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僧柔南朝宋 432 — 49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陶氏
丹阳人
幼耿介。
有出尘志。
九年沙门弘称弟子。
落发。
研究大小乘经论。
年二十。
即登讲席。
一时名公卿等。
争师事之。
去游
慧基同夏
白山灵鹫寺
齐大祖建寺。
徵至京师
定林寺
文惠文宣二王。
日夕问道。
延兴元年春没。
寿六十。
剋意求生安养
至是果见殊祥云。
僧延沼五代 896 — 973
师讳延沼
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
生于馀杭刘氏。
少魁礨。
有英气。
于书无所不观。
然无经世意。
父兄强之仕。
一至京师
即东归。
开元寺智恭律师
剃发受具。
游讲肆。
玩法华玄义。
修止观定慧。
宿师争下之。
弃去游名山。
越州镜清怤禅师
机语不契。
北游襄沔间。
寓止华严。
时僧守廓者。
南院颙公所来。
华严升座曰。
若是临济德山。
高亭大愚
鸟窠船子下儿孙。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廓出众便喝。
华严亦喝。
廓又喝。
华严亦喝。
廓礼拜起。
指以顾众曰。
这老汉一场败缺。
喝一喝归
风穴心奇之。
因结为友。
遂默悟三玄旨要。
叹曰。
临济用处如是耶。
廓使更见南院
问曰。
入门须辨主。
端的请师分。
南院左拊其膝。
风穴便喝。
南院右拊其膝。
风穴亦喝。
南院曰。
左边一拍且止。
右边一拍作么生。
风穴曰。
南院反取拄杖。
风穴笑曰。
盲枷瞎棒。
倒夺打和尚去。
南院倚拄杖曰。
今日被黄面浙子钝置。
风穴曰。
大似持钵不得诈言不饥。
南院曰。
子到此间乎。
曰是何言欤。
南院曰好问汝。
曰亦不可放过。
便礼拜。
南院喜赐之坐。
问所与游者何人。
对曰。
襄州与廓侍者同夏
南院曰。
亲见作家。
风穴于是俯就弟子之列。
从容承禀。
日闻智證。
南院曰。
汝乘愿力。
大法。
非偶然也。
问曰。
汝闻临济将终时语不。
曰闻之。
临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藏。
向这瞎驴边灭却。
渠平生如师子。
见即杀人。
及其将死。
何故屈膝妥尾如此。
对曰。
密付将终。
全主即灭。
又问。
三圣如何亦无语乎。
对曰。
亲承入室之真子。
不同门外之游人。
南院颔之。
又问。
汝道四种料简语。
料简何法。
对曰。
凡语不滞凡情。
即堕圣解。
学者大病。
先圣哀之。
为施方便。
如楔出楔。
曰。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曰新出红炉金弹子。
簉破阇梨铁面门。
又问。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曰刍草乍分头脑裂。
乱云初绽影犹存。
又问。
如何是人境俱夺。
曰蹑足进前须急急。
促鞭当鞅莫迟迟。
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曰常忆江南三月里。
鹧鸪啼处百花香。
又问曰。
临济有三句。
当日有问。
如何是第一句。
临济曰。
三要印开朱点窄。
未容拟议主宾存。
风穴随声便喝。
又曰。
如何是第二句。
临济曰。
妙解岂容无著问。
沤和争赴截流机。
风穴曰。
未问已前错。
又问曰。
如何是第三句。
临济曰。
但看棚头弄傀儡。
抽牵全藉里头人。
风穴曰。
明破即不堪。
于是南院以为。
可以支临济
幸不辜负兴化先师。
所以付托之意。
风穴依止。
六年辞去。
后唐长兴二年
汝水
见草屋数椽依山。
如逃亡人家。
问田父。
此何所。
田父曰。
风穴寺。
世以律居。
僧物故。
又岁饥。
众弃之而去。
馀佛像鼓钟耳。
风穴曰。
我居之可乎。
田父曰可。
风穴入留止。
日乞村落。
夜燃松脂。
单丁者七年。
檀信为新之。
成丛林。
晋天福二年
州牧闻其风。
尽礼致之。
上元日开法。
南院
汉乾祐二年
牧移守郢州
风穴之避寇往依之。
牧馆于郡斋。
寇平。
汝州有宋太师者。
施第为宝坊。
号新寺
迎风穴居焉。
法席冠天下。
学者自远而至。
升座曰。
先师曰。
欲得亲切。
莫将问来问。
会么。
问在答处。
答在问处。
虽然如是。
有时问不在答处。
答不在问处。
汝若拟议。
老僧在汝脚跟底。
太凡参学眼目。
直须临机
大用现前。
勿自拘于小节。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句下精通。
未免触途狂见。
应是向来依他作解。
明昧两岐。
与汝一切扫却。
直教个个如师子儿。
吒呀地。
对众證据。
哮吼一声。
壁立千仞。
谁敢正眼觑著。
觑著即瞎却渠眼。
又曰。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
野老颦頞。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
野老安贴。
于此明得。
阇梨无分。
全是老僧
于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梨
阇梨老僧
亦能悟却天下人。
亦能瞎却天下人。
欲识阇梨么。
拊其左膝曰。
这里是。
欲识老僧么。
拊其右膝曰。
这里是。
于时莫有善其机者。
周广顺元年
赐寺名广慧。
二十有二年。
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
登座说偈曰。
道在乘时须济物。
远方来慕自腾腾。
他年有叟情相似。
日日香烟夜夜灯。
至十五日
跏趺而化。
前一日手书别檀越。
阅世七十有八。
坐五十有九夏。
有得法上首。
汝州首山念禅师
风穴延沼禅师
馀杭刘氏子。
少魁礨有英气。
于书无所不窥。
然无经世意。
初祝发业教义。
久乃归禅。
发迹于镜清怤公。
针芥不投。
乃北游湘沔。
遇守廓上座
南院侍者也。
乃密探南院宗旨。
忻然赴之。
初见不礼拜。
便问曰。
入门须辩主。
端的请师分。
院以左手拊膝。
师便喝。
院右手拊膝。
师亦喝。
院曰。
左边一拍且止。
右边一拍作么生。
曰。
瞎。
院拟拈拄杖。
曰。
作甚么。
夺拄杖打著老和尚
莫言不道。
院倚拄杖曰。
三十年住持。
今日被黄面浙子上门罗织。
曰。
和尚大似持钵不得。
诈言不饥。
院曰。
子到此间乎。
曰。
是何言与。
院曰好问汝。
曰。
也不得放过。
便礼拜。
南院喜赐坐命
因问所与游者何人。
对曰。
襄州与廓侍者同夏
院曰。
亲见作家来。
始叙师资礼。
依止六年。
辞去至汝水
风穴废寺。
日乞村落。
夜燃松脂。
单丁者七年。
而后学徒麇至。
开法嗣南院法席。
冠天下传法者。
首山念公
与广慧真也。
一日上堂曰。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
野老颦蹙。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
野老安帖。
于此明得。
阇黎无分。
全是老僧
于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黎
阇黎老僧
能悟天下人。
能瞎天下人。
欲识阇黎么。
拊左膝曰。
这里是。
欲识老僧么。
拊右膝曰。
这里是。
其辩才无碍如此。
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
登座说偈。
至十五日
加趺而化。
阅世七十有八。
坐五十九
系曰。
侍者以三喝。
觕忤老华严时。
师为维那
上方丈问讯。
严曰。
汝来适守廓不应当众扭捏。
老僧须痛与一顿趁出。
曰。
趁他迟了也。
他是临济下儿孙。
本分如此。
师举似廓。
廓曰。
汝何必劝止。
我未问前早要棒吃得我话行。
如今搭却我话也。
穴曰。
虽然已闻天下矣。
廓公四楞塌地。
师壁立万仞。
老华严一矮人看场耳。
临济宗所以不可攀仰凑泊也。
释慧南北宋 1002 — 1069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使分座接纳矣。
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泉大道
同夏
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荆州
乃与悦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
澄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如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释士圭北宋 1083 — 1146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玉泉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
最好沉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由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张芬
张芬字紫蘩号月楼吴县人
举人曾汇女,州同夏清河室。
有《两面楼偶存稿》。
唐圭璋现当代 1901 — 1990
维基百科
唐圭璋(1901年1月23日—1990年11月30日)字季特,中国江苏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生于南京秦淮区大石坝街,1913年南京立奇望街小学,第一名毕业,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20年毕业后,在六合县西门平民小学任教两年。
1922年夏,考进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从师学习词曲,撰写的一篇论文《诗三百篇的修辞》,与任中敏卢前,合称“吴门三杰”。
1928年大学毕业,先任教于江苏省第一女子中学,转任中央军校国文教官
历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晚年体弱,辞去多项职务,仍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1990年,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著作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话丛编》、《南唐二主汇笺》、《宋词记事》、《辛弃疾》、《元人小令格律》、《唐宋词简释》、《词学论丛》、《梦桐》、《宋词四考》、《宋词三百首笺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