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请置武牢洛口等仓疏 唐 · 裴耀卿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七
江南户口稍广。
仓库所资。
唯出租庸。
更无征防。
缘水陆遥远。
转运艰辛。
功力虽劳。
仓储不益。
窃见每州所送租庸调等。
本州正月二月上道。
扬州
斗门
即逢水浅。
已有阻碍。
须停留一月以上。
三月四月以后。
始渡淮入汴。
多属汴河乾浅。
又船运停留。
至六月七月以后。
始至河口
即逢黄河水涨。
不得入河。
又须停一两月。
待河水小。
始得上河入洛。
即漕洛乾浅。
船艘隘闹。
船载停滞。
备极艰辛。
从江南至东都
停滞日多。
得行日少。
粮食既皆不足。
折欠因此而生。
江南百姓。
不习河水。
皆转雇河师水手。
更为损费。
伏见国家旧法。
往代成规。
择制便宜。
以垂长久。
河口元置武牢仓。
江南船不入黄河。
即于仓内便贮。
巩县置洛口仓。
船从黄河不入洛水
即于仓内安置。
爰及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仓。
节级取便。
例皆如此。
水通则随近转运。
不通则且纳在仓。
不滞远船。
不忧欠耗。
比于旷年长运。
利便一倍有馀。
今若且置武牢洛口等仓。
江南船至河口
即却还本州。
更得其船充运。
并取所减脚钱。
更运江淮
变造义仓。
每年剩得一二百万石。
即数年之外。
仓廪转加。
江淮义仓。
多为下湿。
不堪久贮。
若无般运。
三两年色变。
即给贷费散。
公私无益。
请缘河置仓纳运疏 唐 · 裴耀卿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七
伏惟陛下仁圣至深。忧勤庶务。
小有饥乏。降诏哀矜。
躬亲支计。救其危急。
今既大驾东巡。百司扈从。
诸州及三辅先有所贮。且随见在发重臣。
分道赈给。计可支一二年。
东都广漕运。以实关辅
待稍充实。车驾西还。
即事无不济。臣以国家帝业。
本在京师。万国朝宗。
百代不易之所。但为秦中地狭。
不多。傥遇水旱。
即便匮乏。往者贞观永徽之际。
禄廪数少。每年转运。
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
以此车驾久得安居。今升平日久。
国用渐广。每年陕雒漕运。
数倍于前。支犹不给。
陛下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
不惮劬劳。皆为忧人而行。
岂是故欲来往。若能更广陕运。
支入京仓廪。当有三二年粮。
即无忧水旱。今日天下输丁。
约有四百万人。每丁支出钱百文充陕洛运脚。
五十文充营窖等用。贮纳司农河南府陕州
以充其费。租米则各随远近。
任自出脚送纳。东都至陕。
河路艰险。既用陆脚。
无繇广致。若能开通河漕。
变陆为水。则所支有馀。
动盈万计。且江南租船。
所在候水。始敢进发。
吴人不便河漕。繇是所在停留。
日月既淹。遂生隐盗。
臣请于河口置一仓。纳江东租米。
便令江南船回。其从河口即分入河雒。
官自雇船载运者。至三门之东置一仓。
既属水险。即于河岸傍山车运十数里。
三门之西又置一仓。每运至仓。
即般下贮纳。水通即运。
水细便止。渐至太原仓。
溯河入渭。更无停留。
所省巨万。臣尝任济定冀等三州刺史
询访故事。前汉都关内。
年月稍久。及隋亦在京师
缘河皆有旧仓。所以国用常赡。
若依此行用。利便实深。
京师饥请广漕运疏 唐 · 裴耀卿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七
陛下既东巡。百司毕从。
则太仓三辅。可遣重臣。
分道赈给。自东都益广漕运。
以实关辅关辅既实。
则乘舆西还。事蔑不济。
且国家大本京师。但秦地狭。
水旱易匮。往贞观永徽时
禄廪者少。岁运二十万略足。
今用度寖广。运数倍且不支。
故数东幸。以就廒
为国大计。臣愿广陕运道。
使京师常有三年食。虽水旱不足忧。
今天下输丁约四百万。使丁出百钱为陕洛运费。
又益半为营窖用。分纳司农河南陕州
又令租米悉输东都。从都至陕。
河益湍𱦵。若广漕路。
变陆为水。所支尚赢万计。
河南租船。候水始进。
河工不便河漕。处处停留。
易生隐盗。请置仓河口。
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雇载。
分入河洛。度三门东西。
各筑廒仓。自东至者。
东仓受之。三门迫险。
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
运十数里。西仓受之。
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
更无留阻。可减费钜万矣。
佛教梵文唵字唐玄宗书并读 其一 盛唐 · 李隆基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原刻石在河南登封,还有御制《老子赞》。
鹤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
龙盘梵质层峰峭,凤展翔仪乙卷收。
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交秘绝踪由。
儒门弟子应难识,碧眼胡僧笑点头。
按:〖1〗至大元年〖一三○八〗中元日法三洒扫太原祖昭立石,德渊刻。〖2〗按石本以外,钞本的流传应该更多,笔记和方志内还有一些徵引。所见到的有正德中牟县志》卷七,登载著唐太宗《题梵庵篆符》云:
盛唐 · 李隆基
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
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
棠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薛王疾瘳,置酒,更为初生之欢。见《旧唐书》)
德比代云布,心如晋水清(饯裴宽太原尹)。(王象之《舆地碑记》,载明皇昭州丹霄驿诗:驿前南面架危桥,久欲登临畏路遥。今日偶然寻得到,直从平地上丹霄。疑后人妄托,附记)
张说进上党旧宫述圣颂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
往者中宗违代。
国步微艰。
天祚我唐。
大命集于睿宗大圣贞皇帝
朕以寡昧。
嗣守丕业。
虔奉遗训。
不敢怠遑。
至天地休徵。
神人灵贶。
皆先帝圣德之馀庆。
朕何力之有焉。
至若登太行
上党
颂功业。
建都畿。
休兵太原
为农脽上。
并国之典礼。
朕奉行之。
何足称者。
而偫臣固请纪颂。
众心难违。
卿藻思菁华。
扬过其实。
自视虚缺。
为愧尤多。
并州置天兵军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一
太原薄伐之地。句注出屯之所。
兵戈不可以不习。亭障不可以不备。
默啜鸣镝之馀。自贻泯灭。
骨咄禄小杀。覆巢之馀。
仍敢陆梁。九姓等虽类颇亲。
而仇雠久著。譬彼西戎
巳献郅支之馘。同夫东越
初雪会稽之耻。深忧复怨。
固请防萌。况高秋在律。
胡风振野。正可以扬武功。
顺杀气。扼兹地险。
张我天威。宜于并州集兵八万众。
置天兵军。并州长史上柱国张嘉贞
有文武之材。励公忠之操。
较陈利害。频奏封章。
必能料敌于未形。临宜以决胜。
可充天兵军大使并州司马王乔
典礼不易。其可用也。
右监门卫中郎将薛徽。军旅之事。
则尝闻焉。并为副。
左拒辽阳之师。右连河上之戍。
车徒列次。鼓角传声。
俾其雷断一方。云横万里。
宏兹庙算。称朕意焉。
并州北都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二
经邦创制。建都设险。
必因时顺人。统物立极。
我国家以神武圣德。应天受命。
龙跃晋水。凤翔太原
建万代之模。为亿兆之主。
成汤之居亳。有周之兴岐。
顾朕眇身。纂承昌运。
守宗社之大宝。恢中原之鸿业。
叶时卜狩。始经此都。
事本因心。情兼惟旧。
近者嘉祥荐至。休瑞屡臻。
此皆宗祏降灵。神祇潜暨。
岂予匪德。独享厥休。
昔尧理唐郊。式建丹陵之地。
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
今王业正兴。宫观犹在。
列于边郡。情所未安。
非所以恢大圣之鸿规。展孝思之诚敬。
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
刺史为尹。司马为少尹
太原晋阳为赤县。诸县为畿县。
官吏品第。视京洛两府条理。
庆王潭等诸州都督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二
朕钦承丕绪。
司牧黎元。
讼息刑清。
远安迩肃。
思宏备位。
式树藩维。
列镇而考其政声。
谋帅而训其戎旅。
徵皇汉之故事。
并建亲贤。
采分陕之遗尘。
化行江汜。
爰崇磐石。
永固宗祧。
庆王潭等。
并禀秀玉林
分华琼苑。
夙彰韶誉。
久践义方。
阅礼敦诗。
好贤乐善。
履忠肃而无替。
遵法度而不愆。
器蕴谋猷。
才兼文武。
任兹连帅
统彼元戎。
干略攸归。
贤能是择。
分麾作镇。
授钺专征。
式茂朝章。
宜恭嘉命。
庆王潭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大使
王浚单于大都护方节度大使
王洽太原以北军州节度大使
鄂王涓为幽州大都督河北诸州节度大使
荣王滉为京兆兼陇右节度大使
光王涺为广州都督岭南经略大使
仪王潍为河南
颖王沄为安东都护平卢军节度大使
王泽荆州大都督
寿王清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
延王洄安西大都护兼四镇节度大使
盛王沐扬州大都督
庆王琮靖德太子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五
追终悼往。
谅著于国章。
考行易名。
匪私于天属。
司徒太原尹持节河东道诸军节度大使支度营田等使上柱国庆王琮
地居长嫡。
道茂中和。
爰在幼冲。
克光撝挹。
既著让贤之美。
愈闻礼乐之风。
加之彫琢文艺。
周旋礼乐。
固力行以近仁。
亦因心而为孝。
自析圭胙土。
藩翰式崇。
授钺分符。
权略斯远。
年方在壮。
未虞夭丧。
疾瘵不救。
悯惜良深。
宜循加赠之典。
式宠元储之位。
可赠靖德太子
应缘丧葬。
一事巳上。
宜并官供。
仍令太子少师韦绦充监护使。
京兆尹裴士淹充副。
薛讷等讨吐蕃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六
命彼太师
闻乎周颂。
安得猛士。
钦若汉图。
朕怀柔百蛮。
茂育万姓。
绥之则教人息战。
靖之则去兵不用。
故獯戎是逐。
前史尝载。
夷狄为乱。
王必征。
所以罚其浸骄。
徵其即叙。
朔方军垒。
太原之备胡。
右地城池。
张掖之遮虏。
是用诫于师旅。
扬我兵威。
谁其任之。
肃此将命。
右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薛讷左卫大将军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郭虔瓘等。
既明且哲。
纬武经文。
登坛有大将之容。
辞第有忠臣之志。
或斩其爱子。
扫尘而清北风。
或俘其名王。
却地而尽西海
故可以率如罴之勇。
非熊之寄。
然则井陉之閒。
昔不成列。
河源之路。
旧多凿空。
设险而张远谋。
总戎而献长策。
俾尔之效。
在于斯举。
固当歼其种落。
告成于王。
岂为完我甲兵。
逸而待寇。
而巳。
持节凉州镇军大总管
赤水建康河源及缘边州军并受节度
仍与郭虔瓘张知运杜宾客相知。
共为表里。
夙设方略
虔瓘持节朔州大总管
和戎大武并州以北缘边州军并受节度
仍与张知运甄道一相知。
共为犄角。
勿失权宜。
便特于凉州住。
凉州都督杨执一副大总管
虔瓘并州住。
并州长史王晙副大总管
宜排比兵马。
精加教练。
幽州有事。
即令虔瓘将和戎兵马。
常山土门甄道一计会。
共讨凶逆。
其同华等兵。
及精骑健儿并鞍马等。
三月十五日制。
仍令远探。
量事续遣。
河东推恩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朕君临宇内。
子育黎元。
岂以黄屋为尊。
实以苍生为念。
何尝不日旰忘食。
未明求衣。
虽身在九重。
而情存六合。
恐至道犹郁。
大化未孚。
昨因展义河东
祈谷脽上。
肆觐偫后。
亲问高年。
举滞赈穷。
旌善黜恶。
缉其坠典。
酌于古训。
今省方告至。
禋祀云毕。
思乂庶官。
务崇易。
河南河北
去岁水损。
人或窃盗。
吏或侵抑。
不防害马。
何以安人
或令御史
分道案行。
量加赈给。
诸州府马。
阙数稍多。
既合官填。
复须私备。
贫兵力致。
实以为难。
宜令所司。
即勘会阙数。
闲厩使计会。
取监牧马充。
其行过处。
缘顿及营幕。
损百姓青苗。
并令本州勘。
以正仓酬直。
怀泽两州。
巳免地税。
潞州太原府
亦有给复。
其汾晋蒲绛同华京兆河南供顿户。
并宜免今年地税。
郑卫雒相宜沁慈隰等州佐助夫役。
虽日不多。
终是往还辛苦。
各免户内今年差科。
缘顿所筑宫墙内。
今并空闲。
任本主耕种。
缘路州县。
有表荐官僚。
及上书献颂者。
中书门下审覆奏闻。
量加进赏。
发都试。
及诸色召募行从人。
远将巡省。
须收才用。
并令所司。
即作条例处分。
内外官职田。
恐侵百姓。
先令官收。
虑其禄薄家贫。
所以别给地子。
去岁缘有水旱。
遂令总停。
如闻卑官。
颇难支济。
量事优恤。
使得自资。
宜准元敕。
给其地子。
朱紫贵品。
皆豫考劳。
人臣事君。
忠无二节。
至如泛阶溥及。
义取平均。
岂独清官。
偏得减考。
自今巳后。
如泛阶应入五品。
以十六考为定。
入三品。
以三十考为定。
其有名贤宿德。
及异迹殊状。
虽不逢泛阶。
或因选改之次。
年考与节限同者。
咸以名闻。
仍为永例。
今之刺史
古之诸侯。
会玉汾脽。
豫陪祀礼。
宜令中书门下
商量奏闻。
方今万类发生。
春事方起。
所司宜敬敷五教。
敦劝三农。
议缓刑狱。
禁伤胎卵。
罢妨农不急之务。
额外不要之官。
各委长官
量事处分。
宣示远近。
副朕意焉。
河西陇右等处防边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怀远夷。
纳款附。
国家常事也。
边塞严。
兵备
军旅本职也。
虽万方和同。
不可薄其武备。
百蛮朝贡。
不可轻其疆场。
今年十月
东幸雒京
西北二边。
倍宜严警。
河西陇右朔方太原幽州平卢诸节度
咸宜裹粮坐甲。
秣马利兵。
明教队伍。
远为侦。
使风尘预知。
邀截有所。
安我边鄙。
威加戎狄。
赏罚在兹。
各宜砥砺。
令蒲同两州平粜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蒲同两州。自春偏旱。
虑至来岁。贫下少粮。
宜令太原仓出十五万担米付蒲州永丰仓出十五万担米付同州
减时价十钱。粜与百姓。
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一
大河南北。人户殷繁。
衣食之原。租赋尤广。
顷年水旱。廒庾尚虚。
今岁属和平。时遇丰稔。
而租米所入。水陆运漕。
缘脚钱杂。必甚伤农。
务在优饶。惠彼黎庶。
息其转输。大实仓储。
今年河南河北应送含嘉太原等仓租米。宜折留纳本州。
平粜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三
嘉谷不登。古今荐有。
劝分之义。皇王善经。
且丰熟以来。岁时颇久。
岂有馀粮栖亩。诚恐极贱伤农。
所以积之京坻。用防水旱。
爰自二载。稍异有年。
之閒。或闻未赡。
比开仓贱粜。以济时须。
虽且得支持。而价未全减。
糇粮种子。尚虑不充。
是用赒恤。俾之宽泰。
在于处置。须均有无。
今更出仓。家给。
俾其乐业。式副朕心。
宜于太仓出粜一百万石。分付京兆府诸县粜。
每升减于时价十文。河南府畿县出三十万石。
太原府出三十万石。荥阳临汝等郡各出二十万石。
河内郡出米十万石。陕郡出米二万石。
并每升减时价十文。粜与当处百姓。
应缘开场差官分配多少。一时各委府郡县长官处置。
仍令采访使各自勾当。其太仓含嘉出
兼令监仓使与府县计会处分。其奉先同官华原等县。
中部郡地近。宜准诸县例数便于中部请受。
其馀县有司者仰准此。其天下府县百姓。
去载有损交不支济者。仰所繇审勘责。
除有仓粮之外。仍便据籍地顷亩量与种子。
京兆府华阳冯翊扶风等郡。既是近辅。
须别优矜。虽非损户。
或有乏少种子者。亦仰每乡量宜准给。
并委采访使与府县长官计会。即与处置使及营农使。
其种子既须好。仍取新地税分付京畿府郡。
京草虽巳加价。尚闻难办。
宜委度支各与所繇计会。支料得至今载终巳来。
用足之外。应未送者。
量事停减。赈给粜仓。
矜贫济乏。务从抚实。
无使隐欺。如官人及富有之家。
典正并僦揽诸色。辄私侵粜。
兼有乞取。或虚著人名。
诈来请受者。其自五品巳上官荫人等录奏。
当别有处分。六品巳下并白身者。
便决一顿。仍准法科绳。
所繇等官。不能觉察。
及自抵犯者。亦与同罪。
并州推恩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四
朕躬承宝位。
十有馀年。
累圣之昌图
膺三灵之眷命。
日慎一日。
虽休勿休。
今省俗观风。
肆觐偫后。
陈诗纳贾。
亲问百年。
虽念劳人。
事资展礼。
太原旧国。
王业所兴。
乃眷成周。
西巡丰镐。
因惟嗣汉。
东至沛乡。
皆会彼旧都。
眷兹枌社。
况兴王始封之地。
鸿图创业之初。
含育生灵。
大造区宇。
永惟丕搆。
顾惭贻厥。
且称用武。
戎役是殷。
宜锡怀旧之恩。
以顺发生之泽。
太原府境内见禁囚徒。
除十恶及造伪头首。
馀并放免。
预宴官共赐物二千匹。
父老及吏人等共赐物一万匹。
百姓宜给复一年。
九等户给复三年。
元从家给复五年。
其家籍见在。
终身免征役。
侍老年八十巳上赐物五段。
版授上县
赐绯
妇人版授上县
九十巳上赐物七段。
版授上州长吏
赐绯
妇人版授郡君
百岁巳上赐物十段。
版授上州刺史
赐紫
妇人版授郡夫人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其有沈沦草泽。
抱德栖迟。
武德功臣子孙。
并元从子孙。
才堪文武。
并委府县搜扬。
具以名荐。
起义堂颂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尧以天下禅舜。
舜以天下禅禹。
禹将宅百揆。
总万国。
一让于
再让于皋繇。
先举。
彼商与周以之更盛。
皋繇后大。
我国家于兹受命。
非舜以考天而畴咨。
审灵命之阴骘。
非禹以享天而德让。
知历数之有归。
及乎元元閒出。
光大前庆。
垂道德而统运。
依清虚而立法。
天祚我
厥惟旧哉。
并州起义堂者。
皇天造帝之初。
高祖誓众之地也。
隋氏失御。
国乱无象。
小道自贤。
大才胥忌。
惟宫室陂池之好。
惟沈湎暴慢是保。
上帝不歆。
黎人咸戚。
六军踰海而东败。
万乘过江而南覆。
豺狼入邑。
䝟貐争人。
黔首嚣然。
方将无诉。
高祖感之。
乃龙跃晋水
凤翔太原
百神前驱。
万姓来奔。
咸阳
天门
用汤武之兵。
静新室之乱。
遵唐虞之典。
太王之基。
率百官受终于文祖。
辑五玉班瑞于诸侯。
类圆禋方之礼备。
封功爵德之议允。
约法惟。
代虐以宽。
子惠困穷。
怀柔蛮貊。
金石一变。
日月重华
近古以来。
未有革命易姓若此之盛者也。
非天私我有唐。
惟天祐于积德。
非唐求于人庶。
惟人怀于累仁。
当此之时。
太宗内启圣谋。
外行专断。
躬擐甲冑。
跋履山川。
驾英雄而为奥主。
一区域而定大业。
周诗曰。
昊天有成命。
二后受之。
信今之谓也。
若夫修德以降命。
奉命以造邦。
源浚者流长。
根深者叶茂。
天人报应。
岂相远哉。
观周之兴。
始于后稷公刘。
承以太王王季
皆勤俭忠厚。
克广前烈。
至于文王成之。
武王启之。
康王安之。
故卜代三十。
卜年八百。
天所命也。
我唐之兴也。
始于皋繇元元。
承以景皇元帝
皆立言迈德。
垂裕后昆。
至于高祖受之。
太宗有之。
高宗守之。
中宗复旧业。
睿宗新景福。
比之周室。
焉。
且如陈德明刑。
庶其躬稼之绩。
元宗道要。
小其避狄之仁。
化流率土。
狭其江汉之域。
义宁大朝。
羞其牧野之战。
武德中
太行出大声曰。
唐兴理万年。
盖天之所命。
年代未可涯也。
仲尼曰。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
又曰。
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非至德。
其孰能如此其大者乎。
于戏。
先后舍元子而立予主鬯。
烦大位而付予天下。
高祖创业。
百有六战。
钦承丕绪。
十有四载。
东西南北。
无思不服。
山川鬼神。
亦莫不宁。
实惟艺祖储福之所致。
岂予幼孙菲德之所及。
方将运心于元妙之境。
厉志于造化之炉。
发令为祥符
施惠为霖雨
任贤为两曜。
仗能为四时。
俾天之下。
有形者遂全。
怀生者自足。
树铺野茧。
田种嘉谷
斲雕为朴。
捐珠玉。
追大庭而齐风。
梦华胥而同俗。
非曰能尔。
愿凭宗祏而效焉。
癸亥之岁。
献春正月
济河横汾。
省方展义。
存问黎老。
缅慕本邦。
城郭岿然。
桑梓如旧。
览风物之忧思。
寻王业之艰难。
高祖若天地之开辟。
化成万类。
太宗若日月之照临。
光于四表。
举晋阳之甲。
除君侧之盗。
唐侯之封。
升天子之号。
肇基发迹。
实在于兹。
仙驾无所。
或顾怀于旧土。
灵魄无方。
傥来归于此堂。
郡县之所宜严奉。
前人有言曰。
礼不忘本。
乐殊其德。
如姬咏周原。
而刘歌沛邑
思我烈祖
如闻叹息之音。
嗟尔后人。
无忘成功之颂。
后土神祠碑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古之王者。
皆受天命。
礼乐有权。
神祇是主。
郊兆所设。
虽定于厥居。
精灵所感。
则通乎其变。
大抵归正。
旁行不流。
惟创制者为能之。
亦安在守文而巳。
脽上祠者。
本魏地鄈邱之旧。
而汉家后土之宫。
汾水合河
梁山对麓。
地形堆阜。
天然诡异。
隆崛岉而特起。
忽盘纡而斗绝。
景象相传。
肸蚃如在。
有物不可以终否。
有典不可以遂废。
故推而行之。
神而明之。
岁在癸亥
始有事于兹焉。
在昔后王。
时迈省方。
柴燎告至。
幽隐胥洎。
大舜则五载一巡。
武帝则三岁一祭。
古今代变。
人神礼烦。
朕就为损益。
折以法度。
一纪再驾。
亦无閒焉。
二十年
勒兵三十万。
旌旗亘千里。
校猎上党
至于太原
威戎于朔陲。
沛展义于南夏
肆觐群后。
道有以大备。
怀柔百神。
文无而咸秩。
先是有司宿设。
恪敬乃事。
己未师次于斋宫。
庚申亲祀于后祇。
圣考在天。
侑而作主。
何礼不举。
靡神不遍。
往者汉氏之祠也。
牲以养牛。
五岁茧粟。
所以贵其诚。
藉以采席。
六重稿秸。
所以尚其质。
事与古反。
义不经见。
朕因其地而不因其仪。
取其得而不取其失。
凡牲币法物之事。
歌舞接神之类。
咨故实于方泽。
不遂过于元鼎。
此皆公卿大夫。
鸿生钜儒。
献其方闻。
匡于不逮。
朕何有也。
且王者事天明。
事地察。
示有本。
教以孝。
柰何郊丘之礼。
犹独以祈谷为名者耶。
于戏。
享于至诚。
锡以繁祉。
黄云盖于神鼎。
降光烛于灵坛。
自昔巳然。
乃今复见。
斯固阴精有所寓。
宝气为不诬。
虽寂寥而不动。
亦动之而斯应。
顾朕之不德。
灵感何从。
赖累圣储祉。
福流所致。
乃眚灾肆赦。
与物更始。
大赉天下。
有庆兆人。
山川鬼神。
鸟兽鱼鳖。
莫不允若。
莫不咸宁
此所以承覆载。
报生植。
资元元。
尽翼翼。
岂与夫封禅有牒。
专在求仙。
秘祝有辞。
密于移过而巳。
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
观厥君子大司。
莫盛于礼乐。
时事大窦。
莫极于宠荣。
非夫周于财。
厚于行。
外无鬼怨。
内无人非。
将何以享而福之。
兼而有之。
寅亮邦家。
武卫帝室者也。
府君讳仁忠
字揖
太原祁人也。
其先系于有周。
氏于子晋。
文武不坠。
子孙其昌。
掌兵霸秦。
为相宁汉。
累叶交映。
两朝相辉。
梁之狐鸣。
司徒匡复于将乱。
周之龙跃。
开府扶翼于巳兴。
曾祖景孝府君
隋屯田侍郎
祖诠府君
皇朝明威将军歙县开国男汾州刺史
考文济府君
侍郎史吏部员外朝散大夫东台舍人
并典学懿文。
夷道全德。
高举时秀。
丕承国工。
府君至和有纯。
上德膺茂。
轨度恬简。
品鉴朗拔。
笃诚博达。
英迈奇伟。
诗书异等。
容貌出徒。
飘然清风。
蔼然颢气。
安步名教。
咏歌典坟。
虚心以游。
不思而得。
至于缉熙远略。
绳准嘉言。
宝匣干将
玉台明镜。
未云比也。
解褐濮州司法参军
要囚有伦。
乱狱不作。
泣下丹笔。
情深赭衣。
俄转湖州司兵参军
邮亭利权。
豪富僦市。
脂膏不践。
玉帛何阶。
开元皇帝之潜春闱也。
府君后之季父。
时之正人。
吴札识音。
周瑜能听。
太常主簿
寻以地近姻戚。
望出衣冠。
仍加朝散大夫
试本寺丞
属国家有事上元
张皇大礼。
沿革旧典。
节制新仪。
上柱国即真焉。
及皇上御极。
元妃升后。
太子仆
六马肃若。
具僚仰止。
朱韨皇皇。
鸣佩□□载迁鸿胪少卿
四极梯航。
万酋匍匐。
且和戎狄。
未系单于
太常少卿
九乐备陈。
三礼大举。
观诸侯之会。
知天子之尊。
左千牛卫将军
昼巡盖常。
夜拜是功。
上谓府君曰。
太上皇尝居此职。
特相委任。
是属亲贤。
府君兢惧满盈。
诚恳辞避。
鸿私屡抑。
嘉愿莫从。
雾露不宣。
腠理成疹。
诏使旁午
御医崩奔。
呜呼。
杲日或亏。
良岁多谢。
命莫能续。
天将谓何。
春秋六十有一。
开元十年三月癸酉朔
捐馆宇于京兆兴宁里之私第。
皇帝震悼。
椒宫感恻。
制赠安州都督
赐物二百段。
米粟二百石。
丧葬官供。
加元纁束帛。
万年县韦令监护。
即以其年八月壬寅朔
安厝左翊太原旧茔。
礼也。
长子右卫长史嶷次子尚衣奉御司农主簿京兆府参军崇岧屶崿崟等。
并昭奖光训。
宪矩令猷。
文翰发于国华。
礼则隐于人纪。
追惟广孝。
永言孔亟。
椎心陵谷。
泣血松楸。
是用合谋有成。
作为不朽。
直书盛德。
曲访小才。
锡类每深。
注情弥极。
文章莫及。
览对何言。
其词曰。
千年流庆。
百代象贤。
山邱藏泽。
海水成田。
文武震耀。
冠盖蝉联。
业扬史
名雄鼎铉(其一)
施及时英。
骏发后族。
体大志宏。
气和德俶。
秀举清流。
高标雅俗。
地位双升。
才名两复(其二)
太常礼乐。
储宫调护。
属国风偃。
司戎山固。
先帝昔官。
圣恩今喻。
匪亲曷保。
惟贞是附(其三)
三旌未涉。
六疾爰臻。
拥福何崇。
转祸无神。
丧葬公备。
哀荣礼陈。
宠加黄壤。
赠及朱轮(其四)
旧茔。
元纁今饰。
诏使频繁。
椒宫惨恻。
河山动容。
风云变色。
兹焉永怀。
古之遗直(其五)
光有允子。
克荷良弓。
臣孝家节。
文章代工。
椎心匍匐。
泣血无穷。
托碑板以题述。
庶哀敬而永终(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