事之。
明年
得异木于绝壑。
大合抱。
长倍寻。
断而为三。
刻净土佛菩萨之像。
极其妙丽。
殿于天供厨之南。
又特建阁于寝室之前。
奉安神宗皇帝所赐御书。
阁成而东南倾。
师默计曰。
增万牛莫能挽。
天章神翰之所在。
山君水王之所宜。
谨藏而卫护之。
今职弗修。
神羞也。
言卒。
而风雨挟屋。
山岳撼动。
俄而阁正。
万人权呼。
明年
重修大三门
师楚国公
为填其额。
却望形胜。
众峰来朝。
有台自献其前。
以宝积灵牙舍利。
葬台之中。
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层。
荡摩云烟。
诸方皆建普同塔。
与僧坊相望。
远不过一牛鸣地。
沩山
拘阴阳之说。
谓近寺不宜为葬地。
自开山迄今三百年。
建塔于回心桥之南。
其去寺十里。
主者以远故。
或不能亲临。
师曰。
事无大小。
而断于理。
从违不可苟也。
僧火化。
众俱临。
先圣令不可违也。
祸福之来。
以智避就之。
不可从也。
遂建普同塔。
于寺之西。
而屋其上。
又修大圆祖塔。
而峙立两亭。
以覆古今碑刻。
圣溪庄垄亩。
为比邻所吞。
数世且百年。
莫敢谁何。
师曰。
不直而归是陷人。
入泥犁遣掌事执券證。
诸官竟还二百亩。
玉泉住持僧。
死于龙牙山
山中人不容其葬。
弟子抱骨石涕。
师哀之。
使于沩山择地建冢塔。
丛林义之。
师之潜行密用之懿。
时时见于与夺。
然皆本于仁我。
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
敕补住镇军之焦山
师雅意不欲东。
解住持事。
力辞之。
归庵鸾溪之上。
俄诏听还之沩山
自其始至终而还。
八年之间。
百废具兴。
非乘愿力。
何以臻此。
雪窦天衣之道。
至师大振。
丛林归心焉。
兴修。
盖其游戏也。
释法成宋 1071 — 1128
全宋诗
释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祝发后于吴兴金山广法院事本觉法真守一禅师,后十九年至随州大洪山芙蓉道楷禅师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传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净因禅院,后住镇江焦山普济禅院,晚归广法禅院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事见《北山》卷三二《宋故焦山长老證大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八首。
释师体南宋 1108 — 1179
全宋诗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
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
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
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
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
有《语录》一卷传世。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师体
号或庵
台州罗氏子。
初参此庵元布衲
天台护国。
因举庞马选佛颂。
至第三句。
此庵喝之。
大悟
遂匿迹深山中。
丞相钱象先
慕其为人。
致以天封。
出世。
师摇手曰。
我不解悬羊头卖狗肉也。
即宵遁去。
乾道初
瞎堂国清
因见师圆通像赞。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
遍索之。
得之江心于稠人中。
请为第一座。
瞎堂迁虎丘。
师访焉。
平江道俗。
请住觉报。
觉报旧名老寿庵。
师曰。
先师嘱我。
他日逢老寿止。
今若合符契。
遂欣然应命入院。
小参曰。
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变。
江西南岳诸祖。
各稽古为训。
考其当否。
持以中道。
务合人心。
以悟为则。
所以素风泠然。
逮今未泯。
若约僧门下。
言前荐得。
屈我宗风。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然虽如是。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繇是。
缁素喜所未闻。
归者如市。
淳熙六年
焦山
将化示微恙。
手书附砚一只。
郡守侍郎曾。
逮至中夜说偈。
毕脱去。
年七十二也。
曾公以偈悼之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制虚空。
曾亦知言者矣。
法以身为教。
不专于言。
曰。
林保子。
于道德。
又曰。
得一身之荣。
不如得一世之名。
得一世之名。
不如得一贤子。
使后学有师。
丛林有主。
呜呼。
天下之至私者。
无如此身。
远得一步身。
近得一步道。
故师二保三得之说。
诚绝世名言。
愿终身诵之。
不敢忘也。
或庵禅师
名师体
台州罗氏子也。
师事此庵
兄事简堂。
简堂既得契證。
因密言于此曰。
体公他日十倍于某。
愿和尚怜之。
此庵默然。
自是护国诸役。
皆遣任之。
勇于谋道。
虽百冗终岁。
未见喜愠之色。
忽彻旨于此庵一喝之下。
乃投颂曰。
商量极处见题目。
途路穷边入试场。
拈起毫端风雨快。
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庵密书片纸而付曰。
老寿开花。
隹火结子。
乃匿迹天台
居无定所。
崖穴之士。
率得法利。
丞相钱公象先
遂以天封招提。
应世。
宵遁去。
钱公深为太息。
乾道初
远公瞎堂国清
因见题圆通像赞曰。
不依本分。
恼乱众生。
瞻之仰之。
有眼如盲。
长安风月贯今昔。
那个男儿模壁行。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耶。
遍索之。
得于江心寺
固于稠人中。
请充第一座。
僧问曰。
一种没弦琴
久居在旷野。
不是不会弹。
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
未审如何品弄。
曰。
钟作钟鸣。
鼓作鼓响。
丛林杂然称善。
瞎堂迁虎丘。
就省。
道俗闻高风。
力以觉报兰若延之。
觉报旧名老寿庵。
忻然来就。
以为此地符先师所谶。
初住老寿。
衲子难搆。
瞎堂尝谓曰。
人之才器。
自有大小。
诚不可强。
故楮小者不可怀大。
绠短者不可汲深。
鸱鸺夜撮虱。
察秋毫。
昼出瞋目。
不见丘山。
盖分定也。
于是别展机宜。
以归来学。
室中常摩捋苕帚柄。
问学者曰。
依稀苕帚柄。
彷佛赤斑蛇。
学者拟议。
辄舞苕帚柄驱之。
老衲请其旨。
曰。
棒下无生忍。
临机不见爷。
僧传至虎丘瞎堂曰。
者个山蛮杜拗子。
放拍盲禅。
治你那一队野狐精
闻说偈曰。
山蛮杜拗得能憎。
领众匡徒似不曾。
越格倒拈苕帚柄。
拍盲禅治野狐僧。
瞎堂知之大笑而已。
晚移焦山
上堂举临济四喝话。
乃召众曰。
者个公案。
天下老宿。
拈掇甚多。
第恐皆未尽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
与诸人分明注解。
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咄。
如何是踞地狮子咄。
如何是探竿影草咄。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会。
拄杖子与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
笑里有刀。
又卓一下曰。
毒蛇无眼。
又卓一下曰。
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门是路。
更有一机举话。
长老也理会不得。
又曰。
道生一
无角铁牛眠少室。
一生二。
祖父开田说大义。
二生三。
梁间紫燕语呢喃。
三生万物。
男儿活计离窠窟。
多处添少处减。
大虫怕吃生人胆。
有若无。
实若虚。
争掩骊龙明月珠。
是则是。
祇如焦山坐断诸方舌头一句。
作么生道。
肚无偏癖病。
不怕冷油齑。
拍禅床下座。
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
浩浩商量。
曰。
朝暮三四。
岂良狙哉。
乃大书于僧堂曰。
阳春白雪非难和。
藻鉴水壶岂足观。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阑干。
居士
爱问诸禅曰。
夫妇相打。
通儿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
江湖对者。
不满其意。
寄以语曰。
小出大遇。
居士从此不问话。
淳熙己亥八月示疾。
召众言别曰。
先师结子之谶。
今其时矣。
众涕哀不已。
挥其手。
复弹指曰。
铁树开花。
雄鸡生卵。
七十二年。
摇篮绳断。
遂趋寂。
先一日。
手书并砚寄别侍郎曾公。
逮曾公奔至。
以偈恸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判虚空。
赞曰。
千峰合岳。
岳影自崇。
万籁灵秋。
秋光自迥。
盖理之必然也。
瞎堂或庵于寂寞穷海之心。
岂閒相识哉。
或庵一出。
天下英灵霍然左袒。
揆厥所繇。
聱头之禅峻矣。
乃其后叶与瞎堂远公齐鸣。
岂非汉家子弟尽隆准乎。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师体字或庵
姓罗氏,台人也。
赋性醇朴,不随尘俗。
初在天台丞相钱公象先请主天封,师体即宵遁去。
宋乾道中,访瞎堂远于虎邱,吴人请主报觉,师体欣然从之。
曰:“先师教我逢老寿止,今信矣。
”盖报觉,旧名老寿庵也。
既悟夙因,聿修净德,芳声速鬯,契结时贤。
侍郎曾公相就问道,及曾公守润请主焦山,飞锡戾止,缁侣翕然。
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书并砚,一别曾公,逮中夜书偈辞众,掷笔而寂,年七十有二。
王敏夫
敏夫五台人
作诗工于赋物,甚为赵宜之所称。
雁门前辈中有许蜕子迁,以武皇诗著名。
又酒渴后四句云:眼底恨无云梦泽,胸中疑有沃焦山
南窗花影三竿日,指点银瓶照病颜。
有集传,河东往往称此。
民望字具瞻屏山所谓倪侯头如笔,其锋不可当者。
有种诗云:种松种柳种柳种松
坚脆非所计,雅俗宁与同。
可是种松无隙地,却教憔悴柳阴中。
张韶九成朔州苟辅臣云:陈雷胶漆轻馀子,楚汉风云属少年。
李忠直卿赋雪云:不将柳絮春风比,好作梨花月夜看。
至于苏吉莘老李鹏翼冲霄与具瞻之子仲仪,诗文多可传,丧乱之后,惜不能记忆之矣。
释师范南宋 1177 — 1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僧。
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
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
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
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
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出峡,至荆南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
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
破庵灵隐大悟
月石溪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
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
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
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师范字无准
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和尚出家。
读书过目成诵。
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
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
曰。
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师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
因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
问。
何处人。
剑州
又问。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佛照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
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
师侍次时有一道者破庵
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破庵曰。
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
时雪峰云和尚瑞岩留师分座。
夜梦一伟人。
手持把授与师。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
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
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
又奉旨领主阿育王
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
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师住径山
其殿宇两遭回录。
皆两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
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
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师之先世居蜀。
遇乱绝嗣。
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
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
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
遂升座谓众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勉强出来。
将从前说不到的。
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
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
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
遗表上闻。
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
奉全身塔于圆照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随声便喝。
炤笑曰。
乌头子乱做。
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石溪月公同往。
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无准禅师者。
讳师范
蜀都雍氏子也。
九岁依阴平山沙门
试经。
目不遗炤绍。
熙五年。
具戒访道。
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
有信入。
即出峡。
谒佛炤光禅师
光曰。
生缘何处。
对曰。
剑州
曰。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光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又过灵隐
密庵禅师
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
与语。
阴奇之。
一日要师游石笋庵。
道者问。
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
答曰。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恍然大彻。
失声曰。
诺。
大喜而归。
师遂事先公
赴穹窿。
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
可倚重正宗也。
先公移居卧龙。
师辞。
天台
寻开法明州清凉。
以香酬破庵先公
于是吴越知名。
师初寓瑞岩
梦伟衣冠者持授。
师及至清凉。
见伽蓝像。
即向所梦者也。
乃神之姓焉。
三年迁焦山
次三年迁雪窦。
大名者皆归之。
乃示众曰。
面面相看。
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
有甚凭据。
到却门前刹竿著。
凤栖不在梧桐树。
又曰。
[一/几][一/几]地思量。
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
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
鳌山店上见曾郎。
又曰。
贼火相逢恰五更。
现成赃物不须争。
暗中多少都分了。
天晓依然各自行。
又曰。
日面月面突出难辨。
拟欲抬眸空中两片。
师居雪窦三年。
诏补育王。
又三年。
径山
居无何。
径山燬。
知事者惧。
师引咎自归。
一众咸安
师整顿荒基。
说法如故。
仍请希叟为副寺。
退耕为监院
别山智为化主。
雪岩钦为座元。
未久寺成。
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
师举宾头卢尊者阿育王宫因缘。
乃曰。
君王一语出如纶。
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
碧天无际水无垠。
上大悦。
赐金纹袈裟。
号佛鉴禅师
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
风雨暴作。
师端座别舍。
漠然不问。
且笑且吟曰。
雨散云收后。
崔嵬数百峰。
王维虽妙手。
难落笔头踪。
仍结茅安众
寺复成。
又去四十里。
别筑万年。
正续以憩。
云水不远。
复建精舍为归藏所。
藏前后所赐宸翰。
敝室左右奉祖师。
与先世香火。
或期诞讳。
必为饭僧佛事。
以赞冥福。
盖蜀乱。
师之先祀绝矣。
故祠之上。
闻嘉叹赐。
名圆炤庵。
淳祐戊申
又小筑于明月池上。
为退休计。
师腊既高。
纶音次序。
存问不间。
师惟历书古德机缘。
谢对而已。
大宾过山。
师独揭心宗要领。
间咨南比国运。
师俯首一默而已。
己酉三月望
升座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日勉强出来。
从前所说。
不到底尽情向诸人。
面前抖擞了也。
乃起抖衣曰。
是多少。
遂区嘱后事。
复手书达上言别。
上遣中使慰问后事。
师曰来时空索索。
去时赤条条。
更欲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寂。
塔于圆照庵。
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
南堂谓。
师居五峰。
法席之盛。
不下妙喜时也。
众多粮少。
而重罹回禄。
不无奔走四方之劳。
想见其曲折。
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
则安能籧篨若此。
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
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偶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问:“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带得剑来么?
便喝。
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侍次,有一道者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曰:“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授与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
”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释慧开南宋 1183 — 1260
全宋文·卷七四一○
慧开(一一八三——一二六○)字无门俗姓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幼出家,从天龙肱和尚受业,继谒月林师观得法。
嘉定间安吉报国寺,历迁龙兴天宁寺、黄龙翠岩、苏州开元、灵岩镇江焦山金陵保宁等刹。
淳祐间还里居西湖北山
有旨入内演法,赐号佛眼禅师,就其居地建护国仁王寺
著有《禅宗无门关》一卷,其弟子辑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今并存。
事迹见《语录》末小传,《补续高僧传》卷一九。
慧开
字无门
杭之良渚人。
俗姓梁
母宋氏。
礼天龙肱和尚
为受业师。
月林观公法于万寿。
师同石霜印公。
往谒之。
林令看无字话。
六年迥无入处。
乃奋自尅责。
誓云。
若去睡眠。
烂却我身。
每至困剧时。
廊下行道。
以首触露柱。
一日在法座边立。
忽闻斋鼓声有省。
成偈云。
青天白日一声雷。
大地群生眼豁
万象森罗齐稽首。
须弥𨁝跳舞三台
入室通所得。
林叱曰。
何得见神见鬼。
师便喝。
林亦喝。
师又喝。
自此机语吻合。
嘉定间
出世住安吉报国。
龙兴天宁。
黄龙翠岩。
苏之开元灵岩
镇江焦山
金陵保宁
淳祐间
还里。
西湖北山林木幽荫处。
乐而居之。
有石自山趾斗折而上。
𥓂砑不合如砺。
师之来其下。
划然出泉。
色绀而甘。
洌澄若重渊。
言者谓。
师自黄龙移是山。
盖龙随师锡而归也。
遂呼其石处。
黄龙洞
而峰为黄龙峰。
是凡夏雨初霁。
有物蜿蜒松上。
气茀茀而黄。
其黄龙焉。
时境内大旱。
少保孟珙
丞相吴潜郑清之
奏师道行。
致泉自涌龙时现。
必能为苍生救枯槁也。
有旨。
召入文德殿演法。
师升座。
无所说唯嘿坐。
雨应时大作。
远近普洽
上喜甚。
问何以致是。
师曰。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上悦。
赐号佛眼禅师
被以金缕伽梨。
敕祠黄龙。
曰灵济侯。
于黄龙峰下。
建护国仁王寺
平江官田三千亩。
命师开山。
师形体矬小。
其赴召也。
指日观众。
而后踰阈。
施重墄于座级而升焉。
朝士多窃笑之。
师誓弘法教。
惟自讳报身不伟。
洞之颠。
有玉峰一片。
削成插天。
莹如脂肪。
高二丈馀。
因命工肖己形。
长丈许。
飞云隐其足。
缘背光𦦨蔚起。
凿龙首蟠。
绕右向虚。
左窦可俛入。
前施案焉。
皆就石势镂之。
幻若从地涌出。
而登坐于空中者。
私祝云。
愿后有身视此。
师迁化之夕。
钱塘孙氏妇。
梦一僧篝灯。
自称开道人
寄宿。
翼日产男子。
后为大禅师
中峰本公也。
师法嗣为永嘉和尚
高峰语石屋云。
温有瞎驴。
是也。
亦为大宗匠。
不坠家声者。
释惟一宋末元初 1202 — 1281
全宋文·卷七九五八
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号环溪资州(治今四川资中)人。
墨池贾氏子。
少年入道,以敏慧闻,长受具于成都甘露寺,入大慈讲筵
历主建宁瑞岩仰山雪峰、天童,焦山等刹。
宋亡,抗节不屈。
至元十八年九月卒,年八十。
今存《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
见该书所附《行状》,参《释氏疑年录》。
张晋亨元初 ? — 12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6 【介绍】: 元冀州南宫人字进卿
与兄张颢严实蒙古,娶严实女。
累擢为东平路行军千户
卒,其子严忠济奏为权知东平府事。
蒙哥汗元年,改恩州管民万户。
世祖中统间,从攻李璮
至元八年,任淄莱路总管
十一年,从伯颜攻宋,戍镇江,兼管民政。
焦山、瓜洲,皆有功。
张世杰宋末元初 ? — 12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 【介绍】: 涿州范阳人
小校积功至都统
元兵来攻,提所部兵入卫临安,与刘师勇等拒元军于焦山,兵败。
临安危急时,欲与文天祥背城一战,为丞相陈宜中所阻。
临安失守,率部入海。
从二王入福州,与陆秀夫等立赵是为帝,后又与陆秀夫等立赵炳于碙洲。
少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
元兵攻崖山,与元将张弘范决战海上,兵败突围出,遇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忽剌出元初 ? — 12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 【介绍】: 蒙古人
袭伯父哈兰术职为益都路蒙古万户。
伯颜灭宋,焦山之战,身被数伤,裹创力战。
宋亡,历湖州路达鲁花赤福建行省左丞,在闽镇压黄华起事。
官至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阿塔海元初 1234 — 12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4—1289 【介绍】: 元逊都思氏。
才略过人。
袭千户,从忽必烈云南,身先行阵。
世祖至元九年,驰驿督诸军攻襄阳
襄阳下,拜授淮西行枢密院副使中书右丞
曾参与焦山之役。
二十年,以征东行省丞相日本,遇风丧师。
后曾从征叛王乃颜
岳天祯元 1238 — 13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309 【介绍】: 元大名冠氏人。
岳存子。
袭父职冠氏县军民弹压,从围襄樊帅府承制管军百户
焦山,录功升管军千户
灭宋后,授昭勇大将军福州路总管,迁建康,首定救荒之政。
董士选元 1253 — 13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3—1321 【介绍】: 元真定路藁城人字舜卿
董士元弟。
幼从父董文炳居兵间,昼治武事,夜读书不辍。
至元十二年,从父战焦山,大败宋水军。
招降海盗张瑄等。
管军总管
次年,宋降,从父入宋宫,收文书图籍。
军还,为前卫指挥使,二十四年,从世祖讨叛王乃颜,与李庭率汉军力战破之。
后以中书左丞镇浙西。
成宗即位,累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
佥枢密院事,拜御史中丞
谏劳师远攻八百媳妇,与帝反复争辩。
及刘深兵败,帝乃以士选之言为是。
汴梁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卒谥忠宣
晚年好读《》,淡然终其身。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禅师世愚者。
号杰峰
衢州余姓子也。
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
无所开发。
杭州大慈。
见止岩成公
而得道焉。
愚初至大慈。
倦于请益。
但随众听法而已。
一夕成召之曰。
阇黎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瞥然趋去。
于是精神逸举。
穷极玄秘。
又常入元翁之室。
机丝绵密。
翁心喜之。
翁即止岩之师也。
室中常谓曰。
暴长之
数载而枯。
暴流之水。
终夕而涸。
此理人岂不知耶。
但求速之病。
入于膏肓。
则神医拱手矣。
遂隐乌石山
一十八载
衲子知名。
正信长者。
广德石溪大伽蓝。
以居
居石溪。
禅徒始大集。
开堂日。
僧问。
黄梅碓觜花开日。
夜半传衣过岭南
此事还端的也无。
曰。
一物本来无。
两肩担不起。
曰。
毕竟如何保任。
曰。
不是诗人莫献诗。
乃曰。
佛病祖病众生病。
拈向一边。
丹药妙药神仙药。
除过一壁。
离却四大幻身。
且道。
那个是病。
那个是药。
若向者里荐得。
许汝诸人具只眼。
其或未然。
山僧分明指出病源。
与诸人看。
四大分散时。
向何处安身立命。
是有病无药底句。
镇州萝卜
柏树子。
乾矢橛。
麻三斤。
是有药无病底句。
青州布衫。
是药病对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狗子佛性无。
是药病双忘底句。
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
烦恼尘劳。
妄想执著。
一切病。
一大藏教。
总是济世医方。
一千七百祖师公案。
尽是灵丹妙药。
有病应服药。
无病药还祛。
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
和尚自身不能治。
何用治别人。
只向他道。
留得一双青白眼
笑看无限往来人。
凡四坐道场。
暮年退休乌石。
为逸老计。
适有长者。
携童子上谒
问。
何来。
童对曰。
虚空无向背。
大奇之。
适悬钟次。
曰。
童子能言之乎。
童曰。
百鍊炉中滚出来。
虚空原不惹尘埃。
如今挂在人头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
叹曰。
此子。
如在壳迦陵也。
以大法度之。
法名非幻
洪武三年
诸山宿德。
咸赴钟山之会。
有诏起
使者至。
集众普说。
已而高声唱灭。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本不灭。
攃手便行。
一天明月。
后事者。
有二人焉。
无涯幻
日本太初原
归化本国。
永乐五年
文帝诏。
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
帝喜。
特留主灵谷。
以备顾问。
每召对称旨。
十七年
御制赞佛歌颂。
并刊大藏颁行。
是日庆云等瑞。
种种不一。
备载明纪。
其明年春
有敕再建会灵谷。
西僧例。
不奉诏。
亦唱灭。
以故父子。
深得或庵之遗韵云。
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
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
至中叶几微而复兴。
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
所谓节节皆六秀。
杰峰父子一出。
又若老干发嫩。
支龙逶迤。
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
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
则儿孙脚下。
可胜计耶。
释妙福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妙福者,未知何许人。
明弘治间焦山普济寺,寺左有石矶,迤而出者踰十丈。
地势卑下,潮汐往来,汪洋汗滥不可涯涘。
为募工增土,筑而高之,岁久乃成平地
于是,削木陶瓦为庵数楹,其地崒起中流,四面皆水,因名“水晶庵”。
明杨文襄公一清,与友善,为留玉带以镇之。
明武宗尝幸一清第,会在座,为引见之,因命三山都纲。
迁化,历数传守者,堕废日以倾颓,破壁败垣,蒿榛塞目,像偶露立,见者恻然。
久之,有僧慧印与其徒乐一,亦福之糸也。
一日游方,归寻其旧地,昔之庄严,已隳埋穿漏,杂荒砾中,莫可认识,黯然神伤,立志兴复。
乞善募众,冒暑冲寒,铃柝忘疲,于是七众感慕,檀施泉涌。
乃撤敝去朽,培洼拓隘,更谋高出,作月波楼,建晓清堂、悟岚轩。
胼胝竭蹶,十有馀载,始可告成。
盖作于康熙丁丑之春,藏于己卯之秋冷士嵋为之记云。
释真节明 ? — 1593年十一月十三日
素庵法师
讳某
生于襄阳钟氏。
壮岁弃儒。
遍访知识。
南阳留山寺。
礼泯庵休公落发。
瓢然一钵。
历伏牛清凉受具。
秀法师
习经论凡十一载。
精其业。
南礼普陀。
白下
白下名流。
针芥自合。
摄山讲席留师。
道声大振。
师亦乐兹山幽邃。
遂诛茆筑室。
栖迟十年。
一日扶杖将行。
留偈净业堂云。
自入栖霞已十年。
东修西补未曾閒。
掀翻瓦砾成禅院。
除剪荆榛作菜园。
每炼蔬羹供海众。
恒宜大教继先贤。
如斯弗为儿孙业。
留与同袍万古传。
其气韵可想矣。
已而为众复留。
师身长几七尺。
头颅方直
面目有光。
隆颡丰颐。
音声如钟。
生平履践。
如冰雪。
随所酬应。
春温日旭。
人自意消。
说法截简易。
不为峻语。
而格顽导愚。
远近钦悦。
凡讲华严大钞法华楞严诸大乘论。
各若干座。
万历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后夜。
端坐念佛而逝
三日中夜
火满山。
若列炬。
阅世七十五。
法腊五十。
师生平瑞迹甚多。
初至摄山演华严。
至入法界品。
塔放五色光。
又一日讲法华。
至宝塔品。
见空中光相俨然。
汪司马道昆
为作铭记。
司马公两举无遮大会。
新安焦山
见异人数十曹。
伏师前以脱苦谢。
司马亲见之。
丙戌大饥。
僧众绝食。
芜阴郝氏。
裹百斛米至。
初登殿礼佛。
惊谓曰。
是梦中教我赈米佛也。
辛卯冬
讲法华于娄东之淮云。
至地涌品。
毫光缭绕法座下。
久不散。
芜湖讲。
期度江。
风浪大作。
师咒观音力。
应声寂然。
其他毛举未易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