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江汉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江汉》,尹吉甫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
江汉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一章)

江汉武夫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二章)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三章)

王命召虎,来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
戎公,用锡尔祉。(四章)

尔圭瓒,秬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五章)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其文德,洽此四国(六章)
按:江汉六章,章八句。
与兄平原书 其六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云再拜:兵凶事,生来初不见习,顷观之,正自使人意恶
羊肠转时极佳,问人皆不解,何以作此转?
虽云欲相泄,恐此正自取好耳,说之不能工,愿兄试一说之。
张义元答员渊之回流昆仑吐河不体,正自似急水中山石间,是人谓回缚者,但言之辞不工耳,不知此中语于诸赋中何如。
顷曰极勿勿,病一十当出略通,日在马上,此不可谐,又恐信不及兄。
今以因休祖致,又力作无锡书,极无赖,甚不备具;
如是更白问于中。
与戴季甫书 其七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郭敬言蒸阳良才远负,为之邑叹
以其姿望,足以致高,想不久尔耳。
石行文在无锡大有清绩,一州之高功长吏
此家行素道实,州闾所称。
畴昔接事,既尽其才。
愿重荣益,以成其实,凡在羽埃,思附凤翼。
风尘所集,无不拭目。
锡山古谣 魏晋 · 无名氏
常州图经曰:惠山之侧有锡山。其山出锡。古谣云。
有锡兵。无锡(○常州图经。○古谣谚引陆羽慧山寺记曰:慧山。古华山也。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方殚。故创无锡县。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锡县。属吴郡。)
五湖赋 其一 晋 · 杨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五
余观夫主五湖而察其云物,皇哉大矣!以为名山大泽,必有记颂之章,故梁山有奕奕之诗,云梦有子虚之赋。夫具区者,扬州之泽薮也。有大禹之遗迹,疏川导滞之功,而独阙然未有翰墨之美。余窃愤焉,敢忘不才,述而赋之,其辞曰:
浚矣大哉,于此五湖。
乃天地之玄源,阴阳之所徂。
上值箕斗之精,与云汉乎同模。
受三方之灌溉,为百川之巨都。
扬州之大泽,苞吴越之具区。
底功定绩,盖寓令图(二语从《文选》谢頫和王著作八公山诗》注补。)
南与长江分体,东与巨海合流。
太阴之所毖,玄灵之所游。
追湖水而往还,通蓬莱瀛洲
尔详观其广深之所极,延袤之规方。
邈乎浩浩,漫乎洋洋
西合乎蒙汜,东苞乎扶桑。
日月于是出入,与天汉乎相望。
头首无锡,足蹄松江
乌程于背上,怀大吴以当胸(四语从《水经·沔水下》注补。)
左有苞山,连以醴渎。
岝萼崔巍,穹隆纡曲。
大雷小雷,湍波相逐(四语从《水经·沔水下》注校补。)
右有平原广泽,曼延旁薄。
原隰陂坂,各有条格。
茹芦菼乱,隐轸肴错。
冲风之所去,零雨之所薄(《艺文类聚》九,《初学记》七)
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一 木纪谢(隋书乐志曰:汉第一曲朱鹭。改为木纪谢。言齐谢梁升也。) 南梁 · 沈约
隋书乐志曰: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梁高祖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日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木纪谢,火运昌。
炳南陆,耀炎光。
民去癸,鼎归梁。
鲛鱼出,庆云翔。
韊五帝,轶三王。
德无外,化溥将。
仁荡荡,义汤汤
浸金石,达昊苍。
横四海,被八荒。
舞干戚,垂衣裳。
对天眷,坐岩廊。
有锡,祚无疆。
风教远,礼容盛。
感人神,宣舞咏。
降繁祉,延嘉庆(○《乐府诗集》二十。《诗纪》九十五。又《类聚》四十二引昌、、王、荒四韵。广《文选》十二引昌、、翔、将、汤、苍、荒、裳、廊、疆、盛、咏、庆十三韵。)
资遣孔焘二女教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九
夫思人生至轻,事惟悼往,表闾式墓,义匪字孤。
至如游殷之息,见抚张既桥玄之子,受托魏王,斯故美在令终,爱兼身后。
无锡孔焘,经术弘长,志履贞概,游处积年,一朝长往,闻其在室二女,并未有行,可广访姻家,务求偶对(《艺文类聚》四十,《御览》五百四十一。)
谢东宫弹棋局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六
本惭游艺,弥愧拂巾。
凤峙鹰扬,信难议拟;
鸟跂星悬,曾何仿佛。
莲花未易,玉屑不工。
缘边之法,庶遵细柳之阵;
徘徊之势,方希明月之楼
子桓有锡,闻于遂古;
季绪蒙赐,即事可传(《艺文类聚》七十四)
享庙乐辞十八首 其十八 皇夏(皇帝诣便殿奏。) 隋 · 无名氏
四言诗
礼行斯毕,乐奏以终。
受嘏先退,载畅其衷。
銮轩循辙,麾旌复路。
光景徘徊,弦歌顾慕。
灵之相矣,有锡无疆。
国图日竞,家历天长(同上)
大周受命颂690年9月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闻大人升阶。神物绍至。
必有非人力所能存者。上招飞鸟。
下动泉鱼。古之元皇
祗承上帝。所以协人祉。
匹天休。卓哉神明。
昭格上下。莫不以之矣。
是故物有可则。而道有可宗。
谓之文献。其原上也。
缅哉有唐。钦崇天命。
三祖继统。品物咸章。
元历改。元黄瑞。
告神皇。出地轴。
陟天阶。历轩辕
太昊。集乎初始之极。
以授我皇。符鸟之肇。
开辟元台女希氏姓。
神功大哉。莫不盛于兹日矣。
乃察璿玑。稽宝命。
发元谶。升紫图。
则天粲然。皇文炳也。
非夫升光之曜。魄宝之精。
其孰能威神皇赫赫若斯者哉。是时三阶底平。
百揆时序。天下昌矣。
元功溥矣。西土耆老。
欣然来称曰。至哉天子。
恤我元元。勤劳下都
升闻上帝。臣闻天无二日。
土无二王。皇帝嗣武
以主匕鬯。岂不宜乎。
神皇窅然。乃登昆崙之台。
三统。观五始。
探命历之纪。则知元气之所造也。
方采钟龙。象鸣凤。
林黄之律。以因生赐姓。
九月戊申朔八日乙卯。神都耆老。
遐荒夷貊。缁衣黄冠等万有二千馀人。
云趍诣阙请曰。臣等闻王者受命。
有锡氏。轩辕皇帝二十五子。
班为十二姓。高阳氏才子二八。
命为十六族。书云。
祇台德先。不拒朕行。
然则圣人起则命历昌。必有锡氏之规。
臣等伏惟陛下受天之符。为人圣母。
皇帝仁孝。肃恭神明。
可以纂武承家。以克永代。
陛下崇锡类。垂宪章。
不易日月。天人交际。
斯亦万代之一时。臣等固陋。
不达大道。敢冒死上闻。
神皇穆然。方御珍图。
谦而未许也。越翌日丙辰
文武百寮。又与耆老夷貊道俗等五万馀人。
守阙固请曰。盖臣闻圣人则天以王。
顺人以昌。今天命陛下以主。
人以陛下为母。天之丕律。
元命也。人之大猷。
定姓也。陛下不应天。
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
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
敬冒昧万死固请。是时□踵昆吾
有凤鸟从南方来。历端门。
偫鸟数千蔽之。又有赤雀数百从东方来。
偫飞映云。回翔紫闼。
或止庭树。有黄雀从之者。
又有庆云。休光半天。
倾都毕见。偫臣咸睹。
于是众氓云萃。嚣声雷动。
庆天应之如响。惊象物其犹神。
咸曰大哉。非至德孰能睹此。
昔唐虞之瑞逖听矣。今则见也。
天物来。圣人革。
时哉。况凤者阳鸟。
赤雀火精。黄雀从之者土也。
土则火之子。子随母。
所以纂母姓。天意如彼。
人诚如此。陛下曷可辞之。
昔金天凤凰。镐京黄鸟。
赤氏朱雁。有吴丹乌。
皆纪之金册。藏之瑞府。
以有事也。陛下若遂辞之。
是推天而绝人。将何以训。
于是皇霈然曰。俞哉。
此亦天授也。乃命有司正皇典。
恢帝纲。建大周之统历。
革旧唐之遗号。在宥天下。
咸与惟新。赐皇帝姓曰武氏。
命为嗣皇。崇乎绍天统物。
其赫胥大庭之上事巳。乃献颂曰。
天命神凤。降祚我周。
彩容有穆。其仪孔休
惟我有周。实保天德
上帝临命。纂承皇极。
人曰天祐。有皇女希
造天立极。缅然猷徽。
赫我皇帝。乃先厥微。
匪天之命。凤鸟谁归。
因生锡氏。革号循机。
岂不顺乎天而应乎人。帝曰俞哉。
慧山寺家山记 唐 · 李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金陵之属郡毗陵无锡县
有佛寺曰慧山寺
家山也。
贞元元和中
丞相太尉文肃公
心宁色养。
家寓是县。
因肄业于慧山
始年十五六。
至丙戌岁
擢第归宁。
为朱方强留之。
文肃公窥畏。
常惊切于旦夕之间。
李庶人以反状闻。
召公草不顺章檄。
公语以君臣父子忠孝诚节。
别白自古道理者。
约千馀言。
言既劲勇。
庶人畏敬。
又逼以狂卒。
围以兵刃。
促公下笔。
振叱数四。
发眦见怒状。
庶人因令闭之于别所。
命许纵成之。
是夜。
子良裴行立共义公忠赤。
果相与易图。
人兵败。
公以忠节闻于天下。
新帅李公元素欲具事表于朝廷。
公三让之。
遂退归慧山寺僧房。
犹孜孜勤经史。
洎十年。
手写书籍前后约五百轴。
寺山之泉独称奇。
能发诸茗颜色滋味。
公僻居舍饮。
虽崇贵。
未尝辄自优奉。
惟辇载慧山泉。
数千里不问其费耗
公文学官业功德。
谨纂叙制诏章表堂状类列其间。
不敢辄以文饰。
表至敬也。
为上下卷。
今藏史阁。
我家之盛。
尝二为相三为史官
高祖中书令谥文宪
仪凤中中书令
如意中鸾台左相
先公丞相太尉谥文肃
会昌中为左仆射门下相
仪凤在相。
监修国史
会昌在相。
监修国史
乾符四年。
秘书省校书郎丞相荥阳公独状奏入直史馆
己亥岁春
有事白相府。
乞假东出函谷关数千里。
夏五月癸卯
过家出睹旧刻石诗题。
别无碑版叙录
惧年祀寝远。
不得布闻于人。
谨以史笔条叙于寺之正殿内。
时乾符六年夏五月十六日甲辰书。
贺知章太子宾客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
门下。
调护储宫
典司延阁。
必在举德。
固无虚授。
庆王侍读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员外置同正员贺知章等。
衣冠耆旧。
词学宗师。
或恬淡风流。
独擅东南之美。
或清贞介特。
是称江汉之英。
负当朝之令名。
有锡类之纯行。
顷令教导。
久侍藩维。
善利则多。
宠章宜及。
方之四老。
用列宾友之任。
综彼三坟。
俾在图书之府。
可依前件。
乾元元年南郊赦文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五
朕闻皇天有命。皇王受之。
命之为君。孝理为本。
莫不钦崇前烈。聿修裸享之仪。
对越上元。式陈郊禋之敬。
美其盛德。商颂有奏鼓之音。
告厥成功。夏书有锡圭之庆。
国之大事。实在于斯。
閒者孽胡乱常。暴殄天物。
致图书礼乐。或阻于干戈。
宗庙神祇。有亏于享祀。
朕诞受明命。龚行天罚。
群妖克殄。封鲸鲵以示威。
王室既宁。奉銮舆而载复。
太上圣皇天帝功格天地。道迈胥庭。
思凝神于姑射。将释负于宸扆。
俾予小子。缵承大统
夙夜祗惧。俯尽臣子之心。
亲亲尊尊。庶极于此。
是用追崇先后。建立中宫
永言孝思。感徽音于文母
俾行妇道。想釐降于虞嫔。
情理于是获申。人伦以之攸叙。
然后执瓒清庙。歌五圣之重光。
燔柴圆丘。睹百神之受职。
复修祭礼。再备乐章。
尊祖配天。不失旧物。
今大礼斯举。元符允答。
行庆施惠。尚属于阳和。
出系挺囚。必当于时令。
思与天下。更布惟新。
宜覃肆眚之恩。以洽雍熙之化。
可大赦天下。除反逆之党缘坐谋杀十恶劫盗临监主掌。
自馀一切原免。其馀逆贼元谋及胁从。
今但归投。并原其罪。
仍与官赏。其成都元从圣皇功臣
灵武元从功臣。并收两京将士。
三京留守。诸道节度采访使
普恩外。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上加一阶。行人赐勋三转。
自寇贼以来。官吏百姓中。
有劳未经酬赏者。委所在官长具状奏闻。
当与甄录。天下百姓。
除正租庸外。一切不得别有使役。
如缘军务所要。自令和市。
兵士有尪弱羸老。并拣择放。
长安万年两县。各借钱一万贯。
每月收利。以充和雇。
其别敕索物。及供诸司并蕃客等。
左藏虽给价值。奏请每引时月。
宜先给两县各五十贯。贮于两市。
差官专知。旋还价值。
其州府县门夫勋官。并于旧额数减一半。
其庸丁残疾人等。不须更差。
其州县官上什物。并以公廨及官人料钱。
依时价和雇造买。不得分配典正
其年支口味。宜减一半。
诸使应进鹰鹞狗豽等。一切并停。
应缘南郊。百司张设。
有损百姓苗稼者。委京兆尹随损多少赔酬。
所损钱物。便即闻奏。
百姓中有能行仁义。分济贫穷。
填沟壑。赖救恤者。
具名闻奏。当宠以官职。
鳏寡茕独。笃疾不能自存。
及阵亡人家并捐免户。州县随事优恤赈给。
百姓中有事亲不孝。别籍异财。
点污风俗。亏败名教。
先决六十。配隶碛西。
有官品者。禁身奏闻。
京官九品以上。许上封事。
极言时政得失。朕将亲览。
用伫嘉谋。才有可观。
别当甄录。草泽及卑位之閒。
有不求闻达未经推荐者。一艺巳上。
恐遗俊乂兵部吏部作徵召条目奏闻。
录事参军职司糺举。
自今巳后。宜升判司一政。
以彰委任。国子监学生明经法帖策口试各十。
并通四巳上进士通三与及第。乡贡明经准常式。
州县学生。放归营农。
待贼平之后。任从常式。
二王三恪各与一子官。内外文武官。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四品巳下加一阶。
西方变画赞 唐 · 任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六
离一切相。修诸善法。
夫如是。乃得菩萨心。
心所感者为应。夫如是。
乃膺多福。道无上者归极。
感罔极者报亲。在心佛在相。
唯心与相。唇齿相依。
二事同源。百行宗孝。
蒋氏兄弟。惟孝也哉。
殿中侍御史蒋鍊。鍊弟前右拾遗镇。
镇弟前无锡镝。镝弟前千牛锋。
锋弟前协律郎锜等。泣血三年。
哀过乎礼。愿西方上圣。
永福先人。故尚书左丞太常卿汝南侯大祥敬画妙法莲华变一铺。
惟此经开佛知见。授声闻记。
如来秘藏。菩萨上缘。
始发乎鍊也伯仲之心。见乎法如来大士之相。
终成乎太常无馀之度。孝矣哉。
太常盛德公才。师训天下。
朝廷遂谦冲之德。后生兴禄士之叹。
邦国殄瘁。元元安仰。
华太常故吏也。侍御以华情之拳拳。
见示经变。泣对灵相。
祗感遗仁侍御女弟润州长史京兆王宙妻。
次前信州刺史高阳齐䎖妻。季前拾遗东海徐閟妻。
哀礼兼极。此道也古所难。
况衰俗乎。敬为赞曰。
大孝尊亲。其次用劳。
其次用力。蒋氏之子。
三者备极。诚哉孝德。
匮竭精素。哀空上慈。
乃缋灵相。光仪既备。
景福随之。并无衡量。
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767年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五言诗之源。生于国风。
广于离骚。著于李苏。
盛于曹刘。其所自远矣。
汉魏之间。虽以朴散为器。
作者犹质有馀而文不足。以今揆昔。
则有朱弦疏越太羹遗味之叹。历千馀岁。
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
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
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
至是乃备。虽去雅寖远。
其丽有过于古者。亦犹路鼗出于土鼓
篆籀生于鸟迹也。既殁。
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
当代不过数人。补阙其人也。
补阙讳冉字茂政
元晏先生之后。银青光禄大夫泽州刺史敬德之曾孙。
朝散大夫饶州乐平县讳价之孙。中散大夫潭州刺史讳顗之子。
十岁能属文。十五岁而老成。
右丞相曲江张公深所叹异。谓清颖秀拔。
有江徐之风。伯父秘书少监彬尤器之。
自是令闻休畅。举进士第一
无锡县左金吾兵曹。今相国太原公之推毂河南也。
辟为书记大历二年左拾遗
右补阙奉使江表。
因省家至丹阳。朝廷虚三署郎位以待君之复。
不幸短命。年方五十四而殁。
呜呼惜哉。君忠恕廉恪。
居官可纪。孝友恭让。
自内形外。言必依仁。
交不苟合。得丧喜愠。
罕见于容。故睹君述作。
知君所尚。以景命不永。
斯文未臻其极也。盖存于遗札者。
三百有五十篇。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
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
宪章。至若丽曲感动。
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
有非师资所奖。每舞雩咏归
或金谷文会。曲水修褉。
南浦怆别。新声秀句。
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
君母弟殿中侍御史曾字孝常。与君同禀学诗之训。
君有诲诱之助焉。既而丽藻竞爽。
盛名相亚。同乎声者方之景阳孟阳
孝常既除丧。惧遗制之坠于地也。
以及与茂政前后为谏官。故衔痛编次。
以论撰见托。遂著其始终以冠于篇。
慧山寺新泉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此寺居吴西神山之足。
山小多泉。
其高可凭而上。
山下灵池异花。
载在方志。
山上有真僧隐客遗事故迹。
而披胜录异者。
贱近不书。
无锡敬澄字深源
以割鸡之馀。
考古案图。
葺而筑之。
乃饰乃圬。
有客竟陵陆羽
多识名山大川之名。
与此峰白云相与为宾主。
乃稽厥创始之所以而志之。
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
胜掩他境。
其泉伏涌潜泄。
潗㵫舍下。
无沚无窦。
蓄而不注。
深源因地势以顺水性。
始双垦袤丈之沼。
疏为悬流。
使瀑布下钟。
甘溜湍激
若酾醴乳。
喷发于禅床。
周于僧房。
灌注于德地。
经营于法堂。
潺潺有声。
聆之耳清。
濯其源。
饮其泉。
能使贪者让。
躁者静。
静者勤道。
道者坚固。
境净故也。
夫物不自美。
因人美之。
泉出于山。
发于自然。
非夫人疏之凿之之功。
则水之时用不广。
亦犹无锡之政烦民贫。
深源导之。
则千室襦裤。
仁智之所及。
功用之所格。
动若响答。
其揆一也。
予饮其泉而悦之。
乃志美于石。
天下三等已上亲赴上都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
敕。尧之敦叙。
以协万邦。周之宗盟。
必先同姓。莫远具迩。
怀德惟宁。俾强捍于京师
思同奖于王室。所以洽中和之道。
明补察之义也。惟我近属。
联华本支。以文昭武穆之宗。
有锡土建侯之嗣。往以艰难之际。
流寓颇多。或僻在江山。
载经时序。或杂居州里。
亦既淹留。等威不分。
无以自给。俭将逼下。
卑或踰尊。将恐合族展礼之文阙。
燕毛序齿之仪废。言念及此。
良深耿耿。其三等已上亲。
除州县官及带职掌应在外者。委本道节度观察量事给发。
遣赴上都。仍先录名闻奏。
慧山寺 唐 · 陆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慧山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
华山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
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
京师弥陀寺。后入吴。
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
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
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閒。
大产铅锡。至汉兴
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会稽后汉有樵客。
山下得铭云。有锡兵。
天下争。无锡宁。
天下清。有锡沴。
天下弊。无锡乂。
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
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
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
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
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
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
俗谓之九龙山。或云斗龙山
九龙者。言山陇之形。
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
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
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
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
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
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
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
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
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
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閒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
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
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在无锡县西七里。
司徒古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
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
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
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
甃以文石罛甓。奫沦潺湲。
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
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
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
漂纱涤缕。其渺皓之色。
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
梁大同年置。因名之。
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
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
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
东泊江阴。北晋陵
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
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
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之故墟。
即此也。其祠宇享。
以醪酒。乐以鼓舞。
禅流道伴。不胜滓噪。
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
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
溉田十馀顷。此山又当太湖西北隅
萦竦四十馀里。惟中峰有丛篁灌木。
馀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
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
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
岂虚言哉。伤其至灵。
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
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
以其栋宇不也。为讹俗所弃。
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西之虎邱。
丹徒之鹤林。钱塘天竺
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
车舆荐至。是有嘉名。
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
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
虎邱平眺。郡国以为雄。
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
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
向若引修廊。开邃宇。
飞檐眺槛。凌烟架日。
江淮之地。著名之寺。
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
负淳德。无冠裳钟鼎。
为迩俗所不侈。宜矣。
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
苟无其源。流将安发。
予敦其源。亦伺其流。
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世之洪注云。
明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大历七年冬十月甲子
明州刺史李公寝疾终于晋陵无锡私馆。
呜呼。
公讳长。
字某
陇西狄道人
其先自凉武昭王元盛七叶至皇朝工部侍郎岐州刺史义琛
吏部郎中绾。
绾生蔡州长史宋州刺史某。
生公
公生而聪明。
治左氏春秋。
举孝廉。
初任贝州参军
三迁至国子主簿
御史中丞卢弈司察甸服。
辟为从事
天宝十五载
大盗覆东周
弈死节。
公遁脱而南。
永王璘都督江左诸军。
雅知公才。
将署于幕以画。
公告不能。
无何。
果败。
君子以公为知几。
肃宗在岐。
朝廷擢良吏以慰郡县。
不限官次。
多即授印绶。
丞相韦见素表公可用牧民。
诏摄安州刺史
考绩既成。
真拜均州治中
邓州
康允之叛。
南土大扰。
公会诸将。
以王命讨不臣。
尺兵不丧。
凶党大坏。
宛邓之閒。
民到于今受其赐。
上方勤恤下民。
二千石之任。
不暇登公于朝。
由是历随曹婺三州。
三州辑宁。
傅韩王
王德既宣。
出为梓州
又换明州
时越初静。
疮痍未复。
公务穑劝分。
安怀之。
及其去也。
如夺乳育。
呜呼。
公凡历官一十有四。
其剖符分忧者八。
享年七十。
其为人也。
刚毅宽明。
惠和而清。
所至之邦。
先以礼。
后以刑。
使人迁善远罪。
而不知其止。
君子曰。
古之良吏也。
初公无允子。
命兄子某为后。
八年冬十月
某奉公之丧。
反葬于河南万安山之阳。
夫人博陵崔氏。
秦州孝之女。
既笄而归于我。
以宣慈恭顺闻。
享年五十。
先公而殁。
公为明州之二年。
以夫人之丧反葬万安
至是祔焉。
礼也。
夫惟天地之道可久。
若陵谷。
则无不迁也。
遂铭曰。
于惟公先。
实曰庭坚
作舜五臣。
为唐八元。
周道不行。
伯阳西迁。
晋失其政。
凉兴勃焉。
武昭之孙。
宋州之子。
如圭如璧。
如梓。
爰在下位。
令闻亹亹。
帝曰休哉。
命牧南鄙。
在邓有乱。
惟我行师。
寇戎既夷。
剖符于随。
曹无罢人。
婺有去思。
或傅或藩。
受命咸宜。
爰自东南。
薄言旋归。
谓天聪明。
胡不憖遗。
节彼万安
丸丸。
猗欤齐姜
同穴其閒。
横峙惟
旁流洛川
铭勒金石。
永昭亿年。
越州长史李公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大历己未八月癸丑
尚书比部郎中渤海李公卒。
享年六十。
十月某日。
权窆于某乡原。
呜呼。
公讳锋。
字公颖
蓨人也。
其先自后魏幽州刺史高城公雄四世至皇朝太常博士善信。
善信之孙曰文素。
以文章知名。
秀才
伊阙
文素生胜。
尉于冯翊白水
盖公之父也。
凤阁侍郎平章事武功公苏味道
其外祖也。
公器宇魁异。
英风明迈。
中立不回。
旁通多可。
初不以禄仕为意。
用朋酒自娱。
游江湖閒。
交必一时之选。
言必可大之业。
相国张平原镐之镇江西也。
闻而器之。
表为协律郎
上饶
公用仁爱恤茕独。
刚明肃豪右。
不及一年。
上饶之人。
如热遇濯。
亦既报政。
彭城公刘尚书晏以状闻。
诏迁晋陵令
为治加上饶一等。
郡守李公栖筠尤重之。
待以宾礼。
时公以发硎之器。
连宰二邑。
征镇者聆其休风。
方招伫不暇。
陈宣州少游表言其能。
监察御史
参宣歙军事。
事无苛慝。
殿中侍御史
工部郎中从事
部无阙政。
因条奏至京师
当国者伟公之材。
将寘于朝。
公辞未复命。
遂以侍御史旋介。
本使东迁会稽
与公俱东。
永泰末
妖贼杀郡将以叛。
其帅败亡。
贼党诈服。
公以单骑往安其民。
一旦收隐慝三十人。
杀之以徇。
三衢之人。
道路相庆。
人到于今称之。
无何。
比部之拜。
乃兼越州长史
既罢。
归休于无锡私第。
道有所不通。
公淡然自居。
其志愈厉。
加以率性孝悌。
睦亲接士。
财必分人。
衣无常主。
和乐扇于闺门。
信让达于家邦。
其进也。
致身以从政
其退也。
卷怀以自牧。
其亡也。
知与不知。
皆为叹息。
向非懿识全才。
其风可怀。
则曷以臻此。
予忝从公游也久。
故录其实以纪之。
因用表墓志。
铭曰。
才宜处贵。
德宜受福。
允矣比部
曷其不淑。
融融和风。
绰绰旷度。
疏通且仁。
柔惠有裕。
登车持斧。
厥绩方茂。
力命暂乖。
阴阳已寇。
阅川不驻。
广厦摧构。
夜台阴阴。
何日复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