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题目
庐山(序)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庐山彭泽之山也。
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水经·庐江水》注。)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石门在精舍南十馀里,一名障山
基连大岭,体绝众阜。
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
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
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
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迥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馀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
虽林壑幽邃,而开涂竞进;
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既至,则援木寻,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
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迥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
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
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
文石发彩,焕若披面,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
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
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
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
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
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
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邪?
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
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
灵鹫邈矣,荒途日隔。
不有哲人,风迹谁存?
应深悟远,慨焉长怀。
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其咏之云尔。
奉和慧远庐山 魏晋 · 王乔之
超游罕神遇,妙善自玄同。
彻彼虚明域,暧然尘有封。
众阜平寥廓,一岫独凌空。
霄景凭岩落,清气与时雍。
有标造神极,有客越其峰。
长河濯茂楚,险雨列秋
危步临绝冥,灵壑映万重。
风泉调远气,遥响多喈嗈。
遐丽既悠然,馀盼觌九江
事属天人界,常闻清吹空(○《庐山记》。)
庐山东林杂诗(《诗纪》云。一作游庐山。) 东晋 · 释慧远
 押词韵第十七部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庐山记》。升庵诗话。《诗纪》三十七。)
庐山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山在江州浔阳南,南滨宫亭,北对九江
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馀,左挟彭蠡,右傍通州,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
《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彭泽也。
山在其西,故旧语以所滨为彭蠡
有匡续(《水经·庐江水篇注》作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
或云,续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感(《水经注》作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
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
风雨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
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缨络于山岭下。
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化不可测者矣。
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之所罕经也。
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五湖,北望九江,东西肆目,若登天庭焉。
其岭下半里许有重岩,上有悬崖,古仙之所居也。
其后有岩,汉董奉复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神验,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之间,蔚然成林。
在人间近三百年,容状常如三十时,俄而升仙绝迹于杏林
其北岭两岩之间,常悬流遥沾,激势相趣,百馀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有云雾焉。
南岭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
亭有所谓感化(缺)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岩穷绝,莫有升之者。
昔野夫见人著沙弥服,凌云直上,既至,则踞其峰,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当时能文之士,咸为之异。
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灭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
南对高峰,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鸥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
东南有香罅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白云英其外,则炳然与众峰殊别。
将雨,则其下水气涌出如马车盖,此龙井之所吐。
其左则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
西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万物之奇,略举其异而已耳。
自托此山二十三载,再践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峰,北眺九江,传闻有石井方湖,中有赤鳞踊出,野人不能叙,直叹其奇而已矣(《世说》。)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
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
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辙;
革俗成务,功不待积。
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
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
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
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
无思无为,而无不为。
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
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
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
何者?
心无常规,其变多方;
数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
幽关莫开,罕窥其庭。
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辨,必暗轨元匠,孱焉无差。
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
因斯而推,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动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
可不察乎!
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共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
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
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
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
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救其短。
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
人不继世,道或隆替;
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
小大之目,其可定乎?
又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
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
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
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篑,欣时来之有遇,感寄趣于若人。
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辨,遂誓被僧那,以至寂为已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
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
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
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
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
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
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
色不离如,色则是如;
如不离色,如则是色。
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
分别阴界,导以止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庾伽庶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释藏荣》七,题作《达摩多罗禅经序》,无作序人名,又见《迹》九,以为释慧远作。)
奉和慧远庐山 晋 · 刘程之
 押文韵
理神固超绝,涉粗罕不群。
孰至消烟外,晓然与物分。
冥冥玄谷里,响集自可闻。
文峰无旷秀,交岭有通云。
悟深婉中思,在要开冥欣。
中岩拥微兴,□岫想幽闻。
弱明反归鉴,暴怀傅灵薰。
永陶津玄匠,落照俟虚斤(○《庐山记》。)
奉和慧远庐山 东晋 · 张野
觌岭混太象,望崖莫由检。
器远蕴其天,超步不阶渐。
朅来越重垠,一举拔尘染。
辽朗中大盼,回豁遐瞻慊。
乘此摅莹心,可以忘遗玷。
旷风被幽宅,妖涂故死灭(○《庐山记》。)
庐山神仙诗 东晋 · 湛方生
四言诗 押萧韵
序曰:寻阳庐山者。盘在彭蠡之西。其崇标峻极。辰光隔辉。幽涧澄深。积清百仞。若乃绝阻重险。非人迹之所游。窈窕冲深。常含霞而贮气。真可谓神明之区域。列真之苑囿矣。太元十一年。有樵采其阳者。于时鲜霞褰林。倾晖映岫。见一沙门。披法服独在岩中。俄顷捺裳挥锡。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轻举。起九折而一指。既白云之可乘。何帝乡之足远哉。穷目苍苍。翳然灭迹。《诗》曰:
吸风玄圃,饮露丹霄。
室宅五岳,宾友(○《类聚》七十八。《诗纪》三十六。)
庐山神仙诗序 东晋 · 湛方生
 出处:全晋文
浔阳庐山者,盘基彭蠡之西,其崇标峻极,辰光隔辉,幽涧澄深,积清百仞。
若乃绝阻重险,非人迹之所游,窈窕冲深,常含霞而贮气,真可谓神明之区域,列真之苑囿矣。
太元十一年,有樵采其阳者,于时鲜霞褰林,倾晖映岫,见一沙门,披法服独在岩中,俄顷振裳挥锡,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轻举,起九折而一指,既白云之可乘,何帝乡之足远哉?
穷目苍苍,翳然灭迹(《艺文类聚》七十八)
庐山 东晋 · 孙放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
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水经·庐江水注》)
庐山神徐君诗 东晋 · 吴猛
 押陌韵
《水经注》曰:案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乃赠《诗》云:
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
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水经庐江水注。《诗纪外集》一。)
庐山 东晋 · 支昙谛
 出处:全晋文
佳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
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
岭奇故神明鳞萃,路绝故人迹自分。
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䢼亭。
应真陵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冥。
咸豫闻其清尘,妙无得而称名也。
若其南面巍崛,北背迢递,悬霤分流以飞湍,七岭重㟽而叠势。
映以竹柏,蔚以柽松,荣以三湖,带以九江,嗟四物之萧森,爽独秀于玄冬。
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
峭门百寻,峻阙千仞,香炉吐云以像烟,甘泉涌霤而先润(《艺文类聚》七。)
庐山绝顶望诸峤诗 南朝宋 · 谢灵运
 押屑韵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闭。
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书钞》百五十八作登山绝顶诗。引穴、二韵。《类聚》七、《诗纪》四十八并引、辙、雪三韵。《庐山记》一作登绝顶望诸峤。引闭、辙、雪三韵。《文选》三十一杂体诗注作登庐山诗。引辍、缺二韵。○卮林七诠钟登庐山诗条云。诗归载谢灵运庐山望诸峤《诗》曰云云。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谭云。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又云。如此大题目。肯作三韵。立想不善。诠曰:江淹杂体诗注引谢登庐山《诗》曰: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昏旦。遂复经盈缺。盖即是篇发端也。不经昭明所选。代久篇残。何知雪后更无数十句乎。耳目难遍。胸臆易生。亦论古之大病也。又康乐游览诗绝无寂寥数语者。读其集自得之。逯案。卮林说是。今为凑成残篇如上。诗归从诗仅载积峡忽复启以下三韵六句。而以完篇论之。自不免贻讥后人。)
庐山诗二首 其一 南朝宋 · 鲍照
 押词韵第十一部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回萦
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本集八。《诗纪》五十一。又《类聚》七、《庐山记》四并引楹、萦、名、经、横、荣六韵。)
庐山诗二首 其二 南朝宋 · 鲍照
 押纸韵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庐山招提寺僧瑜 南朝宋 · 张辩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九
悠悠玄机,茫茫至道,出入生死,孰为妙宝(其一)(一章)

自昔药王,殊化绝伦,往闻其说,今睹斯人(其二)(二章)

英英沙门,慧定心固,凝神紫气,表迹双树(其三)(三章)

其德可乐,其操可贵,文之作矣,或飏仿佛(其四,《法苑珠林》一百十五。)(四章)
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本集军下有行字。《诗纪》同。) 南梁 · 江淹
 押词韵第十一部
广成神鼎淮南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翕赩,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本集作旌。《庐山记》同。○本集三。《文选》二十二。《庐山记》四。庐山纪事四。《诗纪》七十五。又《类聚》七作登庐山香炉峰诗。引冥、星、生、情四韵。)
庐山道士石室诗(《诗纪》云。诗汇作江总者非。) 南朝宋 · 吴迈远
 押词韵第三部
蒙葺众山里,往来行迹稀。
寻岭达仙居道士披云归。
似著周时冠,状披汉时衣。
安知世代积,服古人不衰。
得我宿昔情,知我道无为(○《类聚》六十四。南康府志。《诗纪》五十三。)
郭桐庐山溪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诗 南梁 · 任昉
 押支韵
朝发富春渚,蓄意忍相思。
涿令行春返,冠盖溢川坻
望久方来萃,悲欢不自持。
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叠嶂易成响,重以夜猿悲。
客心幸自弭,中道遇心期
亲好自斯绝,孤游从此辞(○《文选》二十六。《诗纪》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