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可能是:江苏镇江茅山,顺德府唐山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茅山,济南府今山东省济南市茅山,汝宁府商城县今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茅山,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茅山,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山,扬州府今江苏省扬州市茅山,凤阳府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茅山,杭州府今浙江省杭州市茅山,湖州府长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茅山,湖州府德清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茅山,宁波府今浙江省宁波市茅山,武昌府蒲圻县今湖北省咸宁市蒲圻茅山,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茅山,广州府新安县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茅山,思恩府武缘县今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茅山”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时人为三茅君谣(《诗纪》作茅山父老歌。注云。外编作大茅君。误。李尊茅君内传曰:茅盈。咸阳人也。得道隐句曲。邦人因改句曲为茅君之山。时盈二弟俱贵。衷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固为执金吾。各弃官渡江。来兄于东山。后咸得仙道。太上命固治丹阳句曲山。衷治良常之山。盈为司命真君东狱上卿。于是盈与二弟决别俱去。固、衷留治山。汉平帝元寿二年也。内法既融。外教坦平。尔乃风雨以时。五禾成熟。疾疠不起。暴害不行。父老歌曰:○逯案。道藏茅君志。茅固字季伟。而《后汉书》郭太传附有茅季伟传。内传所言。当即此人。然则三茅君谣。至早不过后汉末年。今依杨氏古诗存目为题。附之本卷。) 汉 · 无名氏
押尤韵
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
三神乘白鹤,各在一山头。
佳雨灌畦稻,陆地亦复周。
妻子保堂室,使我无百忧。
白鹤翔青天,何时复来游(○《初学记》三十。《御览》九百十六。茅山志。《诗纪外集》一。)。
渡青草湖诗 陈朝 · 阴铿
押阳韵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本集。《类聚》九。《初学记》七。文苑英华百六十三。万花谷五。事文《类聚》前集十七。《诗纪》九十九。)。
陶宏景碑阴记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大哉道元。万灵资孕。其自然也。忽恍不测。其生成也。氤氲可知。若夫禀习经法。精思通感。调运丹液。形神鍊化。归同一致。举异三清。自古所得。罕能尽善。兼而聚之。鉴而辩之。静而居之。勤而行之者。实惟贞白先生欤。盖特禀灵气。胎息见龙升之梦。卓秀神仪。骨录表鹤仙之状。心若明镜。洞鉴无遗。器犹洪钟。虚受必应。是以天经真传。备集于昭台。奥义微言。咸诀于灵府。纂类篇简。悉成部帙。广金书之凤篆。益琅函之龙章。阐幽前秘。击蒙后学。若诸真之下教。为百代之明师焉。睹先生写貌之象。则道存目击。览先生著述之义。则情见乎辞。纵逾千载。亦可得之一朝矣。至于思神密感之妙。鍊形化度之术。非我不知。理难详据。敬以修身德业。受书道备。按夫科格。固超真阶。命分殊途。显然异轨。应从解景。不事登晨。冥升上清。弗可得而测识已。然隐几云化。虚室仍存。代剑未飞。阴邱尚闭。道尊德贵。终古不渝。披文相质。乃今无睹。朝代累革。年世转睽。永怀仙烈。久增诚慨。子微将游衡岳。暂憩茅山。与诸法义。聚谋刻石。邵陵撰制。美具当年。今以书勒。言全往行。因运拙笔。聊述真猷。纪于碑阴。式昭年世。时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三日己巳书。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一作赵彦昭诗) 唐 · 韦嗣立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引用典故:弄玉箫 鹊桥 平阳 沁水
主第岩扃架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元珠录序 武周 · 王太霄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先师族王氏。俗讳晖。法名元览。先祖自晋末从并州太原移来。今为广汉绵竹普闰人也。太霄继体承华。蒙恩入道。岂。能敞先人之旧德。测天性之涯量哉。伏闻乡老说。师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儿童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至年三十馀。亦卜筮数年。云不定。弃之不为。而习弄元性燕反折法。捷利不可能当。耽玩大乘。遇物成论。抄严子指。归于三字。后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既获其要。乃携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觉同行人非仙才。遂却归乡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證。于是坐起行住。惟道是务。二教经论。悉遍披讨。究其源奥。慧发生知。思穷天纵。辩若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而好为人相蚕种。逆知丰损。别宅地之利害。见墓田之气色。识鬼神之情状。况众威信重之。尝有一家欲造屋。材木已具。问立屋得不。不许立。至明年。又问得不。又言不得。更至明年。又问得不。亦言不好。于是数月间。家遭官事。屋宅资财。无以供卖。此人方念斯言。有一家儿子患眼。为祭其门前桑树朽孔。遂差。或有问病。为处方合药。验后以为奇。有人平常请问灾厄。或报云至明年四月一日方好。果至月前三十日夜中亡。县中故人家有患难。无远近皆往问。即便为言臧否。人信之。及还如所言。或到深厚家。莫不尽出子女亲表求相。皆为列言其贫富寿夭。预鉴于未然。行事多奇。皆此类也。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作遁甲四合图。甚省要。年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礼爱。与同游诸寺。将诸德对论空义。皆语齐四句。理统一乘。问难虽众。无能屈者。李公甚喜。时遇恩度为道士。隶籍于至真观。太霄时年两岁也。既处成都。遐迩瞻仰。四方人士。钦挹风猷。贵胜追寻。谈经问道。将辞之际。多请著文。因是作真人菩萨观门两卷。贻诸好事。曾往还州路。遇道静人稀时。有贤者在后数十步。有一老人。如隐者状。逆行来过。顾视师良久。逢贤者。语云。此人是真人。贤者问若为。老人曰。眼瞳金色。言讫行去。以是论之。亦元会于嘉号矣。年六十馀。渐不复言灾祥。恒坐忘行心。时被他事系狱一年。于狱中沈思。作混或奥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證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鍊师等。及诸弟子。每咨论妙义。询问经教。凡所受言。名录为私记。因解洪元义已后。诸子因以号师曰洪元先生。师亦不拒焉。又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经口诀两卷。并传于世。时年七十二。则天神功元年戊戌岁。奉敕使张昌期就宅拜请。乘驿入都。闰十月九日。至洛州三乡驿羽化。呜呼。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翰千载谁传。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概。太霄以暗乏。不明慈训。有预闻见。寡于深远。谨集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序传。题曰元珠。取其明净圆流。好道元。人可贵为心宝。故以珠名之。师亦名之为法宝。故法宝序云。圣人之经。浅者见之有浅义。深者见之有深理。深浅俱通。真伪等用。窃以往古当今。元文空论。清言脆句。趋道之速。未居于上。非得之于赤水。奚以鉴诸云尔。
命李含光修功德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敬问元静先生。昨弟子唐若倩至。具知去月十一日功德事毕。夫以至诚之心。精修之感。坛在仙境。宜按冲科。下庇苍生。上资宗社。永求福应。元感昭然。及知天地至和。人神胥庆。以降甘露。以表休符。则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今岁聿云暮。璿玑运行。不愧再劳。事缘万姓。今附香信往。至年下。且请尊师于所居修功德。以助履新。至来载春和。复请尊师于茅山。上为宗社。下为黎元。修河图大斋。应缘功德之物。触新再造。无以多劳。所利者广。又道德相亲。气味县合。诸山圣迹。多有异人。若有寻访尊师。当为弟子招致也。甚寒。尊师道体安和。唐若倩还。遣书。指不多及。
赐丹阳太守林洋等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敕丹阳郡太守林洋及道俗父老百姓等。朕远遵元妙。载想灵仙。眷兹茅山。是为天洞。瑶坛旧观。馀址尚存。道要真经。散落将尽。永言法宝。良用怃然。今为黎元。大崇道本。故令清修之士。建立真仪。访迹灵山。以新观宇。庶使元宗再阐。瞻奉知归。降福寰瀛。致之仁寿也。又比年以来。每遵清净。官吏有修良之美。农桑属丰稔之期。百姓之閒。庶无乏绝也。微寒。卿及道俗父老百姓等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表奏十三通 其九 唐 · 李含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臣含光言。晷度环周。日长南至。伏惟陛下膺纳乾祐。罄无不宜。臣等今于茅山为国焚修斋醮。无任欣悦之至。谨遣中使啖庭瑶起居。谨奉表以闻。
表奏十三通 其十二 唐 · 李含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臣含光言。仲夏炎热。伏惟圣躬起居万福。臣先奉圣旨。令于茅山修奉河图斋谢。频属霖雨。遂阙施行。至今月八日夜。始就宿启次。九月十日夜。依法正斋。并伸礼献次。十二日江中投璧。以望日设斋饭贤。自始及终。颇为周悉。伹臣等学非师授。材愧聪明。虽谨按成规。而所疑未洗。不胜惶惧之至。谨遣唐若倩奉表以闻。
表奏十三通 其十三 唐 · 李含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七
臣含光言。昨十日中使孟游仙赍敕至茅山修功德所。仰感圣恩。伏增恐惧。先于此日与诸道士能戒行者。共遵香灯之务。庶以助国扶教。消灾致福。但臣等虽班法任。愧乏感通。区区之心。不敢有二。因孟游仙使回。谨奉表上谢以闻。
续茅山秀才吟(顾著作在茅山,有一秀才行吟得句,久不得属,顾云云。秀才以其无礼,审知是况,惭惕而退。) 唐 · 顾况
押歌韵
驻马上山阿(茅山秀才),风来屎气多(况)。
族兄各年八十馀见招游洞 唐 · 戴叔伦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鹤发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
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茅山见老人。
送李侍御入茅山采药 唐 · 张南史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引用典故:骢马
苦县家风在,茅山道录传。
聊听骢马使,却就紫阳仙。
江海生岐路,云霞入洞天。
莫令千岁鹤,飞到草堂前。
赠道士 中唐 · 李端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引用典故:卜肆寂寞 岁年齐绛老 涪翁
姓氏不书高士传,形神自得逸人风。
已传花洞将秦接,更指茅山与蜀通。
懒说岁年齐绛老,甘为乡曲号涪翁。
终朝卖卜无人识,敝服徒行入市中。
赠成鍊师四首 其二 中唐 · 刘言史
七言绝句 押冬韵
黄昏骑得下天龙,巡遍茅山数十峰。
采芝却到蓬莱上,花里犹残碧玉钟。
马公家庙碑 唐 · 李宗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四
元和十五年夏六月。有诏天平军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郓州刺史御史大夫扶风县开国伯马公作三庙于京师。秋九月。新庙成。冬十月有一日。命公母弟推摄祭。行升祔之礼。既卒事。推率其族人耋老相与言曰。马氏之先。以功名显于周汉之际。下魏晋氏。族世寝衰。今公起自穷身。遂为方伯。克有宗庙。勤亦至矣。愿得铭之于石。以示后人。俾其无忘艰难。而世世享祀不绝。其亦可乎。咸以为然。公名惣。字会元。扶风茂陵人也。昔舜伯益掌上下草木鸟兽。历夏殷周。世不失职。其后造父事穆王有劳。赐之赵城氏。后七世至叔带。去周适晋。事文侯。后三世生夙。为晋三卿。遂专国事。后八世与韩魏三分晋地。建国称王。后五世。赵之公族有名奢者。将赵有功。封马服君。其子孙因别为马氏。自奢七世至通。为汉武帝侍中。以二千石始自邯郸徙茂陵。于是属右扶风。故号扶风马氏。在三国时。多仕于蜀。更宋至宇文周。连连有人。公之五代祖曰士儒。为隋江亳二州刺史。亳州生伯达。入唐举进士。为怀河内尉。乐黄老长生之说。弃官从孙思邈游隐于茅山。河内生頠。举进士。又举八科士。于高宗天后朝为御史尚书兵部郎。属天下罗织炽起。以不證皇族罪。用失其官。已而叹曰。吾虽不逢。吾子孙宜有达者。兵部生光粹。五岁而能诗。举进士。为荥阳令。功化甚美。县人传之。荥阳生皇考讳侅。年十岁。则受左氏春秋。日记万言。后方以经明行高。历仕诸侯。由检校尚书职方郎中为吉州刺史。治行卓尤。升闻于朝。进褒州名。加赐命服。竟以官卒。公既孤。追念世业。以为五代祖有文才。仕隋官不过郡吏。高祖父怀至道。曾王父有阴德。郁积而未发。王父皇考。惠泽在人。而皆存不议于朝。殁而祭于寝。重祥累庆。其不在兹乎。乃刻心自修以道。迎天之休。学明德成。名声四闻于诸侯。辟书交至。公又言曰。古之贫无以祭。必求仁者之粟。然则不以其道。虽日用三牲。不如鱼菽之为洁也。故在滑与中贵人迕。在闽不协于柳冕。是以滨于死而厄穷十年。公亦不悔。宪宗即位。知公之贤。追刺泉虔二州。以御史中丞都护日南。以国子祭酒观察于桂。以往升御史大夫师于百越。徵拜尚书刑部侍郎。寻副丞相晋公讨淮西。淮西平。遂代晋公镇其地。加工部尚书。治蔡州居一年。蔡人和且宁。迁于许州。而并有殷蔡。朝京师。留拜礼部尚书华州刺史而为镇国军。元和十四年齐寇始诛。朝廷以其地广人众。易生摇动。析其都府别为一道。而分曹濮之田以益之。命为帅。齐人之不廷。于今六十年。民穷而无告。兵骄而好乱。公至则布以诚信。示之法式。纤悉而不苟。柔而有威。居一年。人尽安。田益辟。三军百吏。上下有节。上闻之。进封扶风伯。加银青光禄大夫。复追赠王父为尚书工部郎中。祖母韦氏为扶风郡太夫人。封皇考为兵部尚书。母郑氏为荥阳郡太夫人。以褒宠之。命立三庙。备致祭以告成功。呜呼。人之富贵显荣。以祀其先祖。世多有之。如公之起不失政。终始如其志者。斯亦难矣。得不谓之大孝乎。明著后世。可以无愧。铭曰。
今皇帝即位六月。东藩臣惣使使者上言。有司以臣名数谬登。礼当庙祠。皇帝曰。昔我宪考。聪明圣武。兵卫四出。扫定郡邑。爱敬忠良。为民父母。实命汝惣。作藩于东。始平淮乱。遂抚郓封。庇宇二邦。仍世不虔。民痛无告。卒骄而顽。苞奸窥隙。以万以千。汝来尸之。莫不顺然。朕初即位。汝适报政。畴汝爵邑。书于功令。惣拜稽首。敢辞休命。皇帝曰咨。我无汝私。蔡人不龚。汝则治之。齐人不安。汝则绥之。勤亦至矣。而赏何卑。命汝为伯。即封于岐。惣拜稽首。非臣之力。陛下先臣。实有明德。臣蒙其庆。幸以守职。皇帝曰咨。我今有诏。追荣尔先。以昭尔孝。启尔土宇。锡尔宗庙。惣拜稽首。死无以报。乃命季推。作庙京师。由门及堂。不偪不𠌤。砻楹刻桶。秩秩施施。是卜是择。仲月吉日。三庙之主。第升于室。登降享献。夔夔斋剽。公犹居外。推奉以行。克荐诚敬。如公在廷。神祇安乐。福禄来并。维公之兴。盖自诸生。维艰维难。乃克有成。咨尔后嗣。无忘此铭。
骊山怀古 其五 唐 · 李郢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当时事事笑秦皇,今日追思倍可伤。
珠玉影摇千树冷,绮罗风动满川香。
虽名金殿长生字,误说茅山不死方。
独向逝波无问处,古槐花落路茫茫。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有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黄河之北。势雄气壮。冈阜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于昆邱。东连于沧海。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曰。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图经曰。上则接于昆邱。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真诰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昔黄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其上多石。可生草木。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元会日。五更之初。天气清明。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之声。清宛可入耳。将日出。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状。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则闻仙鸡报晓。往往飞栖下地。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镇于洞天。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往则阴云蔽固。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天宝八年。新安尉公使内使宫围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碣阴刻卢仝高常严固。至太和五年。凡字缺损。坛心高突。秀出群峰。每日初出。影西度。掩西方山脊。亦可及千馀里。上无飞鸟。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人立于上。冲和血气。状如勇心直胫而立。目视历历。亦可自辨其形影。似凭高眺远。飞越崖谷。长天未晓。身若浮萍。又如精气所乘。飙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所也。心若不志。销烁其精魂耳。似有怖惧。凡有道之士。身若轻举。天明日朗。则夜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又坛西有悬泉。名曰太一泉。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落在石㪷中。深可数尺。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洞。洞上半崖。高数十丈。有一洞。深二丈许。正射西北天门。名曰按云庵。旧有葛梯。人蹬蹑可到。昔太乙元君修道于此。其太一泉水。伏流其下。东为济水。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昔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至一石门。侧身可上。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门东有换衣亭。坛顶上有三清殿。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临崖百尺。凭阑四望。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西有王附山。东北有王母三洞。坛东北隅有一石。长丈馀。阔尺许。突出崖头。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如生沧海。四面瞻视。群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曰月华峰。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下有一涧。名曰避秦沟。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在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其观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昔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乃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尚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师司马天师。天师住天台山紫霄峰。后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师正师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居陶仙翁。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于开元十二年敕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注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声。此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明皇异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先生。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白云步步相随。观西有山神庙。即王屋山神也。天宝年。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破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仍敕修其庙。观南有太山庙。南王屋县去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夏赤。秋白冬紫。水味甘美。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罗仙人观碑存焉。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药匮山次东有赵老缠。昔赵真人修道于此。及四真人炼丹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坛东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内周游万里。昔唐建三清殿及清虚观。其洞内有因兵火。居民避乱。秽气所触。民出洞后。有石落。塞合洞门。真诰云。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此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天亦高大。星宿云气。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有金玉之殿。及多宝贝黄金。琉璃琼璧。不可名状。有五阙五山。加于五岳。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碧毫朱灵。夜粲细实。并壶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掌校仙籍。善恶之录。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赍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素清虚真人。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左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山海妙经。尽掌之焉。又总洞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金辇琼轮。八景飞舆。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太上所保。故重其任。以委群真矣。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齐岭东一山。名曰玉阳山。山东次南有瀑水如练。长百尺。落半崖。涧下有深潭。名曰撺钟浤。其山名西玉阳山。灵灵都宫东北有山名东玉阳山。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洞旁有一憩鹤亭。高数丈。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峰峦涧岭。泉谷胜迹。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大宗谱序 吴越 · 钱镠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若夫古先垂训。贤哲修身。莫大于上承祖祢之风。下广子孙之孝。是故尧舜之化理天下。其先则曰敦睦九族。然后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诗不云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是知为人子人臣之道。无过于尊奉祖先。扬名立身者也。念予远承祖派。绍袭宗风。爰自幼年。志攻学术。属世道之屯否。愤豪猾之僭昏。掷笔砚于天目之山。练干戈于钱塘之域。推赤心而效顺。仗一剑以除奸。剿薛朗于姑苏。累施擒纵。殄汉宏于瓯越。粗展机谋。镇越安吴。匡君辅国。自兵符而升郡印。以廉车而建节旄。绾三镇之藩方。受六朝之委任。尊居师右。位极人臣。双封两国之荣。册掌中台之任。家藏玉册。手执琼圭。袭华衮而驾辂车。锡宝券而森门戟。荣光祖祢。宠被亲姻。子孙皆忝勋华。宗族尽沾爵禄。长源衍庆。累叶承庥。考本寻根。实由祖德。况赐甲第于茅山之下。改乡名于故府之前。寻准敕书。建制私庙。昭三代追崇之盛。耀祖先赠典之荣。存殁光辉。云仍浃庆。但以历世绵远。虑乖次序。余总戎政之暇。考阅谱图之祥。乃命区分。别为卷轴。上自少典。次及彭篯。孚公更钱氏之文。让公为过江之祖。高曾积善。德厚流光。棣萼既繁。兰芽转茂。遂各堂构。析以诸房。切虑百代之后。流派愈多。难穷婚宦之由。有坠祖宗之业。今则先铺血脉。次列尊卑。粗明纂袭之风。永奉烝尝之道。传示来叶。勿堕箕裘。
锦江陪兵部郑侍郎话诗著棋(一作和兵部永崇侍郎句筵茶席) 唐末 · 李洞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落叶溅吟身,会棋云外(一作风雪)人。
海枯搜(一作谈)不尽,天定著长新。
月上分题遍,钟残布子匀(一作穿阙茅山敌,临江谢客邻)。
忘餐(一作机)二绝境(一作高客),取(一作绝)意铸陶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