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遣宣劳使诰 初唐 · 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九
朕恭巳无为。留神元默。
俯顺历数。佥谋公卿。
式命元子。祗膺宝位。
今庶政逌新。光华肇启。
但恐天下至广。未达朕心。
故临遣使臣。宣扬朝典。
宜以膳部郎中萧瑗为河南道宣劳使。谏议大夫杨虚受河北道宣劳使。
赞善大夫薛植为淮南道宣劳使。殿中丞薛麟为陇右道宣劳使。
宗正卿姜晞河东道宣劳使。司门郎中李诚关内道宣劳使。
工部郎中高绍剑南道宣劳使。太子右谕德萧宪为山南道宣劳使。
王府司马裴纲为江南道宣劳使。谏议大夫宁悌原岭南道宣劳使。
李延昌等屯兵秦州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一
朕闻天生五材。
废一不可。
不教人战。
是谓弃之。
我国家光宅天下。
守在海外。
后于吊伐之义。
岂穷兵以黩武。
先以威德之怀。
安人和众
将戒不虞。
谅不获巳。
突厥比通和好。
颇负盟约。
不有金革。
孰宁疆埸。
不有师徒。
谁捍牧圉。
昔者命彼南仲。
城于朔方。
军出陇西
劳于渭北。
此其备也。
今寒露腓草。
秋风扬尘。
必顺时以致师。
方休农以卒。
我图靖国。
其在绥边。
卫尉卿兼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
克树勋庸。
遍该韬略。
万人之敌。
勇不顾身。
程李二将之名。
忠于卫主。
董司戎事。
行料兵权。
可充陇右道防御大使
左武卫将军白道恭等。
居运六奇
行谋百胜。
早闻营平之议。
思睹票姚之捷。
可为之副。
宜取朔方后军兵。
及前年朝堂应募健儿等。
总十万人。
偫牧马四万匹。
秦州成兰渭等州界。
逐便屯集教练。
仍书报赞普
共为声援。
明加侦。
勿使失机。
分遣蒋钦绪等往十道疏决囚徒宣慰百姓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二
惟刑是恤。止杀之深仁。
宁失不经。好生之大德。
朕躬膺丕业。思济元元。
下之陷辜。上教不至。
在予之责。何咎于人。
今履端肇绪。阳和献岁
思布德泽。惠此囹圄。
将宏恺悌之恩。以顺发生之气。
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宜降至配。
流。巳下罪悉原之。
都城内委中书门下当日疏决处分。京城留守制到日处分。
仍令中丞蒋钦绪河南大理少卿明圭往关内。
刑部郎中张樽往河东水部郎中崔恂山南东道
右庶子高仲舒江南西道职方郎中郑绩剑南道
秘书丞张履冰往淮南道殿中侍御史孙济往陇右道
赞善大夫张景幽往河西道右谕德李林甫山南道
主客郎中张烈江南东道。并即驰驿发遣。
所至之处。疏决囚徒。
宣慰百姓。其有穷乏交不存济。
及侍老行人之家有疾苦者。各令州县量加医疗及赈恤。
岭南五府。碛西四镇
非流配效力等见禁囚徒。各委节度使及本管都督府处分。
布告遐迩。知朕意焉。
薛讷陇右道防御大使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四
弃瑕录用。
有国通典。
舍罪责功。
先王旧式。
薛讷蕴韬钤之略。
总文武之任。
委以分阃。
冀静边尘。
遽闻丧律。
实负朝寄。
准其所犯。
合寘严刑。
言念老臣。
宽其小衄。
即舍孟明之罪。
伫收冯异之功。
陇右道防御军大使
沧州刺史公墓志铭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三
有唐之德让君子曰原武公。
讳孝本
字某
荥阳开封人也。
父曰荆州松滋乾瓒。
松滋之父曰士志秘书
秘书之父曰华州刺史襄城公讳某
世有令德。
时称华冑
蕃衍六姻。
阜昌百禄。
非夫缁衣之庆。
羔裘之仁。
平惠之勋。
厉宣之亲。
则孰能光宗保族。
若斯之盛也。
公秉彝中和。
服义先训。
孝惟不匮。
友则因心。
敦诗以言。
习礼以立。
用此道也。
行于国。
施于政。
善气潜畅。
清风高翔。
何向不可。
所居则化矣。
始以明经高第。
解褐润州参军
厥初奋庸。
克勤小物。
吏曹以文敏于从事也。
故与之县。
泗州虹县
鲁人称之。
玺书降焉。
卫人赖之。
碑颂立焉。
先大夫张文瓘
人之望也。
典掌台衡。
督课郡国。
以公课为第一。
且曰。
虽居下邑
声闻上繇。
天下长吏
乐以为式。
若占疑于龟筮。
如观法于象魏矣。
特敕授蒲州虞乡县
理如故迹。
帝是用臧。
乃诏公为陇右道廉察使(疑有阙)堪其事也。
又为本道使杜求仁特表荐。
以贤举也。
制授朝散大夫雍州鄠县
已而永淳大饥。
关辅尤甚。
能布其德而恤灾。
人不离散。
下无损瘠。
乃耕乃亩。
嗣岁以登。
时皇储监国
多公善政。
特赐考词褒异。
睿文光被。
列郡荣之。
怀州司马
夏州长史
以母老乞罢官。
优诏换瀛州长史
东表不宁也。
命公为平州刺史
兼充使知营府支度营田
刺郡实边。
能成二事。
中土之作也。
命公为洛阳
又转洛州司马
理烦佐剧。
为则四方。
寻以丁内艰去职。
栾栾骨立。
人伦伤恸。
既练。
有制起复。
又除洛阳司马。
公泣血固让。
不获已强拜。
礼从恩夺。
而瘠由哀甚。
忝君之命。
有以知奉上之心。
执亲之丧。
有以见过人之戚。
臣子之道。
仁远乎哉。
寻除贝州刺史
安西都护
以疾不堪诣部。
改授沧州刺史
公自重拜洛师。
再临河朔
曾是遘闵。
常多移病。
隐几而敬让兴行。
闭阁而奸邪消释。
德敷于下。
贝邱多请祷之人。
功格于上。
沧海有卧理之诏。
老氏云。
镇之以无名之朴。
其在是矣。
圣历元年九月
以致仕终于东郡之敦行里。
春秋六十有七。
凡束带在位。
三十馀祀。
京师
训郊甸。
惠华夏。
清朔漠。
九变复贯。
百度维贞。
其养人也宽而
其行已也俭而一。
抚孤无隔于外姻。
博施不崇于内实。
盖德行之具美。
而政事之首出。
壶遂深中。
未登汉皇之相。
国侨遗爱。
遽感郑人之泣。
公娶于王氏。
夫人曰琅琊郡公正员外令思之孙。
司刑大夫允寿之女。
禀训齐大。
作嫔韩乐。
淑慎威仪。
循守典礼。
虽贵膺展狄。
而躬事组紃。
有鸡鸣之贤。
有螽斯之盛。
自婴昼哭。
遂契明因。
忘心味禅。
悟理根善。
总斯纯懿。
贻厥高门。
宜锡难老。
何孤净德。
开元十八年五月
终于东都怀仁里。
享年八十有四。
明年正月某日。
合葬于某所。
从先茔也。
嗣子尚舍奉御晖之兵部郎中倩之洛阳侃之。
皆保世之主也。
克荷三徙之训。
俱登五命之服。
养极其乐。
丧尽乎哀。
闵骞之人无间言。
石建之门传孝道。
复见之矣。
诗曰。
女士
从以孙子。
原武有焉。
铭之下泉。
表是真宅。
铭曰(下阙)
上元和郡县图志序 中唐 · 李吉甫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臣闻王者建州域。
物土疆。
观次于星躔。
察法于地理。
考中国山河之象。
求二仪险阻之情。
天汉萌而两界分。
官正而五均叙。
黄帝之方制万国。
夏禹之分别九州。
辨方经野。
因人纬俗。
其揆一矣。
秦皇并六国。
则罢侯而置守。
汉武讨百蛮。
则穷兵而黩武。
虽裂为郡县者。
远过于殷周。
而教令之所行。
威怀之所服。
亦不越于三代。
失天地作限之意。
非皇王尚德之仁。
誇志役心。
久而后悔。
由此观之。
则圣人疆理之制。
固不在荒远矣。
吾国家肇自贞观。
至于开元。
兼夏商之职贡。
掩秦汉之文轨。
梯航累乎九译
厩置通乎万里。
然后分疆以辨之。
置吏以康之。
任所有而差贡赋。
因所宜而制名物。
守其要害。
险其走集。
经理之道。
冠乎百王。
巍巍乎无得而称矣。
易曰。
天险不可升。
地险山川邱陵。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险之时用大矣哉。
然则圣人虽设险。
而未尝恃险。
施于有备之内。
措于立德之中。
其用常存。
其机不显。
弛张开阖。
因变制权。
所以财成二仪。
统理万物。
汉祖入关。
诸将争走金帛之府。
萧何收秦图书。
高祖所以知山川阸塞。
户口虚实。
厥后受命汜水
定都洛阳
留侯演委辂之谋。
田肯贺入关之策。
关兴替。
理切安危。
举斯而言。
断可识矣。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握枢秉圣。
承祧立极。
之道。
宪文武之程。
皇王之遐踪。
行之必至。
祖宗之耿光。
寝而复耀。
天宝之
王途暂艰。
由是坠纲解而不纽。
强侯傲而未肃。
逮至兴运。
尽为驱除。
故蜀有阻隘之夫。
吴有凭江之卒。
虽完保聚。
缮甲兵。
莫不手足裂而异处。
封疆一乎四海。
故鄘卫风偃。
朔塞砥平。
东西南北。
无思不服。
吉甫当元圣抚运之初。
从内庭视草之列。
寻备衮职。
久尘台阶。
每自循省。
赧然收汗。
谟明弼谐。
诚浅智之不及。
簿书期会。
亦散材之不工。
久而伏思。
方得所效。
以为成当今之务。
树将来之势。
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
所以前上元和国计簿。
审户口之丰耗。
续撰元和郡县图志。
辨州域之疆理。
时获省阅。
或裨聪明。
岂欲希酂侯之规模。
庶乎尽朱赣之条奏。
况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千家。
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
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
饰州邦而叙人物。
因邱墓而徵鬼神。
流于异端。
莫切根要。
至于邱壤山川。
攻守利害。
本于地理者。
皆略而不书。
将何以佐明王㧖天下之吭。
制偫生之命。
收地保势胜之利。
示形束壤制之端。
此微臣之所以精研。
圣后之所宜周览也。
谨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
陇右道
凡四十七镇。
成四十卷。
每镇皆图在篇首。
冠于叙事之前。
并目录两卷。
总四十二卷。
臣学非博闻。
识愧经远。
驰骛虽久。
漏略犹多。
轻渎宸严。
退增战越。
谨上。
虫豸诗(七篇,并序) 巴蛇三首其二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越岭南滨越岭:指南方一带山岭。南方为古代百越聚居之地,故称。)武都西隐(一作陷)武都武都山,在今四川省绵竹县北。《旧唐书·地理三·陇右道》(卷四十):“武州下:武都郡武德元年武州……天宝元年改为武都郡乾元元年复为武州。)
雄黄假名石(“雄黄”句:雄黄一名黄金石,古人以为生山之阳,是丹之雄,故名雄黄。并参注。),鷣鸟远难笼。
讵有隳肠计,应无破脑功。
巴山昼昏黑,妖雾毒濛濛。
陇右道吴赞皇之任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梅村集卷十三
笳鼓千人度陇头使君斜控紫骅骝。
城高赤坂鱼盐塞,日落黄河鸟鼠秋。
移檄北庭收属国,阅兵西海取封侯。
请倾百斛葡萄酒,玉笛关山缓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