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题目
木渎镇 清 · 程庭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小桥通野市,远岫入溪烟。
僧磬夜初静,渔镫人未眠。
长腰炊玉粒,缩顶煮银鳊。
愿得携琴酒,牵萝葺一椽。
木渎镇钱氏端园,园严姓所得,修葺尚未毕工也二首 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 · 方仁渊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花木亭台次第新,灵岩山色倍精神。
名园幸脱沧桑劫,且喜今番得主人。
木渎镇钱氏端园,园严姓所得,修葺尚未毕工也二首 其二 清末近现代初 · 方仁渊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奇花瘦石两清幽,为爱池塘半日留。
天与闲身春不老,白头敢望再来游。
九月二十四日弥明苏州木渎斗山戊申 清末 · 郑孝胥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骨肉须归土,来分木渎山。
离魂伤若女,掩坎变衰颜。
湖海聊漂泊,亦等閒。
有谁观季札,左袒便东还。
胥口镇 南宋 · 杨万里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七部
桄榔叶垂翠羽鲜,木绵花暖紫霞翻。
疾雷急雨忽开霁,淡白云拂浓清山。
光福镇 明末清初 · 汪琬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尧峰文钞卷四十六
春寒布谷啼,散步向村堤。
雨过泉声急,烟凝柳色低。
湖鱼论斗换,野蕈满筐提。
稍待杨梅熟,挐舟入崦西
停舟光福镇观者杂沓于甫里亦然余爱世说中看煞二字诗以自嘲 清 · 沈德潜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归愚诗钞馀集卷十
卫玠丰神人看煞,老夫衰迈等秋蓬。
停舟两岸群排比,看煞满头白发翁。
光福镇徐处士坚己未 清 · 洪亮吉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单车北上集、单车北上集(己未)
魂归万树梅花内,家在三更鹤唳中。
我欲哭君无处所,半山残月满湖风。
光福镇 清 · 洪亮吉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更生斋诗续集卷一
一湖三万顷,环以七十峰。
一塔势尽收,不觉阶级崇。
渔艇百尺帆,竭力使北风。
静观历逾时,不越坳堂中。
直下千百层,隐隐闻汹汹。
湖宽出馋蛟,山中蛰雨龙阳山为龙所窟。)
所喜人事恬,墟井尚郁葱。
家家祀灶忙,村村爨烟浓。
千门有神荼,四野无哀鸿。
我顾乐不支,加餐向船篷。
木渎章重宅晓起从沈尚书放舟至光福镇 清 · 乔亿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春莺拂曙啼,春棹落波齐。
日照万花谷,人行香水溪。
风光沿岸转,岚影压船低。
泊处非投止,联裾更向西。
送梁六自洞庭山715年7月 唐 · 张说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
巴陵一望洞庭,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顾道士洞庭山 唐 · 皎然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见说洞庭无上路,春游乱踏五灵
含桃风起花狼籍,正是仙翁棋散时。
奉陪郑使君谔游太湖洞庭山上真观却望湖水 唐 · 皎然
 押虞韵
引用典故:蓬壶
郡斋得无事,放舟下南湖
湖中见仙邸,果与心赏俱。
不远风物变,忽如寰宇殊。
背云视层崖,别是登蓬壶
突兀盘水府,参差沓天衢
回瞻平芜尽,洪流豁中区
气吞江山势,色净氛霭无。
灵长习水德,胜势当地枢。
朝宗动归心,万里思鸿途。
洞庭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 唐 · 皎然
洞庭仙山但生,不生凡木与梨栗。
真子无私(一作自不栽,感得一株阶下出。
细叶繁枝委露新,四时常绿不关春。
若言此物无道性,何意孤生来就(一作就来)人。
二月三月山初暖,最爱低檐数枝短。
白花不用乌(一作鸟)衔来,自有风吹手中满,九月十月争破颜。
金实离离色殷殷(一作颜色殷),一夜天晴香满山。
(一作山)生珍木异于俗,俗士来逢不敢触。
清阴独步禅起时,徙倚前看看不足。
洞庭山福愿寺律和尚坟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道贤上游。其德如阳和。亭毒万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曰异于是。盖繇无生空惠。冥乎其间哉。暨洪唐盛明之朝。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飙扬景张。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弟子如大师鲜矣。大师望出徐氏。讳神皓字宏度。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梁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庾子山齐名。逮陈氏革命。因佐吴邑。遂家姑苏高祖硕。学通三礼。中年即世。曾祖昙。隋王府咨议参军祖德恭浔阳郡词曹。考君定。深于释典。不屑名宦。大师天情耿洁。风韵朗迈。幼负脱俗之姿。尝有言曰。沙门者。高洁其道。秉空王平等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阶。吾自知此身履龙渊取明月。曷有三圭之贵。重侯之高。而能动我心哉。乃依杭州龙泉道场一和尚出家。败发损容。越出流辈。铿然法器。如琢玉焉。天宝六年。天降板诏。请释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独居荐首。吾以是知大师初皈佛教。涤心地也。今奉国恩。正世名也。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钞于昙一大师。五夏未登。学精三藏。天台宗旨。难为等夷。渊元绝思之科。如良庖之导大窾也。十讲律钞。五升坛场。倾江而东。愿礼其足。后生学者。仰其聪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大师尝引锡西望。想包山旧居。包山洞庭仙都之一峰。湖澄气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遗此中与师成道耶。乃命舟而还。使野童诛茅。山童扫石。顾左右曰。昔者如来崇饰塔庙。乃是启发偫。开人天净境。岂为已哉。此少隳废久之。非先师本意。乃辟僧院。创食堂。众有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倾者。恶其邪而正之。垦田置庄。开畎泄浍。功既成矣。业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赐。曩日洞山水浒。业湖之氓。罾𦌵咽川。缯缴亘渚。大师以如来不杀之戒。黜彼鲜食。回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乾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律戒。因请住开元寺。欲果愿具。且惧书。遂僶俛从命。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公向前给事中严公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公太真大理评事张公象。钦风弟子前廉使亚相李公栖筠。天诱厥衷。俾扬我法。精识通敏。言为世程。太傅之流也。其时常熟地偏。僧多阙行。李亚相欲以德抚。乃请大师统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阖邑从风。大师末年工于圆。纵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为病。是念佛写经。备行教法。置西方社。广净土因。专诵法华经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观古僧得道之所。此亦至人之馀事。应物如动。自视阙然。贞元六年十月。春秋七十五。僧腊四十三。其月在开元遇疾。忽言曰。吾爱夫得道者。心如澄溟。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鸿。吾虽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为累。其月十一日。顾门人维谅。我去世后。汝若置塔。可归洞庭故山。言毕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应。睹而不书。奉遗命也。门人维谅。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列座门人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诚。皆积解以诣空门。迈德以藩象教。吾闻古之僧高者。述诔与碑。自晋朝始也。二三子思吾师盛德。将欲镕黄金。勒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长烛于人天。铭曰。
穆大师,立言可经。
身佩戒光,高月亭亭。
怖魔以袪,袭智以醒。
如何斯人,忽号冥冥。
天树春折,云花夜零。
空留一灯,寂寂青荧。
伊昔行道,坦坦素履。
迹虽可攀,行不可拟。
乃知我师,应世无已。
优游人天,自在生死。
门人维谅,蹑彼高尘。
嶷嶷灵塔,纪功于人。
于山之峰,于湖之滨。
风凄远铎,月惨重轮。
瞻礼云上,如逢化身。
洞庭山福愿寺神皓和尚写真赞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虎头将军艺何极。但是风神非画色。
方颡明眸亦全得。我岂无言道贵默。
双飞曙起趺坐时。百千门人自疑惑。
洞庭山987年 北宋 · 王禹偁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览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五)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1048年11月5日 北宋 · 苏舜钦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八、《苏学士文集》卷一三、《方舆胜览》卷二、《吴郡志》卷三三、《吴都文粹》卷八、《吴都法乘》卷一○、《姑苏志》卷二九、《名山胜概记》卷八、《震泽编》卷三、《古今游名山记》卷四、《江南通志》卷四四、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一、民国《吴县志》卷三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
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采翠,浮动于沧波之中。
予时据阑竦首,精爽下堕,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自尔平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而未果行,则常若有物腷塞于胸中。
是岁十月,遂招二君,浮轻舟,出横金口。
观其洪川荡潏,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
水程溯洄,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踰日乃至。
林屋洞,陟毛公坛,宿包山精舍。
又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
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
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像设严焕,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
梁大同四年始建佛寺,至隋大业六年遂废不存。
唐光化中,有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复于旧址结庐诵经,后因而屋之,至数十百楹。
天祐四年刺史曹圭以「明月」名其院。
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绝。
国朝大中祥符初,有诏又易今名。
予观震泽受三江,吞齧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
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
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之庭下。
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馀,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
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
居山之民以少事,尚其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
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慑,人迹罕至。
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
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
予生平病闷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馀矣。
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飞出于八荒之外。
吁,其快哉!
后三年,其徒惠源造予乞文,识其居之废兴。
欣其见请,揽笔直述,且叙昔游之胜焉耳。
庆历七年十一月五日记。
洞庭山 北宋 · 沈辽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洞庭春雪晓霏霏,一阵风来半已晞。
唯有山阴吹不尽,田塍片段衲僧衣。
洞庭山 宋 · 李弥大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山浮群玉碧空沉,万顷光涵几许深。
梵刹楼台嘘海蜃,洞天日月浴丹金。
秋林结缘留连赏,春坞藏红次第吟。
拟泛一舟追范蠡,从来世味不关心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