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朝散大夫使持节饶州诸军事守饶州刺史上柱国崔君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押齐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
博陵崔氏。为山东右族。以政事方直称者。曰饶州刺史讳适字某。贞元十四年某月甲子。寝疾终于所部之廨舍。春秋若干。君仁厚信实。方严清厉。词无枝叶。而顾言必践。交不谄渎。而与人必诚。深于士行。精于吏职。盖其天性然也。一命为怀州参军。累迁至大理评事司直监察御史好畤武功二县令常绛二州司马。乃理富平。遂佐兴元。贞元十一年春。以西诸侯之师转粟调食。特拜仓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以董其事。其年冬徵拜卫尉少卿。明年改邓州刺史。麾盖将行。又换鄱阳。历官十五。竟未充量。其为御史也。贾常侍至以才名尹毂下。实所慰荐。为之宾介。蒋常侍沇以公廉干河运。交辟将事。宏助居多。其宰封畿也。县鄙之地。直于西郊。禁卫之师。勤于左次。事为之节。官修其方。军兴人安。阖境谣诵。其佐晋陵也。晋国韩公当抚封之重。署为推官。轺传所至。平反审克。假守新定。新定之人宜之。薄于进取。未数月引去。其领陵邑也。充奉肃敬。里闾均安。黠吏强家。望风累息。相率屏匿者十八九。其分忧为邦。约己惠人。乐易而知禁。清明而不扰。此皆历职必闻之效也。至若章章尤著。为士君子之所景行者。则奉使西土。鄙能言之。县官以乘塞宿兵。旌旄相望。馈饟之重。非君莫可。既而经费出纳。制于中台。剋伐之人。顺非言利。大率以布帛之不中于度。不鬻于市者。积以窳滥。备其名物。移用于军。增三倍之价。平粜于人。无一时之蓄。掠是根本。命为奇赢。既衰边备。实蔽理道。时有覆视。诲其相蒙。徒列簿书之文。不登釜钟之量。因缘缪巧。触类而起。君受命不苟。临事风生。条其积弊。尽达聪听。虽狺狺之吠。营营之飞。置于度外。不直不已。连章上愬。词旨深切。偫情惴骇。处之恬然。谢病乞告。终无所屈。皇明嘉纳。入亚九卿。时搢绅之士。多以凭暴为戒。怵迫附离。而不能自固者多矣。如君之特立刚毅。不更其守。古之儒行。何以加焉。此德舆所以受其孤之哀请。而不敢辞也。君之曾祖元基。皇朝散大夫会州长史。祖绍先。皇扬州杨子县尉。父炅。皇大理司直兼河南府河阴县令。代名士行。裕是遗烈。初君娶于某氏某官某之女。生子曰包而殁。继室以某氏。某官某之女。皆有淑行。如君之志。以十四年某月日。叶用吉卜。祔窆于河中某县乡原之旧封。礼也。初包以德舆朴而好直。且尝奉行君之命书者四。乃列其官簿次第。俾识于墓石。既而包毁瘠灭性。夭于倚庐之中。诺其请矣。故铭之曰。
崔君之直兮。不枉尺兮。崔君之正兮。不由径兮。展如之人。宜锡蕃祉兮。天实奈何。一麾遄已兮。襜襜帷裳。来自鄱之阳兮。峨峨邱封。葬于河之东兮。刻此贞珉。识清风兮。
广寿堂 明 · 杨荣
四言诗
前太医院使韩氏公茂居姑苏时尝名其堂曰广寿盖取其医术以济人之意也及事今上于潜邸谨厚小心甚见知遇由是名益著而术益显永乐初遂擢前职尝慨然以为人之寿虽禀于天然而不知戒谨或为七情之所感六气之所伤往往致疾以夭阏其天年者不可胜数惟吾医之道可以济之而使皆得以臻其寿又尝恐其所施者狭而世之抱疾疢者多不能以广爱而兼济之乃于南京复筑堂仍揭其旧扁思有以溥其惠泽焉呜呼公之心亦仁矣哉公既殁其子伯永承先荫为御医与予同以扈从留北京谒予言以题其卷子曩与公同朝交游往还于两京之间有年矣公之所以推仁济物而惓惓于广寿者皆予之所闻见而知之之审者然则于伯永之请又乌可以无言乎遂为序次其概而系之以诗曰
翼翼高堂,有华其构。
匪堂之华,惟以广寿。
寿之脩短,实出于天。
何以广之,惟医之全。
六气所干,七情所触。
沈痾危亡,厥寿斯促。
念兹短折,曷由济之。
圣神立教,莫切于医。
猗欤韩氏,忠献之裔。
世居姑苏,民受其惠。
惟公承之,荷国宠恩。
典职从容,出入金门。
惟公之心,悯此抱疢。
活人孔多,曾莫之靳。
公既逝矣,高堂犹存。
匪公广之,有子有孙。
子孙绳绳,寿者益广。
积此阴功,厥报斯享。
求公之德,实在斯堂。
播之咏歌,永世其光。
稳城府使赠判书瑞原君尹公神道碑铭 明 · 李珥
四言诗 出处: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七
公讳士贞。字贞之。坡平人。始祖讳莘达。起家佐高丽太祖。为壁上功臣。至玄孙瓘。逖戎立功。官至门下侍中。铃平县开国伯。谥文肃公。在我朝。讳就官至知密直司事,集贤殿大提学。是文肃九代孙。于公为高王考。曾王考讳救。通训大夫。原平府使。王考讳洪。通训大夫。瑞兴府使。考讳恭。通训大夫,行咸悦县监。以公功追赠纯忠补祚功臣,资宪大夫,工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妣南阳洪氏。嘉靖大夫。知中枢府事讳任之女也。公生于成化己亥正月十七日。登弘治甲子武科。正德丙寅。以军器寺奉事。参中庙靖国之勋。超拜内赡寺主簿。戊辰。移主司仆寺簿。升平市署令。己巳。拜晋州判官。庚午。禦倭寇有功。起三资。壬申。丁外忧。甲戌。拜茂长县监。二年罢归。己卯。拜内赡寺判官。迁刑曹正郎。俄拜平安虞候。庚辰。拜端川郡守。嘉靖壬午。拜世子翊卫司右翊卫。迁训鍊院佥正兼内乘。乙酉。拜文川郡守。丙戌。升通政。授稳城府使。丁亥夏。遘疾。以五月二十五日卒官。享年四十九。以功例赠资宪大夫,兵曹判书,瑞原君。赐吊祭。以其年九月。礼葬于广州治北拘(一作狗)迁里先茔之侧。公天资轩轾异常。自守简而莅众严。倅晋州三年。吏与妓莫敢仰视。迄公去。无知公面者。雅好儒学。迎馆一文士。衙罢。必讲读。夜分乃寝。未尝以事剧少止。端川产银。守郡者鲜脱污名。公在郡数年。不造一指环。累宰列城。所驮惟书籍而已。有屋于西湖。活计萧然。其始筑室也。公悠然啸傲。不事检督。木工至与役徒设博戏。而公亦不呵禁也。尝与妻兄弟分财。终日醉睡。不发一言。券成。只押署而归。其无意于生产如此。第以恬于势利。拙于求名。故宦途多阻。位不称才。公前娶申氏。县监永绥之女也。早世。后娶李氏。宗室茂丰都正总之女也。夫人早遭门祸。茂丰被谪燕山朝。不得令终。夫人奉王母致孝。每得父母手简。必谨藏于怀中。时有飞书之变。得罪之家。不敢留只字。恐为祸祟。王母知夫人怀书。迫令付烬。夫人掘坎将瘗。竟不忍舍。平居抚览悲恸。子孙奉旨。既殁。纳于棺中。其配公也。得妇道甚。训子女有方。视前室子。无异己出。睦宗族。抚婢仆。交邻里。恤贫乏。咸得其宜。勤身节用。以赡家业。至老不倦。俗尚淫祀。夫人深恶之。巫觋绝迹于门庭。惟尽诚追远。虽遇疠疫。不废祀事。既老。每令诸孙读内训。听而取则焉。公曾以良家女为妾。妾之父将死。有寄托之语。厥后。失公意。公将遣归。夫人谏曰。受人之托。弃之不祥。且夫妇之义。无閒嫡妾。今必去之。妾亦不敢自安。公感其言。不去。及公卒。同庐墓侧。有终焉之志。数年岁饥盗兴。族党恐被劫强。请还京。终于万历癸酉七月二十八日。享年八十七。其葬与公同茔异室。前夫人生三男。曰轼,辐,辏。辏登武科。后夫人生二男一女。曰辙。武科县监。曰辕。前县监。女适前参奉朴世雄。轼无子。辐只有一女及妾子。辏生二男一女。男曰天寿。武科。今为佥使。曰永寿。以永寿后轼。奉宗祀。辐之婿曰朴玉。妾子曰大生。辏之婿曰李群玉。辙生三男。曰渭,溟,涉。有妾子曰微生。涉今为佥使。辕生二男二女。男曰惟善。早死。曰明善。生员。婿曰李硉,申橚。有妾子曰枝生。朴世雄生一男三女。男曰益。婿曰元膂。文科直长。曰柳希津。察访。曰朴沪。内外曾玄孙见在者五十馀人。公殁后五十年。子辕求碑铭于李珥。公孙涉娶珥姊为妻。通家。珥略知公及夫人行迹梗概。故敢为铭。铭曰。
文昧韬略,武困面墙。
艺用不全,短掩厥长。
矫矫维公,靡安一曲。
猿臂发身,挟策进学。
简以从政,清以律身。
勋昭太常,爱遗齐民。
令配善承,善积家庭。
谓公遐到,乃止中龄。
有种必穫,于后毓英。
诞告云仍,宜视刻铭。
过永寿赠李怀仲五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阎尔梅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白耷山人诗集卷十八
按:永寿县,在乾州西北,古麻亭镇也。乱后虚无人,弃其东偏而堞之西隍之岭,一线如行鱼脊,县治蹲其腰。居民依东厂穴,仅数十家,《绵》之诗所谓「陶复陶穴」者也。土塉气寒,民贫役重。黄冈李怀仲尹之,三年颂声作焉。予喜赠之,俾后之过此邑者,读予诗如读永寿风俗考、流民图也。己巳仲夏中伏日。怀仲,名如瑾。
咸阳西北去,地势以层高。
客舍尝无米,山田或不毛。
咂嘛投水酌,蝴蝶入浆淘。
岂但游人苦,居停亦已劳(咂嘛,酒名。蝴蝶,面名。)。
梁溪歌赠吴伯成明府 明末清初 · 朱鹤龄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愚庵小集卷三
锡山古邑梅里遗墟为南北之要津实往来之绾毂地饶陆海连吴会以称雄才聚清华郁冈峦而起秀幅𢄙式廓多邻蛙黾之乡灾沴频仍屡遘波涛之阨沃壤几为彫瘵人文渐巳榛芜兹遇伯成吴公嵇山挺秀剧邑分符剪江国之云霞织成锦段入邓林之根节试厥硎铓清映冰壶橐止胡威之绢惠零甘雨车随好畤之乌九陌晴花候鸣弦而献笑千村社鼓迎墨绶以兴耕赋额登而罚弛箠楚驯良悦而音变鸱鸮治最既优儒风斯振笙簧艺府鼓吹文园寻胜迹于丹梯集诸生于白社凭林起栋即沼疏泉分鱼鸟作三行列烟花为七覆既援枹而横笔阵亦摩垒而厉辞锋五部湖前仙舟对棹九龙山外落纸时飞斯又轶怀县之风流追兰亭之胜事矣不佞龄陋似太冲渴同司马云山在望一棹犹阻于关津舞颂频来百里自通乎河润神往乌皮之几梦游嘉树之林兹者政登上考时值生申荣光动于北辰景曜逢乎南极跻公堂而献寿早见豳风采舆诵以陈谣尝闻古老爰申小咏敬播德音乃为歌曰
维彼梁溪兮环江汇湖,水滔天兮民为鱼。
嗟彫敝兮谁与苏,公之来兮濊泽敷。
弛威罚兮呴鳏媰,感德意兮争挽输。
犬不惊兮吏不呼,扬文治兮礼耆儒。
捐廉橐兮慰穷涂,振风雅兮黜皇荂。
公之泽兮流具区,介春酒兮倾百壶。
愿他年兮秉化枢,惠我民兮长赐酺。
置西汉定陶鼎于焦山媵之以诗 清 · 阮元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研经室四集诗卷五
西汉陶陵鼎以汉虑俿尺度之高七寸三分身高四寸二分盖高一寸六分盖上有三环名高一寸二分两耳高二寸二分三足高二寸铜质五色斑驳腹有棱纯素盖凿隶书铭大字十五曰隃麋陶陵共厨铜斗鼎盖并重十一斤小字四曰汧第卅五器凿隶书铭大字十七曰隃麋陶陵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重十斤小字十六曰汧共厨铜鼎容一斗重八斤一两第廿一案汉书地理志隃麋汧二县属右扶风后汉书耿弇传建武四年封耿况为隃麋侯续汉书郡国志作渝麋误也又续汉志定陶在济阴郡本曹国后汉属兖州刺史部郭璞曰城中有陶邱史记云穰侯出之陶即其地定陶共王康元帝子哀帝父永光八年自山阳徙封汉书丁太后传建平二年上曰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遣大司马骠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共王传哀帝二年追尊共王为共皇帝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又东北径定陶共王陵此器云陶陵是定陶共王陵也隃麋汧二邑共此器故日共厨铜鼎钟鼎款识汉好畤鼎铭云今好畤共厨金一斗鼎汾阴宫鼎铭云汾阴共官铜鼎上林鼎铭云上林共官铜鼎汉器体制如是汉陵庙皆有厨三辅黄图昭帝平陵为小厨裁足祠祝款识汉孝成鼎铭云长安厨孝成庙铜三斗鼎是也此鼎盖与器铭辞不相应者因有二鼎盖与器互错也器铭云并重十斤又云重八斤一两云器重八斤一两则盖当重一斤十五两矣今除盖以库平法马称之重五十三两七钱二分铭云容一斗以今官仓斗较之得一升八合定陶故城在今山东曹州府定陶县西南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祗有周鼎若以汉鼎配之经史引徵可增诗事爰以官牍达之镇江府丹徒县付焦山寺僧永守之并加册于椟绘图拓款钤印备录诸诗时嘉庆七年季秋月
碧山一角浮春潮,中有周鼎开云歊。
古文十行照江水,百家咏释穷秋毫。
千年古篆变为隶,西汉款识多凿雕。
我有汉鼎五十字,隃麋汧铸供定陶。
斗斤兼记古权量,汾阴好畤同禋祧。
济水东流帝陵起,臣莽掘厨金不销。
斋中拭刷出古泽,鼎虽转徙犹坚牢。
烟云过眼莫浪掷,送尔安隐栖松寥(焦山阁名)。
卣钘觯爵共相饯,雁镫剪烛吟清宵。
壬戌之秋木叶脱,海门风起江飞涛。
蛟鼍踏浪避金景,苍然古意生单椒。
此时此鼎入山去,江天宝气腾轻艘。
海云堂中多古木,两鼎扃耳初相遭。
周仪可补觐礼阙(周鼎呼史册命之仪可补礼文之不足诸家诗考未言及此),汉事志传徵班曹。
仓籀字破鬼夜哭,八分不似周王朝。
一波一磔湛水石,同隐有似由与巢。
胎禽仙去亦偶耳,华阳铭尚镌嶕峣。
可知古人皆好事,以诗媵鼎各订交。
他时得暇或相访,云帆一片横金焦。
注:考杜佑通典京口有谯山戌太平寰宇记亦以谯山为戌海口之山余家藏嘉定镇江志云江淹焦山诗旧本作谯山是北宋以前尚名谯山北宋以后始以焦孝然事傅会之孝然避兵娶妇于扬州见三国志注尔时孝然年尚幼似无隐谯山三诏之事且孝然为魏以后人蔡伯喈卒于汉末在孝然之前焦君之赞当别有一焦君似无为孝然作赞之事又焦山古鼎王西樵始据韩吏部如石言为京口某公家物严分宜夺之康熙间人竞以为诗歌故实然自嘉靖以后明人书集鲜及此说天水冰山录于分宜家物无所不载古铜器款中祗有古铜鼎二个共重一百一十四斤且有盖并未言及款字此鼎一鼎之重巳不止百馀斤矣朱竹垞翁覃溪二君深于考古者其焦山鼎诗中皆不言此事为其无据也故余谓焦孝然严分宜二事等诸无稽勿听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