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丁邯 东汉 · 汉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
汉中太守妻乃系南郑狱,谁当搔其背垢者?
悬牛头,卖马脯,盗砳行,孔子语。
服罪,且一妻,冠履勿谢(《续汉·百官志三》注补引《决录注》「丁邯汉中太守,妻弟为公孙述将,收妻送南郑狱,免冠徒跣自陈。诏曰」云云)
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建和二年十一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八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泽南隆。
方所达,益域为充。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郩入秦。
建定帝位,以叹诋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垓鬲尤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
诏书开余,凿通石门
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修。
上则县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庼写输渊。
平阿源泥,常荫鲜晏,水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𥓘,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
恶虫敝死兽,蛇蛭毒蟃,未秋截霜,稼苗夭残。
终年水登,匮喂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
愁苦之叹,焉可具言。
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
有司议驳,君遂执争。
百辽咸从,帝用是听。
废子由斯,得其度经。
功饬尔要,敞而晏平。
清凉调和,烝□民乂宁。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
嘉群明右,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勋。
其辞曰:
君德明明,焫焕弥光。
刺过拾遗,厉清八荒。
奉魁承杓,绥亿衙强。
宣圣日,贬若霜。
无偏荡荡,真雅以方。
宁静烝庶,政与乾通。
辅主匡君,修礼有常。
威晓地理,知世纪纲。
言必忠义,匪石章。
恢弦大节,谠而益明。
揆往卓今,谋合朝情。
醳艰自安,有勋有荣。
龙门,君其继纵。
上顺什(斗字)极,下答坤皇。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君子安乐,庶士悦雍。
商人咸熙,农夫永同。
春秋记异,今而纪功。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
序曰:明哉仁知,豫识难易。
原度天道,安危所归。
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五官掾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汉疆字产伯,书佐西成辅字文宝主。
王府君闵谷道□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成辅服字显公、都督南郑魏整字伯玉、后遣赵诵字公梁,案察中察中曹卓行作石,积万世之基,或解决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
伯玉即曰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隶释》四。)
复说公孙述 东汉 · 李熊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一
山东饥馑,人庶相食,兵所屠灭,城邑丘墟。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
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
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捍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
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
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
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
今君王之声,闻于天下,而名号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依归(《后汉·公孙述传》,「李熊复说述。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色尚白。建元曰龙兴元年」。)
封禅仪记 东汉 · 马第伯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
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
二月九日,到鲁。
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
十日,鲁遣宗室诸刘及孔氏、瑕丘丁氏上寿受赐,皆诣孔氏宅,赐酒肉。
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
是日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
还,益治道徒一千人。
十五日,始斋。
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
诸卿、校尉将军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卫公、褒城侯、东方诸侯、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
太尉太常山虞
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观祭山坛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肆处。
入其幕府观治石。
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
其一石,武帝时石也。
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
四维距石长丈二尺,广二尺,厚尺半所,四枚。
检石长三尺,广六寸,将如封箧。
长检十枚。
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
一枚,刻文字,纪功德。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
去平地十里,地向极望无不睹。
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
其峻也,石壁窅穴条,如无道径。
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
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己至也。
问道中人,言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遂至天门之下。
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䊺索,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靡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
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居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
郭使者得铜物。
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封禅具也。
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杨名通
东上一里余,得木甲。
木甲者,武帝时神也。
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
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
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
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
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
国家上坛,见酢犁酸枣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
诏问其故,主者曰:「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
上曰:「封禅大礼,千载一会,衣冠士大夫何故尔也」?
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东南山顶,名曰日观
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尺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
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
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
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
始皇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
西北有石室。
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
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
日入下去,行数环。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
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车驾十九日山虞,国家居亭,百官布野。
此日山上云气成宫阙,百官并见之。
二十一日夕牲时,白气广一丈,东南极望致浓厚。
时天清和无云。
《瑞命篇》「岱岳之瑞,以日为应」也。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晨祭也。
日高二丈所,燔燎烟正北乡。
礼毕,百官各以次上。
郡储辇三百,为贵臣、诸公、王、侯、卿、大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辇。
辇者,国家御首辇,人挽升山,至中观休止。
须臾复上,日中到山。
须臾,群臣毕就位。
国家台上北面,虎贲陛戟台下。
尚书令奉玉牒检南面跪。
太常曰:「请封」。
皇帝亲封毕,退复位,驺骑二千余人发坛上方石,即武帝封处累其石,尚书令藏玉牒书,复封石检
以金为绳,以石为泥,南方北方各二检,东方西方各三检。
检中石泥及坛土,色青赤白黑,各依如其方色。
大行礼毕,太常曰:「请拜」。
皇帝再拜,群臣皆称万岁,音动山谷。
有白气一丈,东南正直坛所,有青气上与天属,遥望不见山岭,山岭入在气中,不知也。
封毕有顷,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
数百人维持行礼毕相逢推,百官连延二十余里。
道多迫小,深溪高岸数百丈。
步从匍匐邪上,起近距火,止亦骆驿。
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欢,但欢石无相应和者。
肠不能已,口不能默。
夜半后到,百官明日乃讫。
其中老者气劣不能行,卧岩石下。
明日早,太医令复遵问起居。
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恐不能度。
国家不劳,百官以下露卧水饮,无一人蹉跌,无一人疾病,岂非天邪」?
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登,清晏温和。
功效如彼,天应如此。
明日,群臣上寿,国家不听,赐百官省事
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
二十四日发,至梁甫九十里夕牲。
二十五日,禅,祭地于梁阴,阳者祭天,阴者祭地。
始元旧礼,以高帝配天,高后配地(《续汉·祭祀志上》注引十二条,《水经·汶水篇》注,旧写本《书钞》九十一引六条,又一百四,又一百四十九,一百五十一,《艺文类聚》一,又六,又三十九引三条,又八十八,《初学记》五引四条,《白孔六贴》十三,《通典》五十四,《御览》四,又十五,又三十九引两条,又五十二,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八,七百五十八,八百五,八百七十二,九百五十三,九百六十五,九百六十九,《锦绣万花谷》十五,通共四十九条,合录成篇。案:前明孙月峰有补订本,采辑不全。)
公孙述 其一 东汉 · 荆邯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一
兵者,帝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
昔秦失其守,豪杰并起,汉祖无前人之迹,立锥之地,起于行陈之中,躬自奋击,与项羽战,大小百余,兵破身困者数矣。
然犹不止,故军败复合,创愈复战。
何则?
前死而成功,逾于却就于灭亡也。
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
遇更始政乱,复失天下,众庶引领,四方瓦解。
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今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召携贰,则五分而有其四;
若举兵天水,必至沮溃,是则然矣,天水既定,则九分而有其八。
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
臣之愚计,以为宜与汉和亲。
不者,当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
延岑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
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袁宏《后汉纪》六,《后汉·公孙述传》)
诸儿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令之,欲择慈孝不违吾命,亦未知用谁也。
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
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御览》四百二十九)
徐晃节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阁道汉中险要咽喉也。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魏志·徐晃传》)
杨赐等诏中平二年九月 东汉 · 汉灵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
大司马杨赐敦德允元,忠爱恭懿,亲以尚书侍进。
累评角角始谋,祸亹未彰。
陈便宜,欲缓诛夷。
令德既光,嘉谋恒然。
《诗》不云乎:「不德不报,无言不雠」。
褒城孔霸,故太尉黄琼侍讲先帝,并宜受茅土之封袁宏《后汉纪》二十五)
风俗通义佚文卷一 其三十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六
户律。
汉中、巴蜀、广汉自择伏日
俗说汉中、巴蜀、广汉土地温暑,草木早生晚枯,气异中国,夷狄畜之,故令自择伏日也。
谨案:《汉书》,高帝分四郡之众,用良、平之策,还定三秦,席卷天下,盖君子所因者本也。诸公定封,加以金帛,重复宠异,令自择伏日,不同于风俗也。(《艺文类聚》五,《御览》三十一)
风俗通义佚文卷三 其十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八
蜀郡任嘉,年三四岁时,父腾为诸生,于汉中就师。
有盗贼,道路断绝。
蜀亦覆没,转长沙为州郡吏
后嘉为长沙太守,腾为奏曹掾,默知嘉实其子也。
嘉母语次谓嘉曰:「奏曹任掾,则汝父也。
但差老耳」。
嘉曰:「天下岂独蜀有一任?
夫人何以老更邪意」?
母曰:「咄!
我守养汝,数十年嫌讥,岂以垂没,更失计哉!
顾实真父,不可弃捐」。
后嘉问掾:「声音何类太守
何州里邪」?
掾曰:「本犍为武阳人,蓬转流宕到此」。
母察审谛,又识左车前赘,因出抱持,对之流涕。
嘉自拔榻,歔欷哽咽(《御览》二百五十九)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四十七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伉氏。
汉有伉喜,为汉中大夫(《广韵》四十二《宕》,《后汉·桓帝纪》注引云:「抗氏,卫大夫三抗之后,没有抗喜,为汉中太守。」则字当从手旁,「大夫」亦当为「太守」也。)
曹洪魏文帝 东汉末 · 陈琳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全后汉文 卷九十二、文选卷四十一
十一月五日白:前初破贼,情奓意奢,说事颇过其实。
九月二十日书,读之喜笑,把玩无厌,亦欲令陈琳作报。
顷多事,不能得为。
念欲远以为欢,故自竭老夫之思。
辞多不可一一,粗举大纲,以当谈笑。
汉中地形,实有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
彼有精甲数万,临高守要,一人挥戟,万夫不得进。
而我军过之,若骇鲸之决细网,奔兕之触鲁缟,未足以喻其易。
虽云王者之师。
有征无战,不义而强,古人常有。
故唐虞之世,蛮夷猾夏;
周宣之盛,亦雠大邦。
诗书叹载,言其难也。
斯皆凭阻恃远,故使其然。
是以察兹地势,谓为中才处之,殆难仓卒。
来命陈彼妖惑之罪,叙王师旷荡之德,岂不信然!
是夏殷所以丧,苗扈所以毙;
我之所以克,彼之所以败也。
不然,商周何以不敌哉!
昔鬼方聋昧,崇虎谗凶,殷辛暴虐,三者皆下科也。
高宗有三年之征,文王有退脩之军,盟津有再驾之役,然后殪戎胜殷,有此武功。
焉有星流景集,飙夺霆击,长驱山河,朝至暮捷,若今者也!
由此观之,彼固不逮下愚,则中才之守,不然明矣。
在中才则谓不然,而来示乃以为彼之恶稔,虽有孙田墨氂,犹无所救,窃又疑焉。
何者?
古之用兵,敌国虽乱,尚有贤人,则不伐也。
是故三仁未去,武王还师;
宫奇在虞,晋不加戎;
季梁犹在,强楚挫谋。
暨至众贤奔绌,三国为墟。
明其无道有人,犹可救也。
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折箸为械,坚不可入。
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阵之列,骋奔牛之权,焉肯土崩鱼烂哉!
设令守无巧拙,皆可攀附,则公输已陵宋城乐毅已拔即墨矣。
墨翟之术何称?
田单之智何贵?
老夫不敏,未之前闻。
盖闻过高唐者,效王豹之讴;
游睢涣者,学藻缋之䌽。
间自入益部,仰司马杨王遗风,有子胜斐然之志,故颇奋文辞,异于他日。
怪乃轻其家丘,谓为倩人,是何言欤?
夫绿骥垂耳于林坰。
鸿雀戢翼于污池,亵之者固以为园囿之凡鸟,外厩之下乘也。
及整兰筋,挥劲翮,陵厉清浮,顾盼千里,岂可谓其借翰于晨风,假足于六驳哉!
恐犹未信丘言,必大噱也。
洪白。
将校部曲文 东汉末 · 陈琳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二、文选卷四十四
年月朔日,子尚书令彧,告江东将校部曲及孙权宗亲中外: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
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渐渍荒沈,往而不反,下愚之蔽也。
是以大雅君子,于安思危,以远咎悔;
小人临祸怀佚,以待死亡。
二者之量,不亦殊乎!
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譬犹鷇卵,始生翰毛,而便陆梁放肆,顾行吠主。
谓为舟楫足以距皇威,江湖可以逃灵诛,不知天网设张,以在纲目,爨镬之鱼,期于消烂也。
若使水而可恃,则洞庭无三苗之墟,子阳荆门之败,朝鲜之垒不刊,南越之旌不拔。
夫差阖闾远迹,用申胥之训兵,栖越会稽,可谓强矣。
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都城屠于勾践武卒散于黄池,终于覆灭,身罄越军。
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
太尉帅师,甫下荥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之骂言未绝于口,而丹徒之刃以陷其胸。
何则?
天威不可当,而悖逆之罪重也。
且江湖之众,不足恃也。
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
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馀辈。
其馀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枭雄者,不可胜数。
然皆伏鈇婴钺,首腰分离,云散原燎,罔有孑遗。
近者关中诸将,复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
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
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复欲鸣吠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
镇南将军张鲁,负固不恭。
皆我王诛所当先加。
故且观兵旋旆,复整六师,长驱西征,致天下诛。
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旌首万里;
军入散关,则群氐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
进临汉中,则阳平不守,十万之师,土崩鱼烂,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
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
钲鼓一动,二方俱定,利尽西海,兵不钝锋。
若此之事,皆上天威明,社稷神武,非徒人力所能立也。
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
及胡濩皆享万户之封,之五子,各受千室之邑,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已下千有馀人。
姓安堵,四民反业。
而建约之属,皆为鲸鲵;
之妻孥,焚首金城,父母婴孩,覆尸许市。
非国家钟祸于彼,降福于此也,逆顺之分,不得不然。
夫鸷鸟之击先高,攫鸷之势也;
牧野之威,孟津之退也。
今者枳棘剪捍,戎夏以清,万里肃齐,六师无事。
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羌僰,霆奋席卷,自寿春而南。
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
江夏襄阳诸军,横截湘沅,以临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
万里剋期,五道并入,权之期命,于是至矣。
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必当枭夷
至于枝附叶从,皆非诏书所特禽疾。
故每破灭强敌,未尝不务在先降后诛,拔将取才,各尽其用。
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袁术僭逆,王诛将加,则庐江太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
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
还讨眭固,薛洪樛尚,开城就化
官渡之役,则张合高奂举事立功。
后讨袁尚,则都督将军马延、故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
围守邺城,则将军苏游反为内应,审配兄子开门入兵。
既诛袁谭,则幽州大将焦触攻逐袁熙,举事来服
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悉与丞相参图画策,折冲讨难,芟敌搴旗,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
诚乃天启其心,计深虑远,审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虚死,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所谓临难知变,转祸为福者也。
若夫说诱甘言,怀宝小惠,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
吉凶得失,岂不哀哉!
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今乃欲当禦雷霆,难以冀矣。
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
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
贼义残仁,莫斯为甚。
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
辜雠之人,谓之凶贼
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
飞廉,不可谓贤。
何者?
去就之道,各有宜也。
丞相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
近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
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
周泰明当世隽彦,德行脩明。
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
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
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及诸将校孙权婚亲,皆我国家良宝利器,而并见驱迮,雨绝于天,有斧无柯,何以自济?
相随颠没,不亦哀乎!
盖凤鸣高冈,以远罻罗,贤圣之德也。
鸋鴂之鸟,巢于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
江东之地,无异苇苕,诸贤处之,信亦危矣。
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诛在一人,与众无忌,故设非常之赏,以待非常之功。
霸夫烈士奋命之良时也,可不勉乎!
若能翻然大举,建立元勋,以应显禄,福之上也。
如其未能,笇量大小,以存易亡,亦其次也。
系蹄在足,则猛虎绝其蹯;
蝮蛇在手,则壮士断其节。
何则?
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
若乃乐祸怀宁,迷而忘复,闇大雅之所保,背先贤之去就,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檄到,详思至言。
如诏律令。
张鲁解福教 东汉末 · 刘璋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二
夫灵仙养命,犹节霞,而厚身嗜味,奚能尚道(《弘明集》八引释玄光《辨惑论》:「张子鲁汉中解福,大集祭酒及诸鬼卒,酣进过常,刘璋教。」)
灵河赋 其一 曹魏 · 应玚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咨灵川之遐原兮,于仑昆之神丘。
增城阴隅兮,赖后土之潜流。
衔积石之重险兮,披山麓而溢浮。
蹶龙黄而南迈兮,纡鸿体而因流。
涉津洛之阪泉兮(《艺文类聚》「洛」作「路」,「阪」作「峻」),播九道乎中州
澒涌腾骛兮,恒亹亹而徂征
肇乘高而迅逝兮,阳侯怖而振惊。
汉中叶,金堤隤而瓠子倾。
兴万乘而亲务,董群后而来营。
下淇园之丰条,投玉璧而沈星。
若夫长峻槚,茂栝芬橿,扶流灌列,映水荫防。
隆条动而清风,白日显而曜殊光(《水经·河水注》五,《艺文类聚》八,《初学记》六)
李丰建兴九年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
都护汉中,委君于东关者,不与人议也。
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
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
宽慰都护,勤追前阙,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
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
详思斯戒,明吾用心。
临书长叹,涕泣而已(《蜀志·李严传》注)
表废李平建兴九年八月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自先帝崩后,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臣当北出,欲得兵以镇汉中
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开府辟召。
臣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
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
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蜀志·李严传》。改名为平。)
孙权曹休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建兴六年十一月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勿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失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巨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伯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虚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此表《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水经注》二十七《沔水上》)
正议建兴元年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
魏不审鉴,今次之矣。
免身为幸,戒在子孙。
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邪!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
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
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合阳平,势穷虑侮,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
子桓淫逸,继之以篡。
纵使二三子多逞诡靡之说,奉进欢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
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又《军戒》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道而入有罪,可得干拟哉(《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