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慧次南齐 434 — 49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尹氏。
冀州人
少师沙门志钦得度。
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
经论精练。
钦由以托焉。
迁公南游。
随止京口竹林寺
年十五。
随还彭城
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
京师止谢寺。
沙门智藏僧旻法云。
皆当时俊杰。
然所学亦依次折中。
文惠文宣二王。
师事之。
永明八年
讲百法论。
至破尘品微笑而化。
寿五十七矣。
释道嵩南齐
释道嵩
姓夏
高密人
年十岁出家。
少而沈隐有志用。
及具戒之后专好律学
诵经三十万言。
交接上下未尝有喜愠之色。
性好檀舍随获利养皆以施人。
瓶衣之外略无兼物。
宋元徽中京师钟山定林寺
守靖闲房忏诵无辍。
人有造者辄为其说法训奖以代馔焉。
从之请戒者甚众。
后卒于山中。
春秋四十有九。
释法度南齐 437 — 50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解经论。
以严苦自将。
京师
齐郡明僧绍隐。
琅邪之𭗵山。
师事
舍所居为栖霞精舍。
以居之。
岁馀忽旌旗造门。
通谒曰。
靳尚仪止甚伟。
拜起称弟子。
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
神物所在。
理不可干。
唯师道德崇大。
愿施居之演法。
以福此邦。
盖其地。
人之居者辄死。
而始无他云。
神请受五戒。
曰。
檀越血食世祀。
最佛戒所先柰何。
神曰。
傥蒙摄受。
先当去之。
黎明送钱一万。
香烛刀子。
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
十五日为设会。
乃至同众行道。
受戒而去。
于是庙祝梦。
神告曰。
吾以受戒于度法师
祭祀止月蔬食。
尝卧疾。
来摩头足。
以琉璃瓯勺水。
使呷之。
觉大甘凉。
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
议论相上下。
号北山二圣
巴西人
汝南周颙。
成都迎至于山。
茨精舍与
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
永元二年没。
寿六十四。
弟子僧朗
解华严三论。
彭城慧开
馀杭法开
皆有讲学。
与绍齐名。
释法度
黄龙人
少出家。
游学北土备综众经。
而专以苦节成务。
宋末游于京师
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
隐居琅琊之𭗵山。
清徽待以师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
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
住者辄死。
及后为寺。
犹多恐动。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住经岁许。
忽闻人马鼓角之声。
俄见一人持名纸通靳尚
前之。
形甚都雅羽卫亦严。
致敬已乃言。
弟子。
王有此山七百馀年。
神道有法物不得干。
前诸栖托或非真正。
故死病继之。
亦其命也。
法师道德所归。
谨舍以奉给。
并愿受五戒。
永结来缘。
曰。
人神道殊无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曰。
若备门徒辄先去杀。
于是辞去。
明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月十五日为设会。
又来同众。
礼拜行道受戒而去。
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师
祠祀勿得杀戮。
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
尝动散寝于地。
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
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
瓯中如水以奉味甘而冷。
所苦即间。
其徵感若此。
时有沙门法绍。
业行清苦誉齐于
而学解优之。
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
绍本巴西人
汝南周颙去成都
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
恭以师礼。
资给四事。
常愿生安养
故偏讲无量寿经。
积有遍数。
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
春秋六十有四矣。
有弟子僧朗
继踵先师复纲山寺。
辽东人
为性广学思力该普。
凡厥经律皆能讲说。
华严三论最所命家。
今上深见器重。
敕诸义士受业于山。
时有彭城寺慧开
幼而神气高朗。
志学渊深。
故早令誉。
立年便讲。
馀杭县法开者。
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
出京止禅冈寺。
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崔慧景南齐 438 — 5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8—500 【介绍】: 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人字君山
,官至河东太守
萧道成淮阴时,即与慧景结识。
入齐为南秦二州刺史
累官度支尚书,领太子左率。
在州大事搜括,多获珍宝,每罢州,辄献奉朝廷数百万。
齐明帝永泰元年,曾率军在襄阳北魏,战败。
东昏侯即位,诛戮将相慧景自以年宿位重,转不自安。
裴叔业降魏,慧景奉命进讨,率军至广陵,奉江夏王萧宝玄为主,还逼京师
后兵败被杀。
梅虫儿南齐 ?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1 【介绍】: 南朝齐吴兴人
齐东昏侯时茹法珍并为制局监,俱受宠幸,东昏侯虫儿为“阿兄”。
权倾一时,与左右应敕捉刀之徒并专国命,时人谓之“刀敕”。
京都为之语曰:“欲求贵职依刀敕,须得富豪事御刀。
崔慧景平后,封竟陵县男
萧衍(梁武帝)率军入建康,被杀。
求那毗地南齐 ? — 502
求那毗地
此言安进。
本中天竺人。
弱年从道。
师事天竺乘法师僧伽斯。
聪慧强记勤于讽诵。
谙究大小将二十万言。
兼学外典明解阴阳。
占时验事徵兆非一。
齐建元初来至京师止毗耶离寺。
执锡从徒威仪端肃。
王公贵胜迭相供请。
僧伽斯于天竺国
抄修多罗藏中要切譬喻撰为一部。
凡有百事。
教授新学。
毗地悉皆通兼明义旨。
永明十年秋译为齐文。
凡有十卷。
谓百喻经。
复出十二因缘及须达长者经各一卷。
自大明已后译经殆绝。
及其宣流世咸称美。
毗地为人弘厚。
故万里归
南海商人咸宗事之。
供献皆受。
悉为营法。
建邺淮侧造正观寺居之。
重阁层门殿堂整饰。
中兴二年冬终于所住。
梁初有僧伽婆罗者。
亦外国学僧。
仪貌谨洁善于谈对。
京师亦止正观寺。
今上甚加礼遇。
敕于正观寺及寿光殿占云馆中译出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
释宝唱袁昙允等笔受
萧宝攸南齐 ? — 50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宝攸 494年—495年 齐明帝第九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 【介绍】: 名或作宝修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智宣
齐明帝子。
明帝建武二年封邵陵王
三年,为北中郎将
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丹阳尹。
东昏侯永元元年江州刺史陈显达起兵反,至建康,败死。
宝攸出为江州刺史
京师,授中军将军秘书监
和帝中兴末萧衍专政,宝攸以谋反被诛。
释法匮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玩氏。
吴兴于潜人
少师事枳园沙门法楷
以道学为琅邪王奂王肃师。
为人。
恭愿质朴。
寡语自守。
不交世俗。
诵法华经。
寺有胜法师者。
老病依止护视之。
胜已。
葬之如法。
聚衬施造旃檀像。
像成设大会庆之。
家寓都城大市。
将亡。
一日遍赴定林枳园并其家中食。
归闭房卧而化。
其尸香软。
屈二指乃知其得果也。
武帝闻之临。
吊。
文宣文惠从焉。
塔于枳园。
永明七年也。
释法匮
本姓阮
吴兴于潜人
少出家。
京师枳园寺法楷弟子。
楷素有学功特精经史。
琅琊王奂王肃并共师焉。
为性恭默少语言。
朴然自守不涉人事。
诵法华经一部。
寺有上座胜法师老病。
从为依止。
营护甚至。
及胜亡殡葬如法。
每斋会得直。
聚以造栴檀像。
像成自设大会。
其本家侨居京师大市。
是旦还家。
又至定林。
复还枳园。
后三处考覆皆见来中食。
实是一时。
而三处赴焉。
尔日晚还房卧奄然而卒。
尸甚香软手屈二指。
众咸悟其得二果。
时犹为沙弥
而灵迹殊异。
遂闻于武帝
帝亲临幸为会僧设供。
文惠文宣并到房顶礼为营理葬殓。
百姓云赴䞋施重叠。
仍以所得利养起枳园寺塔。
是岁齐永明七年也。
僧慧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刘氏
不知何许人。
荆州
数十年主南阳刘虸所建陟𡵆寺。
状五六十岁许。
为人无威仪。
至病人家。
瞋必死。
喜必生。
俗以此卜之。
见人先未尝相识。
辄知其亲。
表存亡之详。
尝从津吏求渡。
吏以舟小辞焉。
俄见已济行岸上。
中山甄恬
南平车昙同日请
皆赴之。
太子要入京师
宝志
抚其背曰。
赤龙子馀无所言。
荆州遇镇西长史刘景蕤。
忽恸哭。
俄景蕤果为刺史所害。
后不知所终。
长沙沙门慧远亦有异迹。
能分身赴请云。
释法安南齐 454 — 49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毕氏
东平人
司隶校尉轨之后也。
七岁弃家去。
白马寺慧光为童子。
光以其精神秀出。
为落发。
使诵书传。
性彊记。
奇俊之誉。
闻一时。
张永请斌公讲。
都下少年。
斌以对。
邀至使诵佛性义。
诸书无底滞。
问年几何。
曰年十八。
叹曰。
扶风朱勃年十二。
能诵书咏诗。
未足多也。
王僧虔出镇襄州
载与俱。
遂游番禺
以涅槃义难攸公。
攸愧服。
让其席。
住二年。
道化海上。
京师
讲涅槃成实维摩
一时名士多从之。
永泰元年没。
寿四十五。
著净名十地义疏高僧传五卷。
释法献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
西海延水人也。
少随其舅至梁州
因去家为沙门
研究经律。
有闻于时。
钟山定林寺
闻猛公西游。
愿慕效之。
即自巴蜀出河南
经芮芮国。
于阗
欲度葱岭
会栈道绝。
不可往。
乃还。
获佛牙一枝。
舍利十五粒。
观世音灭罪神咒。
提婆达多品文。
龟兹又得金槌鍱像。
负像佛牙舍利至京师
谨事之。
二十五年
人无知者。
文宣太子
忽梦见之。
所居。
求瞻礼。
乃出以示。
有记云。
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入芮芮。
自芮芮至汉上。
于是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
沙门慧令智藏皆师事
永明中
诏与长干寺沙门玄畅。
为国僧主
每对上称名而不坐。
一日中兴寺沙门僧钟
见上于乾弘殿。
称贫道。
帝讶之。
以问尚书王俭曰。
前辈沙门帝王语。
何所称。
预正殿。
还得坐否。
对曰。
汉魏佛法。
未大兴盛。
传记无载者。
元魏稍盛。
沙门多称贫道。
且得与坐。
而称贫道至今。
帝曰畅二公。
道行如此。
犹称名。
况其馀者。
朕以为称名可也。
建武末没。
寿七十五。
定林寺建阁。
以奉佛牙。
普通三年正月
夜有杖而扣门者数人。
临川王殿下来。
急欲升阁。
收叛奴。
寺司惶怖发钥。
纵其所为。
遂失佛牙。
释法献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
博通经律志业强捍。
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
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
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
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经芮芮。
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
遂于于阗而反。
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
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
于是而还。
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
佛牙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来芮芮。
自芮芮来梁土。
赍牙还京。
五十有五载。
密自礼事馀无知者。
文宣感梦。
方传道俗。
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
永明之中
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
分任南北两岸。
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为戒师。
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
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
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
武帝共语。
每称名而不坐。
后中兴僧钟
于乾和殿见帝。
帝问如宜。
答。
贫道比苦气。
帝嫌之。
乃问尚书王俭
先辈沙门帝王共语。
何所称正殿坐不。
答。
汉魏佛法未兴。
不见其记传。
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
及晋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门尽敬。
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
而寻竟不行。
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
帝曰。
二僧道业如此。
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
挹拜则太甚。
称名亦无嫌。
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
始也。
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建武末年卒。
同窆于钟山之阳。
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
丹阳吴兴沈约制文。
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数人并执仗。
初夜扣门称。
临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阁上。
请开阁检视。
寺司即随语开阁。
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
作礼三拜。
以锦手巾盛牙。
山东而去。
至今竟不测所在。
释智称南齐 470 — 50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裴氏。
河东闻喜人
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避难居京口
少能弓马。
王玄谟申坦北讨。
既而自悔曰。
杀人以求荣禄。
非我志也。
弃去之。
或闻人读瑞应经感悟。
投南涧宗禅师
受五戒。
宋孝武成都印禅师京师
复依之。
因从归蜀薙落。
时年三十六矣。
乃专精十诵下江陵受禅旨于隐具二师。
义嘉之乱移京师兴皇。
听颖公讲律。
定林法献挹其议论。
𢹂之以归。
馀杭释僧志请开十诵于乡之宝安寺。
又为云栖寺
竟陵文宣王既建普弘寺延之。
以唱毗尼学者数百。
仍为朱方慧始说法。
每见亲里知旧。
训以孝悌。
齐永元三年
春秋七十二。
还卒于京师安乐寺
释智称
姓裴
河东闻憙人。
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祖世避难寓居京口
幼而慷慨颇好弓马。
年十七随王玄谟申坦北讨猃狁。
每至交兵血刃。
未尝不心怀恻怛。
痛深诸己。
却乃叹曰。
害人自济非仁人之志也。
事宁解甲。
遇读瑞应经乃深生感悟。
知百年不期国城非重。
乃投南涧禅房宗公。
请受五戒。
宋孝武时益州禅师下都供养。
便来意归依。
仰亦厚相将接。
及仰反汶江因扈游而上。
于蜀裴寺出家。
仰为之师。
时年三十有六。
乃专精律部大明十诵。
又诵小品一部。
后东下江陵
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
值义嘉遘乱。
乃移卜居京师
遇颖公于兴皇讲律。
咨决隐远发言中诣。
一时之席莫不惊嗟。
定林法献于讲席相值闻其往复清玄。
仍携止山寺。
于是温诵小品研构毗尼。
馀杭宝安寺释僧志。
还乡。
开讲十诵。
云栖寺复屈为寺主
乃受任。
少时举其纲目示以宪章。
顷之反都。
文宣请于普弘讲律。
僧众数百。
皆执卷承旨
辞家入道务遣繁累。
常绝庆吊杜人事。
每有凶故秉戒节哀。
唯行道加勤以终期功之制。
方沙门慧始请还乡讲说。
亲里知旧皆来问讯。
悉慇勤训勖示以孝慈。
临别涕泣固留不止。
还京憩安乐寺
法轮常转。
讲大本三十馀遍。
齐永元二年卒。
春秋七十有二。
著十诵义记八卷。
盛行于世。
弟子僧辩等树碑于安乐寺
弟子聪超二人最善毗尼。
为门徒所挹。
释昙凭南齐
释昙凭
姓杨
揵为南安人
少游京师学转读。
白马寺音调甚工而过旦自任。
时人未之推也。
于是专精规矩更加研习。
晚遂出群翕然改观。
诵三本起经尤善其声。
后还蜀止龙渊寺。
巴汉怀音者皆崇其声范。
每梵音一吐辄鸟马悲鸣行途住足。
因制造铜钟。
愿于未来常有八音四辩。
庸蜀有铜钟始于此也。
后终于所住。
时蜀中有僧令道光
亦微善转读。
萧昭秀南齐 483 — 49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昭秀 493年—495年 齐文帝第三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498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怀尚
萧长懋子。
初为宁朔将军济阳太守
齐海陵王立,由荆州刺史征为车骑将军,卫京师
明帝建武二年封巴陵王
永泰元年为明帝所杀。
萧宝夤南齐 486 — 53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宝夤 隆绪 527年十月—528年正月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宝夤字智亮南兰陵武进人
齐明帝第六子。
建武初封建安王
永元末,授车骑将军
张欣、泰王灵秀所拥立。
寻败见执,东昏不罪,以为荆州刺史
和帝即位,以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
梁武将革命,惧诛来奔。
宣武以为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阳郡,加号齐王
正始初改封梁郡公,以钟离之败免。
永平末,假安南将军
延昌初,除安东将军瀛州刺史
抚军将军冀州刺史
灵太后临朝,除镇东将军
熙平初,授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
神龟中,除车骑将军徐州刺史
正光中,徵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莫折、念生僭号,出为西道行台。
侍中骠骑大将军,假大将军尚书令,进司空
泾州之败恕死为民。
寻除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西讨大都督
念生平,除车骑将军尚书令
孝昌三年十月自立为皇帝,改元隆绪,国号齐。
为其下侯终德所败,奔万俟、丑奴丑奴以为太傅
永安三年,与丑奴俱为尔朱天光所擒,送京师赐死。
朱申元 1260 — 13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0—1318 【介绍】: 江阴州人字南伯
历官鄞县簿庆元路司狱江浦主簿
后调缙云主簿
释宗泐元末明初 1317 — 13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僧。
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
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
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
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
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
有《全室集》。
宗泐
台之临海人
字季潭
别号全室
八岁从诉笑隐学佛。
十四薙落。
二十受具。
洪武四年
径山
太祖高皇帝
江南有道浮屠。
师应召称旨。
命住天界
上。
丕建广荐法会。
于蒋山太平兴国寺
宿斋室。
却荤肉不御者一月
服皮弁搢玉圭。
上殿面大雄氏。
行拜献礼者三。
诏集幽爽引入殿。
致三佛之礼。
命师升座说法。
上临幸。
赐膳无虚日。
每和其诗。
称为翁。
十年冬
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
制赞佛乐章。
丁巳
奉使西域还朝。
右街善世
因命育发。
将授以儒职。
师姑奉命。
至发长。
上召而官之。
师再辞求免。
愿终释门。
上嘉叹从之。
赐免官说以旌其志。
相城道衍。
负奇志。
摇膝高吟。
傍若无人。
师每正色责之曰。
此岂释子语耶。
学士宋公濂
尝赞师像曰。
笑隐之子。
晦机之孙。
具大福德。
足以荷担佛法。
證大智慧。
足以摄伏魔军。
悟四喝二玄于弹指。
合千经万论于一门。
向上关。
如涂毒鼓
挝之必死。
杀活机。
类金刚剑。
触之则奔。
屡镇名山。
教孚遐迩。
诏升京刹。
名溢朝绅。
夙受记于灵山之会。
今简知于万乘之尊。
云汉昭回。
天章锡和于全帙。
宠恩优渥。
玉音召对于紫宸
屹中流之砥柱。
转大地之法轮。
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
而与古德。
同道同伦者耶。
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
著做散僧。
执役建寺。
徐察其非辜取还。
复领右善世
居无何。
以老赐归槎峰。
渡江示寂于江浦石佛寺
师博通古今。
凡经书过目辄成诵。
善为词章。
全室集。
行于世。
国初高僧师。
复见心齐名。
见心疏放。
师谨密。
故其得祸为尤轻。
噫。
亦幸耳。
宗泐禅师
姓周氏
台之临海人
号季潭
别称全室
笑隐䜣公之望子。
历坐名坊。
而赴明高帝之诏。
兼领天界住持。
化周大宇。
机契宸衷。
应旨涉流沙。
葱岭遍游西天。
通诚佛域。
往返十有四万馀程。
皓首还朝。
天子嘉其高行。
唐贞观以来。
未之有也。
生族甚微。
父母俱早卒。
寄食贫里。
贫里不能善之。
甫八岁。
宿根不昧。
趋本郡天宁寺
求佛为师。
笑隐䜣公
说法其间。
跪拜于䜣公膝下。
公爱而异之。
试以心经。
脱口成诵。
公大喜曰。
昏途慧炬也。
得度数载。
藏文世典。
咸贯通焉。
䜣公屡易名刹。
皆从侍。
公尝问曰。
国师三唤侍者
侍者三应。
且道。
是平实商量。
是格外提持。
遽对曰。
何得剜肉作疮。
曰。
将谓你奇特。
便喝。
公拈棒。
拂袖趋去。
䜣公告寂。
乃召怀渭曰。
吾据者床。
四十馀年。
尚遗望也。
然不尽之案。
惟你与宗泐
任之既还台。
寓云峰。
隐紫箨。
领天宁。
俱以诚悫。
淳厚之风。
化本生之郡。
郡人倾信。
日也。
又侨隐双径。
渭禅师
居越之宝相寺
遣使迎
笑却之。
使再至。
仅得遗简。
踪迹杳然。
元末。
武林名贤。
出居中天竺。
虽当烽燧四警之际。
而施为壮阔。
交接从容。
无少长贵贱。
皆得而瞻礼之。
不减䜣公说法时也。
盖以中竺经燬。
昔繇䜣公而新。
之光阐前绩。
湖江称美焉。
明初。
诏主天界。
高帝慧昙西往之迹未终。
欲修之难其人。
应旨。
洪武丁巳西行。
壬戌还朝。
复居天界。
常入大内
开襟论道。
留京既久。
朝臣党立。
间有嫉之者。
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
丙寅
帝思见。
诏归天界。
于是。
来往禁廷不容己。
廷士建议。
于内圣外王之略。
无不毕备。
请以中顺大夫禄。
而旌
引去。
江浦石佛寺示疾。
乃唤侍者曰。
者个聻。
侍者茫然。
厉声曰。
苦。
竟入灭。
年七十有四。
坐夏六十六。
龛归天界。
火浴得设利。
光润明灿者三十颙。
建塔于䜣公之后。
之宿愿弘深。
辨才无碍。
际遇乎佛心天子。
常于慈明殿设榻
召问心经枢要。
穷理显性。
彻果该因。
深浅开遮。
无机不被。
天子默以神会。
乃敕笺语流行。
爰有御制序文。
冠于经首。
其诃曰。
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育民者法。
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
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之有。
尽天下莫不亦然。
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
出世间。
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
意在人皆如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引小人。
以朕言之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
侍从听法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
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
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
不言实。
所言之
乃相耳。
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
所谓相有六。
谓。
说相。
色相。
听相。
鼻空嗅相。
味相。
乐相。
其六之相。
又非真相之
乃妄想之相。
谓之相。
相。
愚及世人。
祸及古今。
往往愈坠弥深。
不知其几斯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帝。
废国忘政。
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繇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常有之。
为人性。
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如为。
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
能保守此境。
非佛天者何。
如不能保守。
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虚之境。
故有如是斯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恶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
以归正道。
岂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
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高帝自登极来。
潜心性理。
与诸禅宿盘桓。
无虚岁月也。
然于昙泐二公。
尤追惜之。
盖嘉其壮志西行。
光圣化云。
赞曰。
昙泐二禅师
望重龙河。
道钦有国者。
可谓一时能事矣。
况其利物多方。
言言合辙。
法法随根。
又以道馀名振他邦。
亦空谷而分声也。
大觉氏记。
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
顺逆行道。
护持法藏
人天莫测。
今观二师之踪迹。
无乃是其数乎。
危贞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临海人字孟阳
诸生
洪武时父坐法输作江浦贞昉诣阙上书以祖母年逾九十,恐染霜露之疾,贻臣父终天之恨为由,求代。
太祖许之。
贞昉代后以力作不胜劳瘁卒。
郑士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士原
浙江宁海人字孝仁
刚直有才学。
洪武初,以进士历官湖广按察使佥事,不畏豪猾。
以纠正错判事为御史所衔。
后坐空印事,输作江浦
金玉明 ? — 14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1 【介绍】: 应天府江浦人
袭父官为羽林卫百户,从燕王朱棣起兵。
成祖即位,累迁为河南都督佥事永乐八年从北征,十四年镇压山西刘子进起事。
封惠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