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韩褒”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僧法侃隋末唐初 551 — 623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自听之恐有遗逸。
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解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
及临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之为字。
人口为信。
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帝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帝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僧智琰隋至唐初 564 — 6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明璨
生吴之朱氏。
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母夫人张氏。
梦升通玄寺塔。
坐相轮上远视虚空。
了无惧意。
遂妊。
及生辄异群童。
八岁事通玄璩法师出家。
十二岁覆诵法华经。
十六岁。
入都学报恩寺持法师成实论。
条振颖拔。
宿慧开发。
十九岁。
归觐二亲于乡里。
仍于本寺弘演
辨对如流。
四座骇叹。
寻进具于京之秦皇延法师
未几。
依大庄严寺法师重研成实。
新本意得情款。
其功倍矣。
陈至德三年。
二十有二岁。
方朝廷建仁王齐。
诏名德百员。
升高座。
居其列。
而折机纵难。
上尤欣赏。
公卿百辟莫不爱其闲雅伏其敏捷。
陈亡即东遁虎丘山中且三十载。
其间若隋尚书令楚国公杨素左仆射邳国公苏威或投戈接礼。
或委使承颜。
炀帝在蕃邸出镇扬部。
盛招英彦。
书币既至。
不得而辞。
俄以疾返旧隐。
文帝数降玺书候问。
季年锋镝沸腾。
海寓同弊。
檀越门人迎出毗坛
十载国朝。
天下静谧。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公私同请。
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
终于虎丘之东寺
寿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常州弘业沙门法宣寺主智峰等。
树碑。
惟琰平生脩十六妙观。
祈愿净土。
行法华金光明忏悔法。
其感应之至。
炉未爇而烟起。
瓶才空而水溢。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结会五百人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观经一百一十遍。
释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吴郡吴人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托质华宗
应生观德。
母氏张夫人
初怀孕日。
梦升通玄寺塔。
登相轮而坐。
远视临虚曾无惧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胜兆。
人师无上之奇徵。
是知二曜入怀。
双龙枕膝。
弗能及也。
诞育之后取异侪童。
秀气贞心早形瞻视。
八岁出家。
事通玄璩法师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泻瓶执杓受道弥勤。
年十二。
妙法华经通诵一部。
明悟听察咸谓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则。
何得久拘坎井乎。
时年十六。
即日出都。
听报恩持法师讲成实论。
聪慧夙成深智开发。
故得条振颖披后来莫二。
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还故里觐省二亲。
仍于本寺开弘经法。
峰堞峻峙辩对如流。
时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从泰皇寺延法师进具。
德瓶仪钵深护戒根。
庄严寺法师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请道研新实。
意得情款功倍由来。
诚骥足之逢善驭也。
陈至德三年
建仁王齐集。
百师百坐。
竞流天口之辩。
千灯七夜。
争折动神之微。
时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质参诸耆德。
通情则高冲折机。
纵难亦大车柅轴。
皇上欣赏百辟嗟称。
莫不爱其闲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杂。
幽栖清旷。
属陈氏丧鼎。
便事东归削迹武丘。
将三十载。
凭岩面壑。
任三业而闲安。
酌涧披
随四仪而宴处。
虽形隐而名扬。
亦道潜而化洽于是八方归仰四部虔心。
尚书令楚国公杨素
经文纬武。
王佐国均。
乘贵负才。
未尝许物。
行军淮海
道胜栖山。
鸣铙赴陇倾盖承颜。
五体投诚。
恨接足之晚。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重道爱仁弥赏闲放。
奉使吴越躬造山楹。
睹貌餐音虔拜欣跃。
炀帝居蕃。
惟扬作镇。
大招英彦远集贤明。
既道盛名高。
教书爰及。
虑使乎之负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礼。
因以辞疾得返旧山。
隋文远钦爰降书问。
属炎历有终锋镝腾沸。
四海同弊三吴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坛
首尾十载化行帝部。
大唐统宇咸返旧居。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
与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还归山寺。
于是禅宾慧侣更复曩时。
龙沼凤林信为怀喜。
自他两化得离俱修。
讲念之馀。
常行法华金光明普贤等忏又诵法华三千馀遍。
感应冥祥神瑞非一。
宵炉未爇自起烟芬。
夕罐才空潜加溢水。
又愿生净土。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修十六妙观。
与州内檀越五百馀人。
每月一集建斋讲观。
胜轮相踵将逾十载
与夫般若台匡俗山阴共誓同期。
何以异也。
后见疾浃旬大渐。
斯及诫训慈切。
众侣哀凉。
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神武丘之东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远近奔驰皂素通集。
花香乱空野哀恸若云雷。
自有送终。
奚复过也。
幼小矜庄立性端俨。
精诚在操苦节弥勤。
口辞杂味日无再饭。
非义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谈。
美貌奇姿乃超众表。
墙岸整肃冰雪凛怀。
陈临海王道安法师
厌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门遍知学优业净。
交游二子。
时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绝人世。
芳风令德蹊径成规。
莫不回旟造山亲传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释门之栋干矣。
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讲观经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业沙门法宣曰。
余与法师昔同京县狎道华年。
今接善邻敦交暮齿。
虽攀桂之欢或舛。
折麻之赠不遗。
想清颜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丝。
终寄言于贞石。
乃与寺主智峰等。
共树高碑。
在于寺宇。
释道庆隋末唐初 ? — 62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广陵戴氏后。
度江家于无锡
年十一。
吴郡建善寺阇梨
出家。
年十七。
入都听彭城寺成实论深文奥义。
举莫之遗。
故时匠谓其悬日月于𮌎中。
注江河于口内。
此诚当其目矣。
陈亡朋侣彫丧。
遂归乡里之凤光寺。
化诱如初。
后徙毗坛弘业寺。
阐导无替寒暑。
武德九年八月
终于寺房。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
窆于扶塘之山。
同寺沙门法宣谒铭勒碑文不录。
释道庆
姓戴
其先广陵
后进度江家于无锡
年十一出家。
吴郡建善寺阇梨
服勤尽礼同侣所推。
十七出都。
彭城寺讲成实论。
大义馀论皆莫之遗。
所以时匠目曰。
悬日月于怀中。
注江河于口内者。
诚归于矣。
嘉问倍志兼常。
利齿闻于既往。
高座属于兹日。
及陈祚云亡法朋彫散。
东归无锡居凤光寺。
学徒载萃诲诱如初。
后止毗坛弘业寺。
专事阐弘无弃凉暑。
然其美容止善言笑。
淡名利厚交游。
毫翰奔涌琴诗婉妙。
风神闲纵韵宇虚凝。
应物有方履机无忤。
武德九年八月终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
窆于扶塘之山津也。
穿圹之日。
锹锸才施。
感白鹤一群自天而下。
遥曳翻翔摧藏哀唳。
自非道光远被。
何由致此异祥。
同寺沙门法宣曰。
余与伊人言忘道狎。
京辇小年已欣共被。
他乡衰暮更喜同袍。
月席风筵接腕晤语。
吾子经堂论室促膝非异人。
岂意玄穹歼我良友。
千行徒洒百身宁赎。
未能抑笔聊书短铭。
其曰。
十力潜景。
四依匡世。
踵德连晖伊人是继。
宫墙戒忍灯炬禅慧。
并驱生林分庭安睿。
论堂振玉义室芬兰。
坐威师子众绕栴檀。
道洁尘外理析谈端。
四仪式序三业惟安。
秽土机穷胜人现灭。
帐留馀影车回去辙。
陇月孤照坟泉幽冽。
竹露暂团风长切。
气运有终德音无绝。
释三慧
释三慧
娄烦人
崇履涅槃以为正业。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业初年
以学功成采。
下敕徵入日道场。
东都晚进玄津通涉。
有功矣。
而神气清严顾盻成则。
鼓言动论众所惮焉。
帝以通道明机务须扬选。
乃敕往巴蜀搜举艺能。
属隋运告终寓居邛𤏡。
流离从物因事引生。
而性绝烦嚣屏居弘业
酂国公窦轨作镇庸蜀。
偏所咨崇。
服其处静自虚。
致斯隆敬异等。
慧观时制用。
故无虚影。
武德九年远朝京阙。
敕见劳问任处黄图。
工部尚书段纶
宿树善因造灵化寺。
道素上奏任之。
时复阐弘重移荥采。
颇传笔记。
后学称寻。
贞观年中召入参译。
文證义伦次可崇。
制翻经馆序。
控情置列赡勇丰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昔在绛州
独处别院感见神童。
形质希世。
致敬于慧云
屈法师诫勖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隐。
初未之为述。
后复重来还述前事。
若不为语。
当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为问之。
乃正耕田中故冢。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侣清晏卒无后患。
自非立正处怀。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训。
不许触犯幽显。
如所引
僧法宣唐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慧宣僧宣
唐初常州弘业寺僧。
高祖武德九年(626)撰《释道庆圹铭》。
太宗贞观五年(631)撰《释慧頵砖塔铭》。
二十二年苏州僧道恭同奉召至洛阳
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散见《续高僧传》卷一四与卷一六、《广弘明集》卷三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存诗5首、断句2,《全唐诗》分别收归法宣慧宣名下。