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九叹 其五 惜贤 西汉 · 刘向
览屈氏之《离骚》兮,心哀哀而怫郁。
嗷嗷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
拨谄谀而匡邪兮,切淟涊之流俗。
渨涹奸咎兮,夷蠢蠢之溷浊。
怀芬香而挟兮,佩江蓠之婓婓。
握申椒与杜若兮,冠浮云之峨峨。
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游兰皋与蕙林兮,睨玉石之㠁嵯。
精华眩耀兮,芳郁渥纯美
桂树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
芳若兹而不御兮,捐林薄而菀死。
子侨之奔走兮,申徒狄赴渊
由夷纯美兮,介子推隐山
晋申生离殃兮,泣血
申胥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横废。
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恻而不置。
方圜殊而不合兮,钩绳用而异态。
欲俟时于须臾兮,日阴曀其将暮。
迟迟其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
周容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
俟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
雄鸠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顺风以偃仰兮,尚由由而进之。
懭悢冤结兮,情舛错以曼忧。
薜荔山野兮,采撚支于中洲。
望高丘而叹涕兮,悲吸吸而长怀。
孰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颓。
叹曰:江湘油油长流汨兮。
挑揄扬汰荡迅疾兮。
忧心展转愁怫郁兮。
冤结未舒长隐忿兮。
丁时逢殃可奈何兮。
劳心悁悁涕滂沱兮。
咏怀 其二十二 曹魏 · 阮籍
 押庚韵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
脩竹隐山阴,射干临层城。
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
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
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其一 图画周朝宫阙作谷洛二水相合而斗稍毁宫城处人夫负土欲壅此川作太子具冠服立于灵王前谏事赞曰 唐 · 司马承祯
四言诗 押东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得道成真。有隐有显。跻神化质。多术多途。大茅君辞亲入。仙业备而归来。坐致旌舆。白日轻举。高邱子解形避世。丹药就而不返。行驭龙鹤。遁景潜升。见灵妙者。以奖诸道学之勤。混⿰(攴冬)⿰(攴卒)者。以息其生离之望。或命分有照冥之异。事不可违。或性乐有语默之殊。理从自适。古仙出处。兼此显晦。时人记传。罕能详测。故迹有再三。述有前后。会通机变。方知至妙焉。桐柏真人王君。即周灵王太子子晋也。按史记云。太子圣而早卒。据列仙传曰。隐而登仙。两说不同。盖有由矣。司马公述乎国史。刘子政验以道书。国史载其前卒之踪。道书著其后仙之事。真仙相反。尚见异于同时。彼我相违。况与悬于数纪。且其特禀灵气。已积习于前生。假孕人胎。暂应身于此世。幼而通圣。是习性之久也。诞而有髭。是身貌之昔也。鍊神入微。谪仙促限。知宾帝之一举。期师旷三载。说宾帝乃冲形之旨。岂肯沈魂。诫师旷慎。不寿之言。明知弗夭。良以早毙人间。遽还仙境。轻此储位。重彼真仙。游洛川以伫怀。畅笙歌之逸韵。感浮邱而降接。传出世之奇方。故能蜕形示终。隐山学道。振羽之日。谢时冲天。其初卒后仙。亦不足疑怪也。是以京陵之墓。经古启而剑飞。缑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化升之致。事理昭然。承祯早处嵩岳。慕山林之抗迹。每谒堂庙。钦影响之馀灵。对风景而虚心。怀七日之如昨。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元。复以玉晨策命。当侍弼之荣秩。金庭宰职。赴桐柏之名山。五岳是司。偫神所奉。八洞交会。诸仙游集。周紫阳受素奏之符。夏明晨黄水之法。密契者传秘诀于同道。归诚者告幽遁之殊庭。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旌异。黄云霭不死之乡。林宇岩房。存诸栖憩。石梁峰阙。纪其登游。所以负笈幽寻。为室静处。希夷尚閟。视听罕通。乃观仙传。追伊洛之发迹。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庶表诚心。方以焚香启玩。窥天洞于素牒。听气内思。奉光仪于绛府。自以在世。迄于升真。凡有一十一图。纂成一卷。
禀神幼圣,继明英聪。
咨谏壅水,切争饰宫。
如何不纳,更事修崇。
预言祸败,果致卑穷。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其四 图画宫殿作太子卧卒形偫臣嚬泣事及太子浮邱公东南行向嵩高山事赞曰 唐 · 司马承祯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剑杖有术,符药多方。
代形未化,蜕质默详。
寻师道长,辞亲爱忘。
隐山自逸,瘗墓徒伤。
太平公主山池赋683年 初唐 · 宋之问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粤若公主诞生。皇家太平。
徵郡国以选号。叶时雍之美名。
孕灵娥之秀彩。辉婺女之淳精。
虹美电熠。兰香玉清。
禀金后之元训。系列圣之聪明。
厌绮罗与丝竹。爱瑶池及赤城
仙山兮既毕。侔造化之神术。
其为状也。攒怪石而岑崟。
其为异也。含清气而萧瑟。
列海岸而争耸。分水亭而对出。
其东则峰崖刻划。洞穴萦回。
乍若风飘雨洒兮移郁岛。又似波沈浪息兮见蓬莱。
图万重于积石。匿千岭于天台
荆门揭起兮壁峻。少室丛生兮剑开。
削成秀绝。莲华之覆高掌。
独立窈窕。神女之戏阳台
尔其樵溪钓浦。茅堂菌阁。
秘仙洞之瑶膏。隐山家之场藿。
烟岑水涯。缭绕逶迤。
翠莲瑶草。的烁纷披。
映江浔而烂烂。浮海上而累累。
乃之罘与衡霍。岂吾人之所为。
向背重复。参差反覆。
翳荟蒙茏。含青吐红。
阳崖夺锦。阴壑生风。
奇树抱石。新花灌丛。
向若天长地久苔藓合。古往今来兮林涧空。
始燕秦而开径。访灵药乎其中。
其西则翠屏崭岩。山路诘曲。
高阁翔云。丹岩吐绿。
惚兮恍。涉弱水兮至昆崙。
杳兮冥。乘龙梁兮向巴蜀。
壮岷嶓兮连属。郁氛氲兮断续。
岩虚兮谷峻。藏清兮蓄韵。
含珠兮蕴玉。众彩兮明润。
芳园暮兮白日沈。爽气浮兮黛壑深。
风泉活活兮鸣石。葛藟青青兮蔓岑。
罗八方之奇兽。聚六合之珍禽。
别有复道三袭。平台四注。
跨渚兮交林。蒸云兮起雾。
鸳鸯水凤凰楼。文虹桥兮彩鹢舟。
山池成兮帝子游。试一望兮消人忧。
召七贤。集五侯。
棹浦曲。席岩幽。
鸣玉佩兮登降。列金觞兮献酬。
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
于是乎上客既旋。重扃严闭。
榜童俨而齐发。䌽女分而为卫。
牵水叶兮张水嬉。摘山花兮咏山圻。
燕姬荆艳兮代所稀。凤舞鸾歌兮俨欲飞。
披烟弄月兮宵未归。桂枝清雾兮湿罗衣。
奕奕济济。夜旋玉邸
隐隐崇崇。朝趋帝宫。
银炉翕习。烟生雾集。
绛节缤纷。扬光吐文。
行轩节水。去马腾云。
锵锵翼翼兮驰丹阙。超超遥遥兮向紫氛。
宠极兮慈掌。情勤兮幽赏。
恋宸扆兮出入。忆幽山兮来往。
朱萼兮山之侧。步兰庭兮候颜色。
绿蘋兮于涧潦。宜室家兮叶仇好。
既而贞心内洁。淑则远传。
诙谈者闻之而必劝。薄者闻之而凛然。
况复淮王招隐。秦主随仙。
弄紫房之琴瑟。驰碧落之风烟。
于珠履。引邻枚于玳筵。
秋叶飞兮散红树。春苔生兮覆绿泉。
春秋寒暑兮岁荣落。林峦沼沚兮日芳鲜。
吾君永保南山寿。车骑往来千万年。
梦游仙庭赋 唐 · 王延龄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葛稚川见素抱朴。
傲世忘荣。
循洁白之道。
吸元和之精。
泊乎意眹。
飘然体清。
于时秋风萧萧。
秋夕凛凛。
野猿垂幕。
山童荐枕。
须臾之间。
乃安斯寝。
神倏尔而逾迈。
眇不知其所届。
纷溶溶而上驰。
将若游乎天外。
驾白鹿
骖斑麟。
飞翠盖。
腾红轮。
横绝南斗。
超淩北垠。
出昆墟以骋志。
过沧溟而问津。
风伯
叱雷父。
天门
谒天宇。
太一之居兮金碧堂。
洞郁密兮不见阳。
蕊珠履地。
云屏匝廊。
色郯郯其扬彩。
烂煜煜以成章。
旖旎旌节。
襂襹羽裳。
苍龙吹篪。
丹凤为舞。
洞轇轕乎东厢。
此其大较也。
若乃偫仙之所盘薄。
珠庭之所雘濩。
曼以玉堂。
映以朱阁。
灵怪潜秘。
光华相错。
阴阳不能授其寒暑。
造化不能生其美恶。
及乎上真降命。
赤书爰作。
速阳侯而波静。
姮娥而月落。
江妃之倩练。
惊海童之闪烁。
其翱翔旷远者。
嬉九垓。
三山
紫烟生。
白云閒。
偃蹇夭矫。
翩绵缥缈。
可见而不可攀。
至夫灵草自然。
珍木不死。
餐霞咽液。
乘鸿蹑鲤。
隐山林。
或游城市。
斯实元都之能事。
羌难测其云已。
洪崖先生
方睟其容。
颔其颐。
中州之士也。
尔来何迟。
出秘诀。
约真期。
华池之水。
唱天关之词。
既乃避席屏气。
拜命之辱。
精皦皛兮从空浮。
长觉悟兮还旧邱。
惟见尘书满屋。
皓月生楼。
涉花穷极。
无迹难求。
庄周蝴蝶
蝴蝶梦庄周欤。
意者天聪明。
神正直。
亲其贞亮之概。
照以元魁之极。
双童兮何日再逢。
上清兮何时再陟。
掩空馆而愁卧。
抚长怀而叹息。
武源行赠丘卿岑 唐 · 皎然
引用典故:苏属国 霍嫖姚
昔年群盗阻江东,吴山动摇楚泽空。
齐人亦戴蜂虿毒美稷化为荆棘丛。
汹汹四顾多窟穴,浮云白波名不同。
万人死地当虎口,一旦生涯悬彀(一作鼓)中。
昨日将军徇死节,悉向生民陷成血。
胸中豹略张阵云,握内蛇矛挥白雪。
长洲南去接孤城,居人散尽鼓噪惊。
三春不见芳草色,四面唯闻刁斗声。
此时狂寇纷如市,君当要冲固深垒。
纵横计出皆获全,士卒身先每轻死。
埽平氛祲望吴门,人间岁美桑柘繁。
比屋生全(一作全生)受君赐,连营罢战赖(一作顶)君恩。
如何弃置功不(一作未)录,通籍无名滞江曲。
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苏属国
荒营寂寂隐山,春意空惊故柳条。
野战攻城尽(一作只)如此,即今谁是霍嫖姚
留别南溪二首(一作别南溪二首 一)。(一作李涉诗) 其二 中唐 · 李渤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
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古鉴 唐 · 鲍溶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引用典故:负局先生
古鉴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隐山道士未曾识,负局先生不敢磨。
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
世间纵有应难比,十斛明珠酬未多。
五月六日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 中唐 · 沈亚之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客子去淮阳,逶迤(一作蹉跎)别梦长。
水关开夜锁,雾棹起晨凉(一作装)
烟月期同赏,风波勿异行
隐山(一作帆)曾撼橹,转濑指遥樯。
蒲叶吴(一作剪,一作钱)刀绿,筠筒楚粽香。
因书报(一作司),为我忆檀郎。
隐山六峒记 唐 · 韦宗卿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五
天作南北。
星斗辨之。
地分方夏。
山川间之。
其土殊。
其镇异。
故磅礡博厚。
隐嶙郁嵂。
连冈走峰。
千里一息。
秦之山也。
发地干霄。
上为嶕峣。
攒空交映。
积为崇岭。
越之山也。
桂林郡郛。
千岩竞秀。
世情贱目。
俗态无心。
故兹山接城郭之间。
亿万斯年。
石不能言。
人未称焉。
宝历纪元。
给事中陇西李公以直谏匡主。
图赞国政。
时未及泰。
人安得宁。
公辞帝乡白云
为越岭时雨。
六条纮布。
百城震肃。
人既安。
年既丰。
羽扇空摇。
铃阁不引。
盼偫山而独往兴发。
得绝境而素尚心来。
兹山在焉。
谥为隐
若夫地因人传。
山自人显。
故有岩结太素。
至说称傅。
谷辟洪荒。
及超号张。
我得兹山。
以隐名彰。
尔其为状也。
左扼郡城之固。
右对招提之刹。
前虚明而散祝融之火。
后清泚而压元武之水。
外孤峰而竞耸。
六洞而潜通。
谅仁智之所乐。
信灵仙之所宅。
登山自西。
举趾惟左。
首至于南华峒。
峒中水长十馀步。
阔不可踰。
深莫之测。
澄为灵泉
播为阳江
水侧平坦。
可坐数十人。
南华峒西转。
五十步至夕阳峒。
峒长数十丈。
其旁有水。
与峒终始。
在水之东。
高下有石。
如砥如砺。
十数人可憩。
峒穷有大石。
高可跂及。
广不盈尺。
凿穴而望。
复使下寻。
有潭东去。
莫究深广。
又北转而东。
八十步至于石门
石门又东北。
五十步至北牖峒。
峒虚潭幽。
其水泼墨。
中有巨鱼。
可三四尺。
镂鳞铲甲。
朱鬣赪尾。
人或见者。
龙以敬之。
潭之左右。
怪石万状。
如鸟斯飞。
如虎斯蹲。
如衣裳发笥。
如龙蛇出奔。
乳窦悬玉。
石壁流云。
潭之南有石室。
深有便房。
高有石窗。
追琢不加。
清莹可爱。
又东南转一十步至朝阳峒。
峒中有水。
旁浸潭侧。
长可数十步。
三峒之水。
周围相通。
乱于池。
入于江。
水中有石。
高可三尺。
其色白。
其容光。
圆如薰笼。
大如巨床。
以其水浸于潭侧。
故曰侧潭。
寻侧潭之西数十步。
上有潜洞。
历险可至。
窈窕深邃。
羽人来暨。
却上南壁。
约六七丈。
有双碧石盘
悬如半璧。
容水数升。
其上寻尺。
有一白石盆。
常有水升馀。
酌之不竭。
味甘如醴。
色白疑乳。
煎以病愈。
饮以颜驻。
其侧可坐五六人。
左右石壁。
皆光滑密致。
有如磨砻。
不碍绵絮。
却下从峒口北转。
路绝越险。
山屐不通。
构梯架空。
得至云户。
户内博敞。
容三十人。
旁透虚明。
洪纤可鉴。
有贞石榻。
勒为棋局。
对以手谈。
局之左右。
可以偃仰。
咏于斯。
觞于斯。
宾从徒侣。
各有攸处。
出云户下视。
北牖蒙溪。
如指诸掌。
户外有二径。
其一直上至山顶。
山之最高处也。
桂江属望。
萦纡若带。
越岭遐眺。
点簇如黛。
寸眸千里。
周览一息。
构亭其上。
以俟登临。
是岁孟秋月。
庆云见于西方。
自卯及酉。
南北极望。
万状竞变。
五色相鲜。
州吏请图以献之。
公允而不阻。
既而亭构。
因目之为庆云亭。
自亭却下。
南华峒口。
又一径西去。
十馀步至白雀峒。
郡人有获白雀来献者。
雪毛霜羽。
赪觜红趾。
且旌雀瑞。
因志峒名。
峒口狭隘。
侧身稍通。
摩脐夹耳。
可以方之。
渐下十馀步。
其右有立石。
望之如人。
次有石室。
光滑敞。
人或偃息。
可容数十。
从此更下。
有元潭。
其深莫测。
潭东西嵓上有一石楼。
高低可二三尺。
自下而望。
如妆点成。
楼南有二石。
相去才数尺。
被服如人状。
意若就楼而看者。
元潭浤澄。
水色如墨。
见者神竦。
方暑生寒。
乃作阁道架潭。
瞬息疾过。
西南透于石穴中。
石穴路右。
复有乳垂。
亦如朝阳峒者。
视其周围。
但微小耳。
爱其光润。
则或逾之。
峒内有穴。
通嘉莲峒。
初嘉莲峒开。
而未得其号。
会有献同心莲者。
遂纪事而名之。
从峒北出六十步。
西去有峒。
其深不测。
中路多白蝙蝠。
飞舞在空。
从东有穴栈阁。
盘回却透。
元潭之北有两穴。
东穴透明。
长可数丈。
人不可过。
莫能究之。
西穴出于峒口。
峒内平坦。
石榻纵横。
汤茗在兹。
笙竽以间。
有石琴荐。
寘以抚弦。
声越金玉
自峒西去。
至夕阳。
西山
复人寰。
六峒之能事毕矣。
自诸水隐山下池。
谥曰蒙泉
派合成流。
水源有二。
其一源自夕阳。
注嘉莲。
经白雀。
历朝阳。
旁浸北牖。
出于南华
流沚积为池。
其一源自蒙溪。
溪源在北牖峒东北里馀。
出于北山
自山南流
会于南华峒。
水合而成池。
池因山麓。
不资人力。
高深向背。
缭绕萦回。
五六里间。
方舟荡漾。
靡微风。
镜清波。
棹女唱。
榜人歌。
羽族载依。
凫鹥翔泳。
鳞介是宅。
鱼鳖噞喁。
野女依丛。
游丝转空。
末风清。
底水红。
奠者取。
饥者采。
与人同利。
恨斯池之不大也。
招提之南。
长松夹路。
阴浓蔽日。
韵响含秋。
外有连理
异本同干。
内有偃盖
低枝覆空。
为寺之光华。
作山之粉泽。
松侧
夤缘尽岸。
策杖未穷。
步履犹远。
北牖峒口有閒田砥平。
南北十馀步。
东西称是。
可以施栏槛。
为载酒之场。
可以构檐楹。
为更衣之所。
乃作水阁。
立风廊。
辟厨户。
列便房。
华而不逾。
俭而不逼。
面兹池以滉漾。
对他山之青翠。
丝竹竞艺。
宾僚满觞。
歌声遏云
舞影临水。
取乐今日。
乡心暂忘。
客有中席而言曰。
夫时景赏乐。
四者难备。
东西南北。
百年不閒。
既别而复会兹山。
怅怀而未卜他日。
请执笔纪大贤独得之胜。
并立碣垂隐山六峒之由。
匪曰为文。
且示来者。
南溪元岩 唐 · 李涉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为郡也。其先之有井室人民。百千祀矣。居是邦者。匪哲则豪。何四三里之内。而不载于前籍。为将屈于古而合伸于今哉。为人未知其俟人以时哉。青溪子昧而未详也。予之仲曰渤。受天雅性。生不杂玩。少尝读高士传列仙经。游衡霍幽遐之境。巢嵩庐水石之奥。凡俗所觏。必皆砻磨大璞。剪凿遗病。意适而制。非主于名。宝历初。自给事中出藩于。一之年治乡野之病。二之载搜郛郭之遗。得隐山元岩。冥契素尚。余因谪去炎海。途由桂林。岩之胜再遂其赏。勒铭洞石。表远迹于他年。铭曰。
之有山。
潜灵亿年。
拔地腾霄。
戟列刀攒。
岩之有洞。
窈窕郁盘。
虎挂龙悬。
形状万端。
旁驰杳冥。
仰踏巑岏。
玉落磬坠。
幽深昼寒。
巴陵地道
小有洞天。
文籍之囿。
吾何有焉。
酒一卮兮琴一曲。
元岩之下。
可以穷年。
山僧歌 独隐山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二
闲日居山何似好。
起时日高睡时早。
山中软草以为衣。
斋餐松柏随时饱,卧岩龛、石枕脑。
一抱乱草为衣袄。
面前若有狼藉生。
一阵风来自扫了。
隐山
实畅道。
更无诸事乱相挠。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二(○○七八)
十二时 其九 发愤勤学十二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质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五
黄昏戌。琴书独坐茅庵室。
天子不将印信迎。誓隐山林终不出。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五(○八六二)
七言 其七十 中唐 · 吕岩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还丹功满未朝天,且向人间度有缘。
拄杖两头担日月,葫芦一个隐山川。
诗吟自得闲中句,酒饮多遗醉后钱。
若问我修何妙法,不离身内汞和铅。
唐 · 段成式
高谈敬风鉴,古貌怯冰棱(以下见《海录碎事》)
虱暴妨归梦,虫喧彻曙更。
梦里思甘露,言中惜惠灯。
新破毗昙义,相期卜夜论(梦得句云云,因续成十韵)
随樵劫猿藏,隈石觑熊缘(《隐山书事》,见《襄阳志》)
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消(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
仙凫起,扯衣蝴蝶飘。
羞中含薄怒,颦里带馀娇。
醒后犹攘臂,归时更折腰。
狂夫自缨绝,眉势倩人描(题同上,见《纪事》)
不愿石郎戴笠,难甘玉女披衣(《苦雨》)
新开隐山 中唐 · 吴武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八
入则维化。
出则宁物。
物宁而后志适。
乃有西坰之赏。
始一日。
命骑西出。
出门里馀。
得小山。
山下得伏流
顾曰。
石秀水清。
葱葱乎其韬怪物耶。
乃释骑蹈履。
北上四十步得石门
左右剑立。
矍然若神物特之。
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
坦平如室。
室内清缥若绘。
积乳旁溜。
凝如壮士。
上负横石。
奋怒若活。
乘高西上。
有石窗。
凌窗下望。
千山如指。
自石室东回三步得石岩。
岩下有水泓然。
疑虬螭之所宅。
水色墨渌。
其浚三丈。
载舟千石。
舟上坐数十人。
罗丝竹歌舞。
飘然若乘仙。
岩之南壁有石磴。
可列乐工十六人。
其东若畎浍。
石流去不知所止。
北壁半穴如悬门⿺(枚育)
外容小舟。
出门有潭。
袤三十步。
潭有芰荷。
潭北十步得溪。
溪横五里。
径二百步。
可以走方舟。
可以汎画鹢。
渺然有江海趣。
鱼龙瀺灂。
鸥鹭如养。
溪潭之间。
有地丈馀。
其色正赤。
石门东南越小岭。
石林危峤。
夹耸左右。
自岭下十步得东岩
自岩口直下二十步。
有水阔三尺许。
浅沙若画。
细草如织。
南望有结乳如薰笼。
其白拥雪。
自岩西南上。
陟飞梯四十级。
有碧石盆。
二乳窦滴。
下可以酌饮。
又梯九级。
得白石盆。
盆色如玉。
盆间有水无源。
香甘自然。
可以饮数十人不竭。
还自石盆东北上。
又陟飞梯十二级。
得石堂。
足坐三十人。
乳穗骈垂。
击之铿然金玉声
堂间有石。
方如棋局。
即界之以弈。
翛然不知柯之烂矣。
自堂北出四步。
直西二筵。
南入小峡。
过峡得内峒。
东有石室。
如刻画
顶上方井。
弱翠轻渌。
便如藻绣。
自峒南下。
仰瞩东崖。
有凝乳如楼如阁。
如人形。
如兽状。
闇然不知造物者之所变化也。
自楼阁斗下七步次石渠
渠深七十尺。
渠上为梁。
曲折缭绕。
三百步远。
日月所不能烛矣。
左右列炬而后敢进。
自渠直南抵绝壁。
斗下为飞梯。
飞梯九盘而后及水。
水北涯有石阁。
峭甚。
资以栏槛。
适可宴息。
水通鱼船。
东出朝阳。
西隅黝墨。
方谷如凿。
以石下投。
波声响应。
山寒气薄人。
往往畏恐。
自石阁还上绝壁。
西去十步。
又得小峒。
俯行三十步。
左右壁有钟乳。
或垂或滴。
其极有石室。
正如禅庵。
多白蝙蝠。
出小峒北上二十步。
又得列石。
色犹西峒。
东西壁下有石数十枚。
其面砥平。
间有凹鐏琴荐。
厥状甚怪。
游人列坐。
肃若冰霰。
其东有便房。
桁栌栱棁。
枝撑环合。
犹国工之椎琢也。
峒北七步临西石门
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
峒深九十尺。
北崖有道。
可容一轨。
崖南有水。
水容若镜。
纤鳞微甲。
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
门东頫行三十步。
诘屈幽邃。
道绝穷崖。
崖之右明爽阂。
浑成水阁。
崖下阁胜九人。
阁下水阔三十尺。
伏流崖南。
亦达朝阳。
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
峒西壁可宴数十人。
其东有水。
轻风徐来。
微波荡漾。
琴高遇之。
当不返矣。
北上山顶。
盘曲五百步。
石状如牛如马。
如熊如罴。
剑者鼓者。
笙竽者。
埙篪者。
不可名状。
石路四周。
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
兹山之始。
与天地并。
而无能知者。
揭于人寰。
沦夫翳荟。
又将与天地终。
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
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吾又舍去。
是竟不得知于人矣。
乃伐棘导泉。
目山曰隐山
泉曰蒙泉
溪曰蒙溪。
潭曰金龟。
峒曰北牖。
曰朝阳。
南华
曰夕阳。
曰云户。
曰白蝙蝠。
嘉莲生曰嘉莲。
白雀来曰白雀。
石渠寒深若蟠蛟蜃。
特曰蛟渠。
或取其方。
或因其瑞。
几焯乎一图谍也。
于是节稍禀。
储羡积。
度材育功。
为亭于山顶。
不采不雘。
倏然而成。
冯轩四望。
目极千里。
高禽鸷兽。
蚊翔蚁走。
恍然令人心欲狂。
又作亭于比牖之北。
夹溪潭之间。
轩然鹏飞。
矫若虹据。
左右翼为为廊。
为歌台。
为舞榭。
植竹树
夐脱嚣滓。
邦人士女。
咸取宴适。
或景晴气和。
萧然独往。
听词于其下。
嗟乎。
我俗既同。
我风既调。
兹亭兹山。
又与人物共之。
则不知古之甘棠。
其类是耶。
其差是耶。
他日会新亭之下。
辱命纪事。
奉笔遽题于北荣。
曰成纪公字浚之
不名重也。
内则为
外则为方召。
疏山
发隐也。
决泉。
启蒙也。
作亭。
子来也。
三者其异乎四贤之志乎。
不异也。
故书。
宝历元年八月三日记。
劝人 其十八 唐末五代初 · 义存
 押寘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高抛不至天,低掷岂著地?
日轮隐山去,回头更觅鼻。
郊天改元赦文 前蜀 · 王建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圆盖方舆。万汇共资其覆载。
春生夏长。四时不息于推迁。
所以茂成岁功。宁遂物性。
帝王取象。文质递兴。
遵革故之令猷。敷鼎新之至理。
朕上膺眷命。俯徇乐推。
宗庙告虔。孝思既展。
郊丘备礼。严配式遵。
钦承享国之符。允叶奉天之道。
群祀咸秩。有感必通。
云龙方睹于在天。雷雨须闻于作解。
且汤开三面。延景祚六百馀年。
汉革五刑。继丕图二十四世。
皆以恤辜宥罪。劝善兴仁。
特行涤荡之恩。用致治平之化。
唐朝运改。土德数终。
初乃召寇以缠兵。竟至迁都而灭国。
贤良涂炭。朝市邱墟。
生人既失其所天。大事须归于有土。
遂至蛮夷沥款。士庶倾心。
谓蜀都同章武之时。兼汉嗣绝山阳之号。
共陈天命。属在朕躬。
一从践位以来。倍轸临深之惧。
每念生灵涂炭。刑政犹繁。
因告类于穹旻。合流恩于属县。
纪年定历。既正鸿名。
布泽行春。式均和气。
可大赦天下。改唐天复八年为大蜀武成元年
正月十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见系囚徒常赦不原者。
咸赦除之。唯十恶五逆。
及屠牛铸钱。故意杀人。
捏窠造印。结聚徒党。
逃走背军。合和毒药。
私盐曲。持仗行劫。
官典犯枉法赃。兼踰滥身名。
冒受官爵。囹圄之内。
官吏用情。致令冤滥。
不问有赃。不在赦限。
左降官不问罪轻重。并与量移。
其有情无狡蛊。事不涉邪者。
中书门下酌量矜贷。便与矜复授官。
州县典吏。及诸色人。
配流在远。已经惩断者。
并宜释罪放归。兼有军人百姓。
先因公事关连。逃避诸州县镇。
不敢放归还者。亦任却归本贯。
所在不得勘问扰搅。朕自援旗誓众。
仗钺平戎。廓定封疆。
安保生聚。克成帝业。
实用武功。每思将帅之劳。
宜奖初终之效。其在城及东川山南武定武信武泰等道。
并两路前军诸镇都头节级将士等。一昨即位日。
虽已各有颁赐。既经大礼。
更示殊恩。应都知兵马使已下。
节级官健。今有优给。
各有等第处分。稼穑虽登。
黎元未泰。每于旦夕。
常所焦劳。将渐致于昭苏
已累行其矜放。但念方屯师旅。
难阙赋征。缘同切于乂安。
宜共资于赡给。自去年八月已后。
十月已前。继有指挥
并蠲逋欠。非无惠泽。
下及烝人。尚虑疲羸。
未息艰苦。畿内诸州及诸州府应徵今年夏税。
每贯量放二百文。今年正月九日已前。
应在府及州县镇军人百姓。先因侵欠官中钱物。
或保累填赔。官中收没屋舍庄田。
除已有指挥。及有人经管收买外。
馀无人射买者。有本主及妻儿见在。
无处营生者。并宜给还。
却据元额。输纳本户税赋。
选之人。例闻羁旅。
常思任用。以救栖迟。
兼劝进官僚。人数不少。
朕昨才登宝位。更布优恩。
或擢在班行。或委之州县。
凡选用略尽搜罗。其閒或有谬结前衔。
妄称入仕。既未辨其真伪。
又可哀其困穷。是用铨衡
冀分玉石。切在精研选士。
摭实推公。自执规绳。
勿随请托。但曾经赴任。
委不败官。不犯刑章。
又无赃污。告身周备。
考课分明。便仰依资注官。
铨司不得稽滞。如有失坠告身。
无以自明。但有失坠时公凭。
及于本任官处取得文解者。并准例参选。
然则自唐朝兵革之后。踰滥尤多。
附势力者。未必有材。
抱孤直者。或闻无位。
自今以后。委有司博求干济。
慎择端良。谙熟吏途。
详明法律。先能洁已。
方可理人。就中令录之尤难。
切在铨衡之精选。或有节度刺史
上表论荐。皆须审诸行事。
显著才能。保无苛虐之心。
方允奏陈之命。如闻失举。
必罪所知。诸州府或有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达于教化。
明于吏材。政术精详。
军谋宏远。韬光待用。
藏器俟时。或智辨过人。
或词华出格。或隐山林之迹。
或闻乡里之称。仰所在州府奏闻。
当与量材叙用。自唐室倾沦。
梁图纂夺。上国俄成于茂草。
中原莫有其遗民。三百年之文物一空。
数千里之生灵无主。星辰既紊。
运祚俄迁。指王气之东沈。
听颂声之西起。率土之黔黎老幼。
竞献臣心。满朝之文武忠贤。
皆陈天意。克隆基业。
合重奖酬。应内外文武官等。
或赐功臣名号。或与一子出身。
兼进劝官资。以旌勋业。
并当续有处分。朕顷事唐臣
尝居亲卫。受藩镇封崇之贵。
著册书钟鼎之勋。至于朝右公卿。
方面侯伯。皆契忘家之誓。
俱同许国之诚。其殁身王事之中。
遇祸贼庭之内。言念及此。
痛愤良深。应自僖宗朝。
凡在有功文武大臣显忠孝者。并委中书门下追赠。
仍搜访骨月。量材录用。
又在阆州起义之日。应有随驾大将
效命功臣。或遘疾以沦亡。
或当锋而夭枉。皆是捐躯为主。
临难丧身。殊功无日而暂忘。
遗烈千年而不泯。并委中书门下抄录。
次第各与追赠。有子孙者。
特授官荣。所冀泽被幽明。
仁沾存没。又自朕剖符之始。
分阃已来。副予委用之心。
匡赞勋庸之士。同甘共苦。
竭节输诚。推公不避于流言。
临事唯思于尽瘁。则有故武信军节度使张琳
操持劲直。才术纵横。
成今日之鸿基。自斯人之懿绩。
不享朝天之禄。遽兴失手之悲。
言念前功。常思厚报。
宜追赠太尉。以报幽冤。
其嗣子更加正官。仍赐章绶。
故山南节度使王宗涤。早膺任用。
累著勋勤。征行不惮于风尘。
陈敌常先于士卒。论其实效。
可谓劳臣。无何以富贵生骄。
灾殃自掇。不守初终之节。
遽萌悖慢之心。验人情而共愤满盈。
定国法而难私断割。遂行典宪。
深用矜伤。当景运之初兴。
在故臣之可念。宜加洗雪。
用慰幽冥。宗涤并却还在身官爵。
茂州刺史张造蜀州刺史李师泰邛州刺史李故眉州刺史张勍故汉州刺史王宗裕都知兵马使刘璋奉礼盖获张全真张行立韩在田威等。并宜追赠。
朕自临蜀国。实庇齐民。
皆资先哲之威灵。获王故都之城邑。
方凭幽赞。以永天休。
上答元功。宜尊旧号。
先主昭烈皇帝宜委中书门下追崇尊号。虔备册仪。
忠武侯诸葛亮别加美谥。追赠王爵
应名山大川。灵祠圣迹。
皆丰凶所系。水旱是司。
并宜追赠公侯。以酬元贶。
朕爰自统临。八国同心。
诸藩部落。首领已下。
宜差使臣。各赐诏敕分物宣谕。
其见在鸿胪礼院入朝蕃客等。各赐分物。
续有敕旨处分。刺史县令
身皆受职。宠在分忧。
非唯效答于恩荣。亦在保全于终始。
将申报国。只计安人
其有徭役不均。刑法不中。
乡县凋弊。税赋逋悬。
必当分命使臣。大明黜陟。
若清廉可奖。课绩有闻。
或就转官资。或超加任用。
并举劝惩之命。以彰悔过之名。
太仓及诸州县受纳斛斗。并仰大府寺准旧例校勘
逐年给付所司。除本分耗剩外。
不得加一升一合。致百姓积累逋悬。
如有固违。必行朝典。
其有外州远县官吏等辄徵估价。并许百姓诣阙论诉。
不计官职高卑。并正刑名处分。
在京百司禁囚徒。推劾案成。
皆招本罪。本官详断
只据所申。傥陷深文。
便行极法。或恐推司人吏。
抑遏代书。既不坐其本情。
实虑遭其枉法。自今后委御史台常加觉察。
若有冤滥。便具奏闻。
必当别遣推穷。重行惩断。
致理之源。无先养老。
化民之本。尤在恤孤。
或矜黄发之年。或念白华之节。
衰老者宜加矜恤。孤茕者亦在抚安
应国内有耆老年八十已上。赐米二石。
九十已上。赐米三石。
一百岁已上。赐米五石。
兼绵绢酒肉有差。并仰所在长吏
切加安存。其有不幸者。
量与津置殡送。仍抚其孤弱。
义夫节妇。孝子顺孙。
并加旌表门闾。终身优假。
国之教化。庠序为先。
民之威仪。礼乐为本。
废之则道替。崇之则化行。
国子监正。令有司约故事。
速具修之。兼诸州应有旧文宣王
各仰崇饰。以时释奠。
应是前朝旧制。或有开国新规。
制敕之所未该。教化之所未备。
或刑法不中。或伦序有乖。
则谏臣不可不言。宰执不可不奏。
且谤木之设。本俟诤臣。
匦函所收。先览冤状。
所以凡关利病。悉要闻知。
自今已后。或事有便宜。
理非允当。并须旋具论奏。
共议改更。必当留折槛以旌贤。
无或惧触鳞而避事。应南郊行事亚献终献摄事行礼官吏等。
改转优赐。并候续敕处分。
应飞龙闲厩内作器仗诸杂工巧黄衣三卫四色细仗掌扇黄钟典鼓等。亦各委所司分析姓名申奏。
当议优赏。驸马都尉普恩之后。
仍各赐一子八品正员官。赦内有未该恩例。
及合条流事件。各仰所司启请施行。
开国之初。既勤行于德惠。
改元之后。尤企望于乐推。
惟是革弊从新。去华务实。
有利于民者。不得不用。
有害于政者。不得不除。
公平必致于民安。富庶自成于国霸。
恩虽不吝。法且无私。
赦宥者各仰自新。釐革者皆宜共守。
俾从荡涤。永致清平
敢以赦前该恩事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挟藏军器。亡命山泽。
百日不首。复罪如初。
赦书日行五百里。仍付所司。
牒至准赐敕。故牒。
南雁荡 唐 · 薛正明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遐僻山深自晦明,峨峨千态画难成。
半空高挂龙湫瀑,万仞宏开金石城。
日射岚光轻锁黛,泉飞竹径细鸣筝。
隐山无路停骖问,拂拂清风两腋生(见周喟《南雁荡山志》卷七引郑思恭《崇祯南雁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