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库 序
汲郡太守李茂彦诗 西晋 · 潘尼
 押词韵第三部
潘尼赠二李郎诗序曰:元康六年尚书吏部汝南李光彦迁汲郡太守都亭侯江夏李茂间迁平阳太守。此二子皆弱冠知名。历职显要。旬月之间。继踵名郡。离俭剧之勤。就放旷之逸。枕鸣琴以俟远致。离别之际。各斐然赋诗。○逯案。此序见《御览》二百五十九。据序汲郡太守当作李光彦也。
离索何惆怅,后会未可希。
河朔贵相忘,歧路安足悲(○《类聚》三十一。《诗纪》二十八。)
惠帝大安中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冬韵
《晋书》曰:晋惠帝大安中童谣。其后中原大乱。宗藩多绝。唯琅琊汝南西阳南顿彭城同至江东。而元帝嗣统矣。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晋书》元帝纪。《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为聚十三引晋阳秋。《御览》九十八引孙盛晋阳秋。《乐府诗集》八十八。《诗纪》四十四。)
谶诗二首 其一 南朝 · 释宝志
 押阳韵
南史曰:天监十年四月八日。志公于大会中作诗云云。狗子。景小字。山家小儿。猴状。景遂覆陷都邑。毒害皇家。初自悬瓠来降。悬瓠即昔之汝南也。巴陵有地名三湘。景奔败处。
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齧人伤。
须臾之间自灭亡。起自汝阴三湘(隋书五行志亦载此歌云。兀尾狗子始著狂。欲死不死齧人伤。须臾之间自灭亡。患在汝阴三湘。横书一旦无人藏。○南史侯景传。《诗纪》九十四。)
元嘉中魏地童谣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纸韵
南史曰:宋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汝南戍。文帝臧质北救。至盱眙太武已过淮。自广陵返攻盱眙。就求酒。封溲便与之。且报书云。不闻童谣言邪。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冥期使然。非复人事。尔智识及众岂能胜苻坚邪。顷年展尔陆梁者。是尔未饮江。太岁未卯耳。时魏地有童谣。故引之云。
轺车北来如穿雉。不意虏马饮江水。
虏主北归石济死。虏欲渡江天不徙(○《宋书》臧质传。南史臧质传。《诗纪》五十五。)
虫豸诗(七篇,并序) 巴蛇三首其一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总序:天之居物于地也,有兽宜山宜穴,鱼宜水宜泥,鸟宜木宜洲,虫宜草宜腐秽。风雨会而寒暑时,山川正而原野平衍,然后郛闬屋室以州之人之宜(郛闬:意谓筑起城墙。郛,外城。闬,里巷之门。《说文·门部》:“闬,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闬。”),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非虫鱼兽鸟之罪也。然而自非圣贤,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始辛卯年辛卯岁:即元和六年元稹元和五年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而此云六年,疑元稹事后误记。),予掾荆州之地,洲渚湿垫,其动物宜介(介:指有甲壳之昆虫或水族。《吕氏春秋·孟冬纪》:“其虫介,其音羽。”高诱注:“介,甲也。”),其毛物宜翅羽。予所舍,又荆州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达:卢校“疑遣”,似是。)。又数年,司马通川郡通川郡:川,原作“州”,据蜀本、卢本及《旧唐书·地理二》改。《通典·州郡五·古梁州上·通州》:“西魏改为通州(原注: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大唐因之。”州曰通州,郡曰通川,其实一也。),通之地,丛秽卑褊,烝瘴阴郁,焰为虫蛇,备有辛螫(辛蛰:原指毒虫刺蛰人,此喻指荼毒,虐害。)。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鼻褰:谓毒蛇之鼻向上。参下篇《巴蛇》。)。虫之辈亦百,而虻、蟆音莫、浮尘、蜘蛛、蚁子、蛒蜂之类,最甚害人。其土民具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于方籍(方籍:医书。方,药方。),不知者,遭辄死(遭:卢本、杨本、全诗作“毒”。)。予因赋其七虫为二十一章,别为序,以备琐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药石:药剂与砭石,此泛指药物。),庶亦叔敖之意焉叔敖之意:孙叔敖春秋楚国人,年少而心仁。尝遇两头蛇,畏他人重见而丧生,杀蛇而埋之,时人以为积阴德必有善报。事详汉贾谊《新书·春秋》。)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被其脑则裂(被:蜀本、卢本作“破”。),而鷣鸟能食其小者(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尤效。
引用典故:叔敖瘗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叔敖叔敖:见本卷《虫豸诗七篇》序注。),其如多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